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樂集》第四大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心不馳散,專念一佛。 —釋道綽撰

唐朝的道綽禪師(562-645)撰寫《安樂集》一書,上下二卷,是繼承龍樹菩薩,曇鸞大師之自力難行、他力易行的思想。道綽禪師把佛的教法分為聖道、凈土二門,指明聖道門非末法鈍根眾生所能悟證,有凈土門簡要易行,乘佛的本願力即能往生凈土。所以他一生宣揚凈土法門。

「安樂淨土」是指由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功德所成就的西方極樂淨土,淨土清淨無垢,充滿光明和喜樂。此書以「安樂」為書名,分為十二大門,道綽禪師明確地標舉其宗旨是闡明安樂淨土之宗義,並勸大家相信淨土法門,專門念佛,求生安樂淨土。


第四大門本文

第四大門中,有三番料簡。
第一、依中國三藏法師,并此土大德等,皆共詳審聖教,歎歸淨土,今以勸依。
第二、據此經宗及餘大乘諸部,凡聖修入,多明念佛三昧以為要門。
第三、問答解釋,顯念佛者得種種功能利益,不可思議。

第一、依中國及以此土大德所行者

余五翳面牆,豈寧自輒?但以遊歷披勘,敬有師承,何者?謂中國大乘法師流支三藏。

次有大德,呵避名利,則有慧寵法師。

次有大德,尋常敷演,每感聖僧來聽,則有道場法師。

次有大德,和光孤栖,二國慕仰,則有曇鸞法師。

次有大德,禪觀獨秀,則有大海禪師。

次有大德,聰慧守戒,則有齊朝上統。

然前六大德,立是二諦神鏡,斯乃佛法綱維,志行殊倫,古今實希,皆共詳審大乘,歎歸淨土,乃是無上要門也。

問曰:既云歎歸淨土,乃是要門者,未知此等諸德,臨終時皆有靈驗已不?
答曰:皆有不虛,如曇鸞法師,康存之日,常修淨土。

亦每有世俗君子,來呵法師曰:「十方佛國皆為淨土,法師何乃獨意注西,豈非偏見生也?」法師對曰:「吾既凡夫,智慧淺短,未入地位,念力須均。如似置草引牛,恆須繫心槽櫪。豈得縱放,全無所歸?」

雖復難者紛紜,而法師獨決,是以無問一切道俗,但與法師一面相遇者,若未生正信,勸令生信。若已生正信者,皆勸歸淨國。是故法師臨命終時,寺傍左右道俗,皆見旛花映院,盡聞異香,音樂迎接,遂往生也。

餘之大德,臨命終時,皆有徵祥。若欲具談往生之相,立不可思議也。

第二、明此彼諸經,多明念佛三昧為宗者

就中有八番,初二明一相三昧,後六就緣依相,明念佛三昧。

第一、依花首經,佛告堅意菩薩:「三昧有二種,一者、有一相三昧。二者、有眾相三昧。一相三昧者,有菩薩聞其世界,有其如來,現在說法。菩薩取是佛相,以現在前,若坐道場,若轉法輪,大眾圍繞。

「取如是相,收攝諸根,心不馳散,專念一佛,不捨是緣。如是菩薩,於如來相,及世界相,了達無相。常如是觀,如是行,不離是緣,是時佛像即現在前,而為說法。

「菩薩爾時,深生恭敬,聽受是法,若深若淺,轉加尊重。菩薩住是三昧,聞說諸法皆可壞相,聞已受持,從三昧起,能為四眾,演說是法。」

佛告堅意:「是名菩薩入一相三昧門。」

第二、依文殊般若,明一行三昧者。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一行三昧?」

佛言:「一行三昧者,若善男子、善女人,應在空閒處,捨諸亂意,隨佛方所,端身正向,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念無休息。即是念中,能見過現未來三世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即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是名菩薩一行三昧。」

第三、依涅槃經,佛言:「若人但能至心,常修念佛三昧者,十方諸佛,恆見此人,如現在前。」

是故涅槃經云,佛告迦葉菩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常能至心專念佛者。若在山林,若在聚落,若晝若夜,若坐若臥。諸佛世尊,常見此人,如現目前,恆與此人,而住受施。」

第四、依觀經及餘諸部,所修萬行,但能迴願,莫不皆生。然念佛一行,將為要路,何者?審量聖教,有始終兩益。若欲生善起行,則普該諸度。若滅惡消災,則總治諸障。

故下經云:「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壽盡必生。」此名始益。

言終益者,依觀音授記經云,阿彌陀佛住世長久,兆載永劫,亦有滅度。般涅槃時,唯有觀音勢至,住持安樂,接引十方。其佛滅度,亦與住世時節等同。然彼國眾生,一切無有睹見佛者,唯有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往生者,常見彌陀,現在不滅,此即是其終時益也。

所修餘行,迴向皆生。世尊滅度,有睹不睹。勸後代審量,使沾遠益也。

第五、依般舟經云,時有跋陀和菩薩,於此國土,聞有阿彌陀佛,數數係念,因是念故,見阿彌陀佛。既見佛已,即從啟問:「當行何法,得生彼國?」

爾時阿彌陀佛,語是菩薩言:「欲來生我國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如是得來生我國土。當念佛身三十二相,悉皆具足,光明徹照,端正無比。」

第六、依大智度論,有三番解釋。
第一、佛是無上法王,菩薩為法臣。所尊所重,唯佛世尊,是故應當常念佛也。

第二、有諸菩薩自云:「我從曠劫以來,得蒙世尊長養我等法身、智身、大慈悲身,禪定、智慧、無量行願,由佛得成。為報恩故,常願近佛。亦如大臣蒙王恩寵,常念其主。」

第三、有諸菩薩復作是言:「我於因地遇惡知識,誹謗般若,墮於惡道經無量劫。雖修餘行,未能得出。後於一時依善知識邊,教我行念佛三昧,其時即能併遣諸障,方得解脫。有斯大益,故願不離佛。」

第七、依華嚴經云:「寧於無量劫,具受一切苦,終不遠如來,不睹自在力。」

又云:「念佛三昧必見佛,命終之後生佛前。見彼臨終勸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

又善財童子求善知識,詣功德雲比丘所,白言:「大師云何修菩薩道,歸普賢行也?」
是時比丘告善財曰:「我於世尊智慧海中,唯知一法,謂念佛三昧門。何者?於此三昧門中,悉能睹見一切諸佛,及其眷屬、嚴淨佛剎,能令眾生遠離顛倒。念佛三昧門者,於微細境界中,見一切佛自在境界,得諸劫不顛倒。念佛三昧門者,能起一切佛剎,無能壞者,普見諸佛,得三世不顛倒。」
時功德雲比丘,告善財言:「佛法深海,廣大無邊,我所知者,唯得此一念佛三昧門。餘妙境界,出過數量,我所未知也。」

第八、依海龍王經,時海龍王白佛言:「世尊,弟子求生阿彌陀佛國,當修何行,得生彼土?」
佛告龍王:「若欲生彼國者,當行八法,何等為八?一者、常念諸佛。二者、供養如來。三者、咨嗟世尊。四者、作佛形像,修諸功德。五者、迴願往生。六者、心不怯弱。七者、一心精進。八者、求佛正慧。」佛告龍王:「一切眾生,具斯八法,常不離佛也。」

問曰:不具八法,得生佛前,不離佛不?
答曰:得生不疑,何以得知?如佛說寶雲經時,亦明十行具足,得生淨土,常不離佛。

時有除蓋障菩薩白佛:「不具十行,得生已不?」
佛言:「得生,但能十行之中,一行具足無闕,餘之九行,悉名清淨,勿致疑也。」

又大樹緊那羅王經云,菩薩行四種法,常不離佛前,何等為四?一者、自修善法,兼勸眾生皆作往生見如來意。二者、自勸勸他,樂聞正法。三者、自勸勸他,發菩提心。四者、一向專志,行念佛三昧。具此四行,一切生處,常在佛前,不離諸佛。

又經云,佛說菩薩行法有三十二器,何者?布施是大富器,忍辱是端正器,持戒是聖身器,五逆不孝是刀山劍樹鑊湯器,發菩提心是成佛器,常能念佛往生淨土是見佛器。

略舉六門,餘者不述。聖教既爾,行者願生,何不常念佛也?

又依月燈三昧經云,念佛相好及德行,能使諸根不亂動,心無迷惑與法合,得聞得智如大海。智者住於是三昧,攝念行於經行所,能見千億諸如來,亦值無量恆沙佛。

第三、問答解釋,顯念佛三昧有種種利益

有其五番。
第一問曰:今云常修念佛三昧,仍不行餘三昧者?
答曰:今言常念,亦不言不行餘三昧。但行念佛三昧多故,故言常念,非謂全不行餘三昧也。

第二問曰:若勸常修念佛三昧,與餘三昧能有階降以不?
答曰:念佛三昧勝相不可思議,此云何知?如摩訶衍中說云,諸餘三昧非不三昧,何以故?或有三昧,但能除貪,不能除瞋癡。或有三昧,但能除瞋,不能除癡貪。或有三昧,但能除癡,不能除貪瞋。或有三昧,但能除現在障,不能除過去、未來一切諸障。若能常修念佛三昧,無問現在、過去、未來,一切諸障悉皆除也。

第三問曰:念佛三昧既能除障,得福功力大者,未審亦能資益行者,使延年益壽以不?
答曰:必得,何者?如惟無三昧經云,有兄弟二人,兄信因果,弟無信心,而能善解相法。因其鏡中,自見面上死相已現,不過七日。
時有智者,教往問佛。佛時報言:「七日不虛,若能一心念佛修戒,或得度難。」
尋即依教繫念,時至六日,即有二鬼來,耳聞其念佛之聲,竟無能前進。還告閻羅王,閻羅王索符,已注云:「由持戒念佛功德,生第三炎天。」

又譬喻經中,有一長者,不信罪福,年已五十,忽夜夢見剎鬼索符來欲取之,不過十日。其人眠覺,惶怖非常。至明求覓相師占夢,師作卦兆云:「有剎鬼必欲相害,不過十日。」其人惶怖倍常,詣佛求請,佛時報云:「若欲攘此,從今已去,專意念佛,持戒燒香,然燈懸繒旛蓋,信向三寶,可免此死。」

即依此法,專心信向,剎鬼到門,見修功德,遂不能害,鬼即走去。其人緣斯功德,壽滿百年,死得生天。

復有一長者,名曰執持,退戒還佛,現被惡鬼打之。

第四問曰:此念佛三昧,但能對治諸障,唯招世報,亦能遠感出世無上菩提以不?
答曰 : 得,何者?如華嚴經十地品云:「始從初地,乃至十地,於一一地中,皆說入地加行道。」地滿功德利己不住道,訖即皆結云:「是諸菩薩,雖修餘行,皆不離念佛、念法、念僧,上妙樂具,供養三寶。」

以斯文證得知,諸菩薩等,乃至上地,常學念佛、念法、念僧,方能成就無量行願,滿功德海,何況二乘凡夫,求生淨土,不學念佛也。何以故?此念佛三昧,即具一切四攝六度,通行通伴故。

第五問曰:初地已上菩薩,與佛同證真如之理,名生佛家,自能作佛,濟運眾生,何須更學念佛三昧,願見佛也?
答曰:論其真如,廣大無邊,與虛空等,其量難知。譬如一大闇室,若然一燈二燈,其明雖遍,猶為闇也。漸至多燈,雖名大明,豈及日光?菩薩所證智,雖地地相望,自有階降,豈得比佛如日明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一念相應一念佛
17會員
417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一念相應一念佛的其他內容
2024/10/11
文殊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善要。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當云何念?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永不退轉。」
Thumbnail
2024/10/11
文殊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善要。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當云何念?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永不退轉。」
Thumbnail
2024/10/04
願能導行,既有信願必然引起持名妙行。《要解》讚歎持名功德說:「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名號不可思議故,使散稱為佛種,執持登不退也。」持名是橫出三界的妙行。別的修行是難行道,持名是易行道。因為「名以召德」。阿彌陀佛名號,稱為萬德洪名,由於這是萬德莊嚴所成就的佛名。
Thumbnail
2024/10/04
願能導行,既有信願必然引起持名妙行。《要解》讚歎持名功德說:「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名號不可思議故,使散稱為佛種,執持登不退也。」持名是橫出三界的妙行。別的修行是難行道,持名是易行道。因為「名以召德」。阿彌陀佛名號,稱為萬德洪名,由於這是萬德莊嚴所成就的佛名。
Thumbnail
2024/10/03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個願就不真實了。所以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Thumbnail
2024/10/03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個願就不真實了。所以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同歸向淨國,皆共成佛道。 —釋道綽撰 唐朝的道綽禪師(562-645)撰寫《安樂集》一書,上下二卷,是繼承龍樹菩薩,曇鸞大師之自力難行、他力易行的思想。道綽禪師把佛的教法分為聖道、凈土二門,指明聖道門非末法鈍根眾生所能悟證,有凈土門簡要易行,乘佛的本願力即能往生凈土。所以他一生宣揚凈土法門。
Thumbnail
同歸向淨國,皆共成佛道。 —釋道綽撰 唐朝的道綽禪師(562-645)撰寫《安樂集》一書,上下二卷,是繼承龍樹菩薩,曇鸞大師之自力難行、他力易行的思想。道綽禪師把佛的教法分為聖道、凈土二門,指明聖道門非末法鈍根眾生所能悟證,有凈土門簡要易行,乘佛的本願力即能往生凈土。所以他一生宣揚凈土法門。
Thumbnail
十方諸佛無不勸歸西方。 —釋道綽撰 唐朝的道綽禪師(562-645)撰寫《安樂集》一書,上下二卷,是繼承龍樹菩薩,曇鸞大師之自力難行、他力易行的思想。道綽禪師把佛的教法分為聖道、凈土二門,指明聖道門非末法鈍根眾生所能悟證,有凈土門簡要易行,乘佛的本願力即能往生凈土。所以他一生宣揚凈土法門。
Thumbnail
十方諸佛無不勸歸西方。 —釋道綽撰 唐朝的道綽禪師(562-645)撰寫《安樂集》一書,上下二卷,是繼承龍樹菩薩,曇鸞大師之自力難行、他力易行的思想。道綽禪師把佛的教法分為聖道、凈土二門,指明聖道門非末法鈍根眾生所能悟證,有凈土門簡要易行,乘佛的本願力即能往生凈土。所以他一生宣揚凈土法門。
Thumbnail
往生淨土,取大悲船,入生死海,濟運眾生。 — 釋道綽撰 「安樂淨土」是指由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功德所成就的西方極樂淨土,淨土清淨無垢,充滿光明和喜樂。此書以「安樂」為書名,分為十二大門,道綽禪師明確地標舉其宗旨是闡明安樂淨土之宗義,並勸大家相信淨土法門,專門念佛,求生安樂淨土。
Thumbnail
往生淨土,取大悲船,入生死海,濟運眾生。 — 釋道綽撰 「安樂淨土」是指由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功德所成就的西方極樂淨土,淨土清淨無垢,充滿光明和喜樂。此書以「安樂」為書名,分為十二大門,道綽禪師明確地標舉其宗旨是闡明安樂淨土之宗義,並勸大家相信淨土法門,專門念佛,求生安樂淨土。
Thumbnail
一到彼國,即入正定聚。 —釋道綽撰 唐朝的道綽禪師(562-645)撰寫《安樂集》一書,上下二卷,是繼承龍樹菩薩,曇鸞大師之自力難行、他力易行的思想。道綽禪師把佛的教法分為聖道、凈土二門,指明聖道門非末法鈍根眾生所能悟證,有凈土門簡要易行,乘佛的本願力即能往生凈土。所以他一生宣揚凈土法門。
Thumbnail
一到彼國,即入正定聚。 —釋道綽撰 唐朝的道綽禪師(562-645)撰寫《安樂集》一書,上下二卷,是繼承龍樹菩薩,曇鸞大師之自力難行、他力易行的思想。道綽禪師把佛的教法分為聖道、凈土二門,指明聖道門非末法鈍根眾生所能悟證,有凈土門簡要易行,乘佛的本願力即能往生凈土。所以他一生宣揚凈土法門。
Thumbnail
特留此經,止住百年。 —釋道綽撰 唐朝的道綽禪師(562-645)撰寫《安樂集》一書,上下二卷,是繼承龍樹菩薩,曇鸞大師之自力難行、他力易行的思想。道綽禪師把佛的教法分為聖道、凈土二門,指明聖道門非末法鈍根眾生所能悟證,有凈土門簡要易行,乘佛的本願力即能往生凈土。所以他一生宣揚凈土法門。
Thumbnail
特留此經,止住百年。 —釋道綽撰 唐朝的道綽禪師(562-645)撰寫《安樂集》一書,上下二卷,是繼承龍樹菩薩,曇鸞大師之自力難行、他力易行的思想。道綽禪師把佛的教法分為聖道、凈土二門,指明聖道門非末法鈍根眾生所能悟證,有凈土門簡要易行,乘佛的本願力即能往生凈土。所以他一生宣揚凈土法門。
Thumbnail
須發菩提心為首。 —釋道綽撰 唐朝的道綽禪師(562-645)撰寫《安樂集》一書,上下二卷,是繼承龍樹菩薩,曇鸞大師之自力難行、他力易行的思想。道綽禪師把佛的教法分為聖道、凈土二門,指明聖道門非末法鈍根眾生所能悟證,有凈土門簡要易行,乘佛的本願力即能往生凈土。所以他一生宣揚凈土法門。
Thumbnail
須發菩提心為首。 —釋道綽撰 唐朝的道綽禪師(562-645)撰寫《安樂集》一書,上下二卷,是繼承龍樹菩薩,曇鸞大師之自力難行、他力易行的思想。道綽禪師把佛的教法分為聖道、凈土二門,指明聖道門非末法鈍根眾生所能悟證,有凈土門簡要易行,乘佛的本願力即能往生凈土。所以他一生宣揚凈土法門。
Thumbnail
心不馳散,專念一佛。 —釋道綽撰 唐朝的道綽禪師(562-645)撰寫《安樂集》一書,上下二卷,是繼承龍樹菩薩,曇鸞大師之自力難行、他力易行的思想。道綽禪師把佛的教法分為聖道、凈土二門,指明聖道門非末法鈍根眾生所能悟證,有凈土門簡要易行,乘佛的本願力即能往生凈土。所以他一生宣揚凈土法門。
Thumbnail
心不馳散,專念一佛。 —釋道綽撰 唐朝的道綽禪師(562-645)撰寫《安樂集》一書,上下二卷,是繼承龍樹菩薩,曇鸞大師之自力難行、他力易行的思想。道綽禪師把佛的教法分為聖道、凈土二門,指明聖道門非末法鈍根眾生所能悟證,有凈土門簡要易行,乘佛的本願力即能往生凈土。所以他一生宣揚凈土法門。
Thumbnail
無量壽佛國,易往易取。 —釋道綽撰 唐朝的道綽禪師(562-645)撰寫《安樂集》一書,上下二卷,是繼承龍樹菩薩,曇鸞大師之自力難行、他力易行的思想。道綽禪師把佛的教法分為聖道、凈土二門,指明聖道門非末法鈍根眾生所能悟證,有凈土門簡要易行,乘佛的本願力即能往生凈土。所以他一生宣揚凈土法門。
Thumbnail
無量壽佛國,易往易取。 —釋道綽撰 唐朝的道綽禪師(562-645)撰寫《安樂集》一書,上下二卷,是繼承龍樹菩薩,曇鸞大師之自力難行、他力易行的思想。道綽禪師把佛的教法分為聖道、凈土二門,指明聖道門非末法鈍根眾生所能悟證,有凈土門簡要易行,乘佛的本願力即能往生凈土。所以他一生宣揚凈土法門。
Thumbnail
稱念彌陀名號,能除眾生無明黑闇得往生。 —釋道綽撰 「安樂淨土」是指由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功德所成就的西方極樂淨土,淨土清淨無垢,充滿光明和喜樂。此書以「安樂」為書名,分為十二大門,道綽禪師明確地標舉其宗旨是闡明安樂淨土之宗義,並勸大家相信淨土法門,專門念佛,求生安樂淨土。
Thumbnail
稱念彌陀名號,能除眾生無明黑闇得往生。 —釋道綽撰 「安樂淨土」是指由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功德所成就的西方極樂淨土,淨土清淨無垢,充滿光明和喜樂。此書以「安樂」為書名,分為十二大門,道綽禪師明確地標舉其宗旨是闡明安樂淨土之宗義,並勸大家相信淨土法門,專門念佛,求生安樂淨土。
Thumbnail
唐朝的道綽禪師(562-645)撰寫《安樂集》一書,上下二卷,是繼承龍樹菩薩,曇鸞大師之自力難行、他力易行的思想。道綽禪師把佛的教法分為聖道、凈土二門,指明聖道門非末法鈍根眾生所能悟證,有凈土門簡要易行,乘佛的本願力即能往生凈土。所以他一生宣揚凈土法門。
Thumbnail
唐朝的道綽禪師(562-645)撰寫《安樂集》一書,上下二卷,是繼承龍樹菩薩,曇鸞大師之自力難行、他力易行的思想。道綽禪師把佛的教法分為聖道、凈土二門,指明聖道門非末法鈍根眾生所能悟證,有凈土門簡要易行,乘佛的本願力即能往生凈土。所以他一生宣揚凈土法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