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說達摩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達摩

   魏晉南北朝時,菩提達摩西來中土,恰巧碰上中國歷史上熱愛佛教的皇帝——梁武帝。本該是天生一對,卻因話不投機,達摩離開了南梁,渡舟北上嵩山少林,留下悟性論、血脈論、破相論等著作,是為中國禪宗始祖。

   什麼是禪呢?禪不重視過去,亦不在意未來,而著重於當下,生活本身即是每一個當下所積累,任何剎那才是生命的真實,也就是禪。那麼禪又說了什麼?表面上看來似乎沒有說什麼,但其實都都說完了,它讓你珍視每一瞬目、每一當下。

不立文字

   禪宗與其他佛教派別最大的差異,便是少了許多佛教術語,重點是在做而不是在講,類似於莊子所言「得魚忘筌」或王弼「得意忘言」,語言文字不過是憑藉罷了。兩千五百年前,佛陀在靈鷲山為大眾說法,他拿出了一朵蓮花示眾,一言不發,眾弟子們皆疑惑不解,只有迦葉尊者會心微笑,後來佛陀便把心法傳授於他,迦葉成了禪宗初祖,拈花微笑便是禪宗的起源。由這則故事可以發現,古來禪者都是以心印心,以心傳心,並沒有多少話可說,因為禪是生活經驗的實踐,是覺悟的心得,非徒言說!

教外別傳

  什麼是教外別傳呢?「教」指的是經典,「教外」即是經典之外,「別傳」則是另有傳授之法。換言之,教外別傳是不依據傳統以佛經傳教的方式而傳授,而是憑藉禪師對於經典的理解,向眾人說法,也就是上文所言以心相印,是一種了悟,一種實踐。我們常常執著於佛經的字句,卻忽略了它所承載的思想與底蘊,尤其佛經字句艱澀難懂、詰屈聱牙,令人望而生畏,不敢接近。禪宗教外別傳便解決這個問題,即便是不識字的下里巴人或農夫、農婦等均可修行。

直指人心

  禪宗是直指人心、明心見性,以為心便是佛,佛便是心。小乘佛教苦行僧們,各個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藉由外在修行求取佛法,以獲得解脫。在禪宗看來這是不可行的,佛其實不必外求,而是在自己,是在自己的心,有種辛棄疾青玉案「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覺。總歸來說,凡人便是在此岸,向外求佛者便是在此岸與彼岸徘徊,只有明心見性者才能抵達那豁然的彼岸,故達摩血脈論言:「一切處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復如是。除此心外,終無別佛可得;離此心外覓菩提涅槃無有是處。」是以人人皆有佛性。

見性成佛

  不讀佛經真的可以見佛嗎?答案必然是肯定的。佛並不是家裡的偶像,亦非金光閃閃的有求必應、賞善罰惡,而是在於自己的本心。想要見到佛,就必須要清楚、明白自己的性,自己的性就是佛。如果鎮日茫茫然,不能看見自己的性,那麼窮其一生,將一無所獲、一無所得。心即佛,佛即眾生,三者本為一體,並無差別,所以我們可以這麼說,頓悟了變成佛。爰此,人人皆可成佛,之所以有眾生與佛的差別,便在於有無見性,若見性了,便頓悟了,也就是佛了。這也是何以禪宗不向外求佛,不注重十二部經典的文字語言,而是著重於修養自己的心與性,這對後來陸九淵、王守仁的心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例如:王陽明「滿街是聖人」觀念,除源於早期禪師竺道生「人人可以成佛」概念外,達摩血脈論亦持此一看法。

一棵開花的樹

如何讓你遇見我
在我最美麗的時刻 為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他讓我們結一段塵緣
佛於是把我化作一棵樹
長在你必經的路旁
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當你走近 請你細聽
那顫抖的葉是我等待的熱情
而當你終於無視地走過
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最後我想以席慕蓉這首新詩作為結尾。以前很喜歡這首詩,喜歡那「我」的癡情,卻對「佛」的無情感到徬徨與無奈,甚至有些不可原諒,何以不有情人終成眷屬,皆大歡喜呢?當然,我知道若是以大團圓結尾,這首詩或許就不會這麼使我傾心了。

  這次我想以「佛眼」來看待這首詩。首先,詩中的我在一開始所求的對象便錯了,怎會去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佛給予「塵緣」呢?無怪乎求了五百年、積累了前世的盼望,仍注定了彼此別離的悲劇。復次,原先我是主動,而佛把我變成樹,反倒被動了,化主動為被動,還會有所結果嗎?再次,諸佛皆在自己的本心,而非向外求取,如此一來,便為世間三毒貪嗔癡所囹圄,墮入三界的苦痛輪迴。只有自己想通了、頓悟了,方能見佛,而佛一如禪宗所言,就在身邊,就是自己的本心。

  所以世間一切情愛也好,六根六塵也罷,乃至三苦、三愛、五陰、八苦等等,都在於自己不能「悟」,仍執於「迷」。金剛經說得非常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非常喜歡這段話,它給予我們真實的畫面感,不似其他佛經文字,久久無法共鳴,無論是夢幻、泡影、露、電等皆是轉瞬即逝,無法長存,有為法便是如此。它是人間,是四諦的苦與集,要接受著緣起與緣滅,不斷的輪迴而無法臻至涅槃的畛域。因此,它是痛苦的,一如詩中的我。

raw-image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在右邊按下愛心支持,並在下方免費按讚,這些支持會讓我更有動力繼續創作、分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教育界走跳的沙龍
359會員
109內容數
國文課大家都上過,國文課本大家都讀過,但你真的有讀懂嗎?或者說你讀的到底是作者要告訴你的資訊?還是編者要你知道的訊息?又或者是國文老師要教你的東西?大家常說求學時最廢的科目就是國文了?真的是如此嗎?這此你可以找到對課文不同的詮釋以及生活上的應用。
2025/04/21
本文提供高中生作文教學,以廖鴻基〈鬼頭刀〉為例,講解並演練散文寫作中「情境法」的技巧,包括時間推移、情境呼應、心境轉變等,並輔以登山、旅行、跑步等主題的範例,最後分析一篇關於大隊接力的例文,說明情境法的運用,並提出改進建議。
Thumbnail
2025/04/21
本文提供高中生作文教學,以廖鴻基〈鬼頭刀〉為例,講解並演練散文寫作中「情境法」的技巧,包括時間推移、情境呼應、心境轉變等,並輔以登山、旅行、跑步等主題的範例,最後分析一篇關於大隊接力的例文,說明情境法的運用,並提出改進建議。
Thumbnail
2025/04/08
從經典選文〈劉姥姥進大觀園〉中,探討劉姥姥展現的三個理財智慧:一、有錢人並非如想像中豪奢,節儉才是致富關鍵;二、計算「真正時薪」,評估消費價值;三、區分消費層次(想要、需要、必要),避免衝動消費。本文並以現代案例佐證,提供實用理財技巧。
Thumbnail
2025/04/08
從經典選文〈劉姥姥進大觀園〉中,探討劉姥姥展現的三個理財智慧:一、有錢人並非如想像中豪奢,節儉才是致富關鍵;二、計算「真正時薪」,評估消費價值;三、區分消費層次(想要、需要、必要),避免衝動消費。本文並以現代案例佐證,提供實用理財技巧。
Thumbnail
2025/03/06
這部2018年中國電影巧妙運用重複技巧,透過對比手法刻畫角色轉變,值得深度欣賞。本文深入分析「老呂的橘子」與「程勇與曹斌互毆」兩個重複意象,闡述其象徵意義和劇情作用,並結合相關文學作品,如賴和的〈一桿稱仔〉、紅樓夢、〈馮諼客孟嘗君〉、〈虯髯客〉等,探討重複的文學技巧在電影與文學作品中的運用。
Thumbnail
2025/03/06
這部2018年中國電影巧妙運用重複技巧,透過對比手法刻畫角色轉變,值得深度欣賞。本文深入分析「老呂的橘子」與「程勇與曹斌互毆」兩個重複意象,闡述其象徵意義和劇情作用,並結合相關文學作品,如賴和的〈一桿稱仔〉、紅樓夢、〈馮諼客孟嘗君〉、〈虯髯客〉等,探討重複的文學技巧在電影與文學作品中的運用。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許多優美又深具智慧的禪語從唐朝開始就大量融入我們的文化,至宋朝甚至影響了無數大儒者形成理學。能讓漢唐宋朝許多聰慧絕頂的學者讚嘆研究,讓唐玄奘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穿越荒漠峻嶺三千多公里到天竺留學,十六年後帶回來的,到底是甚麼樣的智慧經典呢?
Thumbnail
許多優美又深具智慧的禪語從唐朝開始就大量融入我們的文化,至宋朝甚至影響了無數大儒者形成理學。能讓漢唐宋朝許多聰慧絕頂的學者讚嘆研究,讓唐玄奘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穿越荒漠峻嶺三千多公里到天竺留學,十六年後帶回來的,到底是甚麼樣的智慧經典呢?
Thumbnail
三界混在一起,心心相傳,前佛後佛,以心為媒介,不用文字。問道:既然不用文字,那心在何處?答曰:你問我,這就是你的心;我回答你,這就是我的心。如果我沒有心,我怎麼回答你?如果你沒有心,你怎麼問我?貫串問與答之間,甚至從無始以來,經過長久的時間和無數的經歷,無論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是你的本心,都
Thumbnail
三界混在一起,心心相傳,前佛後佛,以心為媒介,不用文字。問道:既然不用文字,那心在何處?答曰:你問我,這就是你的心;我回答你,這就是我的心。如果我沒有心,我怎麼回答你?如果你沒有心,你怎麼問我?貫串問與答之間,甚至從無始以來,經過長久的時間和無數的經歷,無論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是你的本心,都
Thumbnail
1.東山法門 2.武周還位於唐 3.狄仁傑
Thumbnail
1.東山法門 2.武周還位於唐 3.狄仁傑
Thumbnail
大家好, 第一種意識狀態、第二種意識狀態, 我們稱之為低等的意識狀態。 第三種意識狀態以及第四種意識狀態, 我們稱之為高等的意識狀態。 那麼第三種意識狀態-自我意識是人在努力之後才能得到的, 反而第四種意識狀態-客觀意識......
Thumbnail
大家好, 第一種意識狀態、第二種意識狀態, 我們稱之為低等的意識狀態。 第三種意識狀態以及第四種意識狀態, 我們稱之為高等的意識狀態。 那麼第三種意識狀態-自我意識是人在努力之後才能得到的, 反而第四種意識狀態-客觀意識......
Thumbnail
茶道禪語「結果自然成」典故出自達摩祖師的《少室六門》: 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 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來自印度的達摩祖師於中國南北朝時期渡海到中土,於廣州上岸。正逢南朝梁武帝好佛尊佛崇佛的時代。 梁武帝大興佛寺、供養三寶、刊行佛經、舉辦水懺法會、甚且以皇帝之軀多次捨身同泰寺等等,佛法中的善法他不但
Thumbnail
茶道禪語「結果自然成」典故出自達摩祖師的《少室六門》: 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 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來自印度的達摩祖師於中國南北朝時期渡海到中土,於廣州上岸。正逢南朝梁武帝好佛尊佛崇佛的時代。 梁武帝大興佛寺、供養三寶、刊行佛經、舉辦水懺法會、甚且以皇帝之軀多次捨身同泰寺等等,佛法中的善法他不但
Thumbnail
太虛大師曾說︰「頓悟禪為中國佛學之骨髓,又為佛 學之核心。……中國佛教之如能復興也,必不在於真 言密咒與法相唯識,而仍在乎禪。」
Thumbnail
太虛大師曾說︰「頓悟禪為中國佛學之骨髓,又為佛 學之核心。……中國佛教之如能復興也,必不在於真 言密咒與法相唯識,而仍在乎禪。」
Thumbnail
正法眼藏好像太陽的光輝一樣 (「光輝滿大唐」) 照耀著大地,宇宙乾坤、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芸芸眾生、森羅萬象,無不呈現在正法眼藏的光芒中,沒有一毫一釐之相不浸潤在此光輝中,所以「不見有毫釐之相」,而這個光輝卻又是活潑潑的、相互輝映的,光光相涉而交參,「須彌走入海,六月降嚴霜」。
Thumbnail
正法眼藏好像太陽的光輝一樣 (「光輝滿大唐」) 照耀著大地,宇宙乾坤、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芸芸眾生、森羅萬象,無不呈現在正法眼藏的光芒中,沒有一毫一釐之相不浸潤在此光輝中,所以「不見有毫釐之相」,而這個光輝卻又是活潑潑的、相互輝映的,光光相涉而交參,「須彌走入海,六月降嚴霜」。
Thumbnail
1. 李世民的軍功 2. 太子之位的爭奪 3. 入道安心要方便門 4. 實相念佛 唯心念佛
Thumbnail
1. 李世民的軍功 2. 太子之位的爭奪 3. 入道安心要方便門 4. 實相念佛 唯心念佛
Thumbnail
 達摩 魏晉南北朝時,菩提達摩西來中土,恰巧碰上中國歷史上熱愛佛教的皇帝——梁武帝。本該是天生一對,卻因話不投機,達摩離開了南梁,渡舟北上嵩山少林,留下悟性論、血脈論、破相論等著作,是為中國禪宗始祖。 禪 什麼是禪呢?禪不重視過去,亦不在意未來,而著重於當下,生活本身即是每一個當下所積累,任何剎那才
Thumbnail
 達摩 魏晉南北朝時,菩提達摩西來中土,恰巧碰上中國歷史上熱愛佛教的皇帝——梁武帝。本該是天生一對,卻因話不投機,達摩離開了南梁,渡舟北上嵩山少林,留下悟性論、血脈論、破相論等著作,是為中國禪宗始祖。 禪 什麼是禪呢?禪不重視過去,亦不在意未來,而著重於當下,生活本身即是每一個當下所積累,任何剎那才
Thumbnail
以佛教的觀點,這個所謂的「我」以至世間的一切歸根究柢都是「因緣所生」,這表示個人對意義和自我實現的追求,是無法離開全人類、社會和自然的改善而獲得的。這就是「人間」的人本主義,也是體認「淨土就在人間」的一種表述。
Thumbnail
以佛教的觀點,這個所謂的「我」以至世間的一切歸根究柢都是「因緣所生」,這表示個人對意義和自我實現的追求,是無法離開全人類、社會和自然的改善而獲得的。這就是「人間」的人本主義,也是體認「淨土就在人間」的一種表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