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名稱是「編輯七力」,但卻被我讀成了一本創業書。
我整理出書中談的利基市場、壹週刊成功的祕辛、品牌化的三個原則、熱情之於卓越的意義、不要因為害怕被回擊而避戰。原本,只是為了提昇寫作能力而借;實際讀來,卻有很多對於工作、創業的重要提醒。
-
▋創業剛開始大家喜歡談的「找到利基市場」,是因為要讓人區分出什麼是「界線內的事」、什麼是「場外的誘惑」。(p.24)
→ 最近創業小團隊走順風,接連遇上一些很有趣的合作機會。但這些機會來得很意外,以我們未曾規劃到的形式出現,大家也就需要頻繁來回確核,這是不是我們要拿下的局?
過程中我會想起在CDA培訓課,創辦人曾分享:
「創業的前面好幾年,每次機會來我都盡量接下,即使不敷成本效益也是。我會覺得,如果這是上天在回應我的發願,而我卻選擇不接,那祂是不是會以為『蛤,原來你不需要了喔!』」
看了這本書,又給了我一些不同的思考。
不過,我還不知道我們團隊的那把尺在哪裡,這是我們要繼續探求的問題。
.
▋壹週刊開啟台灣新的辦刊模式--他們在新刊發售時,會直接在銷售通路前,邀集符合條件設定的消費者,前往總部接受焦點團體座談,表達對於各篇章的評價。但是,有個受試者不知情的地方:隔著隔音、隔影的玻璃,另一頭列坐著所有編輯部的主管。這是一種「想顧客」的企業文化展現。(p.42)
→ 讀到這段,我震驚於黎老闆安排的這麼殘忍的局面。
想像那個畫面:一群主管,在彼此面前,聽著客戶逐一指著各篇內容說「這篇寫得太乾,讀不下去」、「讀了一半,不知道在寫什麼就不看了」、「這個題目我沒興趣」…這真是非常傷害自尊的歷程。
聯想到之前,我每次收到課程回饋,都需要買杯飲料、準備好心情、深吸口氣,才能打開面對。
更遑論遇到這種公開審判的歷程,好殘忍。
不過,我也一直相信,「那些殺不死我的,都會使我更強」。
.
▋「品牌化」的三項重要原則:
獨特化(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在市場上有鮮明的個性和差異化)、
單純化(產品服務越聚焦,才越有力量)、
一貫化(品牌精神和主張一以貫之,堅持到底)。(p.48)
→ 書中有繼續描述到,強棒王只打落入好球帶的球、Apple公司擅長對誘惑說「不」。
如果只決定大致的品牌走向類型,卻沒有清晰的主張,就會變成這個也可以、那個也試試,最後必然會迷失。
這段閱讀其實也呼應了第一段文字,或者說,呼應了此時我心中帶有的問題。
再次提醒我,「單純化」是不容小覷的。
.
▋人要找到「自我領域感」是很重要的。大部分的人可以透過學習,在工作上達到80%的水平,但只有深具熱情的人,才能突破最後的20%。這是為什麼你會覺得自己已掌握產業的共通技能了,但只是換個主題領域,就做不出相同的成果。(p.55)
→ 這段內容提醒了「熱情」之於工作的意義。
「熱情」不是你能否做得不錯的關鍵,但如果想追求一個領域中的卓越,那就不能沒有它。
希望能利用這段留給自己的gap year(雖然早就不空白了,好久沒得空來睡午覺…),找到屬於我的「自我領域感」。
.
▋編輯選題就像投手投球,不能因為怕被回擊就避戰,因為缺乏企圖心的選題,會讓讀者喪失期待、感覺可有可無。(p.66)
→ 這段總算回歸我當初借這本書的原因--想要學好編輯能力來優化日更寫作品質。
確實,我知道自己在每篇文的企圖心,用力程度不同。
有些文章,我其實就只是把它寫出來。
是為了維持日更、又不致破壞生活平衡的權衡作法。
不過,這樣的作法,會倒扣先前我辛辛苦苦在讀者信賴帳戶的儲值。
這也是我最近持續很掙扎的事情...
九月之後,還要不要日更寫下去呢?
還是要有深刻想法再發?
會不會斷了寫作習慣,想法也就不太跑出來了呢?
-
《編輯七力》是一本比想像中更好看的書,還有很多值得一讀的內容,對寫作者、甚至廣義的創作者來說,應該都是很實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