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繼續來談待辦事項清單,因為這大概是羊羹我受益最多的生產力工具,包含部落格的日更習慣也是。總之這篇是學堂前一堂課的課後補充(可以看完在下方按「上一篇」繼續閱讀,先後順序不影響理解)。
當我們聽到「待辦事項清單」,腦中或許會浮現那種長長的一列任務,帶點壓力,又充滿挑戰。然而,待辦清單其實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項秘寶,能讓時間變得可控,甚至讓我們的生產力有驚人的提升。如果也是像羊羹我一樣,每天在時間與任務之間奔波,想要找到一個簡單卻有效的工具來管理時間,那麼待辦事項清單絕對是不能忽視的關鍵。
讓我們先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看,為什麼待辦清單這麼有魔力。其實待辦事項清單不只是列個清單那麼簡單,它深深影響了我們的大腦運作方式。根據Zeigarnik Effect(齊格尼克效應),我們的大腦對未完成的任務有強烈的記憶印象,比起完成的事情,我們更容易記住那些「尚未完成」的任務。這種效果無形中增加了壓力,因為我們時常感受到那些還沒處理的任務如影隨形地「跟著我們走」。
當我們將這些任務寫在清單上時,奇妙的事情發生了:我們的大腦釋放了一些空間。是的,列出待辦事項能讓我們暫時放下心理負擔,因為大腦知道這些任務「已經被記錄下來,不會被遺忘」。這一點很有趣,因為我們在做待辦清單時,不只是管理時間,也是管理自己的心理狀態。
另外一個心理學角度是「完成感」帶來的正向回饋。我們每次勾選掉一項任務時,大腦會釋放一種叫做多巴胺的化學物質,這是一種快樂激素,能讓我們感受到成就和滿足。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對待辦清單上癮,甚至會在完成某些額外的任務後,特意把它加到清單上,然後立刻勾掉,享受那一瞬間的「勾選快感」,好,那個很多人是我自己說的,不要告訴我只有羊羹我會這樣。總之這不僅是一個習慣,而是有效利用我們大腦的內建「獎勵系統」。
對於那些需要持續完成的任務,待辦清單中的重複任務設置功能可以說是管理時間的秘密武器。無論是每天的學習語言、寫部落格,還是每月的財務狀況整理,這些重複任務的設置能夠幫助我們輕鬆追蹤進度,並確保不會遺漏任何持續的工作。
這裡的關鍵在於,當我們每次勾選完成一個重複任務時,大腦會產生一種「進度前進」的感覺,這種感覺不僅讓我們充滿動力,還能帶來實際的生產力提升。研究發現定期完成任務並追蹤進度的人,通常比那些沒有明確進度計劃的人更能持續達到目標。這是一個自律與彈性的完美結合,讓我們既能保持靈活性,又能確保持續的進步。
我們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當所有當天的任務都完成時,突然間出現了「空閒時間」。這種時刻或許會讓人鬆口氣,但它同時也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可以讓我們提前完成未來的任務。這裡的關鍵在於,那種提前完成的成就感,往往會帶來額外的滿足,因為我們不僅僅達成了既定目標,還「超前進度」,這感覺就像是在一場馬拉松中提前衝過了幾個終點線,讓人不由自主地感到充滿能量。
提前完成任務不只會心情愉快,實際上還有著更深遠的影響。當我們提早完成某些重複性任務(像是學習、寫部落格、整理財務等),就能減少未來幾天的壓力和時間負擔。這種「提前行動」的策略能夠顯著提高工作滿意度,因為我們知道自己正掌控著節奏,而不是被繁忙的日常任務推著走。
這種提前完成的感覺也能帶來一種「贏得時間」的錯覺,因為我們感覺到自己不僅是在按部就班完成任務,而是超出預期的表現。這樣的成就感會進一步激勵我們,讓我們更積極主動地處理接下來的任務,形成一個良性的正向循環。
過去我們常用紙和筆記錄待辦事項,這種方式有它的魅力,但隨著科技的進步,待辦清單工具已經大幅進化。我們現在有了 Todoist、Google Tasks、Microsoft To Do 等多款應用程式,這些工具不僅能記錄任務,還能設置提醒、標記優先級,甚至能追蹤長期進度。
數位工具的一個巨大優勢就是它們的便利性。隨著手機的普及,這些工具能與我們的手機、電腦、甚至智能手錶同步。想像一下,每次解鎖手機,待辦清單上的任務就會跳出來提醒我們該做什麼,這有效地降低了忘記的風險。我們可以依據時間、地點或情境設置提醒,例如當我們抵達某個地點時,手機會自動提醒我們完成相關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