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貝茲式擬態」根本不是貝茲所想的那樣

前圖紙-avatar-img
發佈於過去的文章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如果「貝茲式擬態」根本不是貝茲所想的那樣〉2024-11-17

 

  在昆蟲館看到了一段關於「貝茲氏擬態」(也稱為貝氏擬態)的描述,其大意是:貝茲(Henry Walter Bates)在亞馬遜流域研究昆蟲時,他發現有些有毒蝴蝶具有明顯且鮮豔的斑紋,同時也發現另一些無毒的蝴蝶長得和這些有毒的很像。貝茲認為,這是無毒的蝴蝶透過讓自己看起來像毒蝴蝶,來讓捕食者不願意吃牠們。

 

  但這段敘述在我看來有相當的漏洞。因為他首先接受了「只有有毒的物種才會長的鮮豔」這個「警戒色」的預設,然後才去檢視那些「明明沒有毒卻鮮豔的物種」,所以才得到這種「牠是為了假裝自己有毒」的結論。

 

  在我看起來,相同的觀察其實應該要可以得出截然不同--而且更加單純的結論:一個物種的色彩是否鮮豔,與牠有毒無毒沒有直接關係,而更大程度上取決於牠的生長環境與生態。也就是說,並不是某些物種「模仿」另一些物種,所以牠們的顏色相近,而是即便物種不同,只要環境相似,就容易有更相近的外觀。

 

 

  事實上,從保護色的邏輯來看,這種更加單純的假說也是合理的。譬如在相同顏色的環境中,不同物種會發展出相似的保護色,但這不是因為牠們彼此模仿,而是因為牠們試圖去融入牠們的環境。所以,即便存在著某種「模仿其他物種的擬態」,那個原因也可能更單純,「因為這就是一個充滿這種物種的環境」,所以其他生物也更容易長得像牠。

 

  如果我們進一步去思考「警戒作用」的邏輯,譬如從臭鼬的臭氣出發,我們知道,牠並不是基於某種符號形式的倫理邏輯,譬如:「我有大紅色,意味著我有毒,你不應當吃我」。而是,如同捕食者會被臭氣趕跑,鮮豔的顏色對於牠的捕食者而言有某種排斥力。也許是因為那與捕食者通常食用的食物有差異非常大的顏色,或者,就像臭氣一樣,那種色彩基於某種原因讓捕食者生理上產生厭惡。

 

  如果是這樣的話,和有毒無毒根本無關,那些被指認為「貝茲氏擬態」的物種,無論牠的鮮豔顏色是因為整體環境使然,還是真的學習了那些有毒物種,牠都不是因為「想要讓自己看起來有毒」,而是,那種顏色是捕食者討厭的顏色,生長成那種顏色,存活率會更高。

 

 

  在貝茲的研究之後,許多生物學家與觀察家在世界各地陸陸續續發現了很多「貝氏擬態」的案例,然而,除了貝茲在亞馬遜流域發現的那些案例之外,其他案例中,「擬態者」與「被擬態的對象」其實長得都沒有那麼像。於是「模仿得如此不精確真的有用嗎?」的討論成為了擬態理論必須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

 

  但如果根本不是那樣運作的呢?如果物種們就僅僅是因為環境相似所以長的相似,或因為相似的色彩對捕食者而言有相似的「反胃效果」才長得相似。那麼,從一開始就沒有「想要欺騙捕食者,讓牠以為自己是另一特定物種」這件事,也就沒有「不夠像」的問題了。

 

  我不是專業的生物學研究者,也許我的這種假設能夠被研究者輕易地推翻。但另一方面,從外行人的視角來看,有時說不定反而能繞過傳統的束縛,看到一些專業研究者漏掉或過快排除的可能性,給出一些值得參考的新角度。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前圖紙的沙龍
109會員
961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前圖紙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2/31
  將一個人關進監獄究竟有多大程度是需要的?亞利桑那大學法學院院長米勒認為「我們的制裁和懲罰系統已經達到了歷史和全球標準上過度的程度」。他認為我們應該去思考那些犯下和安德森一樣嚴重的錯誤與傷害的人之中,有多少人可以像他這樣成功地重新融入社會。「嚴厲的懲罰是否剝奪了憐憫和救贖的機會?」米勒教授問到。
Thumbnail
2024/12/31
  將一個人關進監獄究竟有多大程度是需要的?亞利桑那大學法學院院長米勒認為「我們的制裁和懲罰系統已經達到了歷史和全球標準上過度的程度」。他認為我們應該去思考那些犯下和安德森一樣嚴重的錯誤與傷害的人之中,有多少人可以像他這樣成功地重新融入社會。「嚴厲的懲罰是否剝奪了憐憫和救贖的機會?」米勒教授問到。
Thumbnail
2024/12/30
  如果他用正常的速度,清晰說出那些話。那中間重講一次的事情就不必發生,整件事應該可以更快完成。相反地,想要速戰速決、快速但令人困惑,增加了一些本來不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理解成本。事情需要更繁複的流程才能完成,所以令人著急。
2024/12/30
  如果他用正常的速度,清晰說出那些話。那中間重講一次的事情就不必發生,整件事應該可以更快完成。相反地,想要速戰速決、快速但令人困惑,增加了一些本來不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理解成本。事情需要更繁複的流程才能完成,所以令人著急。
2024/12/29
  有一些成人,會用「他們還只是十幾歲的孩子」去幫那些做出不尊重他人行為的學生辯護。但這其實只是一種藉口,他們表面上是在袒護孩子,但更深一層來說,他們透過這個行為宣揚了一些糟糕的價值觀,譬如:「這些不尊重人的言行不是什麼嚴重的事」、「這些孩子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2024/12/29
  有一些成人,會用「他們還只是十幾歲的孩子」去幫那些做出不尊重他人行為的學生辯護。但這其實只是一種藉口,他們表面上是在袒護孩子,但更深一層來說,他們透過這個行為宣揚了一些糟糕的價值觀,譬如:「這些不尊重人的言行不是什麼嚴重的事」、「這些孩子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結構色(structural color)是一種由物體表面微觀結構對光的干涉、衍射和散射所產生的顏色。孔雀羽毛和蝴蝶翅膀的鮮豔色彩即為結構色,其研究始於17世紀,由羅伯特·胡克和艾薩克·牛頓等科學家揭開序幕。
Thumbnail
結構色(structural color)是一種由物體表面微觀結構對光的干涉、衍射和散射所產生的顏色。孔雀羽毛和蝴蝶翅膀的鮮豔色彩即為結構色,其研究始於17世紀,由羅伯特·胡克和艾薩克·牛頓等科學家揭開序幕。
Thumbnail
固定行為模式 許多動物經常會被特定條件觸發特定行為。 例如有一種肉食螢火蟲a會捕食另一種螢火蟲b。 a會在b的繁殖季發出b種雌蟲的光,然後b就會自動飛過去送頭。 另一個例子則是火雞,火雞馬麻會對一種幼火雞特殊的嘰嘰叫產生反應並做出育兒行為。 富有實驗精神的科學家就用火雞天敵——臭鼬的形象做了個會發出
Thumbnail
固定行為模式 許多動物經常會被特定條件觸發特定行為。 例如有一種肉食螢火蟲a會捕食另一種螢火蟲b。 a會在b的繁殖季發出b種雌蟲的光,然後b就會自動飛過去送頭。 另一個例子則是火雞,火雞馬麻會對一種幼火雞特殊的嘰嘰叫產生反應並做出育兒行為。 富有實驗精神的科學家就用火雞天敵——臭鼬的形象做了個會發出
Thumbnail
在弱肉強食的自然界中,有許多野生動物為了躲避天敵或方便捕食獵物,牠們演化出「隱蔽(crypsis)」及「偽裝(camouflage)」的生存策略。 「隱蔽(crypsis)」指的是生物演化出與棲息環境相似的體色(保護色)或是破壞身體輪廓的斑紋、斑點,以達到隱蔽於周遭環境的效果。
Thumbnail
在弱肉強食的自然界中,有許多野生動物為了躲避天敵或方便捕食獵物,牠們演化出「隱蔽(crypsis)」及「偽裝(camouflage)」的生存策略。 「隱蔽(crypsis)」指的是生物演化出與棲息環境相似的體色(保護色)或是破壞身體輪廓的斑紋、斑點,以達到隱蔽於周遭環境的效果。
Thumbnail
擬態 今天遇見的玉帶鳳蝶不同於一般常見的型態——也就是穿著一身黑色衣裳,配搭白色珍珠似的項鍊)——外觀漂亮許多,紅色的色斑,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好像紅紋鳳蝶,提到牠,那可是有毒的蝶種,聰明的玉帶為了避免天敵的威脅,於是,在外觀擬態成紅紋鳳蝶,欺騙天敵而安全地生存。 忙碌 雖然是常見的蝶種,不過看見牠忙
Thumbnail
擬態 今天遇見的玉帶鳳蝶不同於一般常見的型態——也就是穿著一身黑色衣裳,配搭白色珍珠似的項鍊)——外觀漂亮許多,紅色的色斑,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好像紅紋鳳蝶,提到牠,那可是有毒的蝶種,聰明的玉帶為了避免天敵的威脅,於是,在外觀擬態成紅紋鳳蝶,欺騙天敵而安全地生存。 忙碌 雖然是常見的蝶種,不過看見牠忙
Thumbnail
樺斑蝶有著一身黃橙橙的衣裝,陽光下,耀眼奪目,很是吸引人目光。 這兒種了些許馬纓丹,吸引許多蝴蝶前來採蜜,有青斑、樺斑、鳳蝶⋯⋯好不熱鬧。其中以樺斑蝶最是吸引人,那鮮豔的橙色蝶影,在花叢裡穿梭,時而停在花朵上搖擺著,仔細觀察發現,後翅腹面有明顯四枚黑色斑點,那是雄蝶的特徵(雌蝶有三枚黑斑喔),而翅緣
Thumbnail
樺斑蝶有著一身黃橙橙的衣裝,陽光下,耀眼奪目,很是吸引人目光。 這兒種了些許馬纓丹,吸引許多蝴蝶前來採蜜,有青斑、樺斑、鳳蝶⋯⋯好不熱鬧。其中以樺斑蝶最是吸引人,那鮮豔的橙色蝶影,在花叢裡穿梭,時而停在花朵上搖擺著,仔細觀察發現,後翅腹面有明顯四枚黑色斑點,那是雄蝶的特徵(雌蝶有三枚黑斑喔),而翅緣
Thumbnail
人體的感官能力會促使我們做出某些舉動;舉例來說,不小心摸到很燙的盤子,我們會下意識地立刻縮手──想都不用想就會產生這種反射動作。而嗅覺也能產生同樣的效果。有些氣味實在是難以抗拒的誘惑,令人情不自禁地靠近;也有令人厭惡的氣味,使人不禁退避三舍。這些氣味通常都是讓我們知道眼下情況相當重要、不可忽視的訊號
Thumbnail
人體的感官能力會促使我們做出某些舉動;舉例來說,不小心摸到很燙的盤子,我們會下意識地立刻縮手──想都不用想就會產生這種反射動作。而嗅覺也能產生同樣的效果。有些氣味實在是難以抗拒的誘惑,令人情不自禁地靠近;也有令人厭惡的氣味,使人不禁退避三舍。這些氣味通常都是讓我們知道眼下情況相當重要、不可忽視的訊號
Thumbnail
就算是親眼所看到的,有時會有《錯覺》,未必是事情的全貌;而對於事物雖用心感受,卻仍會有存在《錯解》的情事發生! 那麼,到底是『眼見為憑』這句話對呢?抑或是『您所聽到的,或所看到的,不一定是事實真相,一切要用心去體會與感受』,這句話才對呢? 擬態高手 【新詩描繪】--錯覺 微風輕吹 葉片緩慢旋飛
Thumbnail
就算是親眼所看到的,有時會有《錯覺》,未必是事情的全貌;而對於事物雖用心感受,卻仍會有存在《錯解》的情事發生! 那麼,到底是『眼見為憑』這句話對呢?抑或是『您所聽到的,或所看到的,不一定是事實真相,一切要用心去體會與感受』,這句話才對呢? 擬態高手 【新詩描繪】--錯覺 微風輕吹 葉片緩慢旋飛
Thumbnail
在弱肉強食的自然界中,有許多野生動物為了躲避天敵或方便捕食獵物,牠們演化出「隱蔽(crypsis)」及「偽裝(camouflage)」的生存策略。 「隱蔽(crypsis)」指的是生物演化出與棲息環境相似的體色(保護色)或是破壞身體輪廓的斑紋、斑點,以達到隱蔽於周遭環境的效果。如:比目魚演化出類似沙
Thumbnail
在弱肉強食的自然界中,有許多野生動物為了躲避天敵或方便捕食獵物,牠們演化出「隱蔽(crypsis)」及「偽裝(camouflage)」的生存策略。 「隱蔽(crypsis)」指的是生物演化出與棲息環境相似的體色(保護色)或是破壞身體輪廓的斑紋、斑點,以達到隱蔽於周遭環境的效果。如:比目魚演化出類似沙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