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數學理論到工程應用:碩博士生該如何讓研究更具實務價值?】

【從數學理論到工程應用:碩博士生該如何讓研究更具實務價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攻讀碩博士的過程中,尤其是理工科系的同學,常常會面臨一個問題:理論與實務的連結到底在哪裡?這個問題不僅困擾著新進的研究生,甚至許多經驗豐富的博士生也未必能清楚地解答。而近期讀到吳軍老師《矽谷來信》中的一段話,讓我重新思考這個議題,並反思如何將我們的研究真正應用到現實世界。

raw-image



▌直覺與知識的衝突:不要讓直覺誤導研究方向


碩博士生在研究過程中常會依賴直覺,但直覺並不總是可靠的,特別是在缺乏知識和數據的支撐下。就像吳軍老師提到的,很多時候,憑直覺下的結論會讓我們誤判現實中的限制。這在理工科的研究中尤其重要,因為很多看似可能的科技突破,實際上早已被物理定律或理論所限制。碩博士生在做研究時,一定要小心避免陷入「想當然」的陷阱,尤其是在還沒有足夠數據支撐的情況下。


▌從理論到實務:碩博士生如何避免「手上有錘子,看什麼都是釘子」


許多碩博士生,特別是來自數學、統計或電機相關科系的同學,和我一樣,會有很強的數學理論背景。我們往往擁有一套精密的數學工具,比如泛函分析、測度論等,並習慣直接使用這些工具來解決研究問題。然而,當我們過度依賴這些工具時,往往會落入一個陷阱:手上有錘子,看什麼都像釘子。我們可能會做出非常精緻的數學模型,卻忽略了它們在實際應用中的意義。


這讓我重新思考:我們的研究,不應該只是單純在理論上發現新穎性,而是要關注它能否解決現實中的問題。我們應該問自己:這個理論能幫助解決工程或產業中的什麼挑戰?能不能突破現有的技術限制?


▌機器學習理論與工程應用:從碩博士研究中學到什麼?


舉個我自己的例子,在普渡大學攻讀統計學博士時,我的研究方向是機器學習理論。在學習這些理論的過程中,我發現,除了設計更精密的算法,我們還需要了解這些算法的極限。例如,什麼樣的問題是「可學的」?達成一個學習任務需要多少樣本數?如果缺少某些關鍵資訊,學習的難度會如何變化?這些理論問題其實與工程實務息息相關,因為它們決定了機器學習模型在現實中的可擴展性。


這些問題的探討,不僅讓我的理論研究更加扎實,也讓我開始思考如何將這些理論應用到真實場景中。這也是碩博士生需要培養的思維方式:理論的目的並不是停留在學術論文裡,而是要能夠幫助解決實際問題。


▌提升研究品味:碩博士生如何讓理論為實務指路?


碩博士生做研究時,常常會專注於如何發現新的理論或方法,卻忽略了這些理論是否能真正為實務提供指引。吳軍老師的分享讓我領悟到,好的研究不僅僅是探索未知,更是能夠幫助我們提前預見未來的技術極限。這種思維方式,對於碩博士生的學術發展至關重要,因為它能讓我們的研究具備更高的實際價值,並且在未來的職場或學術道路上走得更遠。


因此,當我們在研究中遇到瓶頸或迷茫時,不妨停下來問問自己:這個理論研究能帶來什麼實際效益?這不僅會幫助我們更好地規劃研究方向,還能讓我們的學術生涯更加有意義。

avatar-img
王啟樺的沙龍
558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萬維剛老師曾說: 「天然成分被濃縮起來,就變成了藥。」 「高濃縮的東西用多了就會上癮,就變成了毒。」 這段話不禁讓我回想起自己一路追尋數學的歷程, 從熱愛到沉迷,甚至進而影響到我的學術生涯。 作為一個碩博士學生,我曾深陷數學這顆「藥」裡, 到後來,它竟變成了讓
「情緒自由:當我有情緒的時候,可以無所顧忌,自如地把情緒表達出來。」 「所謂情緒自由,無所謂你應該怎麼做,而是你樂意怎麼做,都隨便你。只要它是你真心想做的,ABC都沒問題,你是自由的。」 「情緒自由不是從天而降的,它需要經歷三個階段,分別是對抗期待--找到自我--融入社會。」
1. 不懂學系與社會分工之間的深層連結: 很多研究所學生在選擇科系時,通常只關注到個人的興趣或是學術上的成就,卻忽略了這個選擇將來在社會中的角色定位。例如,物理系、應用數學系、統計系、機器學習系的學生在進入這些學門時,已經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自己未來會在哪些行業發揮,像是物理系畢業生常
1. 專注於解決別人提出的問題,忽略了追求自己的研究興趣: - 很多博士生一開始進入研究領域時,只是沿著前人設定的題目進行研究,主要的貢獻在於技術上的改進或是在難度上的提升。然而,這種方式雖然有助於積累研究經驗,卻很容易陷入一種“技術工人”的狀態,無法從中挖掘出真正屬於自己的研究方向與興
在 UCLA 統計與資料科學系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的這兩年裡,托程光教授的福,我有了許多帶學生的機會。至今,我已經指導了 15 名學生,透過這些經驗,我逐漸了解到不同學生的特質與表現。每位學生來到我們實驗室,目的大多是為了做研究並獲得推薦信,申請美國的碩士或博士課程。完成一個完整的研究工作,對他們來
不少數學系的學生或學者會有這樣的感慨,數學論文似乎比其他學科,尤其是STATS或CS領域的文章更難理解。這背後的原因其實涉及到學科特性、寫作訓練的差異,以及數學家思維模式的特殊性。 ▌數學文章的「通靈」特性 數學文章常給人一種「通靈」般的感覺,因為它們需要讀者具備非常深厚的背景知
萬維剛老師曾說: 「天然成分被濃縮起來,就變成了藥。」 「高濃縮的東西用多了就會上癮,就變成了毒。」 這段話不禁讓我回想起自己一路追尋數學的歷程, 從熱愛到沉迷,甚至進而影響到我的學術生涯。 作為一個碩博士學生,我曾深陷數學這顆「藥」裡, 到後來,它竟變成了讓
「情緒自由:當我有情緒的時候,可以無所顧忌,自如地把情緒表達出來。」 「所謂情緒自由,無所謂你應該怎麼做,而是你樂意怎麼做,都隨便你。只要它是你真心想做的,ABC都沒問題,你是自由的。」 「情緒自由不是從天而降的,它需要經歷三個階段,分別是對抗期待--找到自我--融入社會。」
1. 不懂學系與社會分工之間的深層連結: 很多研究所學生在選擇科系時,通常只關注到個人的興趣或是學術上的成就,卻忽略了這個選擇將來在社會中的角色定位。例如,物理系、應用數學系、統計系、機器學習系的學生在進入這些學門時,已經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自己未來會在哪些行業發揮,像是物理系畢業生常
1. 專注於解決別人提出的問題,忽略了追求自己的研究興趣: - 很多博士生一開始進入研究領域時,只是沿著前人設定的題目進行研究,主要的貢獻在於技術上的改進或是在難度上的提升。然而,這種方式雖然有助於積累研究經驗,卻很容易陷入一種“技術工人”的狀態,無法從中挖掘出真正屬於自己的研究方向與興
在 UCLA 統計與資料科學系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的這兩年裡,托程光教授的福,我有了許多帶學生的機會。至今,我已經指導了 15 名學生,透過這些經驗,我逐漸了解到不同學生的特質與表現。每位學生來到我們實驗室,目的大多是為了做研究並獲得推薦信,申請美國的碩士或博士課程。完成一個完整的研究工作,對他們來
不少數學系的學生或學者會有這樣的感慨,數學論文似乎比其他學科,尤其是STATS或CS領域的文章更難理解。這背後的原因其實涉及到學科特性、寫作訓練的差異,以及數學家思維模式的特殊性。 ▌數學文章的「通靈」特性 數學文章常給人一種「通靈」般的感覺,因為它們需要讀者具備非常深厚的背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