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不敢亂說話,因為不必要的衝突是大家都想避免的。大部分的人都不喜歡衝突,更不希望因為自己的原因讓局勢變得更糟。正因為有這樣的想法,我們避免與別人的立場對抗。我們不希望傷害別人,也不希望讓別人覺得自己冒犯了他,更不想惹別人生氣。而更可怕的後果是,可能會遭到報復。
因為這些種種的害怕和錯覺,讓大部分的人刻意地回避一些禁忌的話題,或是在別人面前選擇不說真話。
不過,正因為這樣的想法,你特意不表態、不說真話。但是,這樣做真的能讓眼前的情況變得更好嗎?其實,並不會。當然,有些希望自己會像鴕鳥一樣,遇到你没把握處理的事時,就把頭埋進沙堆裡,告訴自己根本不需要說真話,事情也自然會有所轉機。如果他們還是覺得心裡不安心,也許他們會藉著用向神明拜拜,或是向上帝禱告的方式,希望事情會有峰迴路轉的時候。許多人都相信這種“無為而治”的觀念。
讓我們把這種觀念放到現實情境中來看。假設有一天,你的老闆突然告訴你:「你被開除了」。如果你依然抱著過去那種逃避衝突的方式處理,你可能會回家大哭一場,然後接下來的幾個月都陷入鬱悶和責備自己的日子裡。
但我們不妨反其道而行。用這個例子來說,如果你願意採取不同的做法——不逃避、不害怕正面對抗這個棘手的局面,那麼你就可以坦然地、開誠佈公地對那位想要開除你的老闆說:「老闆,可以請您幫我了解一下,為什麼您要開除我呢?」
當你願意說出這樣的話時,其實就代表你的思維已經和過去有所不同。也就是說,你不再害怕面對那些令你感到不安的事情。你不擔心自己說出口的話會讓你後悔,也不害怕這樣做只會讓情況變得更糟。由於你的坦誠,你不會再懼怕可能會冒犯到別人。
換句話說,當你開始嘗試進行一段坦誠、公開的對話,並且主動邀請對方參與時,你就能透過清楚地表達你的想法而有效地解決問題,不會因為不溝通而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而這樣的做法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呢?我們想想看,如果你是這位老闆,他可能是因為誤會你而做出了這個讓他日後會後悔的決定。所以,他可能會因為你對他的坦誠而感激你,讓他能夠繼續做一位另人尊敬的好老闆。而你所談論的也可能是他也同樣覺得困擾、無法處理的議題,幫助他在這樣一段誠實的對話中解決。
這樣做還有幾個好處:
第一,我們不會因為害怕而活在必須小心翼翼說話的環境中。
第二,如果你能夠開啟一段真誠的對話,那麼你就能夠實現你原本想要的願景,而不是被情勢牽著走,最後落入你不想要的結果中。
當你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你也才能夠認清自己與人對話的模式。這樣的模式可能是你長久以來習慣的,但如果這種模式反而讓你走向一個你不願意到達的目標,那麼,當你認清這一點,你就能以自己理想的結果為目標,調整自己對話的模式。
剛剛提到,大家不願意面對、表態,或者說出自己的真心話,基本上是因為這樣的行為會讓人感覺好像自己是在對抗。而「對抗」本身具有很強的攻擊性,因為這種情緒通常是由於對方的某個決定不符合我們的預期和想法。我們內心可能會假設對方做出了不可原諒的決定,因此感到憤怒和緊繃,就像是準備進入一場與對方的戰爭。
對抗本身有點像是為對方貼上標籤。當我們看不慣對方的言行舉止時,就是我們在心裡否定對方的人格。我們定義了對方,為他貼上標籤。例如,我們可能認為對方是一個脾氣暴躁、不聰明,或者非常自私的人。我們於是在心中為對方貼上這樣的標籤,用這個藉口來挑戰對方。
我們都知道,在賣場,一旦商品被貼上了標籤,就是用來標示售價,也就是商品的價值。但標籤只適用於商品,用貨幣交易。若把標籤貼在一個人身上,就不合適了,因為這樣做限制了我們對一個人的通盤了解。
那麼,如果我們把這種"對抗"情緒轉換為一種希望「釐清問題」的心態呢?我們真正想知道的應該是理解對方的做法背後的原因,而不是在衝突中一決高下。透過詢問對方來幫助自己理解事情的全貌。每件事情都有多個層面,我們可能只看到了其中一部分,如果希望對方能協助我們蒐集更多我們不了解的資訊。這樣一來,我們便可以在充分掌握訊息後,以更全面的視角來解決眼前的問題。
換句話說,當我們抱持著「釐清問題」的態度去看待問題,並在蒐集完相關訊息後,我們就能夠更輕鬆地、自由地詢問任何困擾我們的問題。用「釐清問題」取代"對抗"還有其他的好處,例如,我們可以帶著好奇心去尋找的答案,甚至可以藉由這樣的過程,來療癒自己原本受到的傷害。這些傷害可能來自對方說出的某些不得體的話語,讓我們感到被冒犯或傷害。
「釐清問題」也能幫助對方梳理他的觀點,而不是讓他僅僅基於表面或片面之詞來做決定。所以,這樣的做法是雙贏的,因為它不僅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對方,也能夠讓對方在這個過程中重新思考他的決策。如此一來,雙方就能夠在透明、理解的條件下進行溝通,最後達到比原本更好的結果。
用「釐清問題」的態度能夠促使一個人不斷成長,因為這種態度可以培養一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有些人的思維框架已經被固定住了,他們會告訴自己:「我年紀不小了,怎麼可能改變?我的能力和腦袋瓜早就定型了,我實在沒有辦法改變自己。」
這種將自己的思維格局僵化的想法,與「成長」心態的人正好相反。擁有成長心態的人相信透過努力和學習,他們可以發展出新的技能,改善自己的處境。
你可以用這樣的思維框架來思考問題,像這樣表達:
- 「我以前討厭與別人起衝突,不過現在我知道,衝突是無法避免的。但透過和平手段來處理衝突,才能真正改變現況。」
- 「我以前在面對與自己預期不符的情況時會感到生氣,不過現在我會主動詢問、釐清事情的來龍去脈,理解背後的原因。」
- 「我以前常常向別人抱怨某某人對我不好,不過現在我會直接與當事人討論,讓溝通更加透明。」
有注意到嗎?以上這些跳脫框架的方式,其實就是在與過去的自己道別。過去的我是怎麼樣?而現在的我接受了過去的自己,我也明白過去的自己是有改進空間的,但現在的我已經和以前的想法脫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