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佳句>今雖無犯,是我宿作,甘心受之,都無怨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這段話我於幾年前第一次閱讀時,並無特別感受.相隔2-3年後,無意間再次翻閱閱讀到時,卻因心境不同而有所觸動感悟,看三遍,淚流三遍,較第一次讀時要充分感受體悟了文字中的意思.這些描述正是人生的寫照,指引與解答.原來,人生就是如此啊!😊

達摩中國的禪宗祖師,他因為時機成熟因緣俱足而自印度來東方的中國宣揚禪法.
四行觀"是其較廣為人知的要論,"四行"指的就是下文中提到的: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與稱法行.

以前看書時,對於禪宗三祖 僧璨大師之《信心銘》中的幾個句子比較有感覺而想多看看其相關內容.

《信心銘》的第一名話就是:“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意思是說,修禪的最高境界,就是消除虛妄分別.往往都是人們自己挑三揀四,而障礙了自己的道.

在此書中看到的這個段落,提到達摩祖師的"四行觀",我讀完覺得,這些描述正是人生的寫照,指引與解答,人生中會遭遇的狀況,可以說就是如此,很佩服智慧聖者幾句話就把人生都給涵蓋解說了!😄


以下文字摘自 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21
《永嘉證道歌.信心銘》一書 206頁

《續高僧傳》<達摩傳>載達摩親宣的"二入四行"禪法:入道多途,要唯二種,謂理,行也.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塵障故,令捨偽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不隨他教;與道冥符,寂然無為,名理入也.

行入四行,萬行同攝.

報怨行者:修道苦至,當念往劫,捨本逐末,多起愛憎;今雖無犯,是我宿作,甘心受之,都無怨對經云:逢苦不憂,識達故也.此心生時,與道無違,體怨進道故也.


二名隨緣行者:眾生無我,苦樂隨緣.縱得榮譽等事,宿因所構,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隨緣,心無增減,違順風靜,名順於法.


三名無所求行: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道士悟真,理與俗反,安心無為,形隨運轉.三界皆苦,誰而得安?經云:有求皆苦,無求乃樂也


四名稱法行:即性淨之理也.



針對上段文字中粗體部分之文字,是我特別有感之處,分享之.

修道苦至,當念往劫;今雖無犯,是我宿作,甘心受之,都無怨對

人在累生累世的輪迴之中,因為因果的關係,當業滿時,自然會遇相關的人事物,有好的因果,也有不好的因果;而人若無因果觀念,只在當下不明所以-遇到好的因果時,會自以為是自己厲害自己很棒自己做得好,洋洋得意;遇到不好的因果時,則易心生不平之心,抱怨天地不公,為何如此待己?

殊不知,累世的因果,自己所造的業,有好也有壞.每當因緣俱足時,緣就會到來,可能是善緣(果),也有可能是惡緣(果),還是要一一去承受.

妙的是,人們往往對於善果善緣,容易全盤接受,因為都是好的,很難會說:我不要!
對於惡果惡緣,往往諸多反抗不從,易怨天怨地,都說是他人的不是,且因為要付出代價或是遭受苦難,常會說:我不要!我不願!

既是因果,就該公平一點,不是嗎?好的要接受,不好的也要接受啊

或許,因果除了公平的一施一受外,也有教會人們親自體驗,身歷其境的用意在!

因為當人們承受到當下看似不公不義不平的狀況後,除了感受其中的苦外,在歷苦之後,因為深知其中之苦處與難受,反倒是會生出不希望其他人再遇到這樣的狀況才好,會挺身而出去幫助類似狀況的其他人,提供自己的經驗談與度過危機所需要的協助,不是嗎?

當接受惡果的當下真的是很苦很難受的,但反過來想,若之前的某一世,是自己曾經讓他人如此難受痛苦過,現在還,不也是很公平的事嗎?因為公平啊!若能這樣想,人們是否比較甘願承受也自知理虧而默默懺悔呢?

自己的自白:好,以前是我不好不對,我當時真不該這麼做的!原來這樣做,是會讓人如此難受痛苦的!真的不應該!我以後不要再這麼做了!

雖然,眼下的我沒做,但前世曾犯過,現在我願意心甘情願的為過往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承擔,沒有二話.

,需要受與了,才能真消業了業,並無其他捷徑可以取巧避過的.與其想逃避拖延免責,終是無法了清這一筆賬的,不如乾脆點,早消早了,得個痛快輕鬆.😄


眾生無我,苦樂隨緣.縱得榮譽等事,宿因所構,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隨緣,心無增減.

在累世輪迴中,所種善因自會有善果,等因緣成熟,回報就會到來.對於從天而降的喜事與順遂,請好好享用,但也不須大肆張揚狂喜,誤以為自己是多值得驕傲而自滿,因為那是前世自己的努力所得,今日善業滿而到來.但,緣盡還無.

若可以善用當下的榮耀時刻與資源,與人分享,反而更能累積下一次美好榮耀的機會再次到來,才是更好的投資方式喔!😄

得與失,往往用不同角度來思維,還是可將危機變成轉機.轉念以正向方式思考當下的困境,反而淬鍊出自己的堅毅心態,磨練了意志,壯大了心力,反而開發出自己的潛能,機不可失!就像玩遊戲的闖關,找出當下的生路,而不去過多在意自己的弱勢與困境,方可殺出一條活路來.💪

平常心,平常心以對,鍛鍊檢驗一下自己的平常心是何狀態.

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三界皆苦,誰而得安?經云:有求皆苦,無求乃樂也.

人生有不少事,是求也求不來的.佛法中提到"人生八苦之一就是"求不得苦".

呼應了這句:有求皆苦,無求乃樂

每當我們為了想要求取某個成功或目標,那種"不達目的,勢不放手"的努力與過程,想想都覺得很辛苦.尤其是當時間一久,到後來會演變成是自己過於苛求,或誤以為自己無所不能,自己是對的而硬要堅持到底時,眼裡已看不見客觀事實,視野越來越狹隘,變成了一種固執己見或不甘心

"想要"與"需要"不同,容易因為"想要"而盲目追求,徒費工夫,苦了自己.

若是"水到渠成"與"花若盛開,蝴蝶自來"的情形,不就是很順其自然的事嗎?!既然已經努力過了就好,不用太勉強也不強求,才能保有自心的喜樂或安寧.


寫文思考過程中聯想到了"但求無愧我心"與"人到無求品自高".

無求,都說無相佈施是最高境界-沒有佈施的人,沒有佈施的對象,沒有佈施的功德.

越是無所求,沒有企求獲得利益回報,越能獲得更大的福報.🙏

有的只是當下的這顆真心.真心希望自己做些什麼,可以助其離苦得樂,脫離當下的不安與痛苦,大家都平安安好.其實,很多人平時都是這麼做的!如:幫助問路的人,告知如何走到目的地.舉手之勞,也很容易忘記自己做過這件事.😄

不求自得,方是真得.👍

南懷瑾大師說:凡是求而能得的東西,都是不能持久的,都是會得而復失的.

弘一法師說:求不得是常態,不圓滿是生活,所求非所得,未必是遺憾.

默劇泰斗卓別林說:人生,近看是悲劇,遠看則是喜劇.



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以下此段文字摘自<豈能盡如人意 但求無愧我心

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這話,據說來自明朝開國功臣劉伯溫,亦成為很多人的座右銘。清朝硝煙大臣林則徐更將此寫成條幅,懸於室中,以激勵自己。
這話的意思是,人生在世匆匆數十載,世事那能完完全全依照自己的意願去做,只求過程中不愧對自己的內心。如何能做到盡善盡美,稱心如意呢?在撫心自問的時候,沒有慚愧、後悔便是了。

人到無求品自高

在網路搜尋找這句話出處時,看到以下這篇內容,覺得寫得很中肯.請參考.😊

以下文字摘自 <每日頭條 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

文學家紀曉嵐的先師陳伯崖撰過一副聯書,原文是:「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無求」,為告誡人們要捨棄滿腦子的功利與浮躁,不為外物所羈絆,不為浮雲遮雙眼,獲得一種超然物外的自在與寧靜。

「無求」,說的不是不思進取和漫不經心,也不是心灰意冷和垂頭喪氣,更不是一籌莫展和難掩煩悶的消極態度和庸人哲學。是告誡人們要擺脫功名利祿的羈絆和困擾,不必強求,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
「求」,是人生品格的體現,但為事在人,淡泊的人生雖然沒有轟轟烈烈揚名內外,也沒有顯赫的地位,可確是渴望而難及的境界。

人到無求品自高。人果真達到了無欲無求了,其人格便會自動提高。有所為,有所不為,能夠「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無為而無所不為,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才是「無求」的最高境界。

這種境界,是一種胸懷,又是一種信仰,還是一種品格,更是一種心態。這樣的心境,需要時間的磨礪,也需要坎坷人生的錘鍊,更需要坦蕩心境平如水的淡泊心態。

這種淡泊的心態是無求中的平凡孕育著無尚的偉大,攘括著古往今來的憂思。

蜀相諸葛亮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無求就是一種淡泊。面對複雜的人生,需要的是一無所求的淡泊。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essay/nbx8g.html




好~一切都是浮雲!😆😆😆我擁有自在與寧靜!🙏


為了隨時可以看一看本文開頭分享的這段話內容,我將此段文字抄寫下來張貼在書房門上,路過時想到時,就停下腳步來看一看讀一讀,以熄滅自己的妄想與過度思索之念頭,讓心平靜.😊


若是本文內容有在你心中留下一點感觸,也歡迎格友分享留言!💖

在方格子閱讀格友留言內容,是方格子的一大特色呢!👍請有空看看格友們分享.😊


斑葉三角榕~

每片葉子都長得不太一樣,像把倒三角形的扇子,或是綠色的愛心圖案.
第一眼看到覺得很突出與喜歡.就像眾生,各有不同的樣貌與特色.😊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天敏的天空
84會員
87內容數
人人有自己的一片天空視野,以自己的體會來閱讀生活/生命/世界,分享自己的觀察角度與發現. #花草世界觀察與相片 #當季蔬食生活與食療養生 # 小故事分享 #生活感悟/智慧佳句 #書籍閱讀推薦 #電影電視劇分享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從佛經中得到智慧,從大道中得到開解,從佛學路上尋覓解脫法門,從三寶中獲得身心輕安。
Thumbnail
從佛經中得到智慧,從大道中得到開解,從佛學路上尋覓解脫法門,從三寶中獲得身心輕安。
Thumbnail
念佛人的作業-四修(象山慶’23.9.8)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前序所說「安心、起行、作業」(三心、五念、四修),以此確定得生彼國;最後則歸結於(一行三昧)的「專稱佛名」,並斷言:若此則「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又說明其原因:「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這些重點
Thumbnail
念佛人的作業-四修(象山慶’23.9.8)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前序所說「安心、起行、作業」(三心、五念、四修),以此確定得生彼國;最後則歸結於(一行三昧)的「專稱佛名」,並斷言:若此則「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又說明其原因:「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這些重點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達磨大師破相論述記》:「心者萬法之根本,一切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則萬法俱備。若了心修道,則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費功而無益。故知一切善惡皆由自心。心外別求,終無是處。」 達摩大師直指修行中唯觀心一法總攝諸法最為省要。前次說明了「觀」乃觀穿、達觀,要觀穿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達磨大師破相論述記》:「心者萬法之根本,一切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則萬法俱備。若了心修道,則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費功而無益。故知一切善惡皆由自心。心外別求,終無是處。」 達摩大師直指修行中唯觀心一法總攝諸法最為省要。前次說明了「觀」乃觀穿、達觀,要觀穿
Thumbnail
千錘百鍊出深山, 烈火焚燒莫等閒, 粉身碎骨都無怨, 留得清白在人間! 各位同修:若修我法;證乃自知。就有如看病找醫生,有些診所/醫院,對於你的病症;或是;有時家中小孩的疑難雜症,怎麼看病都看不好?你是否也有這樣子的經驗!只要提到某為醫生的名字,還沒有去找他前,病卻是突然的不藥而癒了?俗話稱:「醫生
Thumbnail
千錘百鍊出深山, 烈火焚燒莫等閒, 粉身碎骨都無怨, 留得清白在人間! 各位同修:若修我法;證乃自知。就有如看病找醫生,有些診所/醫院,對於你的病症;或是;有時家中小孩的疑難雜症,怎麼看病都看不好?你是否也有這樣子的經驗!只要提到某為醫生的名字,還沒有去找他前,病卻是突然的不藥而癒了?俗話稱:「醫生
Thumbnail
心不馳散,專念一佛。 —釋道綽撰 唐朝的道綽禪師(562-645)撰寫《安樂集》一書,上下二卷,是繼承龍樹菩薩,曇鸞大師之自力難行、他力易行的思想。道綽禪師把佛的教法分為聖道、凈土二門,指明聖道門非末法鈍根眾生所能悟證,有凈土門簡要易行,乘佛的本願力即能往生凈土。所以他一生宣揚凈土法門。
Thumbnail
心不馳散,專念一佛。 —釋道綽撰 唐朝的道綽禪師(562-645)撰寫《安樂集》一書,上下二卷,是繼承龍樹菩薩,曇鸞大師之自力難行、他力易行的思想。道綽禪師把佛的教法分為聖道、凈土二門,指明聖道門非末法鈍根眾生所能悟證,有凈土門簡要易行,乘佛的本願力即能往生凈土。所以他一生宣揚凈土法門。
Thumbnail
「二」是由「一」生起的,一二二一,巡環無窮;究其原因,在於相對的根源未破。我人必須藉由「返照」的方便,照了妄念之所以生起的根源,才可以打破這個「一」,證得實相的「一空」,也就是第一義空。
Thumbnail
「二」是由「一」生起的,一二二一,巡環無窮;究其原因,在於相對的根源未破。我人必須藉由「返照」的方便,照了妄念之所以生起的根源,才可以打破這個「一」,證得實相的「一空」,也就是第一義空。
Thumbnail
 達摩 魏晉南北朝時,菩提達摩西來中土,恰巧碰上中國歷史上熱愛佛教的皇帝——梁武帝。本該是天生一對,卻因話不投機,達摩離開了南梁,渡舟北上嵩山少林,留下悟性論、血脈論、破相論等著作,是為中國禪宗始祖。 禪 什麼是禪呢?禪不重視過去,亦不在意未來,而著重於當下,生活本身即是每一個當下所積累,任何剎那才
Thumbnail
 達摩 魏晉南北朝時,菩提達摩西來中土,恰巧碰上中國歷史上熱愛佛教的皇帝——梁武帝。本該是天生一對,卻因話不投機,達摩離開了南梁,渡舟北上嵩山少林,留下悟性論、血脈論、破相論等著作,是為中國禪宗始祖。 禪 什麼是禪呢?禪不重視過去,亦不在意未來,而著重於當下,生活本身即是每一個當下所積累,任何剎那才
Thumbnail
以下為兩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分享一   剛接觸精舍時,初初認識佛法,覺得終於找到正法,心中偷偷想著,我一定要回淨土,再也不想來這個殘忍、互相殺戮而且危險的人間了,但隨著開出的各種罪業,業債如須彌山那麼高時,我才知道自己離淨土有多麼遙遠!
Thumbnail
以下為兩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分享一   剛接觸精舍時,初初認識佛法,覺得終於找到正法,心中偷偷想著,我一定要回淨土,再也不想來這個殘忍、互相殺戮而且危險的人間了,但隨著開出的各種罪業,業債如須彌山那麼高時,我才知道自己離淨土有多麼遙遠!
Thumbnail
以佛教的觀點,這個所謂的「我」以至世間的一切歸根究柢都是「因緣所生」,這表示個人對意義和自我實現的追求,是無法離開全人類、社會和自然的改善而獲得的。這就是「人間」的人本主義,也是體認「淨土就在人間」的一種表述。
Thumbnail
以佛教的觀點,這個所謂的「我」以至世間的一切歸根究柢都是「因緣所生」,這表示個人對意義和自我實現的追求,是無法離開全人類、社會和自然的改善而獲得的。這就是「人間」的人本主義,也是體認「淨土就在人間」的一種表述。
Thumbnail
自在是不受影響,不考慮自己的得失、利害。以菩提心修行,以慈悲心廣度眾生,就是自在。一個能自在的人一定有真正的智慧,如此才能到達解脫的彼岸。許多人希望得到自在、得到解脫後再廣度眾生,這是不太正確的;只考慮自己本身的利益,反而不能得自在、解脫。唯有放下自身利益的考量,以慈悲心廣度眾生,才能得真正的自在
Thumbnail
自在是不受影響,不考慮自己的得失、利害。以菩提心修行,以慈悲心廣度眾生,就是自在。一個能自在的人一定有真正的智慧,如此才能到達解脫的彼岸。許多人希望得到自在、得到解脫後再廣度眾生,這是不太正確的;只考慮自己本身的利益,反而不能得自在、解脫。唯有放下自身利益的考量,以慈悲心廣度眾生,才能得真正的自在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