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的生命週期和發展階段是一個重要的概念,了解這個概念不僅能幫助創業者和企業經營者更好地規劃公司的發展路徑,還能讓他們在不同階段做出正確的決策。羅振宇在《羅輯思維(商業篇)》中,將企業的發展過程劃分為三個截然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都需要不同的能力和策略。
羅振宇在書中介紹了龔焱教授的理論,將公司的發展抽象為三個階段:從 0 到 1 的創業階段、從 1 到 N 的發展階段,以及從 N 到 N+1 的轉型階段。這三個階段各有其特點,需要的能力也大不相同。
第一階段:從 0 到 1 的創業階段
這個階段是公司的起步期,也是最具挑戰性的時期。龔焱教授認為,這個階段最好的經營方式可以用四個字概括:「精益試錯」。核心策略就是要快,唯快不破,快速試錯,快速疊代。
在這個階段,創始人和團隊必須具備創意和拼勁,能夠不斷嘗試各種機會,以找到公司發展的基礎。矽谷有一個專門的詞彙來描述這個基礎,叫做「甜蜜點」。找到這個「甜蜜點」後,公司的商業模式就算通過了初步驗證,接下來就可以進入複製和放大的階段。
舉個例子,我們可以看看 Facebook 的早期發展。Mark Zuckerberg 最初在哈佛大學宿舍裡創建了 Facebook,然後迅速在其他大學推廣。他們不斷調整功能,快速回應用戶需求,直到找到了社交網絡的「甜蜜點」。
第二階段:從 1 到 N 的發展階段
當公司進入這個階段時,經營方式需要進行切換。不再是快速試錯和疊代,而是追求標準化和一致性。因為只有通過標準化,才能實現產品和服務的一致性,進而實現複製和放大。
大公司在這個方面通常做得特別好,甚至細緻到令人驚訝的程度。比如,當你乘坐某些航空公司的頭等艙時,如果要一份堅果,裡面每種堅果的顆數都是固定的,而不是隨意抓取的。這種細緻程度就是標準化的極致體現。
我們可以看看麥當勞的例子。麥當勞之所以能夠在全球擴張,就是因為它建立了一套極其標準化的流程,無論你在世界哪個角落的麥當勞用餐,都能獲得幾乎一致的體驗。
第三階段:從 N 到 N+1 的轉型階段
然而,所有的複製和擴張都有其極限。當公司發展到一定規模,遇到了增長的天花板時,就必須進行轉型才能繼續增長。這就是第三個階段:從 N 到 N+1。
在這個階段,企業的行為模式又要發生變化,從一路狂奔變成跨界轉型。這需要公司具備二次創業的能力,能夠在原有業務的基礎上開拓新的領域。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亞馬遜。亞馬遜最初只是一個線上書店,但它成功地轉型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平台之一,甚至還開發了雲計算服務 AWS,成為了科技巨頭。
龔焱教授的理論提醒我們,這三個階段需要三種不同的能力,因此團隊和領導人也需要具備這三種能力。如果團隊能力與當前階段不匹配(書中稱為錯配),公司就可能面臨危險。
這種錯配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超配」,即下一個階段的人才在做上一個階段的事。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大公司的高階經理人出來創業,雖然能夠組建豪華團隊,但往往不太成功。這是因為他們擅長的是複製和擴張已經驗證的商業模式,而不是在創業初期快速試錯和尋找「甜蜜點」。
另一種更常見的是「低配」,即創始人的能力跟不上公司的發展。根據龔焱教授的統計,當公司進入第二個階段時,約有 40% 的創始人會被換掉,其中 80% 是被迫的。這意味著許多創始人不得不放手自己親手創立的公司,這無疑是一個令人心痛的過程。
反思這個理論,我認為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框架來理解企業發展的動態過程。但我們也要注意,現實世界中的企業發展可能並不像理論描述的那麼清晰分明。有些公司可能同時處於多個階段,或者在不同的業務線上處於不同的階段。
這個三階段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看待企業的發展過程,它告訴我們,一個公司在發展過程中需要在三種能力之間不斷切換、疊代:探索能力、標準化能力和二次創業能力。這提醒我們,創業絕不是看起來那麼簡單,不是憑藉一個好主意就能一帆風順。相反,它是一個需要創業者不斷自我修煉、不斷突破自我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