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策略就是組合技,發展出別人難以模仿但非此不可的策略關鍵核心-《策略就像一本故事書》-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策略就像一本故事書-2 競爭策略故事

策略就像一本故事書-2 競爭策略故事


本文重點摘要:

策略概念的清晰性:以顧客價值為核心的簡明概念

在策略開始前,必須先定義清晰的概念,即產品或服務的「核心價值」,應以顧客的需求為出發點。例如,星巴克將自身定位為「第三個空間」,超越了單純的咖啡體驗。概念的清晰有助於後續的策略部署和品牌形象的建立,也降低模糊策略導致失敗的風險。

策略故事化:將策略視作「故事」而非靜態計畫

策略應具備故事的「起承轉合」,就像西南航空的案例,從明確的定位(低價平價航空)到持續優化(提升成本優勢),以具體、連貫的行動支持策略。這種故事化思維強調以終為始思考、動態調整演進,讓策略可以根據市場變化靈活調整,而不僅僅是靜態的目標設定。

競爭優勢的「獨特性」:創造難以模仿的關鍵要素

策略的競爭優勢來自「乍看不合理但在策略中必須存在」的要素,這些要素讓競爭者難以輕易模仿。例如,西南航空採用小機場直飛、海底撈推行高標準服務,這些特殊措施雖然看似不合理,但能讓企業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實現長期獲利的目標。


============

上一篇我們談到SP(策略定位)與 OC(組織能力)的策略理論,接下來我們來一起看如何展開組織的策略。

展開策略之前:一切都由好的概念開始

企業可以運用SP 或OC 來與競爭者產生差異,進而創造出競爭優勢,但無論如何,真正吸引顧客的,是他可以從我們的商品或服務獲得什麼價值。而也就像一句老話「顧客要的不是電鑽,他要的是讓牆上有一個直徑0.5公分的洞」,也唯有我們能提供顧客價值或幫他解決困難,所謂的競爭優勢才能成立

所以,我們的產品或服務具有什麼「本質上帶給顧客的價值」,就會是我們的產品「概念 concept」。只要概念明確,整個策略就會清晰、簡單。所以必須要把對顧客提供的價值本質濃縮在一句話裡呈現,且讓人有鮮明的印象。

舉個例子,你覺得星巴克的概念是什麼呢?星巴克認為他們雖然是咖啡館,但他們實際提供給顧客的價值是「家與辦公室之外的第三個空間」,讓顧客可以稍微抽離例行的生活,稍微放鬆,享受一下悠閒的時光。所以星巴克在環境與氛圍上的營造,就會和咖啡本身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

星巴克提供給顧客的價值-第三空間

星巴克提供給顧客的價值-第三空間


而其他業者像是沒有太多座位,椅子也只是簡單木凳的Cama 咖啡,和星巴克就屬於概念完全不同,雖然他們賣的都一樣是咖啡。

不同的咖啡店,不同的價值概念

不同的咖啡店,不同的價值概念

在思考好的概念時,要考量的是「賣給誰/誰會買」「賣什麼/提供什麼價值」的組合,因此必須要回答以下的「為什麼」

  • 為什麼要鎖定這個族群?
  • 為什麼他們會購買這個商品/服務?
  • 為什麼他們會覺得有價值?

以及,要注意以下三個重點:

  1. 在構思概念的階段不會產生太大的實質成本,就算想法不好,還可以重新再想。但如果再沒有清晰概念的情況下就去開發產品,失敗的機率相當大,因此推出之前可以嘗試以實驗或測試的方式驗證概念
  2. 構思概念時,也可以釐清我們的產品「會惹誰討厭?」,例如提供「第三個空間」的星巴克,對於趕時間不想久坐的客人就不會認同其價值。重點是,既然策略就是取捨,就不需要也沒辦法討好所有人,以免自我矛盾。甚至「讓某些人討厭」或「拒絕某些人」會是幫我們建立清晰概念的方法之一
  3. 構思概念時沒辦法透過市調去問消費者「你有哪些價值需求要被滿足?」,就像亨利福特的名言「假如當初我去問顧客到底想要什麼,他們會回答說要一匹跑得更快的馬。」,顧客沒辦法想像還不存在的產品或服務,必須由企業自己來克服這個限制

好的概念會源自於人類的本性,像是為什麼高興、快樂、覺得有趣,或是厭惡、悲傷、憤怒。從中找到對於目標顧客的價值,是最重要的。

從靜止畫到動畫—談「競爭策略故事」

在確立產品的概念之後,我們在一開始的時候提到過,競爭策略的目的就是要創造持續的獲利,所謂的贏,就是能有高於業界標準的利潤。而企業能夠贏得競爭的策略,大致可以分為SP 與OC。接下來我們就要進到主軸,為什麼說策略像是一本故事書了。這是因為楠木建教授提出了「競爭策略故事」這項理論架構,他說「策略不應該是靜止畫,而應該是動畫。」怎麽說呢?

我們用足球賽來比喻:用比賽時將球射進球門來比喻企業的目標--獲利,所以要在比賽裡持續射門得分,就等同於企業要獲得長期持續的獲利。而競爭的過程,就類似比賽中對手阻攔我們的攻擊或是企圖攻擊我們的過程。

用足球比賽來比喻還有一個蠻貼切的原因是:足球很難快速得分,每一次得分都要經過不斷的傳球,製造射門的機會,一陣攻防之後才會拿下一分。就像是企業的獲利,也不會是一蹴可及的。

在這裡先把足球比賽放到一邊,回過頭來問各位一個問題:那麼利潤是怎麼產生的呢?答案很簡單,就是一個公式WTP-C=PWTP是Willingness to pay,C是Cost,P是Profit,這條公式也就是「把顧客願意付的價錢減掉成本就等於利潤」。你聽到可能都笑了,感覺這是廢話啊。

創造獲利的公式

創造獲利的公式

非也非也,這絕對不是廢話。假設業界有平均的WTP, C 和P,那麼我們在競爭中要得分也就是要獲利的話,不外乎有兩種做法,設法拉高WTP,或是設法降低C,可以用下面這張圖來表示:

創造獲利的兩種做法

創造獲利的兩種做法

如果用汽車產業來舉例:要能夠賺錢,可以做像是賓士、BMW、奧迪這類讓人願意用高價購買的車,或者也可以類似豐田Toyota,以消弭浪費、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方式,讓成本降低。而如果你能做到像是法拉利獨一無二,那麼即便價格是其他車的數十倍甚至百倍,也都有人願意買單。

上述的三種情況,回到足球賽的比喻:賓士、BMW是擅長以「WTP腳」射門,TOYOTA擅長以降低C 射門,法拉利則是選擇獨特領域,在如入無人之境的利基上得分。

那麼,再回到我們前面提到過的兩種競爭策略:獨特的定位SP以及累積實力OC,持續累積OC,是藉由我們的能力和效率、品質,讓成本C 降低或者拉高WTP。而SP因為其獨特性、比較不會遇到削價競爭,所以也對拉高WTP 有幫助。甚至如果是極其特別的定位在利基市場裡完全沒有競爭,價格就完全是企業自己說了算。

那麼,就像是足球比賽一樣,我們不可能從我們這一側球門直接向對面球門舉腳射門,因為又不是少林足球。而是必須要不斷的盤球、傳球,到適當的位置、在正確的時機,不管是以拉高WTP射門,或是以降低C射門,才能得分。這個過程是動態且延續的,不像卡牌遊戲是一翻兩瞪眼立刻決定勝負。所以楠木教授才會用「故事」來形容。

企業創造獲利的過程,是一連串行動的結果

企業創造獲利的過程,是一連串行動的結果

構思好的策略故事

好,那麼要構思我們的策略故事,怎麼樣才是一個好故事呢?接下來我們用一個經典的案例,美國「西南航空」的例子來說明,這裡先讓大家看一張圖:

美國西南航空的策略故事

美國西南航空的策略故事

首先,西南航空以「飛翔在空中的客運巴士」這項策略定位SP 出發,強調「票價低、班次多、直達」,因此經營方式就是採取點對點直飛航線、不經過大型樞紐機場轉機,也像客運巴士一般只提供最簡單的服務,甚至乘客無法預先劃位,先上機先挑位子。這樣獨特的SP 一開始的時候,都被認為違反了航空業的常規,但是低票價、班次多,吸引了對預算或便利度有特定需求的乘客。

也因為這樣的SP,使西南航空必須培養出所需要的能力OC,例如其他航空公司班機降落後要一個小時才能返航,但西南航空則是15分鐘就可以整備好返航讓飛機運用率提升,也因為不提供預先選位,登機的時間也縮短。甚至是因為選擇規模小的機場直飛,也讓候機室與機庫的使用費成本降到一半,這些都直接創造出成本優勢,因此創造出持續的獲利。

另外,要做到縮短整備時間在15分鐘內可以返航,也必須在制度上、訓練上以及績效的要求上作出對應的配套,以及讓第一線的人員可以自行判斷。這些都是西南航空獨特的OC,去做到其他航空公司做不到的程度,進而維持成本優勢,做到持續獲利。這部分會有過程、有需要經歷的時間,以及逐漸累積的成果。這也就是楠木建教授所說的「策略故事」。其中有起承轉合,有因果關係,有過程,有最終的結果

我們用西南航空的策略來看,構思一個好的策略故事時應該要怎麼做:策略故事和一般在說故事時的情況不同,一般的故事是從頭開始說,但是策略故事則是從結局開始想。無論是怎麼樣的策略故事,最終期望的結局都是相同的,就是「持續創造利潤」,所以首先要決定我們要以什麼做為獲利的工具。以西南航空的例子,因為他們經營的是平價航空,因此創造獲利的工具必然會是「成本優勢」,包括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不知道大家清不清楚,航空業其實是一個接近「完全競爭」的行業,利潤非常微薄,因為所有業者提供給顧客的效益—讓你飛到目的地完全一樣,因此要在這樣的行業裡創造利潤,光靠OC 是很難的,因此在西南航空的例子裡,就有幾項獨特的定位:像是提供低票價的直飛服務、選擇飛小規模的地方機場、縮減服務反映在低票價上,都創造出與其他航空公司的差異,也同時讓效率提升、成本降低。

而且這些做法結合在一起還發揮了類似格鬥遊戲裡「組合技」讓攻擊力更強的效果,像是直飛小機場,不轉機加上不提供餐點、行李轉運服務,讓回航整備時間可以壓縮到15分鐘,且小機場收取的候機室與機庫使用費較低,所以對於壓低成本所產生的效益是加乘的,這就是讓策略裡的不同元素產生結合,以及循著正確的脈絡與發生因果關係,導出我們想要的結果。

以「故事化」的思維展開策略

到這裡你可能會有個疑問「真的是先有準備好完整的策略故事,然後照著執行的嗎?」楠木教授說其實是一半對一半錯。企業通常沒辦法預料到實際在經營時會碰到的所有狀況,因此不可能事先有完整的策略故事,然後照表操課實行的。

但是優秀的經營者應該要有「將策略故事化」的思考模式,我們來看這張圖:

以「故事化」的方式展開策略規劃

以「故事化」的方式展開策略規劃

規劃企業的策略故事,可以先從「哪些事會讓公司獲利」的「前故事階段」開始,然後先建構出階段1企業的策略故事原型。然後在實際經營的過程裡,企業會面臨各式各樣的機會與威脅,有些會成為策略故事在建構或進化中的重要元素,優秀的策略家在面對機會或威脅時,在採取行動前會思考這在整個策略故事的發展裡有什麼意義?和其他的構成要素會如何連動?這就是在第2階段裡故事逐漸成形的過程,也就是讓靜止畫變成動畫。

納入致勝關鍵,讓對手學不來

通常故事有起、承、轉、合,策略故事也一樣,現在就到了要「轉」的時候,我們要為我們的策略故事放進讓競爭對手無法仿效的「關鍵核心」,那到底是什麼呢?就是「乍看之下不合情理,但在我們的策略中卻是非此不可,且能發揮意想不到效果」的元素。聽起來有點玄對嗎?要先用一些例子說明。

前面有提到海底撈,為什麼火鍋明明是很普及的料理,但海底撈發展到市值幾千億港幣且你學不會?其關鍵要素就是「讓第一線服務人員盡可能讓顧客滿意甚至超越他原有的期待」,這一點乍看之下很不合常理:顧客不會得寸進尺嗎?服務人員不會濫用嗎?成本不會因此狂飆嗎?所以競爭對手並不是「學不會」「不能模仿」,而是不敢模仿、不想模仿。但也因為超水準的服務,讓海底撈藉由差別度不大的火鍋卻做出與競爭者極大差異的效果,加上口碑傳播與指名效應,結果我們都知道了。

像是西南航空的「不飛大型樞紐機場轉機」,這看起來也很不合理,點對點直飛不是很沒效率嗎?所以其他航空公司即便看到西南航空獲利情況很好,但對於這件事也不願模仿,不想模仿。但是我們從前面的西南航空策略故事就知道,這個看似不合理的做法,卻引發多項能讓成本降低的做法,帶來成本優勢。

讓對手學不來、不敢學的策略關鍵核心

讓對手學不來、不敢學的策略關鍵核心

另外像是星巴克,堅持以直營為主,不開放加盟。這對很多業者來說也是不合常理的做法:加盟除了可以創造權利金收入,又可以快速展店不是嗎?所以即便想模仿星巴克的競爭者,也不會想學這一點。但星巴克為了要維持「第三個空間」給顧客的悠閒時光,擔心加盟店主會因為想衝翻桌率、營業額而表現出「希望客人快點離開」的急躁,因此寧可採取全直營的經營模式。

所以要讓企業在競爭中能夠獨樹一幟,讓競爭者無從模仿,就必須深層的思考出「乍看不合理,但對我們來說卻理所當然」的關鍵要素,才能確保競爭優勢。因為就算競爭者嘗試模仿我們,但就是會跟我們差一點。

評斷策略好壞的標準—一致性

最後,要如何評斷策略的好壞呢?當然你可以從結果論來看,但是企業的經營不像球賽有比賽時間的限制,除非是結束經營或無法繼續經營下去,否則也並無法把目前的狀態就視為「結果」,因此仍然需要從結構上來評估目前進行中的策略故事的優劣。

一個好的策略,其中的構成要素必須要緊密連結以及產生因果關係,有強烈的一致性,這可以由以下三點來評量:

  1. 故事的強度:指其中的要素之間的因果關係的必然性與效果。舉例,如果將以下兩個情境來比較:a.「以量產化方式生產,就能降低成本」跟 b.「只要打廣告,就可以提高定價」,顯然 a.的因果關係強度會高於 b. ,我們必須審視策略故事裡構成要素之間的關係是「理所當然」的程度呢?還是只有「想當然耳」的程度呢?
  2. 故事的廣度:好策略的第二項條件是,能否某項要素同時達成多樣的效果。已前面提到的西南航空為例,在決定採取「不提供轉機、轉運行李服務」的做法時,就可以同時達到「15分鐘完成返航準備」以及「降低人事成本」的效果。當策略中這種「一石好幾鳥」情況越多就越理想。
  3. 故事的長度:指的是以時間軸來看,採行的策略有沒有延伸、擴張性,或是進一步發展的機會。簡單的說,就是可不可以產生良性循環以及累積,這就像是「飛輪效應」,不斷地踩飛輪,讓接下來要花的力氣較少但速度卻越來越快。策略的效益會一直延續下去。
好的策略要能延續且逐步累積成效

好的策略要能延續且逐步累積成效


楠木教授如此小結:

只要建立架構,外人就很難推測或模仿。因要模仿外型很容易,卻沒有什麼人會研究架構,但事實上,關鍵就在於無法問出來的地方。只要完整建立整體的架構,即便其他公司模仿了其中的一部分,也無法呈現整體的策略樣貌以及創造出好的結果。
要建立成功的競爭策略,並沒有所謂必勝的法則,但《為什麼策略就像一本故事書》提出以「概念明確、動態進行、強調因果關係、讓人難以模仿」為原則的「策略故事概念」,希望帶給經營者與經理人另一種思考策略的啟發。

讀到這裡,你是否要開始規劃你的「策略故事」了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感謝分享。在看了在之一的介紹時,心裡就有一個疑惑,為什麼作者會把這本書命名為「策略就像一本故事書」?今天之二篇,終於豁然開朗。這真的是一本非常「立體」且有獨特見解的策略書。這樣的策略故事,其實不只可以為企業在商業運作上帶來優勢、聚焦、資源分配的最優化,更可以、容易凝聚企業內部的向心力,大家知道大家的力氣要一起往哪裡使。就像划龍舟,故事中每個點都代表著每個鼓聲,帶領著大家何時該一起出力,該往哪裡出力。
我是老查-avatar-img
發文者
2024/10/31
花花家的雜貨店 沒錯,策略要能夠統合整個組織的資源與能量,才能夠在競爭中獲勝
Taylor Shieh-avatar-img
2024/11/01
1. Domain Context (行業上下文) 市場挑戰:咖啡市場競爭激烈,多數品牌以快速供應或價格競爭為重心。 星巴克定位:星巴克定位於「第三空間」,即一個顧客可以放鬆和社交的場所,超越單純的咖啡銷售。這一定位幫助星巴克避開價格競爭,專注於營造獨特的顧客服務體驗,創造無法輕易模仿的品牌優勢。 2. Double Diamond Process Flow (流程框架) Discover:發現顧客對社交、休閒和放鬆的需求,確立顧客希望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個「第三空間」。 Define:將星巴克定位為一個提供社交放鬆的空間,重點不僅是咖啡銷售,而是創造一個讓顧客享受和停留的舒適場所。 Ideate:根據定位設計舒適的門店體驗,包括座位、燈光、音樂,並注重提升咖啡品質及服務水準。 Deliver:在全球推廣一致的「第三空間」體驗,並通過內部員工培訓維持高標準的服務質量。 3. TRIZ Optimal Solutions (創新解決方案) Optimal Evaluation Formula:根據「Willingness to Pay - Cost」公式衡量策略優化效果。星巴克在每次創新設計中評估 WTP(顧客願意支付的價值)增長是否超過 C(成本),確保創新方案既提升價值,又控制成本。公式如下: 𝑊 𝑇 𝑃 − 𝐶 ≥ 𝑁 WTP−C≥N 其中 𝑁 N 表示最低利潤門檻。通過此公式量化創新策略的可行性,確保每一項創新都能帶來正向收益。 創新原則:通過環保建材、舒適座椅等細節設計打造門店氛圍,營造舒適的空間,符合「第三空間」的定位。 解決矛盾:星巴克選擇放棄加盟模式,確保所有門店服務一致,不因翻台率影響顧客體驗。這一策略增強了品牌的不可模仿性。 4. Evolutionary Paths (演化路徑) 變異:星巴克定期推出新品和拓展產品選擇(如季節限定飲品),不斷更新顧客體驗。 選擇:根據顧客反饋,優化產品和服務設計,篩選出符合顧客需求的元素。 適應:隨顧客需求變化,引入環保措施(如減少一次性杯具),並在不同地區提供在地化設計,進一步增強品牌的長期適應力。
Taylor Shieh-avatar-img
2024/11/01
. Domain Context (行業上下文) 市場挑戰:咖啡市場競爭激烈,多數品牌專注快速供應或價格競爭。 星巴克定位:以「第三空間」為核心,避開價格競爭,強調社交和放鬆的體驗,形成無法輕易模仿的品牌優勢。 2. Double Diamond Process Flow (流程框架) Discover:發現顧客對於放鬆和社交的需求,渴望在忙碌生活間找到「第三空間」。 Define:星巴克的定位不僅是賣咖啡,更是一個生活方式的象徵,創造一個讓顧客停留的空間。 3. TRIZ Optimal Solutions (創新解決方案) 創新原則:門店設計使用環保建材、舒適座椅等,營造舒適的空間。 解決矛盾:放棄加盟,確保服務一致,不因追求翻台率而影響體驗,強化品牌的不可模仿性。 4. Evolutionary Paths (演化路徑) 變異:定期推出新品和拓展產品選擇,不斷更新顧客體驗。 選擇:根據顧客反饋,優化產品和服務設計。 適應:隨著顧客需求變化,引入環保措施和在地化設計,以提升品牌的長期適應力。 綜合優勢 此整合架構幫助星巴克通過一致的策略、創新的設計以及長期適應力,成功避開競爭紅海,並且在全球市場中塑造了「第三空間」的品牌形象,成為全球咖啡市場的領導者
avatar-img
與老查一起讀商業好書
34.4K會員
198內容數
持續分享商業好書閱讀心得與整理,以及人生下半場的轉型心得,歡迎你一起交流
2025/04/16
也許你會奇怪,不是已經有「負責」Responsibility 了,為什麼又要談「當責」Accountability 呢?而當責和負責又有什麼不同呢?如果為「當責」下個定義:對承諾說到做到,並且為最終成果負起完全責任。即便在過程中有出乎意料、超出自己掌控的因素發生,仍然積極構思因應,致力於交出成果。
Thumbnail
2025/04/16
也許你會奇怪,不是已經有「負責」Responsibility 了,為什麼又要談「當責」Accountability 呢?而當責和負責又有什麼不同呢?如果為「當責」下個定義:對承諾說到做到,並且為最終成果負起完全責任。即便在過程中有出乎意料、超出自己掌控的因素發生,仍然積極構思因應,致力於交出成果。
Thumbnail
2025/01/02
「未來人類的主要工作將會是以『發想』及優質的『選項』為基礎,打磨出卓越的創意點子,而具體呈現發想的『實際執行』將由生成式 AI完成。」 伊藤穰一以「工作變得像DJ一樣」形容與AI協作的工作者:負責組織和協調,無需親自執行細節,使用 AI 提供的基礎內容進行優化,將不同的素材混合,排列、創造好的成果
Thumbnail
2025/01/02
「未來人類的主要工作將會是以『發想』及優質的『選項』為基礎,打磨出卓越的創意點子,而具體呈現發想的『實際執行』將由生成式 AI完成。」 伊藤穰一以「工作變得像DJ一樣」形容與AI協作的工作者:負責組織和協調,無需親自執行細節,使用 AI 提供的基礎內容進行優化,將不同的素材混合,排列、創造好的成果
Thumbnail
2024/12/09
很多人認為改變是一件苦差事,事實上,最難搞的對象往往是「我們自己」。面對人生目標時,我們有可能處在三個不同的區間裡:舒適區、潛能區、混亂區--當目標設定太高、想做的太多時,我們就從舒適區一下子掉進混亂區。《把夢想變實現的起點思維》要教我們用三層目標+四大燃料從舒適區前進潛能區,實現自己目標的好方法。
Thumbnail
2024/12/09
很多人認為改變是一件苦差事,事實上,最難搞的對象往往是「我們自己」。面對人生目標時,我們有可能處在三個不同的區間裡:舒適區、潛能區、混亂區--當目標設定太高、想做的太多時,我們就從舒適區一下子掉進混亂區。《把夢想變實現的起點思維》要教我們用三層目標+四大燃料從舒適區前進潛能區,實現自己目標的好方法。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為何同樣性質的餐飲類型,這間店的生意門庭若市,另一家店的生意卻門可羅雀?為何功能樣樣齊全的商品叫好卻不叫座?為何有些商品一問世就掀起旋風熱潮,讓粉絲大排長龍?為何即使模仿人氣店家的行銷作法仍無法順利推動?為何有些店家經營社群平台可以不斷的創造熱門話題?
Thumbnail
為何同樣性質的餐飲類型,這間店的生意門庭若市,另一家店的生意卻門可羅雀?為何功能樣樣齊全的商品叫好卻不叫座?為何有些商品一問世就掀起旋風熱潮,讓粉絲大排長龍?為何即使模仿人氣店家的行銷作法仍無法順利推動?為何有些店家經營社群平台可以不斷的創造熱門話題?
Thumbnail
《體驗式營銷》一書由市場學者Bernd H. Schmitt著作,提出了一種新的營銷理念。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企業需關注消費者的情感、感官和思維需求。本書闡述了一套策略框架SEM,包括五個元素,設計獨特且吸引人的消費者體驗。這本書對現代營銷理論和實踐具有深遠影響,是營銷人士必讀之作。
Thumbnail
《體驗式營銷》一書由市場學者Bernd H. Schmitt著作,提出了一種新的營銷理念。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企業需關注消費者的情感、感官和思維需求。本書闡述了一套策略框架SEM,包括五個元素,設計獨特且吸引人的消費者體驗。這本書對現代營銷理論和實踐具有深遠影響,是營銷人士必讀之作。
Thumbnail
品牌設計不是主觀的個人偏好,而是其為品牌帶來的商業價值
Thumbnail
品牌設計不是主觀的個人偏好,而是其為品牌帶來的商業價值
Thumbnail
為了公司數位轉型比例增加,H被指派經營各項社群媒體以及部落格,H從建立公司的相關社群帳號開始摸索,M告訴H不管提供的是怎樣的內容,記得把握三個原則:沒有足夠的輸入,就沒有精彩的輸出,少了設計的關鍵字,就沒有漂亮的吸睛點,經過鋪陳的驚喜,才能勾出客戶的興趣。
Thumbnail
為了公司數位轉型比例增加,H被指派經營各項社群媒體以及部落格,H從建立公司的相關社群帳號開始摸索,M告訴H不管提供的是怎樣的內容,記得把握三個原則:沒有足夠的輸入,就沒有精彩的輸出,少了設計的關鍵字,就沒有漂亮的吸睛點,經過鋪陳的驚喜,才能勾出客戶的興趣。
Thumbnail
品牌定位是指市場定位與產品定位所設定主要觸及的消費族群,以及選定操作曝光的媒體平台。主要目標客群清晰後,善用族群習慣的語言文案、視覺設計、消費習慣及觸及平台作為推廣曝光判斷依據。
Thumbnail
品牌定位是指市場定位與產品定位所設定主要觸及的消費族群,以及選定操作曝光的媒體平台。主要目標客群清晰後,善用族群習慣的語言文案、視覺設計、消費習慣及觸及平台作為推廣曝光判斷依據。
Thumbnail
《維斯塔繭居日記》:強勢品牌成長學 2021年7月30日 轉眼間,炎熱的七月即將進入尾聲。進入居家防疫的第三個月,不知道您是否一切安好? 最近,有一本新書不斷被我的同溫層好友們所推薦,那就是遠流公司所出版的《強勢品牌成長學:從行為經濟學解盲消費心理,關鍵六步驟打造顧客首選品牌》。本書作者王直上,
Thumbnail
《維斯塔繭居日記》:強勢品牌成長學 2021年7月30日 轉眼間,炎熱的七月即將進入尾聲。進入居家防疫的第三個月,不知道您是否一切安好? 最近,有一本新書不斷被我的同溫層好友們所推薦,那就是遠流公司所出版的《強勢品牌成長學:從行為經濟學解盲消費心理,關鍵六步驟打造顧客首選品牌》。本書作者王直上,
Thumbnail
做「消費者想買的產品」、不要做「你想賣的商品」 很多業主在選品階段,容易陷入自己愛上了所選的產業、產品,在不自覺的情況下,不斷說服自己這東西什麼都好,忽略市場需求跟接受度,我常常強調站在消費者的習慣去思考,雖然每個人都知道,但當做了之後,又是另一回事,直到銷售不佳、公司營運出狀況,業主也不認為產品有
Thumbnail
做「消費者想買的產品」、不要做「你想賣的商品」 很多業主在選品階段,容易陷入自己愛上了所選的產業、產品,在不自覺的情況下,不斷說服自己這東西什麼都好,忽略市場需求跟接受度,我常常強調站在消費者的習慣去思考,雖然每個人都知道,但當做了之後,又是另一回事,直到銷售不佳、公司營運出狀況,業主也不認為產品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