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UCLA輔導30+碩博士生大學生做學術研究以後,我精煉出這5條「組織知識管理」的實踐經驗:

更新於 2024/10/3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1. 建立知識地圖,幫助新學生找到對的人解決問題

- 在實驗室內,學生們各自擅長的領域不盡相同,因此當新加入的學生面對問題時,協助他們找到合適的學長姐請教,能有效解決學習上的瓶頸。這需要清楚掌握每位成員的專長,並進行有效的知識連結,才能讓新手快速上手並感受到團隊的支持。


2. 以專案Owner模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

- 我會讓學生成為專案的Owner,從而賦予他們一定的主導權,而我則作為輔助者,提供資料和文章推薦,並在適時給予反饋。這樣的模式讓學生在專案推進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自信,並在面臨挑戰時能產生成就感,這種第一層的獨立性訓練對其後續的成長至關重要。


3. 促進學生之間的互補合作,共同提升能力

- 當學生具備了基礎的獨立性後,我會安排兩位在相似階段的學生一起合作,利用他們各自的專業背景來推動專案發展。我則在背後活用他們的專長,設計出能讓雙方都學到新知識的合作項目,讓他們在合作中互相成長,這不僅加深了知識的共享,也培養了團隊合作的精神。


4. 我作為知識地圖角色,幫助成員彼此補強,解決問題

- 從知識管理的角度來說,我扮演著一種「知識地圖」的角色,協助每位學生根據專長和需求進行匹配,讓他們不僅能學習新的技術,還能更快找到解決方法。這種連結角色讓知識在組織內更有效地流動,達到整體提升的效果。


5. 思考如何規模化這樣的知識管理模式,服務更多學生

- 當學生數量增多後,如何進一步規模化這樣的知識管理方式,讓更多人受益,成為一項挑戰。目前還在持續探索中,但這種帶領過程讓我看見了許多複雜的問題,並在各類學習資料中找到更多的共鳴。


帶領學生的過程,不僅在解決問題,也在不斷完善組織的知識傳遞方式。

raw-image


avatar-img
524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 過度依賴標準答案,缺乏對「錯誤」的認知能力: - 很多碩博士生在學習時只專注於追求「正確答案」,往往在測驗中表現優異,甚至能輕鬆應對論文考核,但卻缺少反思的深度,對於正確答案背後潛藏的錯誤缺乏敏感度。這些學生熟練於背誦與模仿,卻無法深入理解或挑戰已有的知識體系。長期下來,他們往
「異化:當手段變成目的」 「本來作為完成某個特定目的,而採納個一種手段,在長期使用過程中具備了某種自足和獨立性」 「有目的才有手段,但如果目的不存在,手段就獲得了某種自足和獨立性,形成了一種隱秘而強烈的慾望----癮」 「於是到最後,迫使你完成的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手段本
1. 過度追求短暫的滿足感 - 很多研究生一旦工作告一段落,就忍不住滑手機、追劇、刷 IG 或抖音短影片。剛開始覺得是在放鬆自己,但越看越停不下來,結果不但拖延了應該完成的進度,還讓自己壓力更大。這種「放鬆」其實沒有帶來真正的休息,反而陷入無限輪迴的內疚感和焦慮。最終,你會發現自己既沒好
最近由於團隊擴張很快,我也體驗到了團隊人數加倍造成的溝通挑戰。 隨著自己指導的小朋友們,各自都又有了自己指導的小朋友們,我開始體會到「管理者 Manager」與「領導者 Director」角色的深刻不同。 其中的核心差異,在於「策略 Strategy」的制定或者執行。 回想以前
在美國創作者 Nick Milo 的 *Linking Your Thinking* 工作坊中,他提出了「連結就是思考(Linking is Thinking)」的概念,強調當你在筆記之間建立連結時,你的思維會產生「思想碰撞(Thought Collisions)」,進而深化理解。這讓我開始思考,如
美國經濟學家 Richard Thaler 與法律學者 Cass Sunstein 在 *Nudge: The Final Edition* 中提出了「選擇架構師(Choice Architect)」的概念,強調透過設計選項的呈現方式,影響他人做出決策。這讓我開始反思,在輔導碩博士生時,如何透過
1. 過度依賴標準答案,缺乏對「錯誤」的認知能力: - 很多碩博士生在學習時只專注於追求「正確答案」,往往在測驗中表現優異,甚至能輕鬆應對論文考核,但卻缺少反思的深度,對於正確答案背後潛藏的錯誤缺乏敏感度。這些學生熟練於背誦與模仿,卻無法深入理解或挑戰已有的知識體系。長期下來,他們往
「異化:當手段變成目的」 「本來作為完成某個特定目的,而採納個一種手段,在長期使用過程中具備了某種自足和獨立性」 「有目的才有手段,但如果目的不存在,手段就獲得了某種自足和獨立性,形成了一種隱秘而強烈的慾望----癮」 「於是到最後,迫使你完成的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手段本
1. 過度追求短暫的滿足感 - 很多研究生一旦工作告一段落,就忍不住滑手機、追劇、刷 IG 或抖音短影片。剛開始覺得是在放鬆自己,但越看越停不下來,結果不但拖延了應該完成的進度,還讓自己壓力更大。這種「放鬆」其實沒有帶來真正的休息,反而陷入無限輪迴的內疚感和焦慮。最終,你會發現自己既沒好
最近由於團隊擴張很快,我也體驗到了團隊人數加倍造成的溝通挑戰。 隨著自己指導的小朋友們,各自都又有了自己指導的小朋友們,我開始體會到「管理者 Manager」與「領導者 Director」角色的深刻不同。 其中的核心差異,在於「策略 Strategy」的制定或者執行。 回想以前
在美國創作者 Nick Milo 的 *Linking Your Thinking* 工作坊中,他提出了「連結就是思考(Linking is Thinking)」的概念,強調當你在筆記之間建立連結時,你的思維會產生「思想碰撞(Thought Collisions)」,進而深化理解。這讓我開始思考,如
美國經濟學家 Richard Thaler 與法律學者 Cass Sunstein 在 *Nudge: The Final Edition* 中提出了「選擇架構師(Choice Architect)」的概念,強調透過設計選項的呈現方式,影響他人做出決策。這讓我開始反思,在輔導碩博士生時,如何透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在近四年的教學經驗中,我發現到不少大學生相當缺乏持續學習的動力,以及在不同的課程中,藉由「刻意練習」來提升一己的學習能力。在現有的大學體制中,雖然學生各自選擇不同的專業領域,但對於如何建立有效的「流程」,以因應紛雜的知識領域與知識內容,則顯得力有未逮。
1. 掌握學習的三階段循環: - 學習的過程應包括具體階段、抽象階段和應用階段。具體階段是情報收集和紀錄體驗,學生應該積極收集相關資訊並詳細記錄自己的學習過程。抽象階段是抽象化、模型化和發現模式,這時候要將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形成抽象的模型和發現其中的規律。應用階段是實踐和檢證,將所學知識
1. 未了解小朋友心中的優先事項 - 每個進入實驗室的後輩心中都有不同的優先事項。有些人只是希望在履歷上多一行實習經驗,他們對研究的投入可能較少。有些人則希望完成一個具體的研究工作,並獲得推薦信,他們會更加專注並投入時間。有些人想藉此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對研究題目的選擇會更加謹慎。而有些人則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為什麼說簡單到複雜也要,複雜到簡單也要呢?其實,更精確的答案應該是:研究的問題描述要簡化,從複雜到簡單比較好;而研究的解決方案要深化,從簡單到有意義的複雜會比較好。然而,剛開始做研究的博士生,常常是相反的:研究的問題從簡單變成複雜,偏離現實狀況;研究的解法卻從複雜變簡單,得到文獻裡早有的答案。
Thumbnail
在人生的道路上,許多事情因社會的變化需要持續學習與練習新的工具。在過去的世代,或許可以在五年內學習一項技能並持續使用,但現在可能需要搭配不同的知識與背景。筆者與同世代的博士以及有業界經驗的朋友,都會先以國立大學的兼任助理教授做起,對於學校來說,這有助於讓學生了解進入業界的一些經驗。在學術研究上,也會
Thumbnail
在職碩士班的學生選擇與工作相關的研究題目具有優勢,然而從職場經驗中挖掘研究問題也面臨挑戰。本文提供了六種方法幫助學生確定研究問題,並提供了確定研究品質的特徵。
在UCLA統計與資料科學系擔任博士後研究員, 在2024年7月就滿兩年了。 這兩年托老闆程光教授的福, 有了非常多帶學生的機會,算一算也帶了15個學生。 透過帶學生的經驗, 我也認識到各式各樣的學生各自的優缺點。 許多學生會到我們實驗室找研究實習, 不外乎就
Thumbnail
https://www.technice.com.tw/new-submissions/?openExternalBrowser=1&p_code=F123966007 為了讓年輕學子能夠順利踏入科技產業、掌握職場競爭力的關鍵,科技島要開闢「學長姊帶路」專區,讓業界前輩分享求職與任職的珍貴
Thumbnail
很多人以為收得多學生 主要是跟據學歷和得獎經驗 以上兩項專業都很重要!! 但 對收生來說 我發現對收學生幫助只有很少....👀 👉🏻專業知識x關係x了解x主動 才是真正能幫助你收生成功的關鍵 今次分享三點給大家💡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在近四年的教學經驗中,我發現到不少大學生相當缺乏持續學習的動力,以及在不同的課程中,藉由「刻意練習」來提升一己的學習能力。在現有的大學體制中,雖然學生各自選擇不同的專業領域,但對於如何建立有效的「流程」,以因應紛雜的知識領域與知識內容,則顯得力有未逮。
1. 掌握學習的三階段循環: - 學習的過程應包括具體階段、抽象階段和應用階段。具體階段是情報收集和紀錄體驗,學生應該積極收集相關資訊並詳細記錄自己的學習過程。抽象階段是抽象化、模型化和發現模式,這時候要將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形成抽象的模型和發現其中的規律。應用階段是實踐和檢證,將所學知識
1. 未了解小朋友心中的優先事項 - 每個進入實驗室的後輩心中都有不同的優先事項。有些人只是希望在履歷上多一行實習經驗,他們對研究的投入可能較少。有些人則希望完成一個具體的研究工作,並獲得推薦信,他們會更加專注並投入時間。有些人想藉此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對研究題目的選擇會更加謹慎。而有些人則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為什麼說簡單到複雜也要,複雜到簡單也要呢?其實,更精確的答案應該是:研究的問題描述要簡化,從複雜到簡單比較好;而研究的解決方案要深化,從簡單到有意義的複雜會比較好。然而,剛開始做研究的博士生,常常是相反的:研究的問題從簡單變成複雜,偏離現實狀況;研究的解法卻從複雜變簡單,得到文獻裡早有的答案。
Thumbnail
在人生的道路上,許多事情因社會的變化需要持續學習與練習新的工具。在過去的世代,或許可以在五年內學習一項技能並持續使用,但現在可能需要搭配不同的知識與背景。筆者與同世代的博士以及有業界經驗的朋友,都會先以國立大學的兼任助理教授做起,對於學校來說,這有助於讓學生了解進入業界的一些經驗。在學術研究上,也會
Thumbnail
在職碩士班的學生選擇與工作相關的研究題目具有優勢,然而從職場經驗中挖掘研究問題也面臨挑戰。本文提供了六種方法幫助學生確定研究問題,並提供了確定研究品質的特徵。
在UCLA統計與資料科學系擔任博士後研究員, 在2024年7月就滿兩年了。 這兩年托老闆程光教授的福, 有了非常多帶學生的機會,算一算也帶了15個學生。 透過帶學生的經驗, 我也認識到各式各樣的學生各自的優缺點。 許多學生會到我們實驗室找研究實習, 不外乎就
Thumbnail
https://www.technice.com.tw/new-submissions/?openExternalBrowser=1&p_code=F123966007 為了讓年輕學子能夠順利踏入科技產業、掌握職場競爭力的關鍵,科技島要開闢「學長姊帶路」專區,讓業界前輩分享求職與任職的珍貴
Thumbnail
很多人以為收得多學生 主要是跟據學歷和得獎經驗 以上兩項專業都很重要!! 但 對收生來說 我發現對收學生幫助只有很少....👀 👉🏻專業知識x關係x了解x主動 才是真正能幫助你收生成功的關鍵 今次分享三點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