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中秋過後,總會有為數不少的文旦在我家的客廳地板等待,等待著被以什麼樣的姿態進入我和家人的肚懷。多年來,我參考許多文旦料理的介紹,也嘗試實作並盡快消化掉彷彿靜物擺拍的文旦們。今年,我放棄了為盡快消化掉文旦而進行文旦加工保存的方式,回歸最純粹簡單的吃法,就吃果肉的新鮮原味。
17號穀倉手工吐司坊的吐司聽說在業界小有名氣,也曾被食尚玩家稱頌為帝王級手工吐司。他們家的白吐司就時常被我加上蜂蜜後用來當早餐。
最近,除了吃文旦果肉蝦仁沙拉,也吃白吐司捲文旦果肉。前者在料理上仍需費上一點心思和時間,後者在平日的早晨,成了趕著上班前的爽快儀式,省時省力又美味。當然,必須在前一晚就得剝好果肉,置放於密封盒。
關於麻豆文旦百年史,我還是到現在才爬梳了它的由來。以下資料摘自網路 ~
柚是亞熱帶柑橘果樹。柚的果實稱為柚子或文旦。麻豆文旦則是這種柚類的一個栽培品種,於清朝康熙40年(公元1701年)由福建漳州人引入台灣栽植。早期種植於嘉義、宜蘭等地區。
直至清朝乾隆53年(1788年),才有台南廳安定里西堡鄭拐莊人黃灌,在安定里其居住地栽培。
道光末年(1850年)左右,蔴豆堡尫祖廟庄人郭藥分苗於自家庭院試種。其後郭藥之子郭糾(1855~1925年)繼續管理。利用高壓甕土繁殖,栽培株數逐漸增加,迅速擴及全鎮而成為麻豆名產。由於麻豆鎮所種植的柚子,較原安定鄉所出產者果肉更柔軟多汁,別有一番風味,經地方人士協議後命名為「麻豆文旦」,此後並以此為品種名稱而沿用至今。
就像柳橙、柑橘一樣,樹齡愈老者,果肉越甘芬,且種子亦小且少,尤以樹齡超過30年以上之「老欉」是佳品中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