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黑白大廚》料理實境秀讓更多人開始關注韓國飲食文化,剛好這本書《韓味:剖開韓國人的胃,看透韓國的社會》於《黑白大廚》開播前兩個月上市,我當時就想:怎麼會這麼剛好!看完節目後,還可以翻翻這本書一解韓食之謎。
《韓味》是陳慶德老師的著作,寫作方式易引起讀者興趣,先從我們常接觸到的韓式料理、普遍觀察到的飲食現象談起,再來解說背後的歷史脈絡。
當然,「韓味」以外,還談到在韓國的「台灣味」與「日本味」,例如黑輪、拉麵、飯卷、招財動物等,揭示了台韓中之間飲食文化的重疊之處,講述一項食物如何在不同社會脈絡中發展成自己獨特的面貌。
然而,本書中最我感興趣的是「韓國人吃狗肉」的主題。
我們都聽過韓國人過去有吃狗肉的文化,菜單、招牌以「補身湯」(보신탕)來稱呼。一個文化現象的背後絕對有歷史發展原因,就像老師在書中提到:「人有好惡喜嫌,但面對現象可別急著下判斷。」
根據考古證據,韓民族於慶尚南道舊石器時代遺址就發現狗骨;朝鮮咸鏡南道高句麗古墳內有食狗肉壁畫。新羅(西元前57~935年)與高麗時代(935~1392年)前期,因佛教盛行,食狗肉風氣才衰退,不過朝鮮王朝時期又再度流行。
隨時代趨勢,韓國於1984年頒布「防止宰殺及食用狗肉綜合對策」要求狗肉路邊攤遷移,以整頓市容;1988年歐美動物保護組織以拒絕參加漢城奧運,威脅韓國必須禁食狗肉;2002年韓日世界盃足球賽,動保團體抵制食狗肉風潮,導致許多狗肉店關門;2006年7月韓國國民在光化門前示威反對補身湯。
書中提到此文化也許是韓國延續了中華文化過去吃狗肉的傳統,相信能補身、恢復元氣,且韓國歷史上戰亂不斷、冬季氣候寒冷,養牛豬雞無法回本,成本太高,相較之下,養狗、吃狗肉是在艱困環境生存中符合經濟效益的做法。
理解各國文化的發展脈絡,是在這個多元價值的時代必須培養的精神。這本《韓味》以韓國飲食現象作為觀察,帶你深入認識韓國歷史與社會的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