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聆聽來思考關懷的哲學:讀鷲田清一的《聆聽的力量:臨床哲學試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將他者的經驗,當作自己的事情一樣接受、理解,同時也是把自己轉化為陌生的他人。……『聆聽』不只能給予他者支持,同時也能成為改變自己的契機和動因。
作者:鷲田清一 譯者: 林暉鈞  出版社:心靈工坊

作者:鷲田清一 譯者: 林暉鈞 出版社:心靈工坊


透過將自己置身於某個他者面前,自己本身也得以在這個敞開、接納的關係中產生改變。所謂的『臨床』,就是發生這種經驗的場合。


🖋️🖋️🖋️ 臨床醫學、臨床心理學、臨床精神病學、臨床護理學……說到「臨床」,你會想到什麼?也許是醫院,也許是諮商室,也許是穿著白袍的護理人員,當然,這其中少不了「病人」,少不了需要幫忙的受苦者。


臨床,是受苦的場所,是人和人相互照護、關懷,一起承擔苦難的現場。如果受苦是人類存在最深刻的本質之一,那我們其實都是受苦的人,在臨床的世界裡,彼此依存。


人類對智慧的追求——哲學,可以提供臨床什麼樣的幫助?在自我與他人的緊密連結中,又存在什麼重要的元素,可以帶來力量?

一.聆聽

『被動』和『接納』所具有的正面力量,對我或人類的存在來說,都是本質性的力量。我認為那就是『聆聽的力量』。

鷲田清一在《聆聽的力量:臨床哲學試論》中嘗試以「聆聽」的角度思考哲學,探討自我和他者之間的照護關係,試圖將哲學放回社會的床邊。這種哲學並不是以反思為基礎的哲學,而是以聆聽為己任的哲學。換言之,人我之間的密切關係,人與人透過思考、接納而一起存在,是哲學的起點,也是哲學應該關注的重心。 哲學,難道不是來自於交談,來自於人和人之間的對話?不論是雅典的蘇格拉底、中國的孔夫子、印度的佛陀、耶路撒冷的耶穌,他們的智慧都是從對話中誕生的。我們之所以談,之所以聽,是為了面對人生;不論探討的是世界的本質、正義、幸福、自由……哲學的基本任務,是回應人生的苦難。 聆聽,看似被動,卻是人我互動中必要的元素;就如同「我」從來無法單獨存在,說話,也必須依靠聆聽。而透過聆聽——接受他人的話語,能夠開闢一個空間,讓他人得以自我理解。聆聽不只是對他人的接納和關懷,更重要的是,在這樣的關係裡,我也鬆開了原先的自我認同和價值觀,自己也成為被接納者、被聆聽者,進而一起產生了改變和成長。 聆聽的力量,來自於被動性和無條件接納,當我們無條件地關懷他人的痛苦,耐心等待話語的流洩,療癒的力量就會自然出現——他與我,聆聽者和被聆聽者,共同確認了彼此的存在。

二.話語的肌理

「話語的肌理,具有強大的影響力。有時比起說話的內容,一個人說話的方式更使我們著迷。…『接觸到人聲各自的肌理,就是接觸到其他的身體。」

有人對你說話,呼喚著你。那個人也許是老師、老闆、朋友、妻子、孩子,是那個獨特的「他/她」,你/妳聽到了什麼,聽出了什麼? 作者在本書中討論了話語的一個重要面向:話語的肌理(texture)亦即話語/聲音是有觸感的,聆聽,不只是聽語言的意義內容,同時還透過話者的聲音,感覺到自己被碰觸。「妳的話很傷我的心」、「你的話好溫暖」,我們不只是接受到話語的意義,還感受到說話者的身體。在學會語言之前,我們難道不是透過聲音,和父母溝通的嗎?在智人產生語言能力之前,有數百萬年的時間,我們透過聲音,觸碰彼此的身體,確認我們共時在場。 歌唱的聲音、喝采的聲音、悲痛的聲音、誦經的聲音……人們一起發出聲音,身心共鳴、共振,進入了臨床的共時性(synchronic)。聆聽是自我與他者相互關懷的核心,而話語的肌理、聲音的觸感,或許是更根本、比意義還重要的東西。我們並不天生就帶來語言,最後也不會把語言帶走,或許在每個人的最初與最終,迎接著他的,就是聲音。

三. Hospitality的條件

「當一個人,不論他對話題有沒有興趣、話題與他本身有沒有關係,都仔細聆聽來客所說的話,或不管公事私事都接受對方的諮商時,那種對話的場面就是『臨床』。」

說到「熱忱款待」(Hospitality)這個詞,就會讓人很容易聯想到日劇裡每當有人吃了美食,總是會心滿意足地說出「多謝款待」這句話。被接納——無條件的接納,確實是一種享受的經驗,所產生的感覺就像是心靈上的飽足。對接納者來說,體會到他人的痛苦、感受到他人的滿足,本身也是豐富深刻的內在體驗。 作者用Hospitality來說明「聆聽」是一件放下自己的執著來款待他者的行為,是尊重他者獨特性的無條件接納,這在在讓我想起Carl Rogers所提到的個人中心療法的三要素:真誠一致、無條件積極關懷、同理心。根據我的個人經驗,不論是治療師或個案,似乎大部分的人都喜歡這樣的臨床,都期許這樣的諮商風格,或許是因為在這種溫暖、真誠或「款待」的背後,是把每一個人都當作獨特的人、而不是病理模型下的案例來看。人,本來就具有成長和自我療癒的潛能,只要處在接納、關懷的關係中,就能走出自己的療癒之路。「臨床」除了是一個受苦的場所,同時也是一個因為聆聽而成長和蛻變的場所。 但人真的能做到無條件的接納,真的能做到毫不保留的熱忱款待嗎?一方面,透過聆聽,我們被邀請到他人的世界,接納他人的痛苦,另一方面,我們又要作為「他者的他者」——尊重彼此的獨特性,保持適當距離——這談何容易?我們可能無法找出接納和距離的通則,它無法量化,因為每個關係、每次的臨床,都是獨特的。 我思考著「無條件接納」的條件:或許,當我們談到caring(照護、關懷),當我們將自己投入caring的關係時,「自我關懷」是不可或缺的。就如《關懷的力量》一書所言,一個人必須要有自我關懷的能力,才有辦法真正關懷他人。我想,在我能聆聽他者之前,我要能夠聆聽自己;聆聽他者和聆聽自我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就如同照護的本質,也脫離不了自我照護。 當我們聆聽時,我們真的準備好去聽了嗎?在這個數位美麗新世界裡,我們有太多說話的機會,也充斥著許許多多的聲音,但要專注聆聽、在適當的距離下無條件聆聽,似乎已經越來越奢侈了。

四.聆聽的挑戰

臨床哲學要摸索的不是論述或書寫,而是以「聆聽」為己任的哲學。臨床哲學重視的是面對特定他者時的單獨性、獨特性。臨床哲學要做的不是主張,是「聆聽」。臨床哲學有意識地讓自己成為「非哲學」。

《聆聽的力量:臨床哲學試論》談的是聆聽,是哲學,還是臨床?這本書的「肌理」是什麼?雖然作者在本書中嘗試以聆聽來思考哲學,想要建立以聆聽、而非論述為基礎的臨床哲學,但他的思考——以哲學門外漢的角度來看——本質上還是相當哲學的。這仍然是一本哲學著作,充滿著對文本、語言和概念的分析,作者在思考聆聽這件事上,還是走在「反思」的路線,不得不說,這似乎和「臨床哲學有意識地讓自己成為非哲學」的立場是矛盾的。 就如同自我與他者、接納與被接納的關係中充滿諸多弔詭和交融,也許「關係的哲學」和「反思的哲學」看似衝突,實際卻是互補的,我們在關係中反思,也在反思中不斷形成關係。這是人類存在的基本特性。或許,臨床哲學還是需要將更多的關注放在「臨床」,至少必須將經驗和思考視為同樣重要的事物,甚至積極採取行動。 對21世紀的聆聽來說,有一個不得不去面對的問題:也許在不久的未來,聽者將由AI扮演,照護工作將由機器人接手。這似乎是現在進行式,不信你可以問問Siri或ChatGPT,它們已經能提供非常好的答案了。不論是反思的哲學,還是以聆聽為己任的哲學,或許整個哲學本身,都因大數據和人工智慧而動搖著。我們能主張,聆聽和關懷,是人類獨有的行為嗎?我們的臨床,是否還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相互交融的互動?科技,會讓我們增加或失去「聆聽的力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菜有蟲-avatar-img
2024/02/28
突然覺得hospitality翻成熱忱款待比翻成好客傳神
歪帽旅人的閱讀旅程-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2/29
算是還滿日本味的譯法
avatar-img
歪帽旅人的閱讀空間
43會員
42內容數
這是普通讀者的閱讀心得、閱讀隨筆,簡單來講就是閱讀後腦袋產生的那些東西。歡迎您有空來坐坐、來聊聊,讀讀我的心!
2024/11/30
他內心的渴望和需要,曾經披上「邪念」的外衣,如今卻被人與人之間純潔的情感給洗滌了。這或許就是旅行的意義吧? 我們跟男主角一起和薰子道別了,巡迴藝人將繼續她們浪跡江湖的歲月,也許在某個夜晚,會想起曾經和一個單純善良的年輕人一起旅行。這是個戀愛故事,也是充滿人情溫暖的旅行故事。
Thumbnail
2024/11/30
他內心的渴望和需要,曾經披上「邪念」的外衣,如今卻被人與人之間純潔的情感給洗滌了。這或許就是旅行的意義吧? 我們跟男主角一起和薰子道別了,巡迴藝人將繼續她們浪跡江湖的歲月,也許在某個夜晚,會想起曾經和一個單純善良的年輕人一起旅行。這是個戀愛故事,也是充滿人情溫暖的旅行故事。
Thumbnail
2024/11/04
良善總會找到良善的,這是小說中父親對兒子的承諾,也是作者對世界抱持的希望。我想,如果你找到了良善,別忘了好好保衛它、用心守護它,然後把它傳下去。就從燃起心中小小的火開始吧!也許你我會在黑夜裡發現相連一片的天燈。
Thumbnail
2024/11/04
良善總會找到良善的,這是小說中父親對兒子的承諾,也是作者對世界抱持的希望。我想,如果你找到了良善,別忘了好好保衛它、用心守護它,然後把它傳下去。就從燃起心中小小的火開始吧!也許你我會在黑夜裡發現相連一片的天燈。
Thumbnail
2024/11/01
對羅素而言,如果一個人能夠在生活的基本需求上獲得滿足,他卻還是感到人生苦悶無聊,時常被各種負面的情緒所困擾,那他這時最好的解決方法,是發展出對外在世界的興趣——透過將自身的熱情轉移到關注他人、關注事物,個人小我的偏執可以化解,人與他所在的世界將能有意義的整合,這樣的幸福是值得追尋的。
Thumbnail
2024/11/01
對羅素而言,如果一個人能夠在生活的基本需求上獲得滿足,他卻還是感到人生苦悶無聊,時常被各種負面的情緒所困擾,那他這時最好的解決方法,是發展出對外在世界的興趣——透過將自身的熱情轉移到關注他人、關注事物,個人小我的偏執可以化解,人與他所在的世界將能有意義的整合,這樣的幸福是值得追尋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說出心中的話,可以讓人轉化,甚至拯救生命。這是一本關於如何愛人與讓自己被愛,以及享受美好生命的精采之作!
Thumbnail
說出心中的話,可以讓人轉化,甚至拯救生命。這是一本關於如何愛人與讓自己被愛,以及享受美好生命的精采之作!
Thumbnail
一本自然主義的哲學經典。 大眾也理解的哲學讀物。 談談進化論、自由意志、生命及其他。
Thumbnail
一本自然主義的哲學經典。 大眾也理解的哲學讀物。 談談進化論、自由意志、生命及其他。
Thumbnail
透過學習哲學諮商,作者開始了一段整合自我的旅程。學習過程讓作者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潛意識,並學會平衡發展理性、情感及靈性,越發有能力陪伴他人。整篇文章探討了與自己對話的重要性,並提到互為主體原則在哲學諮商中的意義。
Thumbnail
透過學習哲學諮商,作者開始了一段整合自我的旅程。學習過程讓作者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潛意識,並學會平衡發展理性、情感及靈性,越發有能力陪伴他人。整篇文章探討了與自己對話的重要性,並提到互為主體原則在哲學諮商中的意義。
Thumbnail
會寫這個主題,是因為這本是亮師在今天要讓我們思考的問題,加上剛剛在思考今天日誌內容時想到:的確,在實人的日子所剩不多,是該統整究竟想從實人帶走什麼能力,所謂帶走,更準確的意思是「內化」,我覺得有必要將我想內化的能力一一文字化,才能更清晰地將此能力放進腦袋中提醒自己,並透過不斷的練習真正的把它內化。
Thumbnail
會寫這個主題,是因為這本是亮師在今天要讓我們思考的問題,加上剛剛在思考今天日誌內容時想到:的確,在實人的日子所剩不多,是該統整究竟想從實人帶走什麼能力,所謂帶走,更準確的意思是「內化」,我覺得有必要將我想內化的能力一一文字化,才能更清晰地將此能力放進腦袋中提醒自己,並透過不斷的練習真正的把它內化。
Thumbnail
如何透過真正看見他人,透視自己,締造深刻人際關係, 提供了關於如何真正瞭解一個人的方式,並針對社群媒體和人際關係的幻覺提出了觀點。作者關注於被看見、賞識及陪伴的力量,並強調照亮者和削弱者之間的對比。此外,文中也提到了透過對話技巧以及提出好問題來促進雙向交流的重要性。
Thumbnail
如何透過真正看見他人,透視自己,締造深刻人際關係, 提供了關於如何真正瞭解一個人的方式,並針對社群媒體和人際關係的幻覺提出了觀點。作者關注於被看見、賞識及陪伴的力量,並強調照亮者和削弱者之間的對比。此外,文中也提到了透過對話技巧以及提出好問題來促進雙向交流的重要性。
Thumbnail
神經科學大師剖析感受、心智與意識之間關係的科學證據
Thumbnail
神經科學大師剖析感受、心智與意識之間關係的科學證據
Thumbnail
鷲田清一在《聆聽的力量:臨床哲學試論》中嘗試以「聆聽」的角度思考哲學,探討自我和他者之間的照護關係,試圖將哲學放回社會的床邊。 對21世紀的聆聽來說,有一個不得不去面對的問題:也許在不久的未來,聽者將由AI扮演,照護工作將由機器人接手。屆時我們還能主張,聆聽和關懷,是人類獨有的行為嗎?
Thumbnail
鷲田清一在《聆聽的力量:臨床哲學試論》中嘗試以「聆聽」的角度思考哲學,探討自我和他者之間的照護關係,試圖將哲學放回社會的床邊。 對21世紀的聆聽來說,有一個不得不去面對的問題:也許在不久的未來,聽者將由AI扮演,照護工作將由機器人接手。屆時我們還能主張,聆聽和關懷,是人類獨有的行為嗎?
Thumbnail
探討瞭如何從淺意識中發現問題,以及對「孝順」觀唸的再詮釋,提出愛是相互的觀點。作者分享了自己對回家過年的焦慮感和內心反思的心得。
Thumbnail
探討瞭如何從淺意識中發現問題,以及對「孝順」觀唸的再詮釋,提出愛是相互的觀點。作者分享了自己對回家過年的焦慮感和內心反思的心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