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5 說出不舒服,如何不會讓人不舒服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誠實說出感受很真實,但人需要的往往不是只有真實。

多年前我參加某個案子,活動後團隊發工作費用,有夥伴平靜地表達了對於自己獲得的工作費,感到自己的努力不被專案負責人尊重。專案負責人聽到後爆炸了,質疑對方為何事前做分配計畫時不說,現在才說。而且負責人自認這樣的分配並不是不尊重他,而是經費有限,在限制之下只能做這樣的分配。眼看著衝突開始升溫,旁邊的我們想要協調衝突。

『夥伴只是誠實表述他的感受,沒有要責怪負責人啦』

『專案負責人也是條件限制,沒有故意不尊重你啦』

『好好好,你先冷靜一下』

結果專案負責人更加爆炸!

「冷靜什麼!!!!憑什麼是我要冷靜!!!」

.

.

在參加某個團體,曾有夥伴A在團體中坦誠說出對於某夥伴B常開玩笑,其實自己不太舒服。A並不是討厭B或想排擠B,用意只是想讓B知道自己的不舒服而已,希望B願意調整,這樣在團體中相處比較自在。但B若想維持,A也願意尊重,只是A會需要保持距離。其他夥伴聽到後,紛紛開始解釋開玩笑的事發現場發生了什麼。

『喔,B那時是講了一些話,不過那跟A無關的啦』

『啊,其實我那時也和B一起開玩笑,沒注意到A的感受,真抱歉』

『呃,B的確常開玩笑,有時我也會有點嚇到』

『唉,我尊重A有自己的感受,我們以後開玩笑可能注意一點就好』

.

但是聽到這裡的B又憤怒又傷心。

「我講的話沒有要冒犯任何人!」

「明明其他人也有說類似的話,為何只有針對我說!」

.

那時的我,試了各種方法,依然不知道如何讓人可以誠實表達自己的感受,又不會讓彼此感到不舒服。

.

.

這些年,我開始在生活中練習這件事,透過善意溝通和敘事陪伴的實踐。

孩子常常邊刷牙邊看電視,有時會超過約定的睡覺時間。我在平常孩子心情好的時候問孩子,想要我怎麼提醒他。

他說,我可以用關心他健康的說話方式來提醒他,重點是關心。

所以下一次,當孩子又出現這個狀況,我用平靜的語氣表達出我對孩子沒做到約定的失望,因為我在乎信任及想關心他健康。孩子雖然臉上還是有點不情願,不過比上一次花更少時間躺上床睡覺,也沒有像之前一樣抱怨連連,這是我們溝通的大進步。

.

當工作夥伴不在狀況內,其他同事包含我都覺得不可思議及快要開罵。

我練習表達出我感到驚訝與挫折,因為我需要感受到大家是在一起的,是很重視這件事的。同時我也試著與夥伴連結,表達相信夥伴一定有自己的狀況與考量,邀請他說說是怎麼看這件事的,討論如何一起處理這個狀況。

夥伴事後跟我說,覺得我有重視他的感受,覺得溝通是舒服的。

.

當朋友或伴侶對我做的選擇感到生氣。

我試著把「他對我的感受」和「我對自己的看法」區分開,也就是他對我做的事不爽,不代表我做得不對。

我陪他整理,他的不爽是因為他需要什麼。還有我這麼做,是因為我想要照顧什麼需要。重要的不是要說服彼此,而是如何照顧彼此重視的需要。

有朋友後來跟我說,他很驚訝我為何可以這麼平靜討論別人對我的情緒。

.

.

溝通時,人的層次比事的層次更重要

在我的經驗中,我發現人在表達感受時會引起不舒服,通常是因為在處理事的層次時,忽略了人的層次連結。人一旦不能連結彼此,事也會變得更難有共識。

很多時候,我以為我只是在誠實表達自己的不舒服,但我的表達可能因為過去的慣性夾帶著「無意識的評價」(你這樣做讓我不開心),或者只是單純表達情緒(我不開心),對方也很容易會把「感受」詮釋為「評論」。反之亦然,以前我也很容易把對方的感受表達視為一種評價。例如把「你說你很生氣」詮釋為「你覺得我做錯了」,評價聽久了就開始影響人的自我認同,升級成「你覺得我這個人不夠好」,人之間的連結常常在這樣的狀態下就斷裂了。

.

.

改變慣性對人而言不是件立刻見效的事,但絕對是做得到的事,我持續練習1-2年後,慢慢可以看到改變。

在我的練習經驗中,我發現人還是可以用「讓人舒服的方式表達不舒服」。


關鍵1:回到安靜中心

人在很有情緒的時候,情緒中樞接管了大腦,進入戰鬥或逃跑的慣性模式,因此很難清楚完整表達自己,也很難接住對方的回應。在有情緒的狀態下所做的決定,也常常是違背內心底層的渴望,事後總是會後悔。所以為了好好理解自己感受及感受底下的需要渴望,在情緒當下需要先找方法安頓情緒,讓情緒有合適健康的流動,身心安穩下來後,理性與冷靜便能回來幫忙。接著用適合自己的方式陪伴整理自己的感受與底層渴望,理解了自己才能準確表達真正的需要。最後再來找合適的時機表達。


關鍵2:當回自己的主人

把照顧好自己的感受及需要的責任放回到自己身上。從「是對方讓我不開心」移動到「我會不開心是因為我的需要無法滿足」。向對方表達不舒服,是為了邀請對方和自己一起用新選擇來照顧需要,而不是為了指責或強迫對方改變,所以我及對方都不會感到對方要為我的感受負責。即使對方犯了一個大家公認的錯,但每個人都可以練習照顧好自己被勾起的情緒以及沒有滿足的需要。

例如,把「沒準時睡覺是你的問題」替換成「我很重視你準時睡覺保持健康」;把「你說話一定要這樣酸嗎」替換成「我有個需要是我們講話時互相尊重」。


關鍵3:用「連結的表達」取代「評論的表達」

表達感受的同時,盡量避免類似評論的表達,或者容易被詮釋為評論的表達,以保持彼此在人的層次之連結。甚至常常需要先建立人的內在連結,當人感受到彼此是尊重的、被重視的、被關心的,後續的理性討論才有可能連結人的感性而順利進行。有了感性的連結,對方會比較願意關心和照顧我的需要,內在比較有空間聽我的表達。

例如,把「你真是個不守信用的孩子」替換成「我很在乎我們之間的信任,你這次超過時間,我其實有些難過和生氣」;把「你說話很難聽」替換成「我很想跟你保持好的關係,所以當你說出這句話時,我會覺得不舒服」。


關鍵4:呼喚彼此有幫助的樣子

如果還可以呼喚彼此的資源出來,讓有幫助的樣子來陪伴,常會讓後續的溝通更順暢。當雙方都可以用這樣的眼光看自己,內在會更有力量,因為這次沒做到的情緒搖晃會少一些,也比較有空間聽得進去彼此說的話。

例如「我知道你可能不是故意的,你前幾天都有做得到準時睡覺,我知道你以後也可以做到。我可以做什麼來幫忙嗎?」;「你對人通常都是很和善的,我知道你說這些話不是為了要傷害我,我們可以一起做什麼來改變這個狀況嗎?」。

.

.

如果每天的不舒服都有機會好好說,也被好好接住,

沒有人會因此不舒服或受傷,

甚至還可以促進彼此的連結,

那真的是很幸福的活法。

.

.

幸福魔法日常練習

1.回到安靜中心:內在安靜是需要在平常生活常常練習的,在有情緒時也要有適合自己的方法來陪伴情緒流動。

2.做回自己感受的主人:照顧自己感受與需要不是別人的責任,而是自己的責任與選擇。每次對人或對自己生氣時,問問自己「我怎麼做可以讓我更靠近真正想要的?」

3.用連結取代評論:表達上避免評論的感覺。話要說出口之前,先說給自己聽,如果我是對方,聽了會有什麼感受?這感受會幫助事情發展嗎?

4.呼喚資源:讓彼此有資源的樣子可以來幫忙,而不是往互相鬥爭發展。


加入我們一起練習幸福魔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幸福魔法實踐者明德的沙龍
18會員
199內容數
我喜歡把學習用在自己的生活中。幸福對我而言不再是名詞,而是動詞,是去活出來的。
2024/10/10
自從去年孩子上三年級換新班級後,陸續遇到各種與老師或與同學的小衝突。 前幾天,老師傳來訊息告知我,孩子在學校打球時用球丟同學。 我接孩子放學走路回家時,我不想直接評論他做錯事而引發他更多情緒,想先用「漸進式開放問句」問他: 「你今天在學校還好嗎?」 『還好阿』 「那你今天跟同學還好嗎?
Thumbnail
2024/10/10
自從去年孩子上三年級換新班級後,陸續遇到各種與老師或與同學的小衝突。 前幾天,老師傳來訊息告知我,孩子在學校打球時用球丟同學。 我接孩子放學走路回家時,我不想直接評論他做錯事而引發他更多情緒,想先用「漸進式開放問句」問他: 「你今天在學校還好嗎?」 『還好阿』 「那你今天跟同學還好嗎?
Thumbnail
2024/10/04
「我內在有衝突嗎?這衝突讓我卡住嗎?」 「當別人有不高興的情緒,我便很難拒絕、堅守原則、照顧自己嗎?」 「父母必須犧牲自己的需要才能滿足孩子的需要嗎?」 「我想討論事情,但又不知道如何面對對方的心情?」 很多時候我有以上的困惑與卡關,有可能跟「這個觀念」有關。
Thumbnail
2024/10/04
「我內在有衝突嗎?這衝突讓我卡住嗎?」 「當別人有不高興的情緒,我便很難拒絕、堅守原則、照顧自己嗎?」 「父母必須犧牲自己的需要才能滿足孩子的需要嗎?」 「我想討論事情,但又不知道如何面對對方的心情?」 很多時候我有以上的困惑與卡關,有可能跟「這個觀念」有關。
Thumbnail
2024/10/02
「開心或焦慮的情緒,不能決定我是什麼樣的人」 「我還不夠好、我是個好人,兩者都可以真實存在」 在電影「腦筋急轉彎2」的最後,樂樂把僵在焦慮風暴中的焦焦拉出大腦主控台風暴圈,把「我不夠好」的信念之花拔下來,插上「我是一個好人」的信念之花(信念之花是每顆記憶球得出的內在信念聲音束所集結成的重要自
Thumbnail
2024/10/02
「開心或焦慮的情緒,不能決定我是什麼樣的人」 「我還不夠好、我是個好人,兩者都可以真實存在」 在電影「腦筋急轉彎2」的最後,樂樂把僵在焦慮風暴中的焦焦拉出大腦主控台風暴圈,把「我不夠好」的信念之花拔下來,插上「我是一個好人」的信念之花(信念之花是每顆記憶球得出的內在信念聲音束所集結成的重要自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你常跟同事在觀點上爭執對錯又找不到解法嗎? 明明想溝通,讓事情往更好的方向前進、或是期待溝通能找到共好的方案,但不知道哪個環節出了錯,最終導致事與願違。難道觀點不同就無法合作或取得共識嗎?
Thumbnail
你常跟同事在觀點上爭執對錯又找不到解法嗎? 明明想溝通,讓事情往更好的方向前進、或是期待溝通能找到共好的方案,但不知道哪個環節出了錯,最終導致事與願違。難道觀點不同就無法合作或取得共識嗎?
Thumbnail
不過強力建議,還是先照顧好情緒再往下進行! 建議可以先各自冷靜,雙方給予時間並確認時間,一直確認到雙方都冷靜再進行。 說話不帶有批評 可以注意以下幾點: 專注於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將焦點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上,而不是對他人的評判或批評。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可以讓對方更容易理解你的立場。 範例:「我感到
Thumbnail
不過強力建議,還是先照顧好情緒再往下進行! 建議可以先各自冷靜,雙方給予時間並確認時間,一直確認到雙方都冷靜再進行。 說話不帶有批評 可以注意以下幾點: 專注於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將焦點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上,而不是對他人的評判或批評。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可以讓對方更容易理解你的立場。 範例:「我感到
Thumbnail
多年前我參加某個案子,活動後團隊發工作費用,有夥伴誠實表達了對於自己獲得的工作費,感到自己的努力不被專案負責人尊重。專案負責人聽到後也爆炸了,質疑對方為何事前做分配計畫時不說,現在才說。而且負責人自認這樣的分配並不是不尊重他,而是經費有限,在限制之下只能做這樣的分配。眼看著衝突開始升溫,
Thumbnail
多年前我參加某個案子,活動後團隊發工作費用,有夥伴誠實表達了對於自己獲得的工作費,感到自己的努力不被專案負責人尊重。專案負責人聽到後也爆炸了,質疑對方為何事前做分配計畫時不說,現在才說。而且負責人自認這樣的分配並不是不尊重他,而是經費有限,在限制之下只能做這樣的分配。眼看著衝突開始升溫,
Thumbnail
你都進公司多久了?怎麼會連這種事都不知道? 今天怎麼穿得這麼漂亮?真是太陽打從西邊出來了! 妳老公怎麼會這麼瘦?是不是妳都故意不給他吃東西? 倘若別人對你講了以上三句話,你會有心裡受傷的感覺嗎?無論這些話是從我們自己口中不經意吐露,或是在無預警之下聽到這些話語,即便可能有開玩笑的成分存在,但卻可能令
Thumbnail
你都進公司多久了?怎麼會連這種事都不知道? 今天怎麼穿得這麼漂亮?真是太陽打從西邊出來了! 妳老公怎麼會這麼瘦?是不是妳都故意不給他吃東西? 倘若別人對你講了以上三句話,你會有心裡受傷的感覺嗎?無論這些話是從我們自己口中不經意吐露,或是在無預警之下聽到這些話語,即便可能有開玩笑的成分存在,但卻可能令
Thumbnail
最近和一個朋友相處起來,過程看似和諧愉快,但結束總有一種難以言喻的空虛和違和感,我細細回顧他說過的話,仔細推敲後發現他是「假性隨和」-表面上跟誰都好聊,實則內心孤獨之人。 他某次在小事上使我感到不尊重,我表達我有些許的不悅後,他很快速地道歉了。在後來聊天時提起他以前也曾因同一件小事惹另一位朋友不悅,
Thumbnail
最近和一個朋友相處起來,過程看似和諧愉快,但結束總有一種難以言喻的空虛和違和感,我細細回顧他說過的話,仔細推敲後發現他是「假性隨和」-表面上跟誰都好聊,實則內心孤獨之人。 他某次在小事上使我感到不尊重,我表達我有些許的不悅後,他很快速地道歉了。在後來聊天時提起他以前也曾因同一件小事惹另一位朋友不悅,
Thumbnail
以觀察, 感受, 需要, 請求和所發生的事件拉出一個空間, 讓溝通的門有機會敞開, 進而有機會達成共識而非開啟另一個爭執的戰場
Thumbnail
以觀察, 感受, 需要, 請求和所發生的事件拉出一個空間, 讓溝通的門有機會敞開, 進而有機會達成共識而非開啟另一個爭執的戰場
Thumbnail
語言對人的影響之大,不容小覷。它可以摧毀一個人,也可以讓人沉浸在幸福之中。
Thumbnail
語言對人的影響之大,不容小覷。它可以摧毀一個人,也可以讓人沉浸在幸福之中。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