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我在大人學的Podcast聽到Bryan分享關於他對「信仰」的一些看法,他想分享的信仰並非是宗教上的信仰,而是在面對人生重重挑戰時,可以讓自己心裡有一些堅定不移的信念去支撐著自己。他在節目裡說了一句話,到現在依然讓我心有戚戚焉:
追求真理,讓你的論述無懈可擊;但擁有信仰,讓你的生活無所畏懼。
藉由Bryan的引領思考,我也想記錄下自己在「選擇」方面的「信仰」。
當生活中可供選擇的機會愈加豐富時,我們是否能做出讓自己無悔的抉擇呢?我認為每個人每一天,都無法逃避「選擇」。從日常小事到足以影響一生的決策,每一個選擇就像多重宇宙中的一扇門,微小的改變也可能改寫未來。
1. 選擇如何運用時間:
時間是世界上唯一無法重來的資源。每個人都被賦予同樣的24小時,而如何分配這些時間,正反映了我們真正看重的價值。
曾經的我,時常在生活中感到迷茫與焦慮。直到某次透過閱讀一本有關時間管理的書籍,學到所謂的「442時間管理法」,我才真正審視自己的時間使用狀況。我驚訝地發現,自己花了大量時間在消耗心力卻無法成長的事情上,例如抱怨、聊八卦、滑手機,不知不覺中成為了「多巴胺的奴隸」。
當我開始有意識地管理時間,便發現這是一種對自我的投資。時間應該花在能增強我們能力、提升幸福感的活動上,例如閱讀一本書、學習新技能、陪伴家人、或進行運動。每一次對時間的善用,都是在為未來的自己累積能量,讓我面對挑戰時更有底氣。
2. 選擇追求什麼目標:
目標的設定,應該是能帶來成就感並推動個人成長的挑戰,而不僅僅是職業上的進步。
我認為,一個好的目標能影響到個人價值的實現與生活的品質。這不僅是短期目標的達成,也關乎長期理想的平衡。或許眼前的挑戰未必是最理想的,但若它能一步步帶我接近理想,那麼它就值得我全心投入。
3. 選擇如何對待親密的關係:
生命中的親密關係—家人、伴侶和摯友,是我們生活的核心,而選擇如何對待他們,是我們建立信任與愛的根基。
我常觀察到,有些人對待家人時言語粗俗、不屑一顧,卻對外人客氣有禮。這樣的人或許可以成為朋友,但若是伴侶,卻令人卻步。因為一旦我成為他的家人,是否也會成為他不尊重的一員?
對我而言,選擇和親密之人相處的態度,是選擇是否珍視這段關係的關鍵,無論是選擇定期分享生活,或在面對分歧時選擇直面問題,都是在經營這份珍貴的情感資源。
4. 選擇與誰成為朋友:
人際關係是人生中極為重要的選擇之一。選擇什麼樣的朋友,將決定我們接下來的生活質量。
正如有人說:「你最親近的五個人,造就了你的模樣。」好的朋友會帶來正向的影響,讓我們在低谷時獲得支持,在困境中得到啟發;而錯誤的朋友則可能讓我們迷失方向、喪失自我。
對於朋友的選擇,我重視價值觀的契合、彼此支持的力量,以及能否一同成長。我人生中有三位最重要的朋友:一位提醒我不忘初心,保持內在的穩定;一位激勵我不斷思考,完善自己的價值觀;一位推動我前行,讓我看見世界的寬廣,能找到這樣的知己是一種幸福。
友誼不在於數量,而在於質量。選擇適合自己的朋友,我認為是一種成熟的抉擇。
5. 選擇如何運用金錢:
金錢並非生活的全部,但它是無法忽視的工具。如何運用金錢,不僅反映了我們的價值觀,更顯示出我們的生活態度。
許多人在收入增加後,常將大部分收入投入消費。然而,是否選擇將金錢投入自我提升、投資或捐款,則是更深層的選擇。
將錢花在奢侈品上與投資在成長和學習上,會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前者是當下的享受,後者則是長遠的規劃。適度的消費可以帶來生活的滿足,但過度的物質追求可能反而成為負擔。金錢只是工具,選擇如何使用它,才是關鍵。我認為適當運用金錢,是一種責任感,也是一種智慧。
6. 選擇如何與自己相處:
在所有選擇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與自己相處。自我對話、自我認同與自我成長,是影響我幸福感的核心。
能夠妥善地與自己相處,讓我們擁有穩定的內在平衡,並在挫折與挑戰中更加堅定。 過去的我害怕獨處,害怕面對內心的聲音。曾經我誤以為「獨處」等同於「孤單」,因此不斷將自己置於人群之中,以為這樣便能填補內心的空白。但後來我體會到,內心的不安與焦慮,正是因為忽視了自己內心的聲音。
自我對話教會我接納自己的不完美,面對自己的不足。與自己和諧共處,讓我能更清晰地看見每一個選擇的真正意義。
每一個選擇都是自我塑造的工具,我無法預知每一個選擇的結果,但可以在每一次的抉擇中更深刻的認識自己,並且為未來的自己負責。
無論是選擇時間的運用,職業的發展,對待親密之人的態度,朋友的篩選,金錢的應用,還是與自己的相處方式,這六個選擇,都構成了我生活的信念。
祝福我們每個人,在未來都能找到自己在人生上的「信仰」,讓自己每一條人生道路上都能不斷的學習與成長,在面對困難抉擇時,擁有自己的信念可以讓人變得無所畏懼,願我們在好幾年後都能微笑著回首這些經歷過的酸甜苦辣。
這是我給自己的人生承諾,也是一份對自己的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