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高中時,社團美宣長告訴社員怎樣提升自己的繪畫實力......
「你就動手畫、不停畫,當你能徒手畫出穩定、線直、各種視角下的立方體時,你便知道如何在腦海中擺放物體、如何用手描繪出腦海所想......」
「因為萬物都由幾何所構成,學會畫方塊,是一切的原點。」
當時懵懂的我,記不住社課教的藝用解剖學,只記得放空時多了件瑣事可做,即使如此也畫滿了課本角落。我終究把畫圖當成單純消遣,看著職業繪師動筆畫出一幅幅細緻精美的作品,想像他們一路走來背後的觀摩、練習、修改......是如何龐大的累積。
2023/2/12,知名作家吳淡如發布了,她學習電腦繪圖創作的第一張作品。
網友詢問作畫工具,她回答 Discord,原來是透過 Midjourney 生成的圖像。吳淡如坦然認為學習新工具,才能跟上時代,卻引發眾多網友吐槽。網友認為利用 AI 技術生成與利用繪圖軟體電繪,是不同概念不應混淆,我聯想到長輩操作 3C 產品時,也會向我求教怎麼操作、偶爾也誤解一些功能的使用。
因為剛接觸,說清楚就行了吧?
但我太理想化了,網友對吳淡如的指導顯然不像我教長輩用 3C 產品那樣順利,吳淡如感受到「酸民的誣賴」、「斷章取義」,發文抨擊「不懂中文的人」「不要動不動來批評老人家」,接連便是什麼封鎖、什麼提告之類,引得衆人都鼓譟起來,FB 內外充滿快活的空氣,再發篇文一竿子打翻整條船:
「正式公告:以後凡事用 AI 電腦繪圖,都會加上 AI 兩個字。
AI 就是人工智慧,你現在用的所有軟體,都有人工智慧。」
......儘管我認為繪師用的是 Adobe Illustrator,而非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原本只是長輩跟隨潮流的嘗試,由於 AI 本身模糊地帶,被摻入那些一時半刻無解的爭議,對著作權的輕忽 ? 對創作者的漠視 ? 對晚輩的倚老賣老 ? 當然還有兩種不同創作方式被混為一談的憤慨。
回想課堂上專注盯著黑板、手卻無意識地在課本空白角落畫方塊的歲月。畫錯了拿橡皮擦塗改太麻煩,乾脆用鉛筆細細划過書頁、下次加點力道、再下一次加深筆跡,最後再用原子筆覆蓋,同一處可以練四次。那是一點也不青春的過程,青春該像麥香廣告在校園飛奔、像每年全國高中生大合唱畢業歌那樣,無論中間多少切換最後都會大家搭肩一起唱,但練畫這方面,尋求的是自己的認可,感到不滿足的,最終也僅有自己。
現在有人說 AI 生成圖片很辛苦,因為要練習下 prompt、要測試提示詞。然後一位名人出來開示,說凡是電腦皆為人工智慧,雖然電繪在 1980 年代隨著個人電腦一起出現,還是應該被歸類在 2022 下半年才出現、開放大眾使用的人工智慧藝術喔 !
因此可以理解那些繪圖愛好者的不滿,即便我算是 2022/9 就開始接觸 SD 這個大坑,繪師們在繪畫這項技藝上的鑽研,或許光投入的時間便是我的好幾倍,更別提我 AI 技術方面毫無基礎,頂多稱得上是一位使用者。
幾天後 YouTuber Joeman 發文澄清,認為吳淡如應該是當初用字不夠準確,才引發網友誤會。女星陶晶瑩也發布了幾張自己嘗試 AI 生成的作品,表示自己不太會下指令,寫提示詞的確沒有很容易。而當事人也在 2/16 發文道歉,表示會分清楚 AI 生成技術,並認為活得夠老,能見證世界變化,是很幸運的事情。
正因有興趣、主動嘗試才會出錯,旁人應給予肯定並說明,總不能要求長輩只能活在過去吧 ? 這件小插曲溫和落幕,卻也提升了 AI 圖像生成的曝光度,現在不只是相關領域,平常有看新聞的平民百姓,都認知到電腦有能力自己畫圖了。
更多藝術家會出現...... 還是......?
" 題目 : 櫻花貓少女。你喜歡就送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