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運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原生家庭的問題我們可以如何拆解?又如何讓自己再次前行呢?或許會有人想問,為何不選擇離開家裡呢?
這大概就需要從唸書時代講起了吧,我們家的孩子在念書的時候每逢到了升學時期,家裡都會有一場革命,我父親一直希望我們三個孩子能夠唸醫學院,然後女生就是要找穩定工作,不要奔波。他都計畫好了,希望我們三個孩子能按他所想的規劃前進,但通常都是事與願違,我們三個孩子沒有一個是按他的規劃走的,正因為每次升學每次革命,導致我和年齡相近的哥哥,到了要念大學時,都不願意留在台中,僅剩下小自己6歲的妹妹在家裡獨自面對。
後來研究所畢業以後,思考何去何從之時,考量了父母年紀也有了,三個孩子總要有個人可以就近照顧,妹妹那時正活在準備考研究所的考試中,而哥哥當時已在新竹工作,就剩下一個準社會新鮮人的我,於是,在審慎斟酌以後,決定還是回台中工作然後就近住在家裡好照顧他們兩老。
小時候父母蠻常有爭執,母親為了能夠讓孩子認真念書、寫作業,都是用打罵的方式,有時不聽話甚至會有些歇斯底里,而父親通常會扮演白臉的角色。等到後來父親考上公部門的職位後,基本上就是活在工作的世界裡,也因為過分致力於工作而導致與家裡人溝通不良。也許因為從小接受的是打罵教育,再加上爭吵環境及溝通不良的情況下,導致自己的性格很反差,在明面上有順從型人格的傾向及習慣報喜不報憂,但深藏在自己心裡卻有很大的反骨性格。
雖然內外性格反差,但其實內心是希望能得到父母的關心及在乎。在這樣有點不是這麼健康的環境下長大的自己,成就了一個性格有點衝突,既想要別人關心又不太願意開口,既想要開朗但遇到事情卻總是退縮不前、害怕失敗,既想要認識新朋友,但又有點社恐,不敢與陌生人講話。每每看到同學或是朋友可以很開朗很灑脫的聊天談論時,其實很羨慕。
開始工作以後,才慢慢意識到,其實自己的性格有很大的問題,包含容易生氣、容易緊張、容易害怕,遇到事情也會有很多的擔心及負能量。這些年來,為了想要改變並且突破自己這種奇怪的性格,花了蠻多時間去拆解自己的性格,包含與內在小孩的和解、學習和陌生人一起去旅行,閱讀小說、思考類、邏輯類及散文類的書籍,觀看真人秀的綜藝節目來學習講話技巧,學習獨旅與自己相處對話,學習攝影圍棋增加自己的技能等等。
一直以來我都是在自己身上去琢磨去思考去探索,想要讓自己有更多的成長來成就更好的自己,回到家裡住以後才發現,其實我們家裡的溝通也很有問題,所以開啟了自己與父母之間的磨合之旅。
我父親曾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主管,可能也正因為他曾擔任這樣的高管,對於外面的事業打拼很認真,但對於家庭之間的溝通卻甚少,面對家裡人時很容易就用對待下屬的方式對待我們。而且總是工作至上,所以生活技能是零。
倘若跟他說你也要學習做一些家事幫忙家裡分擔等等,不說還好,說了就是反效果再不就是要幫他收尾,也是屢試不爽。再經過很多輪很多輪的溝通以後,就會發現我父親似乎不太能溝通,人家經過溝通是可以拉近距離,互相同理,攜手前進共創未來。但到了他,就是沒辦法。
於是乎,我把拆解自己性格的方法用在我父親身上,我開始近距離觀察父親的行為反應並且拆解他的性格,不拆沒事拆了才發現,我父親似乎有受害者情結的特徵。
什麼是受害者情結的特徵呢?
在蘇絢慧老師《受害者情結》這本書中有介紹「受害者情結」的八個特徵,
1. 心靈的孤兒原型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每個人都會以不同的方法,來獲得他人的關注。有些人透過表現優異或傲人成績;有些人則以讓人欣羨的外貌或是擁有的物質條件。
這位居住在心靈無意識的孤兒原型,並不會被個體意識察覺,但當遇到「關係」時,或是有人以「照顧者」的角色出現,那孤兒便會瞬間現身佔據著個體,讓個體全然處於孤兒的狀態,要足所有的關注和重視,並且讓照顧者深信他是無能的、不行的、缺乏的,需要全然的關注及保護。
2. 無助心態(弱勢標籤)
受害者情結的人普遍對強大者有一種迷戀,因此在他們的生命中,有許多時間都在尋找所謂的強大者。他們是無意識地進行情感操縱,為了讓強大者不會離他們而去,受害者情結的人會展現強烈的冤屈及苦痛,勾勒強者們的憐憫心態,使強者們為他們的苦痛揹起責任,並且必須確保他們的人生不再受苦、不再心傷。
3. 偏執人格
偏執型人格容易懷疑他人,認為他人計畫利用、欺騙或是傷害自己。他們覺得自己可能在任何時間,沒有理由受到攻擊。即使缺凡實際的證據,他們依舊堅持並維護自己的想法。
對於受害者情結的人,他內心巨大的愛匱乏及情感空洞,讓他們騰出太多空間裝進恨、委屈及忌妒,而這些負面的情緒讓他們幻想出很多黑影及關係災難。
4. 敵意及攻擊傾向
具有受害者情結的人,大多具有攻擊傾向,若不是強烈攻擊也會是消極性攻擊,用弱者的姿態攻擊別人,指責別人都是壞蛋,甚至以傷害自己作為要脅,其本意是要獲得關注及滿足。
這種心理反應特徵源自於他們心中對這個世界根深蒂固的敵意,所以他們需要24小時時刻戒備,只要有任何的風吹草動,立刻開啟防衛模式。
5. 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是一種僵化及執著自己是唯一正確的道路,把自我當世界的中心,但這個自我是沒有能力進行換位移動、客觀思考的幼兒自我狀態。他全部考慮的只有自己,在他想要獲得滿足及擁有的過程,他是沒有能力去關切及瞭解為何別人不可以或是不願意。就算他口頭說他知道,但仍會是一種哀怨式的做不到。
6. 情感匱乏
受害者情結的個體共同現象就是有一個無底的情感黑洞,來自情感的極度匱乏。這種好似沒有實體,無法自給自足養分的生命,是曾經受到背叛及遺棄的創傷遭遇糾結而成,因為愛及修復的缺乏而產生的巨大黑洞。
若是無法正視自己,並且鍛鍊自己滿足及滋養自己的能力,不僅自己會被空虛及情感匱乏吞噬,還會以空虛寂寞的呼救聲來獲取他人的關注,吸取他人的能量,來填補那巨大黑洞。
7. 不願意承擔責任
受害者情結個體常以怪罪別人、指責別人的方式,撇開自己需要改變或行動的責任,並且會塑造「我都沒有錯」的形象。這也是一種低自尊者的反向行為,以「錯的不是我」來表示自己沒有瑕疵及沒有責任,才不會讓不穩定的低自尊再受到衝擊而搖晃,這其實也是一種對自己完美理想化的偏執。
8. 病態的悲苦角色
受害者情結個體都有幾乎上癮式的悲苦控,他們擁抱悲苦,視悲苦為自己的價值,如果不以悲苦呈現自己,他們就不知道自己是誰?自己為何存在?他們無法以理性和思考面對現實生活的問題,還會誇大的表現出自己的軟弱和無助。
而這些特徵中,我父親八個全中,當時在看書時,有一種哇!這不是在講我父親是在講誰呢的感覺!!!其實他在面對他的事業時,是否會有這一面的呈現我不清楚,但是當他回到家裡以後,與家裡人的溝通很常會出現BUG。當然,我覺得這與他的原生家庭背景及成長過程都有很大的關係。
而當你越拆解他的性格,越瞭解他的這個人時,就會知道其實這類型的人也有他們自己辛苦的一面。因為很多時候他們本人是不清楚自己原來這樣的狀態稱之為受害者情結。
心理分析學家愛利克 艾瑞克森說:「只有當一個人自己感覺到需要自我改變的時候,你才有可能真正的改變他。」
了解了我父親的性格以後,深深覺得,我們應該要學習的應該是如何與這類型的人相處可能更勝於去改變對方。
而在蘇絢慧老師《受害者情結》這本書中,亦有提到該如何與他們相處。主要有六個方式,摘要如下。
1. 勿落入拯救角色,與對方產生病態的共依存關係
我們需要瞭解,在成人的世界裡,即使是親密伴侶關係,也無法一直擔任承接或是安撫對方情緒穩定的那個人。在生活中,無時無刻不論自己發生任何大小事,都需要有一個照顧者回應、安撫,這並不是一個成人的狀態,而是一個幼兒化的心智狀態。
若不想進入任何可能扭曲成病態依存的關係,就要在試著進入任何關係前,冷靜思考及敏銳覺察,自己有無從對方的表達或敘述中,湧起同情的感受或可憐對方的遭遇,特別是那種想要成為拯救對方脫離苦海的心情。
2. 建立清楚的心理界線和關心界線
面對具有受害者情結的人,最好的方式就是避免進入「拯救者」的位置,試圖想拉他遠離黑暗地獄。如果一遇到受害者情結的人,就會無法自拔陷入拯救者位置的人,除了具備有拯救者情結,也可能反應出自己的內心也有壓抑克制住的受害者情結。
最好的方法就是回到自己身上,洞察清楚關係互動的現象,並且建立清晰的人我界線,才能釐清混亂的情感操控和情緒威脅。
3. 不隨對方的情緒起舞,避免擔負改變對方情緒的責任
心理潛藏受害者情結的人,由於早年生活的卑微及辛酸苦楚,未能在成長歷程中,得到療癒、撫慰及轉化,所以他們的內在受到潛意識的受害者人格驅使,頻頻對這個世界,發出內心的無助及自己的委屈和不平。
而我們應該以接納為基礎,當我們越接納他的特徵和狀態,越能找到一種不費力的方式和他有比較穩定的互動。
4. 還給對方生命的自主權、尊重對方的人生選擇
有許多人會和受害者情結的人之間產生情緒拉扯不清的糾葛和折磨,最主要是陷入了一種認為是自身造成受害者情結鬱鬱寡歡的罪惡和不安之中,無法排解內心對自己的指控所引發的焦慮。
別讓你的罪惡感給予對方傷害你的力量,即使你們是親人。懂得歸還各自的生命課題,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一直替他人擔負課業。
5. 不以「我好,你不好」的心理地位看待對方
維持平等的待人角度,才能避免進入不自覺的心理操控。因為生命是平等的,沒有誰優越過於誰也沒有誰能夠支配及決策別人的生命。
6. 最後則是以正向情感做正向回饋,理解對方的世界
一個人對關係的不安和焦慮是全面性的。從個人到社會,都會讓一個人處在左右兩難、惶惶不安的矛盾心情中。所以維持穩定且持續的關係,好過若即若離及極端反應。所以我們要懂得尊重對方的摸索,也祝福對方的蛻變。
在看完老師的書以後,便開始學習使用老師的方法實操,像是不落入拯救者的角色、建立自己的心理界線和關心界線,並將彼此的課題分離等等,不過有些技巧及觀念還需要一些時間的打磨。
我相信,終有一天我們一定能夠像老師說的以正向情感做正向回饋,理解對方的世界,尊重對方的探索,並且祝福對方的蛻變,進而讓自己練就一身百毒不侵,去到哪都能夠活得自在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