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和成長的初始家庭。
家庭的不和睦讓我早早知道不快樂的原生家庭會帶給孩子很多很多影響,但從沒想過時至30,這樣的影響仍深深存在。
不愛回家,但說不上是仇恨或憤怒,或許以前有這些極端的負面情緒,甚至會和別人分享小時候的種種家庭不愉快,藉此來獲得他人關注、同情,在剛認識的新朋友面前刷存在感。但在經歷過社會種種洗禮,才知道這是給了敵人打擊你的武器,所以越來越會隱藏這些事,內心的小惡魔卻會在夜深人靜出現。
嫉妒那些充滿愛的人,他們美好、幸福、快樂;他們對他人有著很多的愛;他們對生活從容不迫;他們有犯錯的勇氣;他們有回家的底氣... ...即使討厭這樣的人卻也深深被吸引著,想成為像他們一樣美好的存在,但身後的無依無靠卻又瞬間讓我回到原型,不斷在羨慕、嫉妒、模仿、放棄中循環往復,始終看不清該成為怎樣的自己。
自私、自卑、內耗、敏感、多疑、缺乏安全感,有著諸多的負面情緒及感受,不斷重新定義自己,想在這樣的枷鎖中找到自我,很難。真的。
無數翻來覆去的日夜,從上大學開始一直到出社會後幾年的時間裡不斷用酒精、放縱麻痺自己,似是要補償小時候被強迫9點上床睡覺的報復,那樣在夜晚找尋快樂的心理,把身體健康置之腦後,黑眼圈加深、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易怒、憤恨等逐漸浮現,一直到了25歲,仍一事無成才驚覺不該再這樣下去,但身體已大不如前,甚至報復性消費欠下的債務也緊緊跟隨,直至今日,仍在補償。
斷斷續續的在彌補,中間也走了很多錯路,生活歸於平淡,但心中對於家庭仍無法釋懷,今年春節前,偶然看到一句話:沒有避風港的人,是不期待回家的。是啊!不期不待,沒有傷害。所以選擇把自己埋進工作裡,也不願踏上歸途。
曾經也嘗試溝通想化解過往種種,但他們哪是你能說得動的?三言兩語,就能把一場平靜開啟的對話搞得煙硝四起,別妄想離家十年他們能有所改變,最大的變化就是不能拿起棍子追著你,所以逃避成了我唯一可以做的讓步。
還不知未來還要怎麼努力才能釋懷或者是面對,但內心深處仍舊是渴望那樣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