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質依賴的形成來自於「關係與連結需求」
● 關係與連結需求的匱乏
■ 童年缺乏「可親近、可回應」的關係→童年依附創傷
■ 愛不得的關係創傷
◆ 重要親友的過世、分手、離婚、遺棄
◆ 家庭暴力、親密關係暴力
◆ 性創傷
● 團體及帶領者,成為當事人涵容痛苦的容器。
● 一旦這個創傷缺乏覺察時,創傷有如開放性的傷口時,便容易觸發疼痛的感受,容易使人失去耐性,也容易緊張,顯得脆弱
● 不知道自己怎麼了,也不知道自己發生了什麼,常是無意識地互動
● 容易投射自我在其他團體成員身上、帶領者身上
■ 正向投射:認同、理想化、渴望理解、渴望照顧
■ 負向投射:嫌棄、厭惡、指責、貶低
● 容易將生命中的重要他人,移情在其他團體成員身上、帶領者身上
● 不急不徐的團體步調
● 能夠停留在當下的辨識與覺察、接納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