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數學理論到工程應用:碩博士生該如何讓研究更具實務價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攻讀碩博士的過程中,尤其是理工科系的同學,常常會面臨一個問題:理論與實務的連結到底在哪裡?這個問題不僅困擾著新進的研究生,甚至許多經驗豐富的博士生也未必能清楚地解答。而近期讀到吳軍老師《矽谷來信》中的一段話,讓我重新思考這個議題,並反思如何將我們的研究真正應用到現實世界。

raw-image



▌直覺與知識的衝突:不要讓直覺誤導研究方向


碩博士生在研究過程中常會依賴直覺,但直覺並不總是可靠的,特別是在缺乏知識和數據的支撐下。就像吳軍老師提到的,很多時候,憑直覺下的結論會讓我們誤判現實中的限制。這在理工科的研究中尤其重要,因為很多看似可能的科技突破,實際上早已被物理定律或理論所限制。碩博士生在做研究時,一定要小心避免陷入「想當然」的陷阱,尤其是在還沒有足夠數據支撐的情況下。


▌從理論到實務:碩博士生如何避免「手上有錘子,看什麼都是釘子」


許多碩博士生,特別是來自數學、統計或電機相關科系的同學,和我一樣,會有很強的數學理論背景。我們往往擁有一套精密的數學工具,比如泛函分析、測度論等,並習慣直接使用這些工具來解決研究問題。然而,當我們過度依賴這些工具時,往往會落入一個陷阱:手上有錘子,看什麼都像釘子。我們可能會做出非常精緻的數學模型,卻忽略了它們在實際應用中的意義。


這讓我重新思考:我們的研究,不應該只是單純在理論上發現新穎性,而是要關注它能否解決現實中的問題。我們應該問自己:這個理論能幫助解決工程或產業中的什麼挑戰?能不能突破現有的技術限制?


▌機器學習理論與工程應用:從碩博士研究中學到什麼?


舉個我自己的例子,在普渡大學攻讀統計學博士時,我的研究方向是機器學習理論。在學習這些理論的過程中,我發現,除了設計更精密的算法,我們還需要了解這些算法的極限。例如,什麼樣的問題是「可學的」?達成一個學習任務需要多少樣本數?如果缺少某些關鍵資訊,學習的難度會如何變化?這些理論問題其實與工程實務息息相關,因為它們決定了機器學習模型在現實中的可擴展性。


這些問題的探討,不僅讓我的理論研究更加扎實,也讓我開始思考如何將這些理論應用到真實場景中。這也是碩博士生需要培養的思維方式:理論的目的並不是停留在學術論文裡,而是要能夠幫助解決實際問題。


▌提升研究品味:碩博士生如何讓理論為實務指路?


碩博士生做研究時,常常會專注於如何發現新的理論或方法,卻忽略了這些理論是否能真正為實務提供指引。吳軍老師的分享讓我領悟到,好的研究不僅僅是探索未知,更是能夠幫助我們提前預見未來的技術極限。這種思維方式,對於碩博士生的學術發展至關重要,因為它能讓我們的研究具備更高的實際價值,並且在未來的職場或學術道路上走得更遠。


因此,當我們在研究中遇到瓶頸或迷茫時,不妨停下來問問自己:這個理論研究能帶來什麼實際效益?這不僅會幫助我們更好地規劃研究方向,還能讓我們的學術生涯更加有意義。

429會員
1.6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萬維剛老師曾說: 「天然成分被濃縮起來,就變成了藥。」 「高濃縮的東西用多了就會上癮,就變成了毒。」 這段話不禁讓我回想起自己一路追尋數學的歷程, 從熱愛到沉迷,甚至進而影響到我的學術生涯。 作為一個碩博士學生,我曾深陷數學這顆「藥」裡, 到後來,它竟變成了讓
「情緒自由:當我有情緒的時候,可以無所顧忌,自如地把情緒表達出來。」 「所謂情緒自由,無所謂你應該怎麼做,而是你樂意怎麼做,都隨便你。只要它是你真心想做的,ABC都沒問題,你是自由的。」 「情緒自由不是從天而降的,它需要經歷三個階段,分別是對抗期待--找到自我--融入社會。」
1. 不懂學系與社會分工之間的深層連結: 很多研究所學生在選擇科系時,通常只關注到個人的興趣或是學術上的成就,卻忽略了這個選擇將來在社會中的角色定位。例如,物理系、應用數學系、統計系、機器學習系的學生在進入這些學門時,已經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自己未來會在哪些行業發揮,像是物理系畢業生常
1. 專注於解決別人提出的問題,忽略了追求自己的研究興趣: - 很多博士生一開始進入研究領域時,只是沿著前人設定的題目進行研究,主要的貢獻在於技術上的改進或是在難度上的提升。然而,這種方式雖然有助於積累研究經驗,卻很容易陷入一種“技術工人”的狀態,無法從中挖掘出真正屬於自己的研究方向與興
在 UCLA 統計與資料科學系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的這兩年裡,托程光教授的福,我有了許多帶學生的機會。至今,我已經指導了 15 名學生,透過這些經驗,我逐漸了解到不同學生的特質與表現。每位學生來到我們實驗室,目的大多是為了做研究並獲得推薦信,申請美國的碩士或博士課程。完成一個完整的研究工作,對他們來
不少數學系的學生或學者會有這樣的感慨,數學論文似乎比其他學科,尤其是STATS或CS領域的文章更難理解。這背後的原因其實涉及到學科特性、寫作訓練的差異,以及數學家思維模式的特殊性。 ▌數學文章的「通靈」特性 數學文章常給人一種「通靈」般的感覺,因為它們需要讀者具備非常深厚的背景知
萬維剛老師曾說: 「天然成分被濃縮起來,就變成了藥。」 「高濃縮的東西用多了就會上癮,就變成了毒。」 這段話不禁讓我回想起自己一路追尋數學的歷程, 從熱愛到沉迷,甚至進而影響到我的學術生涯。 作為一個碩博士學生,我曾深陷數學這顆「藥」裡, 到後來,它竟變成了讓
「情緒自由:當我有情緒的時候,可以無所顧忌,自如地把情緒表達出來。」 「所謂情緒自由,無所謂你應該怎麼做,而是你樂意怎麼做,都隨便你。只要它是你真心想做的,ABC都沒問題,你是自由的。」 「情緒自由不是從天而降的,它需要經歷三個階段,分別是對抗期待--找到自我--融入社會。」
1. 不懂學系與社會分工之間的深層連結: 很多研究所學生在選擇科系時,通常只關注到個人的興趣或是學術上的成就,卻忽略了這個選擇將來在社會中的角色定位。例如,物理系、應用數學系、統計系、機器學習系的學生在進入這些學門時,已經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自己未來會在哪些行業發揮,像是物理系畢業生常
1. 專注於解決別人提出的問題,忽略了追求自己的研究興趣: - 很多博士生一開始進入研究領域時,只是沿著前人設定的題目進行研究,主要的貢獻在於技術上的改進或是在難度上的提升。然而,這種方式雖然有助於積累研究經驗,卻很容易陷入一種“技術工人”的狀態,無法從中挖掘出真正屬於自己的研究方向與興
在 UCLA 統計與資料科學系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的這兩年裡,托程光教授的福,我有了許多帶學生的機會。至今,我已經指導了 15 名學生,透過這些經驗,我逐漸了解到不同學生的特質與表現。每位學生來到我們實驗室,目的大多是為了做研究並獲得推薦信,申請美國的碩士或博士課程。完成一個完整的研究工作,對他們來
不少數學系的學生或學者會有這樣的感慨,數學論文似乎比其他學科,尤其是STATS或CS領域的文章更難理解。這背後的原因其實涉及到學科特性、寫作訓練的差異,以及數學家思維模式的特殊性。 ▌數學文章的「通靈」特性 數學文章常給人一種「通靈」般的感覺,因為它們需要讀者具備非常深厚的背景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11/20日NVDA即將公布最新一期的財報, 今天Sell Side的分析師, 開始調高目標價, 市場的股價也開始反應, 未來一週NVDA將重新回到美股市場的焦點, 今天我們要分析NVDA Sell Side怎麼看待這次NVDA的財報預測, 以及實際上Buy Side的倉位及操作, 從
Thumbnail
Hi 大家好,我是Ethan😊 相近大家都知道保濕是皮膚保養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無論是在畫室裡長時間對著畫布,還是在旅途中面對各種氣候變化,保持皮膚的水分平衡對我來說至關重要。保濕化妝水不僅能迅速為皮膚補水,還能提升後續保養品的吸收效率。 曾經,我的保養程序簡單到只包括清潔和隨意上乳液
Thumbnail
有位學弟7月份拿到博士學位,由於少子化之故,履歷投了15間學校均無下文。不得不面臨,繼續投或是,轉業界。提供自己從學界轉業界心得,四力+三點原則,期待減少他的迷惘,也適用其他職場工作者。 我跟你說說,除了運氣好之外,當初到第一家醫院任職,我是怎麼做的、怎麼想的...
Thumbnail
研究所在做什麼? 設計系有需要唸研究所嗎? 唸完研究所可以做什麼? 很難畢業嗎? 已經大三、大四快畢業的你是不是也有相同的疑問? 雖然說我也沒辦法給你肯定的答案,但分享這一年的研究所經歷, 也許可以讓你思考一下自己是否有需要繼續攻讀!!
在復旦大學數學系三年級的一次會面中,有學生詢問:「你們會收怎麼樣的學生當博士生?」這個問題引發了我許多思考。綜合當時的回答,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尋找的是擁有自己意見且有技術底氣的學生。 ▋自己意見與技術底氣 擁有自己意見且具備技術底氣的學生在現今的學術界中並不多見。這類學生不僅能夠獨立思
Thumbnail
今年六月教育部推出了博士生獎學金,鼓勵人才攻讀研究所,吸引有意願就讀博士之學生,減少少子化與高等教育投入意願降低所帶來的衝擊。 在海外的華人,基礎研究與應用又分別面臨什麼? 身為學子的我們,未來該何去還從,對學歷的定義還會相同嗎?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2024年7月2日, 我正在指導的復旦大學數學系三年級學生說道: 「有的數學也有應用場景,但應用場景本身好像也不能指導方法的創新, 反而是要依靠數學感覺來進行研究。」 我當時給的建議是:「關於這個點,你可以注意,創新有分「問題的創新」與「解法的創新」。」 一般來說,實務
為什麼說簡單到複雜也要,複雜到簡單也要呢?其實,更精確的答案應該是:研究的問題描述要簡化,從複雜到簡單比較好;而研究的解決方案要深化,從簡單到有意義的複雜會比較好。然而,剛開始做研究的博士生,常常是相反的:研究的問題從簡單變成複雜,偏離現實狀況;研究的解法卻從複雜變簡單,得到文獻裡早有的答案。
28歲之前,我也曾認為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然而,隨著我在美國普渡大學的求學經歷,這一觀點逐漸發生了變化。回顧我在台灣大學數學系、應用數學所,以及中央研究院統計所的七年時光,確實感覺基礎研究似乎與現實相距甚遠。然而,博士時期的經歷讓我有機會追尋許多重要問題的源頭,逐漸理解到有價值的基礎科學研究,最
Thumbnail
在職碩士班的學生選擇與工作相關的研究題目具有優勢,然而從職場經驗中挖掘研究問題也面臨挑戰。本文提供了六種方法幫助學生確定研究問題,並提供了確定研究品質的特徵。
一位復旦大學數學系三年級的學生,在與我第二次見面時,問了一個重要的問題:「你們會收怎麼樣的學生當博士生?」 當時我與這個學生進行了詳細的交流,但一句話來總結,就是「有自己意見,而且有技術底氣的學生」。同時具備這兩個特質的學生,其實相當稀少。 ▋有自己意見 在台大的經驗告訴我,有自己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11/20日NVDA即將公布最新一期的財報, 今天Sell Side的分析師, 開始調高目標價, 市場的股價也開始反應, 未來一週NVDA將重新回到美股市場的焦點, 今天我們要分析NVDA Sell Side怎麼看待這次NVDA的財報預測, 以及實際上Buy Side的倉位及操作, 從
Thumbnail
Hi 大家好,我是Ethan😊 相近大家都知道保濕是皮膚保養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無論是在畫室裡長時間對著畫布,還是在旅途中面對各種氣候變化,保持皮膚的水分平衡對我來說至關重要。保濕化妝水不僅能迅速為皮膚補水,還能提升後續保養品的吸收效率。 曾經,我的保養程序簡單到只包括清潔和隨意上乳液
Thumbnail
有位學弟7月份拿到博士學位,由於少子化之故,履歷投了15間學校均無下文。不得不面臨,繼續投或是,轉業界。提供自己從學界轉業界心得,四力+三點原則,期待減少他的迷惘,也適用其他職場工作者。 我跟你說說,除了運氣好之外,當初到第一家醫院任職,我是怎麼做的、怎麼想的...
Thumbnail
研究所在做什麼? 設計系有需要唸研究所嗎? 唸完研究所可以做什麼? 很難畢業嗎? 已經大三、大四快畢業的你是不是也有相同的疑問? 雖然說我也沒辦法給你肯定的答案,但分享這一年的研究所經歷, 也許可以讓你思考一下自己是否有需要繼續攻讀!!
在復旦大學數學系三年級的一次會面中,有學生詢問:「你們會收怎麼樣的學生當博士生?」這個問題引發了我許多思考。綜合當時的回答,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尋找的是擁有自己意見且有技術底氣的學生。 ▋自己意見與技術底氣 擁有自己意見且具備技術底氣的學生在現今的學術界中並不多見。這類學生不僅能夠獨立思
Thumbnail
今年六月教育部推出了博士生獎學金,鼓勵人才攻讀研究所,吸引有意願就讀博士之學生,減少少子化與高等教育投入意願降低所帶來的衝擊。 在海外的華人,基礎研究與應用又分別面臨什麼? 身為學子的我們,未來該何去還從,對學歷的定義還會相同嗎?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2024年7月2日, 我正在指導的復旦大學數學系三年級學生說道: 「有的數學也有應用場景,但應用場景本身好像也不能指導方法的創新, 反而是要依靠數學感覺來進行研究。」 我當時給的建議是:「關於這個點,你可以注意,創新有分「問題的創新」與「解法的創新」。」 一般來說,實務
為什麼說簡單到複雜也要,複雜到簡單也要呢?其實,更精確的答案應該是:研究的問題描述要簡化,從複雜到簡單比較好;而研究的解決方案要深化,從簡單到有意義的複雜會比較好。然而,剛開始做研究的博士生,常常是相反的:研究的問題從簡單變成複雜,偏離現實狀況;研究的解法卻從複雜變簡單,得到文獻裡早有的答案。
28歲之前,我也曾認為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然而,隨著我在美國普渡大學的求學經歷,這一觀點逐漸發生了變化。回顧我在台灣大學數學系、應用數學所,以及中央研究院統計所的七年時光,確實感覺基礎研究似乎與現實相距甚遠。然而,博士時期的經歷讓我有機會追尋許多重要問題的源頭,逐漸理解到有價值的基礎科學研究,最
Thumbnail
在職碩士班的學生選擇與工作相關的研究題目具有優勢,然而從職場經驗中挖掘研究問題也面臨挑戰。本文提供了六種方法幫助學生確定研究問題,並提供了確定研究品質的特徵。
一位復旦大學數學系三年級的學生,在與我第二次見面時,問了一個重要的問題:「你們會收怎麼樣的學生當博士生?」 當時我與這個學生進行了詳細的交流,但一句話來總結,就是「有自己意見,而且有技術底氣的學生」。同時具備這兩個特質的學生,其實相當稀少。 ▋有自己意見 在台大的經驗告訴我,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