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人生最後一堂課 (原文:Jag kan ha fel och andra visdomar från mitt liv som buddhistmunk)
作者: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 卡洛琳.班克勒, 納維德.莫迪里(Björn Natthiko Lindeblad, Caroline Bankler, Navid Modiri)
出版:先覺
「理解自己其實一無所知,就是一種智慧。」
本書是作者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放棄自己的企業主管生涯,轉而成為僧人後對人生的體悟。作者在出家十七年後還俗,經歷親人離別與自己對抗病痛後寫下的。書中金句連連,每一章節都有許多發人省思的話語,以下分享三個:
練習冥想的過程中,作者發覺各種念頭會源源不絕的竄入腦袋,也因此了解我們無法選擇自己腦袋會冒出的念頭,但是我們可以選擇是否相信它。不要相信自己的每個念頭使我們能與自己相處更自在與自由,因為我們能讓念頭來來去去而非緊抓不放。書中引用一個非常有趣的小故事總結如下:
一個墜落懸崖邊緣的人抓著懸崖邊的小樹恐慌著對天說「上帝,祢如果真的存在,能否幫幫我?」,沒多久一個聲音說:「我就是上帝。我可以幫你。但你必須完全按照我說的話去做。」男子說:「上帝啊!祢說什麼,我就做什麼!」
上帝說:「鬆手。」
男子想了幾秒後說:「呃······上面還有其他人可以和我談談嗎?」
我們經常抓著一種信念或感覺不放,因為認為它是「對的」。念頭可能是成長背景,可能是人生經歷等等過去經驗留下的編碼。而過於相信某個念頭或許會侷限了我們自身以及對世界認識的可能性。我們大多數的心理痛苦,也是因為自己選擇相信的念頭而造成的。也呼應作者所說「我們最難放下的念頭,到頭來往往對自己傷害最大。」
即便出家十幾年,作者在第一次要給寺院做教學的前一晚又再次體會到自己抓著信念不放,極度想控制一切時的焦慮感。我們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體悟,太想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太擔心「如果這」「如果那」的。我們的人生受著兩個「背包」支配,一個是自己的過去一個是未來,而他們都導向相同印跡:「我的人生」。這樣的想法很正常。我們其實活在極度不確定中,所以會想有掌控感,而有計畫也是很好的事情,但希望自己所有計畫都實現則是不同的。與「不知道」共處是心靈成長的一部分,「在你需要知道的時候,就會知道你需要知道的事。」而放下一些緊抓不放,甚至並非真實的念頭,反而會意外發現更多優質的念頭和寶貴的事物。
要能放下、與不確定共處,其實需要仰賴很大的信任。這樣的信任是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包含相信事情會過去。對於有些人來說可能是無形力量的信任。然而,作者提醒了我們不要陷入非黑即白的邏輯裡,不是「全依靠信任」或「只依靠控制」這樣全有或全無的概念。作者幽默說到當人生遇到一扇門關閉,下一扇門又還沒敞開時,依賴信任可以帶來一些價值。但在報稅的時候,依賴信任並不會幫助我們把該報的稅報完,這時「控制」才是重要的。作者也引用伊斯蘭教聖訓「信賴真主,同時也別忘了栓好你的駱駝。」
這本書是非常多說書節目都在介紹的,也因此有點興趣想閱讀看看。作者以出家作為僧人體悟到的事情用簡單幽默的語言分享給讀者。本書對於放手以及不要相信自己念頭等等,讓我想到《焦慮世代》以及《給焦慮世代的哲學處方》這兩本書所提到的我們常陷入在過去與未來的念頭當中,而忘了當下。我很欣賞作者並不是以「聖人」角度居高在上說著該怎麼做,而是以他作為一個與我們都一樣的一般人用非常誠實以及真誠的態度分享他的故事,並不會讓我有雞湯或說教意味。我很喜歡他把自己冥想時分心想看美女的想法,或是坐禪時好幾度睡著這樣的真實寫在書裡,好幾次讓我笑出來。
回到這本書的書名「我可能錯了」 - 或許看似是一種示弱,其實是一種謙卑。我們沒有人可以完全理解一個人,也不可能掌握全世界的知識。我們或多或少都遇過一些認為自己懂很多的人,我個人比較不喜歡與這樣的人相處,當自以為懂很多其實反過來會造成不願傾聽,也變相無法製造一個讓對方能舒服分享自己事情的空間。世界一直在改變,能夠知道自己其實不懂很多事,也才能對別人持續保有好奇,並持續保持著謙卑的態度來面對世界與他人。
作者書中說過如果無法對自己慈悲,對他人的慈悲永遠有缺漏,也會有些脆弱。這也讓我想到許多人經常對世界敏感對自己鈍感,又或說這世界有時不是那麼鼓勵對自己敏感;所以這些討好其他人、對別人善良的人,其實底層是在滿足自己脆弱的需求,可能是希望他人覺得自己是個好人,而這樣的慈悲與善良並不是真正的慈悲,也很容易摧毀。在這個心理健康開始被重視的年代,也許是時候我們多對自己的內心敏感一點,對外界的鈍感力(即不那麼往心裡去)才能成為一種結果。
最後附上書中我很喜歡的一句話來總結: 最美好的形式在於「無」而非「有」。我認為這也總結了放手能達到的境界,放下對自己的苛刻、適時放下對過去及未來的執著、甚至是放下「我是對的」、「我懂很多」這樣的念頭,才能在人生裡有空間讓奇蹟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