知識本體驅動的多巴胺科普 II: CL:0000700

A.H.-avatar-img
發佈於圖文畫冊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如果大家看過動漫《工作細胞Black》就知道腦部是個安保非常嚴格的"部門",穿戴紅色外套和帽子的紅血球,都要經歷過重重檢查才能獲准通過那厚重巨大的安全門(血腦障壁)才能進入大腦。進入腦部的中樞神經系統後,有黑髮、前額及鬢角灰髮、戴眼鏡穿西裝的年輕且因為工作壓力早生華髮的腦細胞司令先生和其他的腦細胞操作員努力工作中。

今天2024年8月1日星期4下午6點,在台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CASE 報科學】正式登場的多變多巴胺——第二部:工作細胞DAN,有一個國際身分證號碼 CL:0000700的多巴胺腦部工作細胞神經元,負責釋放多巴胺。同樣的,這也是知識本體驅動的多巴胺科普系列。歡迎方格子讀者到【CASE】閱讀全文,喜歡的話到臉書點讚和分享,給A.H.加碼多巴胺₯,大家一起開啟探索、學習、驚奇的旅程吧! 啾咪~

raw-image
raw-image

2024年9月9日中午有了中文名字:阿丹。(原由)

avatar-img
98會員
216內容數
愛因斯坦: "所有的科學都只不過是日常思維的提煉。” 對於A.H.而言,每個人的內在都住著一個好奇的小孩, A.H.藉著寫科普,提煉日常的觀察與理解, 期待科學其實也能成為大家閒話家常的有趣日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A.H.科普(pScience) 的其他內容
頭頂上的太陽熾炎炎,汗珠在皮膚上滴滴流,盛夏裡上午10點至下午3點是最熱的時段,多數人都會選擇避開此時段,避免成為戶外火行者,其中幼兒和老年人在高溫下的風險更高,也反映在近期的熱傷害急診頻傳。我們不禁要問,對於氣候變遷每年高溫爆表的夏天,我們的生理系統如何應對極端溫度的傷害呢?
迷人多變的多巴胺姑娘₯在科學家中的具體形象是什麼? 化學家、資訊科學家合作建立的多巴胺姑娘₯家世族譜,一個名為知識本體(ontology)的傢伙又是什麼? 讓我們試著用用白話說說,知識本體(簡稱本體)就是特定領域的科學專家整理出來,餵給電腦吃的基礎計算模型。。。
一位新生嬰兒來到了這世界。她的名字叫小蓶。小蓶的腸道是一片空白,等待著微生物的佔領。出生環境決定了一微生物腸菌族的入住,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多的微生物湧入了小蓶的腸道。有些是來自她的飲食,有些是從環境中來的。這些微生物在腸道中建立了一個微小的社區,彼此協作,為小蓶提供營養和保護。。。
螢幕發光、時間彎曲,我們發現自己沉浸在一種奇特的時光中:追劇。這是一場像素之舞,一場模糊了虛構與現實間界線的動態敘事底片。但,是什麼驅使我們將醒著的時間交給這種追劇的魅力呢?各位,喜愛追劇的朋友,歡迎來到多巴胺追劇世界,時間在這裡彎曲,懸念讓我們回味無窮。
近期高齡81歲的拜登演講時陷入呆滯狀態,姑且不論是否真有疾病纏身,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研究,以科學方法觀察七百萬次議會演講的證據,證明了炎熱的天氣會使得原本人物迷人的口才也隨之「熱暈」,語言變得更簡單,結果顯示高溫導致政治人物的語言複雜性顯著而立即降低。
今天偶然發現美國《科學人》一篇關於多巴胺姑娘₯十年前的好玩研究[1],完成文中測驗的A.H.居然是一個矛盾的人,這可能跌破許多好友的眼鏡,求學期間曾是啦啦隊隊長的A.H.居然不是外向者,的確矛盾!? 因此,趕緊查詢相關理論是否已經被推翻,結果是多巴胺在人格中的作用,相關理論研究還是屹立不搖。
頭頂上的太陽熾炎炎,汗珠在皮膚上滴滴流,盛夏裡上午10點至下午3點是最熱的時段,多數人都會選擇避開此時段,避免成為戶外火行者,其中幼兒和老年人在高溫下的風險更高,也反映在近期的熱傷害急診頻傳。我們不禁要問,對於氣候變遷每年高溫爆表的夏天,我們的生理系統如何應對極端溫度的傷害呢?
迷人多變的多巴胺姑娘₯在科學家中的具體形象是什麼? 化學家、資訊科學家合作建立的多巴胺姑娘₯家世族譜,一個名為知識本體(ontology)的傢伙又是什麼? 讓我們試著用用白話說說,知識本體(簡稱本體)就是特定領域的科學專家整理出來,餵給電腦吃的基礎計算模型。。。
一位新生嬰兒來到了這世界。她的名字叫小蓶。小蓶的腸道是一片空白,等待著微生物的佔領。出生環境決定了一微生物腸菌族的入住,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多的微生物湧入了小蓶的腸道。有些是來自她的飲食,有些是從環境中來的。這些微生物在腸道中建立了一個微小的社區,彼此協作,為小蓶提供營養和保護。。。
螢幕發光、時間彎曲,我們發現自己沉浸在一種奇特的時光中:追劇。這是一場像素之舞,一場模糊了虛構與現實間界線的動態敘事底片。但,是什麼驅使我們將醒著的時間交給這種追劇的魅力呢?各位,喜愛追劇的朋友,歡迎來到多巴胺追劇世界,時間在這裡彎曲,懸念讓我們回味無窮。
近期高齡81歲的拜登演講時陷入呆滯狀態,姑且不論是否真有疾病纏身,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研究,以科學方法觀察七百萬次議會演講的證據,證明了炎熱的天氣會使得原本人物迷人的口才也隨之「熱暈」,語言變得更簡單,結果顯示高溫導致政治人物的語言複雜性顯著而立即降低。
今天偶然發現美國《科學人》一篇關於多巴胺姑娘₯十年前的好玩研究[1],完成文中測驗的A.H.居然是一個矛盾的人,這可能跌破許多好友的眼鏡,求學期間曾是啦啦隊隊長的A.H.居然不是外向者,的確矛盾!? 因此,趕緊查詢相關理論是否已經被推翻,結果是多巴胺在人格中的作用,相關理論研究還是屹立不搖。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每次過完農曆年,麥克最期待的活動就是書展了!麥克這次不惜翻山越嶺披星戴月三顧茅廬七出祁山來到2025年台北國際書展,看看書展現場都有些甚麼酷主機出現。大家趕緊繫上安全帶,麥克要發車啦!
先前麥克買了在預算及性能方面都十分複合需求的NXTPAPER 11平板,但拿到辦公室使用後便發現因為時不時有簡報需求,主機本身不支援有線視訊輸出實在是非常不方便,因又開始尋找新歡。最終麥克選擇了算是還滿熟悉的品牌小米旗下的小米平板6,以下為麥克這一個月下來的使用心得。
從預計的十月底出貨經過重重波折,Pubu自家開發的10寸彩色閱讀器Pubook Pro終於是送到第一批集資者手中了。究竟這台閱讀器有沒有本事撼動目前的電子紙閱讀器市場?有達到集資時承諾的各項功能嗎?且讓身為首批集資者之一的麥克跟大家談談收到主機後使用數天的感想。
Steam Deck 迎來大改版,最重要的更新就是換成 OLED 螢幕。使用 OLED 螢幕帶來更好看的顏色,大小還小幅提升到 7.4 吋。關係續航力的電池也從 40 瓦小時升級到 50 瓦小時, 3A 大作都可以多玩一小時呢!這麼香的更新,怎麼不給他買下去呢 😄
每次過完農曆年,麥克最期待的活動就是書展了!麥克這次不惜翻山越嶺披星戴月三顧茅廬七出祁山來到2025年台北國際書展,看看書展現場都有些甚麼酷主機出現。大家趕緊繫上安全帶,麥克要發車啦!
先前麥克買了在預算及性能方面都十分複合需求的NXTPAPER 11平板,但拿到辦公室使用後便發現因為時不時有簡報需求,主機本身不支援有線視訊輸出實在是非常不方便,因又開始尋找新歡。最終麥克選擇了算是還滿熟悉的品牌小米旗下的小米平板6,以下為麥克這一個月下來的使用心得。
從預計的十月底出貨經過重重波折,Pubu自家開發的10寸彩色閱讀器Pubook Pro終於是送到第一批集資者手中了。究竟這台閱讀器有沒有本事撼動目前的電子紙閱讀器市場?有達到集資時承諾的各項功能嗎?且讓身為首批集資者之一的麥克跟大家談談收到主機後使用數天的感想。
Steam Deck 迎來大改版,最重要的更新就是換成 OLED 螢幕。使用 OLED 螢幕帶來更好看的顏色,大小還小幅提升到 7.4 吋。關係續航力的電池也從 40 瓦小時升級到 50 瓦小時, 3A 大作都可以多玩一小時呢!這麼香的更新,怎麼不給他買下去呢 😄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重點摘要:研究基礎認知這個新領域的科學家認為,不只腦細胞,動植物的一般細胞也可利用生物電來儲存訊息、協調彼此活動。生物是由具有優秀解決問題能力的小單元所組成,當這些個別單元聚集並合作,智能或許因此拓展。這些想法挑戰了「人類智能與眾不同」的思維,我們可能需要重新假設:心智無所不在。
Thumbnail
有研究發現,人類大腦可能是一台大型量子電腦,此時做個大膽假設「大腦可以進行量子運作」,大腦中的電子神經元運作,就是接受來自宇宙深處的電訊號。
Thumbnail
《都是大腦搞的鬼》作者謝伯讓著名的腦科學專家,先前有介紹過非常推薦的《大腦簡史》,《都是大腦搞的鬼》則是比較早的作品,用比較詼諧、簡單、生活化的內容,從腦科學角度介紹消費、職場、社交到知識等面向,大腦可能產生的盲點和誤區。 大腦會有盲點,非常正常,因為演化的過程只會選擇出「足以幫助生物贏得競爭或繁
Thumbnail
從早上擺脫鬧鐘起床,到白天專注工作,再到晚上就寢睡覺,你有想過大腦是如何運作的嗎? 《大腦先生的一天》用時間點切割各個章節,闡述大腦在這些時間點扮演的角色,以及會受到的影響。從早上六點半醒來,該不該按下貪睡鍵開始,到晚上九點告訴你應該上床睡覺,不要再閱讀。 書中有兩點讓我比較印象深刻的事,第
Thumbnail
靈魂與思想不死,若存在於腦細胞越久,那麼延長壽命就可以因此合理化,畢竟生理所有器官機能運作,全是靠腦細胞控制。 |義大利科學家指出研究,生理機能死亡後,因腦細胞沒有生命期,如將腦細胞移植至另一生物體,仍可存活至此生命體結束。而嗅覺功能,更是存活在腦細胞時日最長的。| 了解腦細胞的強大功能
Thumbnail
大腦是受到獎賞的影響,但這個系統已經過時了,因為科技的快速發展。然而,人類仍然無法抗拒各種社交程式,這些程式成為一種現代的毒品。而免費的觀念對於人口不會帶來真正的快樂。
大腦的靈活和活力,重點在神經突觸的數量和品質,不是神經細胞越多越好。就像城市一樣,大腦要活起來,就是要多學新東西、多運動,還有保持好奇心和開放心態。這些習慣能幫助神經突觸長出來,不但讓記性更好、學得更快,還能延緩老化。說白了,只要多做這些小事,生活就會更有趣、更有無限可能。
Thumbnail
        大腦是一個獨特的禮物。構造複雜,形狀像核桃,重量2.8磅,大約只佔體重的2%;但卻用了我們體內20%的氧氣;並且消耗了成人60%的碳水化合物供應量(在小孩身上是75%)。         大腦是如何工作的? 大腦似乎一直在工作,他開啟了動物世界的演化。第一批原始人
Thumbnail
腦類器官指的是利用幹細胞培養出的三維神經組織,目前多數的腦類器官是由多能幹細胞培養而來,大小約為米粒大小。然而,目前的腦類器官仍缺少例如人腦結構的各個腦區的區別。為此,有科學家提出使用由胚胎大腦取出的組織幹細胞來培養腦類器官,以解決此問題。
Thumbnail
腦類器官 腦類器官指的是利用幹細胞培養出的三維神經組織。目前的研究已經證明腦類器官具備大腦細胞(包括神經元和星狀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功能。近期,科學家利用腦類器官來作為人工智慧實體裝置。本文將簡介此研究。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重點摘要:研究基礎認知這個新領域的科學家認為,不只腦細胞,動植物的一般細胞也可利用生物電來儲存訊息、協調彼此活動。生物是由具有優秀解決問題能力的小單元所組成,當這些個別單元聚集並合作,智能或許因此拓展。這些想法挑戰了「人類智能與眾不同」的思維,我們可能需要重新假設:心智無所不在。
Thumbnail
有研究發現,人類大腦可能是一台大型量子電腦,此時做個大膽假設「大腦可以進行量子運作」,大腦中的電子神經元運作,就是接受來自宇宙深處的電訊號。
Thumbnail
《都是大腦搞的鬼》作者謝伯讓著名的腦科學專家,先前有介紹過非常推薦的《大腦簡史》,《都是大腦搞的鬼》則是比較早的作品,用比較詼諧、簡單、生活化的內容,從腦科學角度介紹消費、職場、社交到知識等面向,大腦可能產生的盲點和誤區。 大腦會有盲點,非常正常,因為演化的過程只會選擇出「足以幫助生物贏得競爭或繁
Thumbnail
從早上擺脫鬧鐘起床,到白天專注工作,再到晚上就寢睡覺,你有想過大腦是如何運作的嗎? 《大腦先生的一天》用時間點切割各個章節,闡述大腦在這些時間點扮演的角色,以及會受到的影響。從早上六點半醒來,該不該按下貪睡鍵開始,到晚上九點告訴你應該上床睡覺,不要再閱讀。 書中有兩點讓我比較印象深刻的事,第
Thumbnail
靈魂與思想不死,若存在於腦細胞越久,那麼延長壽命就可以因此合理化,畢竟生理所有器官機能運作,全是靠腦細胞控制。 |義大利科學家指出研究,生理機能死亡後,因腦細胞沒有生命期,如將腦細胞移植至另一生物體,仍可存活至此生命體結束。而嗅覺功能,更是存活在腦細胞時日最長的。| 了解腦細胞的強大功能
Thumbnail
大腦是受到獎賞的影響,但這個系統已經過時了,因為科技的快速發展。然而,人類仍然無法抗拒各種社交程式,這些程式成為一種現代的毒品。而免費的觀念對於人口不會帶來真正的快樂。
大腦的靈活和活力,重點在神經突觸的數量和品質,不是神經細胞越多越好。就像城市一樣,大腦要活起來,就是要多學新東西、多運動,還有保持好奇心和開放心態。這些習慣能幫助神經突觸長出來,不但讓記性更好、學得更快,還能延緩老化。說白了,只要多做這些小事,生活就會更有趣、更有無限可能。
Thumbnail
        大腦是一個獨特的禮物。構造複雜,形狀像核桃,重量2.8磅,大約只佔體重的2%;但卻用了我們體內20%的氧氣;並且消耗了成人60%的碳水化合物供應量(在小孩身上是75%)。         大腦是如何工作的? 大腦似乎一直在工作,他開啟了動物世界的演化。第一批原始人
Thumbnail
腦類器官指的是利用幹細胞培養出的三維神經組織,目前多數的腦類器官是由多能幹細胞培養而來,大小約為米粒大小。然而,目前的腦類器官仍缺少例如人腦結構的各個腦區的區別。為此,有科學家提出使用由胚胎大腦取出的組織幹細胞來培養腦類器官,以解決此問題。
Thumbnail
腦類器官 腦類器官指的是利用幹細胞培養出的三維神經組織。目前的研究已經證明腦類器官具備大腦細胞(包括神經元和星狀細胞)的基本結構和功能。近期,科學家利用腦類器官來作為人工智慧實體裝置。本文將簡介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