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如何跨越與 ABC 孩子的文化鴻溝」講座心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在九月底參加了一場線上分享會,主題為「如何跨越與ABC孩子的文化鴻溝 -- Bridging the Cultural Gap with your American Child」,與會者深入探討了文化差異如何影響ABC(American Born Chinese)孩子的身份認同和家庭關係。

為什麼會想要參加呢?主要是我想超前部署 XD,在聖地牙哥已經待滿一年了,開始感受到孩子們細微的轉變,目前最直接觀察到的是口音,隨著他們英文能力的提升,我覺得文化的影響與衝擊應該會越來越明顯,所以才想聽聽看相關主題的分享。

以下是這次講座的海報,上面有主講人的簡單介紹:

raw-image

主講人本身就是就是個年輕且成年沒多久的 ABC,由她來分享這個議題顯得更有說服力,她在這場講座裡也綜合了其他 ABC 朋友的經歷和想法,並說到若是當年他們的父母也能這樣和他們互動就好了。

主要文化差異

首先,會上強調了溝通模式的不同。亞洲文化通常屬於高語境溝通,而美國則是低語境。例如在亞洲,詢問「你吃飽了嗎?」是父母說「我愛你」的方式;而在美國,表達愛意則是直接說「我愛你」。

這裡可以插入談一下美國的情緒表達教育,他們非常重視孩子的感受,並且鼓勵他們直接表達情緒。從 Kindergarten 入學開始,教室中幾乎都會有貼紙來協助孩子們表示自己的感受,不管是開心或是難過,他們總會直接對孩子說好的我看見你的高興/難過/憤怒了,讓情緒被接住,即使並沒有後續的作為也能讓他們感受到被在乎,而這與亞洲文化中對情緒的壓抑形成了鮮明對比,亞洲的父母也因此很不擅長處理孩子或自己的情緒,常常用忽略或是壓抑來面對,最常見的是直接給小孩解決方案,但孩子們其實只是渴望父母能理解他們的情緒而已。

當 ABC 孩子看到自己同學的爸媽,總是直白的對孩子表現支持與愛的時候,或是當自己表達了情緒之後卻沒有得到父母相對應的反應,心裡會很有落差感的,尤其青少年是介於孩子與成人之間的階段,太複雜的情感真的沒辦法當下就感受出來,這其中造就的期望落差也是親子衝突的原因之一,所以父母若是能直接表達情感,如「對不起」或「我愛你」,是非常重要且有幫助的。

對長輩的態度

文化差異還體現在對長輩的態度上,西方文化中,「孝順」並不是一個被強調的概念,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更加平等,溝通方式也傾向於提議或請求,而非命令。

而在亞洲文化中,長幼尊卑是一套嚴謹的系統,孩子也必須稱呼其他的大人為叔叔或阿姨(而在美國文化中小孩則是直接稱呼對方的名字),和自己的父母親人有明顯的階級關係,這也是讓 ABC 孩子在對比自己與家人的相處,以及美國同學與其家人的相處上,會顯得困惑不解的地方。

對人生意義的理解

直白來說,第一代移民父母是相當辛苦地打拼才讓第二代能在樹下乘涼,這也造就了兩代人的人生追求十分迥異,第一代追求的是經濟面的安穩餘裕,第二代則是追求自我實現,而且常常被忽略的是,兩代人的成長背景已經是完全不一樣了,所以與孩子在人生意義的討論中,父母需要理解並看清,自己與孩子已經是在不同成長背景下,形成了不同的價值觀,避免以自己的視角去指導孩子。這種理解對於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尤其是在身份認同的形成上。

文化差異對身份認同的影響

ABC 孩子在融入朋友圈時,常常面臨矛盾與掙扎。他們希望融入台灣的社會,但對於語言及文化的理解卻又不足;同時,他們也想融入美國的圈子,但又因為亞洲特徵而感到不被接受,這使得孩子們在尋找自我認同時感到迷茫。

父母在這之中常常忘記做到的是,沒有展現或讓孩子了解到自身的亞洲特徵的價值在哪裡,這讓他們在面對美國文化時會有種天然的自卑;而另一方面,當孩子在接觸美國文化與價值觀時,父母因為對其理解不多,常常給予負面的評論或是反應過度(舉例來說,以前只要玩滑板就是壞小孩,但這在美國很正常),這讓孩子感到錯亂及無所適從,也影響到他們與同學間的交往。

對此,分享會上提到「200%」的概念,強調孩子們可以同時認同自己是美國人和台灣人,不是各 50%,而是 200%,父母可以透過帶孩子回台灣尋根,來豐富和連結他們的文化底蘊。

而至於孩子在外要如何介紹自己是哪裡人,或是來自哪裡,講者認為這就交由孩子去判斷,當下的場合用什麼樣的說法能讓與會者更容易理解自己的背景。

實用建議

在QA環節中,講者提到當孩子開始使用英文縮語或流行文化詞彙時,父母可能會感到困惑。這時,父母可以表達他們想了解的原因,並鼓勵孩子用中文解釋。此外,創造學習中文的動機,例如定期回台灣、欣賞台灣的流行音樂或故事,都是有效的方式。

最後,分享會強調,家長需要尊重自己的文化,而不是單純追隨白人文化,這樣的態度將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學習和融合不同文化的價值,避免給孩子「學別人才是最好的」這種沒幫助的暗示。

結語心得

聽完這場講座,確實有認識到以往沒想到的方面,不過本質上來說,其實就是一些和青少年溝通的心法,只是還需要注意到文化背景差異帶來的影響,讓原本就複雜的青春期親子關係更有挑戰性了,不知道我家兩寶什麼時候會開始有明顯的不同表現出來,讓媽媽我是既緊張又躍躍欲試啊 XD

Photo by Artem Kniaz on Unsplash

Photo by Artem Kniaz on Unsplash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hun 王君的沙龍
25會員
111內容數
從全職媽媽的角色出發,閱覽世界的生活觀察。舉凡教育、社會、文化和個人體悟都是美好的寫作題材。目前暫居在美國聖地牙哥,感受台美之間的生活與教養差異~
Chun 王君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2/25
孩子在學校的行為舉止,常常是父母親的煩惱。本文記錄了作者兒子第一次被瑜伽老師投訴的經驗,以及她如何處理這件事,並反思孩子教養的課題。從兒子的調皮搗蛋到女兒的不尊重師長,作者幽默地分享了她們的育兒挑戰,並與美國幼兒園老師的投訴信作對比,呈現出不同文化背景下教養方式的差異。
Thumbnail
2025/02/25
孩子在學校的行為舉止,常常是父母親的煩惱。本文記錄了作者兒子第一次被瑜伽老師投訴的經驗,以及她如何處理這件事,並反思孩子教養的課題。從兒子的調皮搗蛋到女兒的不尊重師長,作者幽默地分享了她們的育兒挑戰,並與美國幼兒園老師的投訴信作對比,呈現出不同文化背景下教養方式的差異。
Thumbnail
2024/12/06
在感恩節假期後,家長們開始忙碌地準備聖誕節的各項事務。本文將分享我的待辦事項,包括為小孩選購聖誕禮物、準備社交用途的禮物袋、佈置家中聖誕裝飾,以及參加節日活動和派對的計劃。儘管時間緊迫,我努力製造一些儀式感,讓孩子們度過一個溫馨的聖誕節!
Thumbnail
2024/12/06
在感恩節假期後,家長們開始忙碌地準備聖誕節的各項事務。本文將分享我的待辦事項,包括為小孩選購聖誕禮物、準備社交用途的禮物袋、佈置家中聖誕裝飾,以及參加節日活動和派對的計劃。儘管時間緊迫,我努力製造一些儀式感,讓孩子們度過一個溫馨的聖誕節!
Thumbnail
2024/11/20
親師面談週讓家長有機會深入瞭解孩子的學習狀況與成長需求。本文分享了兩位孩子在面談中的情況,探討瞭如何在字彙量、自信心及情緒控制上提供有效支持,特別針對非母語環境中的孩子發展。透過面談,家長能夠更新陪讀策略,持續關注孩子的進步與挑戰。該討論也鼓勵其他家長分享如何幫助孩子增強自信心的經驗與建議。
Thumbnail
2024/11/20
親師面談週讓家長有機會深入瞭解孩子的學習狀況與成長需求。本文分享了兩位孩子在面談中的情況,探討瞭如何在字彙量、自信心及情緒控制上提供有效支持,特別針對非母語環境中的孩子發展。透過面談,家長能夠更新陪讀策略,持續關注孩子的進步與挑戰。該討論也鼓勵其他家長分享如何幫助孩子增強自信心的經驗與建議。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原生家庭議題如何影響親密關係,並提供處理伴侶關係中衝突的建議。文章以一位學員的經驗為例,說明如何透過改變自身行為模式、提升伴侶覺察力以及有效溝通來改善關係。文中強調原生家庭課題的重要性,並建議透過一系列步驟修復與父母的關係,才能有效解決親密關係中的問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原生家庭議題如何影響親密關係,並提供處理伴侶關係中衝突的建議。文章以一位學員的經驗為例,說明如何透過改變自身行為模式、提升伴侶覺察力以及有效溝通來改善關係。文中強調原生家庭課題的重要性,並建議透過一系列步驟修復與父母的關係,才能有效解決親密關係中的問題。
Thumbnail
湘鈴老師-從親子溝通談跨世代溝通 溝通的本質:互相理解,達到共識 湘鈴老師,一開始就破題點出溝通的核心,從「物質」與「情緒」的角度切入,從親子溝通到垮世代溝通,一次拉高層級,因為所有的溝通都是為了這兩個項目不管是職場或是家庭都是只要是人有七情六欲的我們都是,溝通與談判有大大的不同,我的
Thumbnail
湘鈴老師-從親子溝通談跨世代溝通 溝通的本質:互相理解,達到共識 湘鈴老師,一開始就破題點出溝通的核心,從「物質」與「情緒」的角度切入,從親子溝通到垮世代溝通,一次拉高層級,因為所有的溝通都是為了這兩個項目不管是職場或是家庭都是只要是人有七情六欲的我們都是,溝通與談判有大大的不同,我的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這種情況下,家長如何面對孩子與同儕之間的分享,並分享了一些在教育過程中面臨的挑戰與解決方案。藉由不同的音樂喜好和學習方法,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代溝問題也逐漸浮現,如何找到共通點是重要的課題。本文結尾提到如何透過音樂達成共識,讓家庭關係更加親密。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這種情況下,家長如何面對孩子與同儕之間的分享,並分享了一些在教育過程中面臨的挑戰與解決方案。藉由不同的音樂喜好和學習方法,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代溝問題也逐漸浮現,如何找到共通點是重要的課題。本文結尾提到如何透過音樂達成共識,讓家庭關係更加親密。
Thumbnail
本文探討如何通過良好的溝通來愛護孩子,並強調正向語言和情感管理在親子互動中的重要性。介紹了書籍《陪孩子好好說話》的理念,鼓勵父母放下傳統觀念,尊重孩子的表達。透過積極的言語和情感支持,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從而增強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連結。
Thumbnail
本文探討如何通過良好的溝通來愛護孩子,並強調正向語言和情感管理在親子互動中的重要性。介紹了書籍《陪孩子好好說話》的理念,鼓勵父母放下傳統觀念,尊重孩子的表達。透過積極的言語和情感支持,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從而增強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連結。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瞭如何跨越與ABC孩子之間的文化鴻溝,分析了文化差異對身份認同、家庭關係及情感表達的影響。透過分享會的見解,強調了亞洲與美國文化中不同的溝通模式、對長輩的態度及人生意義的理解,並提供了針對ABC孩子的教育建議。家長在這個過程中,應該理解並尊重孩子的文化背景,以建立更好的親子關係。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瞭如何跨越與ABC孩子之間的文化鴻溝,分析了文化差異對身份認同、家庭關係及情感表達的影響。透過分享會的見解,強調了亞洲與美國文化中不同的溝通模式、對長輩的態度及人生意義的理解,並提供了針對ABC孩子的教育建議。家長在這個過程中,應該理解並尊重孩子的文化背景,以建立更好的親子關係。
Thumbnail
在本文中,我們探討了親子溝通中的挑戰,特別是孩子是否能感受到父母的愛。我們反思了情感表達的重要性,以及家長在關心孩子的同時,如何也需要照顧自己的情緒與需求。想了解如何改善這種親子關係,讓孩子真正理解父母的愛,請繼續閱讀。
Thumbnail
在本文中,我們探討了親子溝通中的挑戰,特別是孩子是否能感受到父母的愛。我們反思了情感表達的重要性,以及家長在關心孩子的同時,如何也需要照顧自己的情緒與需求。想了解如何改善這種親子關係,讓孩子真正理解父母的愛,請繼續閱讀。
Thumbnail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我們先從微觀一點的部分看起: 一個家庭中 若是家長跟孩子說:「別忘記帶這個那個」 潛意識所傳達的就是:「你會忘了這個那個」 當孩子習慣了被提醒自然也相信自己做不到 「能力不信任」的家庭文化因此成形 反之 相信孩子能做到 即便沒做到他也能從經驗中學習…
Thumbnail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我們先從微觀一點的部分看起: 一個家庭中 若是家長跟孩子說:「別忘記帶這個那個」 潛意識所傳達的就是:「你會忘了這個那個」 當孩子習慣了被提醒自然也相信自己做不到 「能力不信任」的家庭文化因此成形 反之 相信孩子能做到 即便沒做到他也能從經驗中學習…
Thumbnail
從這篇文章中我們瞭解到孩童情緒發展在華人文化中的重要性,討論了父母對於孩子情緒的影響以及溝通問題對於孩子健康的影響。文章指出情緒教育在華人文化中的關注度逐漸增加,並提供了一個10個月的線上練習課程。
Thumbnail
從這篇文章中我們瞭解到孩童情緒發展在華人文化中的重要性,討論了父母對於孩子情緒的影響以及溝通問題對於孩子健康的影響。文章指出情緒教育在華人文化中的關注度逐漸增加,並提供了一個10個月的線上練習課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