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阿東我受到台南市立圖書館(南市圖)的邀請,為館內的種子教師進行三周共9小時的培訓,以利未來能夠開設多場的「創客課程」台語場次。 這是我第一次擔任培訓課程的講師,因此也在思索課程如何設計安排,讓這些教師能夠建立台語語言意識、學習創客新詞翻譯、台語授課技巧等,這過程讓我思考很多,同時也在課程裡教學相長!
創客(Maker)風潮到台灣,已經一段時間,各地其實有很多的創客空間、營隊、課程等,強調透過手作實踐「動手做」,將創意具體實現,從中培養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創客課程,可以用華語、英語、日語,德語等語言來授課,台語也不例外!台語是一種語言,不只是用在菜市場和家裡而已,今天也能在圖書館裡,做為知識傳遞的語言。
這樣「語言正常化」的觀念,讓台語能夠正常地出現在任何場域裡,我想這是這個活動最重要的價值,不過,這也許是現場種子教師從未想過的,這大概是在「圈外」活動課程需要不斷傳遞的觀念。
那也帶著種子教師們思索「為什麼要有台語創客課程?」
除了前述的「語言正常化」,課程是開放大眾報名的(7或12歲以上),所以會面對到不同年齡層。教師們對這個問題,立刻回應說是因為許多長輩慣用台語,沒錯,這的確是原因之一,許多長輩的母語就是台語,台語是他生活語言,也是他覺得自在的語言,如果「創客課程」只用華語來教授,這個新事物只會離這些長輩更遠,他們只會更害怕來嘗試和學習,那豈不是很可惜。
除了銀髮族,孩子們也需要台語創客課程!如果,覺得現在大部分的小孩都不太會說台語,而放棄和他們講台語,自然轉成華語頻道,那只會讓問題惡性循環啊,因此,我們需要創造更多台語學習機會,與他們接觸台語的時間,透過這樣的手做課程,讓他們學著聽、學著講、學著用,做中學,學創客也學台語,而非單純的台語課(語言課)。
那對年輕人來說呢?現在越來越多和我同輩的年輕人,都在積極地自己找資源,學台語學台文,但一直缺乏練習的機會,因為每每在外主動講台語,但許多長輩看到我們「年輕」的臉孔,總是依然用華語回應,或是會遇到長輩回著「你還是講國語就好...」,我們真的很缺講台語的機會、時間、空間,所以,如果有台語創客課程,可以學到知識、手做創意成品、還能講台語,那真是太棒了!
這些種子教師都擁有基本的台語日常溝通能力,因此,我想在培訓課程當中,多提供「台語文」的認知。 我說明了何謂「台語文」,對於漢字和羅馬字有基礎的認識,一些基礎的語言知識與趣味(聲調、變調、輕聲、文白),以及查詢工具,如:教典、iTaigi、公視台語台新詞辭庫,以及相關學習資料,讓種子教師能快速粗淺認識台語世界,還有食物眼前就需要用到的工具。
當然,也有稍微提到「國家語言」的現今趨勢發展,因此,未來要習慣稱呼「華語」,而非「國語」;慣用「台語」即可,而非「閩南語」。
在這次培訓課程,還有一大重點在於,裡頭有很多的新詞或專業術語,如:馬克杯、平燙機、轉印、熱昇華、雷射雕刻等,事前我在整理和翻譯這些新詞,也燒腦許久,因為,我還要先去搜尋這些東西是什麼、原理怎麼樣、由來是什麼...
像是創客課程最常做的是馬克杯上面圖案的轉印,那「馬克杯」台語怎麼說?馬克杯,不能只翻譯成「瓷仔 huî-á 」,因為這種杯身帶有把手的杯子,還有塑膠、不鏽鋼、玻璃、木頭等材質,另外,它跟「馬克/Mark」這個人完全沒關係,而是音譯自英文mug,意思是碗﹑缽﹑水罐。因此,我決定也用音譯的方式,稱作má-guh-pue。
還有很多很多的新詞台語翻譯,分享給教師們時,我也會分享翻譯的邏輯和技巧,也許這些新詞聽起來覺得怪怪的,那其實只是習慣問題而已,後來到實際演練時,發現教師們都已經用的非常順口自然了呢!
在最後一周的培訓課程,也讓每個教師,實際操作課程,遇到台語問題,馬上指導、指點、討論,如果遇到我也不會的,也會立刻上網搜尋,或是和大家討論(親身示範遇到問題時該如何做)。最後,他們進步了很多,我也會學到很多!
而且,還有看到教師是用台文來做PPT的呢,超級讚嘆的!因為他才剛去上A級認證班不久而已。
在課程的最後,有部分老師覺得自信不足,另外,計畫上寫著台語50%以上而已,因此我向大家鼓舞士氣,其實各位老師台語能力都在平均之上,就算扣掉專業術語,台語比例也都可以在70%以上,如果還是擔心,那麼可以試著在初期先簡化課程內容,等到慢慢適應後,再逐漸增加內容到原先的份量。
還有,在一般場次的創客課程,其實也可以偶爾摻入台語,因為一般場次並無特別標示語言,那麼我們可以在其中使用台語,20%、30%都OK,一來可以稍微練習台語場次,二來也讓參與一般場次的學員,感受到台語也能夠在知識場域出現,知識場域中,華語並非預設語言。
寫著寫著,發現第一次擔任培訓講師的心得打太多了!😂
未來,如果想到什麼,再來和大家分享,
最後,再說一下,今年底前的創客課程名額快滿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