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識網路言論的真偽與盲點?掌握4個關鍵思考,保持清晰思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你知道如何區辨網路上的言論正確性,或是發現其中的盲點嗎?本文與你分享,在閱讀資訊時,需要思考的4個關鍵點:觀點、立場事實和信仰。幫助你不容易被帶風向,保持清晰的思緒,從而更準確地判斷網路上的各類言論。


觀點:來自個人主觀的體悟

人們對於同樣的事情,會因為過往經歷或教育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洞見,也就是觀點。除了違法的觀點外,我認為觀點難以用對或錯的角度進行評論。

  • 書店裡陳設的書籍,是每個作者的觀點。你會對哪本書產生共鳴,可能始於你的需要,或是內容剛好滿足了你心中的匱乏感。但你很難直觀判定那些與你沒有產生共鳴的書籍,等同於爛書。當然,如果你想評斷為爛書也沒問題,但你要知道這是個人的觀點,不見得是事實。
  • 然而,現今的網路環境,似乎有種「我的觀點才是對的」現象。以Threads來說,你能在上面看到,很多人分享自己因為某事而獲得新體悟後的心得發文,但底下的留言卻容易導向「你是錯的」風向,形成輿論戰。這不禁值得我們思考,接納(包容)他人看世界的方式行為,是否已蕩然無存。
Photo by Luke Porter on Unsplash

Photo by Luke Porter on Unsplash



言論自由去哪了?

你能盡情說,當然我也能批評的言論自由,是正確的自由嗎?事實上,人人都可以發表觀點,但也要能接納別人對你抱持不同的論述,甚至是批判。

  • 然而,在發表相反論述之前,我認為該在冷靜地思考一下,是什麼原因讓我們持反方意見?我們真的有清楚理解發表者的「立場」嗎?
  • 單看觀點,讀者只能單從文字解讀意思,並對內容加註許多個人想像的畫面,忽略立場對觀點造成影響的可能性。以至於我們選擇相信自己想像的畫面,並用來解讀他人眼裡的世界,增加了誤解與衝突的發生。

因此,如果你是發表者,我認為有責任盡能力將自己心中的想法,找到適合的詞彙表達出來,降低被誤解的可能。可惜的是,大多時候的發表者都傾向(期望)用一兩句話,就想表達完一段深刻的經歷,這可能也「歸功」於注意力經濟時代的調性。

Photo by Christin Hume on Unsplash

Photo by Christin Hume on Unsplash



立場:我們用相同的文字,卻經歷著不同的事件

同樣一句我愛你,一個人等了十年才聽到,另一個不用十分鐘便能得到,這之間所產生的體悟絕對大不相同。此時,等了十年才聽到我愛你的人,在網路上抱怨愛情怎麼這麼難,而只等十分鐘的人卻在底下留言「那是你不懂愛情」,於是兩方開始對罵,一場文字論戰就此展開。

  • 事實上,等十年的人是一個感情路很不順,歷經多年的苦難才終於碰到對的人,因此認為愛情很困難。而只等十分鐘的人,是兩個初談戀愛的年輕人,自然什麼話都說得出口。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立場的人,在說著同樣的一句話,卻經歷著不同的事件。
  • 掀起這樣的文字論戰有其必要性嗎?值得浪費時間嗎?事實上,類似概念的事件,在網路上層出不窮,每次看到論戰出現時,我都會先思考立場的問題。當然,違法或不道德的論述自然無須多言,本就不該出現。

單單只有立場還不夠,我們還要尋找事實。

Photo by John Schnobrich on Unsplash

Photo by John Schnobrich on Unsplash



事實:可被驗證且真實存在

當有人告訴你地球是平行的,你就該懷疑這個論述了(實際上還是有相信此說法的地球人)。從衛星拍攝能得知地球就是圓的,這就是千真萬確,不可改變的事實。

  • 現今網路上有很多教學的影片或文章,其實都值得我們論證一番。例如,怎麼吃就能在一週減掉多少體重的文章資訊,閱讀時就必須查看內容是否有科學研究背書。
  • 假如你閱讀的是一位減重成功網紅所分享的資訊文章,如果內容沒有科學背書,也該適時懷疑內容提及的方法。這屬於個人的觀點,要注意正確性。當然,你可以做,也可能獲得成效,但也千萬要記得「有效不一定等於安全」。
Photo by Edo Nugroho on Unsplash

Photo by Edo Nugroho on Unsplash



最難驗證的內容是什麼?

我個人認為,最難驗證的內容是自我成長類的資訊文章,包含《Wow這就是人生》相關內容在內。

  • 我們在錄製節目時,內容會結合個人體悟,以及有科學驗證的方法,例如腦科學。但也正因為兩者會結合交錯在單集裡,我們深知《Wow這就是人生》不是一個純科學分享的頻道,因此我們也會提醒聽友們,對我們的節目抱持適度的懷疑,目的也是希望藉此幫助大家不要過度地陷入「信仰」的迷幻之中。
  • 畢竟,我們的分享不一定會與大家所經歷的事件相同。我們想提供的是另一個可能的觀點,供大家選擇,但絕對不是要聽友或是讀者們照單全收。
  • 否則,我們就跟「我的觀點才是對的」有何不同。當然,我們也會盡可能確認提供的資訊是否有誤,別擔心。

最後,我們來聊聊大魔王「信仰」。

Photo by Kevin Quezada on Unsplash

Photo by Kevin Quezada on Unsplash



信仰:一種根深蒂固的正確

如果你跟一個人在談論某件事,且發現對方對於自己的想法有著根深蒂固的執著時,這時請你冷靜,並試著降低回話的慾望,因為對方針對所討論的事情,可能有著濃厚的信仰。

  • 信仰不一定指宗教,凡是大家都共同認定(相信)的事情,就可能形成信仰,在每個人的心底種下根深蒂固的正確。
  • 例如,當一個人告訴你成為有錢人是一種罪過,你可能不以為意。但如果有一千萬個人(甚至更多)都支持這樣的論述,或許你會開始被淺移默化,結果你也信了這個觀點,此行為也稱做「互為主體性」。
Photo by davide ragusa on Unsplash

Photo by davide ragusa on Unsplash



互為主體性是什麼?

簡單來說就是指人在與他人互動中,雙方的主觀體驗和理解會相互影響、互相塑造,代表我們對自己和世界的理解,是通過與他人的交流和互動不斷形成和調整的。

  • 《人類大歷史》這本書裡提到,人類在五萬至七萬年前,就已經會開始說著某種編制出來的故事,要讓周圍的人相信並且跟隨。以現今的網路發展來看,人人都能輕易編制一個故事放上網路供人閱讀,結果閱讀的人可能默默的就被淺移默化,於是相信了,且相信的還不止你一人。
  • 因此,為了避免掉入信仰的盲區裡,我們要能區辨上述提到的觀點、立場與事實,同時試著辨別跟你對談的人,是否有著濃厚的信仰存在。

最顯而易見的,就是當你說出與對方不同的觀點時,結果對方很是生氣,很可能是因為你的論述撼動到對方原本一直相信的事情。你的提問,等於間接否定他的信仰存在。為了避免衝突發生,或許轉換話題是個不錯的選擇,又或是聽聽就好,看看就罷。

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 on Unsplash

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 on Unsplash


我們都有義務在茫茫的海量資訊中,辨別真偽與是否對自己有益的能力,希望今天分享的觀點、立場、事實與信仰,能幫助你在閱讀他人的資訊或發文時,有方向的從多角度進行閱讀,避免盲從。

我認為說話表達很重要,身為一位創作者,我也持續在精進自己的用字遣詞,為的是盡可能完善的表達我所想傳遞的訊息。當然,我也深知不會有完美的一天,因為人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體悟,從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觀點與信念,我絕對尊重。

所以,接納他人與自己持有相左觀點,我認為是現代人該練習的事。除非是惡意的辱罵,否則一看見與你持反方觀點,便生氣回罵的行為與心態,真的不是我想形塑出來的人生樣貌。

最後,如果你問我有什麼話是絕對不含個人觀點,沒有立場與信仰,也不需要科學驗證,那就是:

「你好,我是楷富,我們下一篇見~」

▶️ 延伸閱讀:該不該跳出舒適圈?與其隨波逐流,不如探討這兩個問題再做決定

▶️ 推薦閱讀:我該嫁了嗎?淺談女性走入婚姻前的2大難題,1招破解焦慮

▶️ Podcast推薦:歡迎你至《Wow這就是人生 Podcast》收聽《EP214|如何辨識網路言論的真偽與盲點?掌握4個關鍵思考,保持清晰思緒》節目內容,讓我們陪你閒聊人生中的大小事。

▪️邀你追蹤

▪️寫作或演講邀約

jaycine0420@gmail.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楷富|Wow這就是人生
25會員
99內容數
你,認識自己最喜歡的樣子嗎?我們活在節奏飛快的世界裡,有更多時刻都忘了,好好從心而外的整理自己,以至於有時我們會對自己、對生活產生疑慮與擔憂。 我專注於自我成長,透過腦科學、職場發展、人際關係、人生哲學與感情經營的視角,探索生活中無數的大小議題,並藉由腦科學、領導力概念與各位閒聊人生中的大小事,幫助你獲得更多的選擇。
2025/03/25
如果你對於閱讀這件事,總充滿著排斥感,甚至已經認定自己就是個沒辦法看書的人,本文我要告訴你一個重點:閱讀真的超容易。我將與你分享4個大部分人的閱讀迷思與改善方式,以及分享我的閱讀技巧、如何善用ChatGPT增加知識吸收。相信我,看完本文,你將會大大改觀對於閱讀的認知。也推薦你收聽本集的Podcast
Thumbnail
2025/03/25
如果你對於閱讀這件事,總充滿著排斥感,甚至已經認定自己就是個沒辦法看書的人,本文我要告訴你一個重點:閱讀真的超容易。我將與你分享4個大部分人的閱讀迷思與改善方式,以及分享我的閱讀技巧、如何善用ChatGPT增加知識吸收。相信我,看完本文,你將會大大改觀對於閱讀的認知。也推薦你收聽本集的Podcast
Thumbnail
2025/02/17
在溝通中,你是否曾因害怕衝突而選擇隱藏真實想法,最終讓自己委屈?我想在本文與你分享防備心如何影響表達與人際關係,並透過「動機」與「溝通界線」的概念,幫助你理解內心阻礙,學習勇敢說出需求。此外,藉由我的妥瑞氏症經歷,揭示如何透過坦承與正確的回應方式,突破對話盲點,建立更自在的人際互動。
Thumbnail
2025/02/17
在溝通中,你是否曾因害怕衝突而選擇隱藏真實想法,最終讓自己委屈?我想在本文與你分享防備心如何影響表達與人際關係,並透過「動機」與「溝通界線」的概念,幫助你理解內心阻礙,學習勇敢說出需求。此外,藉由我的妥瑞氏症經歷,揭示如何透過坦承與正確的回應方式,突破對話盲點,建立更自在的人際互動。
Thumbnail
2025/01/22
你有過給予他人過多的情緒價值,導致情緒內耗的經驗嗎?練習適時給予他人情緒價值,有助於提升人際關係。但何時該停止供應情緒價值也是個重要課題。本文分享3種你該停止供應情緒價值的情況,幫助你守好自己的界線。
Thumbnail
2025/01/22
你有過給予他人過多的情緒價值,導致情緒內耗的經驗嗎?練習適時給予他人情緒價值,有助於提升人際關係。但何時該停止供應情緒價值也是個重要課題。本文分享3種你該停止供應情緒價值的情況,幫助你守好自己的界線。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樂觀偏誤如何讓我們過得更好,卻又自取滅亡?
Thumbnail
樂觀偏誤如何讓我們過得更好,卻又自取滅亡?
Thumbnail
1. 資訊來源: 檢查視頻中引用的資訊來源是否可靠和權威。 2. 事實核查: 嘗試交叉驗證視頻中的主要觀點和聲明。 3. 專家意見: 尋找相關領域專家對這些話題的看法。 4. 一致性: 觀察創作者的內容是否前後一致,或是否存在矛盾。....
Thumbnail
1. 資訊來源: 檢查視頻中引用的資訊來源是否可靠和權威。 2. 事實核查: 嘗試交叉驗證視頻中的主要觀點和聲明。 3. 專家意見: 尋找相關領域專家對這些話題的看法。 4. 一致性: 觀察創作者的內容是否前後一致,或是否存在矛盾。....
Thumbnail
今天來跟大家分享什麼是確認偏誤,當我們想要別人支持我們的想法或者是意見,我們會舉很多有利的例子來說服對方,讓對方說出你想聽的話。
Thumbnail
今天來跟大家分享什麼是確認偏誤,當我們想要別人支持我們的想法或者是意見,我們會舉很多有利的例子來說服對方,讓對方說出你想聽的話。
Thumbnail
今天我們要和大家聊一個很多人都有的決策盲點,在理論上它叫做確認性偏誤又叫肯證偏誤,也就是你對某件事情的看法非常堅定,沒有人能動搖你的信念。
Thumbnail
今天我們要和大家聊一個很多人都有的決策盲點,在理論上它叫做確認性偏誤又叫肯證偏誤,也就是你對某件事情的看法非常堅定,沒有人能動搖你的信念。
Thumbnail
邏輯不是真理,但是邏輯可以從語句提煉出真理。自古以來,人們就在尋找一套工具,用來審視事物、分析經驗、組織思想、裁決爭議,也就是能判斷真假對錯的邏輯。
Thumbnail
邏輯不是真理,但是邏輯可以從語句提煉出真理。自古以來,人們就在尋找一套工具,用來審視事物、分析經驗、組織思想、裁決爭議,也就是能判斷真假對錯的邏輯。
Thumbnail
關於對錯的部分,之前有寫過一篇,這次或許可以從同一個脈絡繼續發展,簡單來說當問題確定了,要用何種觀點就有判斷對錯的標準。 上一篇討論的觀點,那是從何種角度出發看事情,這確實無關對錯,但是要從何處切入問題,這就可以區分好壞了。 對錯爭議 跳得太快了,簡單說,當有問題時,觀點是否切題這就能區分對錯
Thumbnail
關於對錯的部分,之前有寫過一篇,這次或許可以從同一個脈絡繼續發展,簡單來說當問題確定了,要用何種觀點就有判斷對錯的標準。 上一篇討論的觀點,那是從何種角度出發看事情,這確實無關對錯,但是要從何處切入問題,這就可以區分好壞了。 對錯爭議 跳得太快了,簡單說,當有問題時,觀點是否切題這就能區分對錯
Thumbnail
數位時代,人人都是透過手機或各式電腦的電子窗去理解紛紜複雜的世界。我們透過各種視頻,文字資料,聲音檔案作為依據,進行理解與判斷。基本上都是在幾秒鐘就作出自己的認知,並且形成自己的認識系統,但是這樣都很妥當嗎?
Thumbnail
數位時代,人人都是透過手機或各式電腦的電子窗去理解紛紜複雜的世界。我們透過各種視頻,文字資料,聲音檔案作為依據,進行理解與判斷。基本上都是在幾秒鐘就作出自己的認知,並且形成自己的認識系統,但是這樣都很妥當嗎?
Thumbnail
對於渴望提升溝通和寫作技巧的人來說, 了解論證的本質是關鍵。 論證不僅是一種言論形式, 更是一種藝術, 它影響著我們如何表達和理解爭議性問題。 本文將揭示論證的三大核心關係, 幫助你在任何溝通場合都能更有效地傳達自己的立場。
Thumbnail
對於渴望提升溝通和寫作技巧的人來說, 了解論證的本質是關鍵。 論證不僅是一種言論形式, 更是一種藝術, 它影響著我們如何表達和理解爭議性問題。 本文將揭示論證的三大核心關係, 幫助你在任何溝通場合都能更有效地傳達自己的立場。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