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用設計思考陪伴團隊解決問題(上)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前情提要:為什麼不要想著「一次性」解決很大的社會議題

我在大學的不務正業之一,是學習「設計思考」方法論,學到成為接案講師、教練,跑去帶了 30+ 場的工作坊。

在這些工作坊中,又有超過一半的題目,跟「試著解決社會問題」有關。

因此,我跟超過 50 種不同社會議題提案深入討論過,也曾經陪伴一組打某個商業競賽全國八強賽的團隊走到最後。

我認為願意提出社會議題解方開始行動的人,都很有行動力很有想法跟熱情,但在資源有限的狀態下,我建議「不要想一次性解決很大的社會議題」,像是:

  • 我想要解決假新聞氾濫的問題,所以我的解方是⋯⋯
  • 我想要解決城鄉差距的問題,我的建議是⋯⋯
  • 我想要解決貧富差距不均的問題,我覺得可以這樣做⋯⋯

但看到這你可能會想,為什麼不把夢做大?

為什麼不要想一勞永逸解決社會議題?

因為:

  1. 一個議題之所以是議題,正是因為成因複雜、結構不易辨識、利害關係人眾多,甚至有些利害關係人都不一定覺得這是「問題」。比如,你想說服「看假新聞看得很開心」的人們,說他們的認知是錯的、認知已經被扭曲,這群人的防備心一定會被拉滿。畢竟你正在否定他們建立世界觀的方式。是你,是不排斥嗎?
  2. 「持續行動」是一個更有機會在議題發揮影響力的方式之一。有很多社會議題行動計劃,計劃時程大多是三個月~一年,一個很大的社會議題,不會是一個數人的團隊,在這段時間內就可以解決的。我看過更多的情況是,行動計劃結束之後,團隊就解散了。
  3. 「內在回饋感」是一個在社會議題行動中的重要關鍵。我跟團隊分享時,開頭都會說:在真的做出有影響力的提案之前,更多的時間會先花在了解議題、認識利害關係人、辨識你要解決的問題到底是什麼。比如,「假新聞氾濫」,到底問題出在假新聞產製者,還是假新聞讀者,還是中間散播的平台方?還是都有?都有的話,切入點是什麼?

這個過程,比起成就感,更多的也許是「我好像想錯了、我知道的太少」的無力感,找到做這個議題的內在回饋感,才有機會幫助自己能一直在這個議題走下去。



進入正題,我想分享我在這些陪伴團隊的過程中,「以設計思考教練身份,看提案的角度」是什麼。

預防針,這些不是長年的社會議題專業經驗,純粹是以「設計思考」這項方法論作為切角,我如何協助一個團隊更好地面對他們正在面對的議題


首先,判斷團隊所處的脈絡

通常,團隊會處在某些「脈絡」底下,像是

  • 學校課程、創業社團、創新創業中心底下的課程或是計畫
  • 參加坊間的提案比賽、計畫,像是 ATCCYoung飛全球行動計畫 等每年會固定舉辦的計畫。

判斷這個團隊是參加什麼計劃、成員組成跟背景,會很直接幫我判斷整體的狀態是什麼。

比如,若團隊或個人已經在以前的其他比賽做過這個主題了,現在出現在這裡是為了接觸業師、爭取獎金等目的

如果是這種相對已經不是新手的團隊,那我跟團隊討論時的重心,就不一定是「優化本身計劃」,可能會多一些其他更深入的討論,像是:

  • 團隊中長期的目標
    • 能夠有很多行動,勢必是動能不低的團隊,因此目標很可能不單純是「結束這個計劃」,而是可能有個明確的目標或是願景。
  • 已經尋求過哪些資源,現在又有哪些明確的需求
    • 相對成熟的團隊,通常會有一些明確的需求,像是「請益該領域的業師」、「能夠測試的場域」、「特定技能的學習」等等的,其實就是新創孵化器所能提供的內容,像是台大創新創業中心。
  • 團隊成員對於參與過程的心路歷程,以及對整個團隊的期待
    • 已經跟彼此相處過一陣子的團隊,多半都會有一些心得可以分享,或是在經歷一些合作之後,對專案產生了新的期待。
      因此,作為教練的角色,適時邀請團隊成員分享這些平常不一定會聊到的事情,有時也會聽到讓彼此更深入認識的分享,以及對於團隊接下來要做的事情有更多動能。

不過,我接觸到的多數團隊,都還停留在相對前期的狀態。意思是大家都是因為參加這個計劃,才真的開始認真找資料分析議題、訪談利害關係人、發想解方,這也是「教練」存在的意義 —— 協助議題團隊以設計思考方法論作為基底,處理整個問題。


接著,判斷「團隊處於議題中的階段」,長出手段來回應

一個有資源的計劃中,通常有許多團隊參與。意思是在一場「設計思考工作坊」,會有很多不同的團隊一起學習設計思考。因此設計思考教練跟一個團隊講到話的時間,不一定是奢侈的長度(>一小時之類的)。在這脈絡下,我會需要快速且精準地判斷團隊目前的狀態,以及我有哪些手段可以回應團隊現況。

在跟不同團隊討論他們正在著力的議題時,第一階段通常是「判斷團隊目前的階段」。

什麼意思?

設計思考是「五步驟」解決問題的方法論。既然是步驟,自然在踏入下一個步驟前,要先滿足前一個步驟的最低標準,這時踏入下一階段,才不會有「我們現在要定義問題,但我們感覺對 TA 還不是很熟悉?」、「我們來發想解方吧!等等,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等等的感覺出現。

而「踏入下一個步驟前」的標準,完全依照當下狀態而定。比如,計劃已經快到尾聲,需要交出企劃書、成果報告,那就用百米賽跑的速度做這件事。如果今天離死線還有一段時間,那我們就慢慢訪談,慢慢整理這些資料,慢慢且有條有理地定義問題。

因此,我會跟團隊簡單聊聊,他們目前正在「做的事情」,藉以判斷團隊現狀,以及對應需要什麼幫助,比如:

  • 團隊說他們正在準備「訪綱」,且之前「沒有」做過這個題目。這時我的初步判斷就會是,團隊還處在行動的前置準備工作中,需要透過訪談這個議題中的利害關係人,來建立對該議題的初步認識。
    • 因此,我會了解團隊成員是否曾有訪談的經驗、訪綱是怎麼發想出來的、以及有沒有使用什麼工具或方法論,來制定訪綱
    • 若進一步有時間,我會跟團隊聊聊訪談中可以保持的心態,像是「不要害怕沈默」、「不要引導對方的答案」等等,並且分享為什麼不要怎麼做。
  • 若團隊已經開始投入一個解方,比如正在做一個 APP 來解決 TA 的問題,我會
    • 若我判斷時間充裕,我會跟團隊聊聊最後決定做「 APP」的原因是什麼,是因為使用者真的就是需要一個 APP?因為使用者說想要一個 APP?還是,團隊成員有半數都是理工背景,APP 是一個很直覺的選項
    • 如果時間不夠,那「強迫」這個 APP 可以解決使用者的問題,就是一個當下會採取的手段。怎麼強迫?如果有人敲碗,那我之後就會在下篇中討論到這個話題 😆


結語

「設計思考教練」的工作一直是我超級喜歡的工作,不誇張。

因此,我才會持續接案累積工作坊的經驗,也自己做 Side Project 來實踐設計思考的精神。

這一篇是上篇,事實上這完全可以開一個專欄來分享設計思考的工具、手段、心態、案例… 如果有人敲碗看下篇,那寫出來的速度會更快 😝

這週先到這邊,謝謝大家看到這兒!週一上班上課加油!(我也要加油……)

PS. 這篇是我上週的電子報內容,且我同時也有在經營 Threads、一個 330+ 人的永續工作者社群

PPS. 如果看到這篇文章的你,剛好也有找人來講講「設計思考」的需求,歡迎跟我聊聊:[email protected]

嗨!💡 這裡分享我身為一位「設計思考教練」接案過程中的一些心得,目前預設週更 🫶🏻 如果看完文章想要聊聊、學習設計思考,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面對工作倦怠時,我發現透過主動爭取專案、和主管進行一對一溝通、以及考慮轉換職涯方向,能幫助我重新找回對於永續工作的熱情。也希望本文能啟發同樣有類似困擾的你。
在面對工作倦怠時,我發現透過主動爭取專案、和主管進行一對一溝通、以及考慮轉換職涯方向,能幫助我重新找回對於永續工作的熱情。也希望本文能啟發同樣有類似困擾的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在專案管理中,如何有效經營利害關係人是確保專案成功的關鍵。這篇文章分享了一些技巧,包括識別利害關係人、設定期望、保持良好溝通及找到共同利益等策略,幫助讀者在專案中建立良好的關係,減少誤解和不必要的驚喜,最終達成專案目標。
Thumbnail
許多人都會在遇到需要執行的事情,例如規劃任務、決定行程的時候直接動手進行,直接動手不能說錯,但是會容易失去方向,只知道要做這件事,但是如果不知道為何而做,或如何才能做到面面俱到。而這就有賴於不停地提問,先把問題列出來,用問題導向的方式完成任務,不論是問自己或問屬下,把所提的問題都能回答出來,才能在一
Thumbnail
作為管理者,同事拿著專案問題來尋找幫助時, 你會選擇直接給建議,還是引導同事他們思考解決方案呢? 此時,主管會想,幫他解決只要5分鐘,若由他自行處理,先不管猴年馬月才能完成,若出狀況,會需要更多時間來善後。 但主管考量在三後,為了讓同事能獨立解決問題,當下決定不給予建議,畢竟,成長
Thumbnail
業務與研發之間的溝通是職場一大挑戰,常因認知差異產生誤解,影響工作氣氛與專案進度。 透過本文提出的三點提醒,設定對應方案來打破專業壁壘,就能建立起有效的跨部門合作關係。
Thumbnail
書中介紹策略顧問的幾個核心思考脈絡與方法,透過書中所教的思考脈絡與問題解決三大支柱:批判思考、邏輯思考、假說思考,掌握問題20%的關鍵,一一拆解並解決至少80%的問題!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組織文化、知識管理、部門目標和策略等方面的問題,提供了各種建議和策略,讓您更好地理解並應對組織中的各種挑戰。
Thumbnail
腦力激盪法常用於產生創意與解決問題的集體思考法。 其目的在於促進團隊成員自由表達與共享想法,從而激發創新和突破性的解決方案。 腦力激盪法廣泛應用於各種領域,包括商業、教育、設計、科技等。它的主要優勢在於能在短時間(約15分鐘)內集思廣益,產生大量創意,並為複雜問題找到創新的解決方案。 主要三步
在這堂課中,深深打破了我對原本所謂「協調」、「共識」等的既定印象,以及有很多不同的眼界思維去思考,能影響我整個專案的利害關鍵人有誰,以及我應該去做什麼樣的應對。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在專案管理中,如何有效經營利害關係人是確保專案成功的關鍵。這篇文章分享了一些技巧,包括識別利害關係人、設定期望、保持良好溝通及找到共同利益等策略,幫助讀者在專案中建立良好的關係,減少誤解和不必要的驚喜,最終達成專案目標。
Thumbnail
許多人都會在遇到需要執行的事情,例如規劃任務、決定行程的時候直接動手進行,直接動手不能說錯,但是會容易失去方向,只知道要做這件事,但是如果不知道為何而做,或如何才能做到面面俱到。而這就有賴於不停地提問,先把問題列出來,用問題導向的方式完成任務,不論是問自己或問屬下,把所提的問題都能回答出來,才能在一
Thumbnail
作為管理者,同事拿著專案問題來尋找幫助時, 你會選擇直接給建議,還是引導同事他們思考解決方案呢? 此時,主管會想,幫他解決只要5分鐘,若由他自行處理,先不管猴年馬月才能完成,若出狀況,會需要更多時間來善後。 但主管考量在三後,為了讓同事能獨立解決問題,當下決定不給予建議,畢竟,成長
Thumbnail
業務與研發之間的溝通是職場一大挑戰,常因認知差異產生誤解,影響工作氣氛與專案進度。 透過本文提出的三點提醒,設定對應方案來打破專業壁壘,就能建立起有效的跨部門合作關係。
Thumbnail
書中介紹策略顧問的幾個核心思考脈絡與方法,透過書中所教的思考脈絡與問題解決三大支柱:批判思考、邏輯思考、假說思考,掌握問題20%的關鍵,一一拆解並解決至少80%的問題!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組織文化、知識管理、部門目標和策略等方面的問題,提供了各種建議和策略,讓您更好地理解並應對組織中的各種挑戰。
Thumbnail
腦力激盪法常用於產生創意與解決問題的集體思考法。 其目的在於促進團隊成員自由表達與共享想法,從而激發創新和突破性的解決方案。 腦力激盪法廣泛應用於各種領域,包括商業、教育、設計、科技等。它的主要優勢在於能在短時間(約15分鐘)內集思廣益,產生大量創意,並為複雜問題找到創新的解決方案。 主要三步
在這堂課中,深深打破了我對原本所謂「協調」、「共識」等的既定印象,以及有很多不同的眼界思維去思考,能影響我整個專案的利害關鍵人有誰,以及我應該去做什麼樣的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