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學的不務正業之一,是學習「設計思考」方法論,學到成為接案講師、教練,跑去帶了 30+ 場的工作坊。
在這些工作坊中,又有超過一半的題目,跟「試著解決社會問題」有關。
因此,我跟超過 50 種不同社會議題提案深入討論過,也曾經陪伴一組打某個商業競賽全國八強賽的團隊走到最後。
我認為願意提出社會議題解方、開始行動的人,都很有行動力、很有想法跟熱情,但在資源有限的狀態下,我建議「不要想一次性解決很大的社會議題」,像是:
但看到這你可能會想,為什麼不把夢做大?
因為:
這個過程,比起成就感,更多的也許是「我好像想錯了、我知道的太少」的無力感,找到做這個議題的內在回饋感,才有機會幫助自己能一直在這個議題走下去。
進入正題,我想分享我在這些陪伴團隊的過程中,「以設計思考教練身份,看提案的角度」是什麼。
預防針,這些不是長年的社會議題專業經驗,純粹是以「設計思考」這項方法論作為切角,我如何協助一個團隊更好地面對他們正在面對的議題。
通常,團隊會處在某些「脈絡」底下,像是
判斷這個團隊是參加什麼計劃、成員組成跟背景,會很直接幫我判斷整體的狀態是什麼。
比如,若團隊或個人已經在以前的其他比賽做過這個主題了,現在出現在這裡是為了接觸業師、爭取獎金等目的。
如果是這種相對已經不是新手的團隊,那我跟團隊討論時的重心,就不一定是「優化本身計劃」,可能會多一些其他更深入的討論,像是:
不過,我接觸到的多數團隊,都還停留在相對前期的狀態。意思是大家都是因為參加這個計劃,才真的開始認真找資料分析議題、訪談利害關係人、發想解方,這也是「教練」存在的意義 —— 協助議題團隊以設計思考方法論作為基底,處理整個問題。
一個有資源的計劃中,通常有許多團隊參與。意思是在一場「設計思考工作坊」,會有很多不同的團隊一起學習設計思考。因此設計思考教練跟一個團隊講到話的時間,不一定是奢侈的長度(>一小時之類的)。在這脈絡下,我會需要快速且精準地判斷團隊目前的狀態,以及我有哪些手段可以回應團隊現況。
在跟不同團隊討論他們正在著力的議題時,第一階段通常是「判斷團隊目前的階段」。
什麼意思?
設計思考是「五步驟」解決問題的方法論。既然是步驟,自然在踏入下一個步驟前,要先滿足前一個步驟的最低標準,這時踏入下一階段,才不會有「我們現在要定義問題,但我們感覺對 TA 還不是很熟悉?」、「我們來發想解方吧!等等,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等等的感覺出現。
而「踏入下一個步驟前」的標準,完全依照當下狀態而定。比如,計劃已經快到尾聲,需要交出企劃書、成果報告,那就用百米賽跑的速度做這件事。如果今天離死線還有一段時間,那我們就慢慢訪談,慢慢整理這些資料,慢慢且有條有理地定義問題。
因此,我會跟團隊簡單聊聊,他們目前正在「做的事情」,藉以判斷團隊現狀,以及對應需要什麼幫助,比如:
「設計思考教練」的工作一直是我超級喜歡的工作,不誇張。
因此,我才會持續接案累積工作坊的經驗,也自己做 Side Project 來實踐設計思考的精神。
這一篇是上篇,事實上這完全可以開一個專欄來分享設計思考的工具、手段、心態、案例… 如果有人敲碗看下篇,那寫出來的速度會更快 😝
這週先到這邊,謝謝大家看到這兒!週一上班上課加油!(我也要加油……)
PS. 這篇是我上週的電子報內容,且我同時也有在經營 Threads、一個 330+ 人的永續工作者社群。
PPS. 如果看到這篇文章的你,剛好也有找人來講講「設計思考」的需求,歡迎跟我聊聊:[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