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焦慮世代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來源:Amazon

來源:Amazon

書籍資訊

書名:焦慮世代 (原文:Tänk Om En Studie I Oro)

副標題:為什麼我們活在充滿不確定性與不安的社會(What If The New Age of Anxiety)

作者:羅蘭•保爾森(Roland Paulsen)

出版:大塊文化

筆記

隨著科技及經濟發展與進步,我們是否更快樂?

當代焦慮

來到21世紀後逐年攀升的心理疾病(尤其憂鬱及焦慮)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議題。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17年公佈的報告中憂鬱症已成為第四大常見疾病。現代人普遍無法與不確定性共處,除了先天生理構造以外,大環境的改變也讓不確定性深植到個人層面。

隨著社會進步,大眾對於心理疾病的認識也越來越廣,但面對負面情緒的醫療化,有時似乎讓疾病與正常的界線難以定義。所謂醫療化指的是被醫學治療的程度,舉例來說許多過去被視為正常的東西現被診斷為疾病,也可能造就了「不快樂普遍性」的現象以及過度用藥的現象,也是我們要去正視精神疾病過度醫療化的問題。作者也強調診斷不等於疾病,而是一個人正在受苦的指標。當一國家的青少年普遍焦慮,這是個人問題還是社會問題?遺傳及個人環境的影響畢竟有限,世界衛生組織也強調心理健康是由社會創造,我們的焦點不能只放在個人身上。

焦慮思緒會如雪球般越滾越大。這種焦慮思緒與反事實思維的連結會更讓人從事實或是現實中脫離。反事實思維,也就是不是思考當下的事實,而是反事實的假設。舉例來說,爐子有關,但在離家之後思考著「要是爐子沒關怎麼辦」以及後續接連的不安思緒「要是房子著火怎麼辦」帶來焦慮。作者提醒這是一種生存能力,只是現今的我們似乎過於使用這個能力去思考不存在的事實,而讓自己離事實越遠。

回顧歷史

我們怎麼走到這一步的?過去的時代因為時間尚未標準化,人類社會鮮少需要思考「過去」及較長遠的「未來」。到了農業社會時農民為因應災害而會發展不同耕作方式來確保收成(即思考未來),而工業時代又將世界的時間切割化、線型化、及標準化。風險是一種對未來的擔憂,隨著時間量化以及對「未來」的認知,需要思考「可能遇到的風險」也隨之增加。雖然有些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隨著資訊爆炸及媒體渲染,人們對風險的認知的範圍也擴大。即使是當下可能有更迫切要解決的問題,我們卻還是傾向擔憂未來可能發生的風險,而政治也經常將焦點放在降低未來風險,更讓人與「現在」抽離。

因為飽受焦慮而去尋求精神分析幫助的人們也不勝枚舉,只是過去的精神分析一直具有爭議性。因為對於「抗拒」和「壓抑」等潛意識的執著,反而忽略了人生本來就有一定程度的不安全感。過去的精神分析認定每個思想不只是思想,而是塞滿與自我壓抑相關的各種經驗,影響現代人的憂鬱及焦慮。書中有不同患者的例子,指出有些可能是接受精神分析對各種潛意識的詮釋反而無法正常生活,也包含各種以為自己是殺人犯,認定體內或是潛意識有個扭曲的自我,一直到真正犯人因各種證據才認定自己無罪的案例層出不窮,這也是十九世紀才開始扎根的文化。

應對焦慮

許多人嘗試藉由不同方式轉移注意力,包含藥物酒精毒品及心理治療。然而,若心理治療希望一個焦慮患者擺脫負面情緒,這跟叫一個人試圖不要去想北極熊一樣是徒勞的。德國一份追蹤研究發現接受心理治療的人反而多年後他們狀況更差或許也是治療方向錯誤。既然焦慮存在,風險也時刻存在,或許我們可以接納焦慮並與不確定性共處。接納不代表一個人要認同自己的現況,而是接受這些情緒的存在。或許我們可以藉著對改善現代的渴望來取代對未來風險的焦慮而做些什麼,或許我們擔心的災難早就發生了,而做與不做什麼我們都已經在承擔風險了。



心得

這本書讓我想到《i世代報告》,一本以美國大數據觀察z世代的生活及行為的書。只是前者比較聚焦在z世代的生活以及他們呈現出來的樣子,包含z世代比較焦慮而自殺率也高。而本書像是把議題擴大到了整個社會及歷史層面,以及更仔細述說我們每個人與社會怎麼交互影響而形成這樣的焦慮世代。

作為一個助人工作者,書中許多個案因為精神分析以及治療而狀況更差的故事還有負面情緒醫療化的警訊都讓我反思我們社會怎麼看待負面情緒、怎麼看待正常、以及對於現代精神疾病"普及化"的現象。我們的社會要怎麼去平衡對於精神疾病的理解以及濫用精神疾病的診斷? 我們又要怎麼去體認自己無法全權掌控這個世界的不確定性而去接納?是否佛系這個詞彙被創造出來也體現了現代人普遍焦慮而佛系狀態反而特殊到成為一種或許是有人嚮往的標籤?

除了認知到世界的不確定性,是否在個人之上的社會、媒體、政客、國家等等除了只是砸錢增設輔導中心或是心理諮詢機構之類的"後續補救措施"以外,反而更應該正視他們聚焦風險散播焦慮的責任呢?其次,有多少情緒是因為過度醫療化而被診斷成疾病,又因被人貼上憂鬱及焦慮的標籤以後讓人更加焦慮的呢?

書中在精神分析及心理治療的批判上也是列舉許多實例以詢問式的口吻發人省思,而非以指責語氣,整體來說會感覺到與作者在對話,是我個人覺得滿流暢好讀的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獨旅 | 讀旅
18會員
41內容數
🧳分享一些獨旅攻略 📖也分享一些讀書心得 🙈偶爾聊聊美國社工界和助人產業
獨旅 | 讀旅的其他內容
2025/04/15
《原子習慣》的作者James Clear是一位美國作家,他透過自己做習慣實驗的內容發表在網路上後獲得廣大群眾迴響,也促成了開始著手寫這本書的契機。作者用非常淺顯易懂的文字講述了習慣四大法則,也融入了許的認知科學和行為科學,幫助讀者慢慢改變以及建立習慣。 「我們每天的所作所為中,有百分之四十到五十是
Thumbnail
2025/04/15
《原子習慣》的作者James Clear是一位美國作家,他透過自己做習慣實驗的內容發表在網路上後獲得廣大群眾迴響,也促成了開始著手寫這本書的契機。作者用非常淺顯易懂的文字講述了習慣四大法則,也融入了許的認知科學和行為科學,幫助讀者慢慢改變以及建立習慣。 「我們每天的所作所為中,有百分之四十到五十是
Thumbnail
2025/03/24
本書作者是一位美國擁有約二十五年經驗培訓個人及企業提升領導能力的講師。光看標題會以為是一本純粹的工具書,好像問出講師給的問題範例就能成為好領導。實際上作者花更多時間對讀者提問,幫助我們探索究竟「領導意味著什麼」。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答案,這些答案背後也可能是每位領導行為背後的信念。與其說知
Thumbnail
2025/03/24
本書作者是一位美國擁有約二十五年經驗培訓個人及企業提升領導能力的講師。光看標題會以為是一本純粹的工具書,好像問出講師給的問題範例就能成為好領導。實際上作者花更多時間對讀者提問,幫助我們探索究竟「領導意味著什麼」。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答案,這些答案背後也可能是每位領導行為背後的信念。與其說知
Thumbnail
2025/02/22
作者為日本文學教授,認為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更應該讀書來增進我們觀看世界的角度跟培養專注力。網路上碎片化的資訊無法讓人有深度更無法讓人有深度或知識有效化,而作者介紹的一些方法則能幫助我們過讀書增進對於知識的理解力與深度。 「讀書的最大目的不在吸收知識,而在體驗」- 齊藤孝(《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
Thumbnail
2025/02/22
作者為日本文學教授,認為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更應該讀書來增進我們觀看世界的角度跟培養專注力。網路上碎片化的資訊無法讓人有深度更無法讓人有深度或知識有效化,而作者介紹的一些方法則能幫助我們過讀書增進對於知識的理解力與深度。 「讀書的最大目的不在吸收知識,而在體驗」- 齊藤孝(《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書籍介紹 書名:焦慮世代 (原文:Tänk Om En Studie I Oro) 副標題:為什麼我們活在充滿不確定性與不安的社會(What If The New Age of Anxiety) 作者:羅蘭•保爾森(Roland Paulsen) 出版:大塊文化 筆記 隨著科技及經濟發展
Thumbnail
書籍介紹 書名:焦慮世代 (原文:Tänk Om En Studie I Oro) 副標題:為什麼我們活在充滿不確定性與不安的社會(What If The New Age of Anxiety) 作者:羅蘭•保爾森(Roland Paulsen) 出版:大塊文化 筆記 隨著科技及經濟發展
Thumbnail
善用好奇心打破擔憂與恐懼的迴圈,有效戒除壞習慣的實證法則
Thumbnail
善用好奇心打破擔憂與恐懼的迴圈,有效戒除壞習慣的實證法則
Thumbnail
焦慮,這個字眼常常讓我們聯想到壓力、不安和困擾。處在焦慮的籠罩下,我們往往會希望能夠迅速擺脫它,恢復平靜和安寧的生活。然而,是時候以不同的角度看待焦慮了,我們是否可以擁抱焦慮,並從中尋找到成長的契機呢?
Thumbnail
焦慮,這個字眼常常讓我們聯想到壓力、不安和困擾。處在焦慮的籠罩下,我們往往會希望能夠迅速擺脫它,恢復平靜和安寧的生活。然而,是時候以不同的角度看待焦慮了,我們是否可以擁抱焦慮,並從中尋找到成長的契機呢?
Thumbnail
別讓恐慌欺騙你 六步驟U.N.L.O.C.K.,管理你的焦慮
Thumbnail
別讓恐慌欺騙你 六步驟U.N.L.O.C.K.,管理你的焦慮
Thumbnail
《憂鬱的演化:人類情緒本能如何走向現代失能病症The Depths: The Evolutionary of Origins of the Depression Epdemic》 📖書籍簡介: 假設演化後的能力都有助於繁衍後代,那麼為何「憂鬱」這種擾人的情緒會留下來呢? 一心想成為歷史學家的強納森
Thumbnail
《憂鬱的演化:人類情緒本能如何走向現代失能病症The Depths: The Evolutionary of Origins of the Depression Epdemic》 📖書籍簡介: 假設演化後的能力都有助於繁衍後代,那麼為何「憂鬱」這種擾人的情緒會留下來呢? 一心想成為歷史學家的強納森
Thumbnail
焦慮是一種情感狀態,是對未來或不確定情況的擔憂。 可能的影響因素 生物因素 心理因素 焦慮症狀 身體症狀 心理症狀 治療焦慮的方法 身體治療 心理治療 藥物治療 其他治療方法 總結 焦慮是一種常見的情感狀態,可能由生物學和心理因素引起。 焦慮症狀會嚴重影響個人日常生活,不可不慎。 治療焦慮的方法包括
Thumbnail
焦慮是一種情感狀態,是對未來或不確定情況的擔憂。 可能的影響因素 生物因素 心理因素 焦慮症狀 身體症狀 心理症狀 治療焦慮的方法 身體治療 心理治療 藥物治療 其他治療方法 總結 焦慮是一種常見的情感狀態,可能由生物學和心理因素引起。 焦慮症狀會嚴重影響個人日常生活,不可不慎。 治療焦慮的方法包括
Thumbnail
但現代人的生活壓力越來越複雜,資訊的發達讓我們太容易陷入攀比,人常常欲無止境,不再滿足於眼下的豐衣足食,戰不贏又逃不掉的問題造成精神上的過載。從家庭到社會,資本因醫療支出而消耗;勞動力因殘疾和死亡而枯竭,精神障礙的長期負擔絕不僅限於一小群易感人群,而是對社會產生顯著影響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
Thumbnail
但現代人的生活壓力越來越複雜,資訊的發達讓我們太容易陷入攀比,人常常欲無止境,不再滿足於眼下的豐衣足食,戰不贏又逃不掉的問題造成精神上的過載。從家庭到社會,資本因醫療支出而消耗;勞動力因殘疾和死亡而枯竭,精神障礙的長期負擔絕不僅限於一小群易感人群,而是對社會產生顯著影響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獻給焦慮期的你。請記得,焦慮不是病態,而是我們應對難題的本能反應。而我們需要解決的不是焦慮這個狀態,而是尋找造成焦慮的事。對於焦慮者,讓他們不要想太多,就像是讓剛出生的寶寶別哭一樣,殘忍且徒勞。減緩焦慮的重點是重奪生活的主導權!減緩焦慮的三大法則:糟糕的開始、原諒自己、賦予生活意義及目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獻給焦慮期的你。請記得,焦慮不是病態,而是我們應對難題的本能反應。而我們需要解決的不是焦慮這個狀態,而是尋找造成焦慮的事。對於焦慮者,讓他們不要想太多,就像是讓剛出生的寶寶別哭一樣,殘忍且徒勞。減緩焦慮的重點是重奪生活的主導權!減緩焦慮的三大法則:糟糕的開始、原諒自己、賦予生活意義及目的。
Thumbnail
最近疫情又開始了 許多人的心情又開始擔心焦慮了起來 焦慮的人在心理身體會有一些反應 但不只如此 其實焦慮的人在思想和行為上,也會有些特徵 在我的臨床經驗中 當人的焦慮度升的太高,會造成內心極大的負荷 人就容易進入了不同焦慮的困境 例如: 會很想推辭會引發焦慮的事物, 容易脫延,會很擔心做錯一些事情
Thumbnail
最近疫情又開始了 許多人的心情又開始擔心焦慮了起來 焦慮的人在心理身體會有一些反應 但不只如此 其實焦慮的人在思想和行為上,也會有些特徵 在我的臨床經驗中 當人的焦慮度升的太高,會造成內心極大的負荷 人就容易進入了不同焦慮的困境 例如: 會很想推辭會引發焦慮的事物, 容易脫延,會很擔心做錯一些事情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承認焦慮,對於許多人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比起承認焦慮,逃避焦慮更為容易。最近熱門的動畫電影《靈魂急轉彎》引起許多社群的回響。在享受電影帶來的溫暖感受同時,讓我們靜下來好好理解焦慮這個情緒的本質,回到照顧自己的生命任務。
Thumbnail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承認焦慮,對於許多人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比起承認焦慮,逃避焦慮更為容易。最近熱門的動畫電影《靈魂急轉彎》引起許多社群的回響。在享受電影帶來的溫暖感受同時,讓我們靜下來好好理解焦慮這個情緒的本質,回到照顧自己的生命任務。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