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人行道上不只有弱勢的行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在這個人人爭取福利的年代,政府資源有限,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想過

不夠慘的族群是最慘的

以行人地獄來說,目前正在改善,不論是軟體或硬體,主要還是得回歸3E :

  • 交通教育(Education)、
  • 交通執法(Enforcement)及
  • 交通工程(Engineering)

交通工程的部分可以有多時相路口燈號、多元標誌/標線,不過這要用路人多花心思,或是願意配合:

  • 紅綠燈變綠前,可能讓行人先行也可能先讓汽車右轉(台北車站附近),如果有一方憑著「多年經驗」容易造成危險,地方政府的美意就大打折扣。畢竟,讓行人先走,或是先疏散右轉車潮都有合理之處
  • 偏心左轉/車道
    桃園很常看,其實就是只要有圓綠燈,左/右/直行皆可,如果是單方向箭頭出現,就是只能這出現的箭頭行駛。偏心車道據桃園市政府廣宣說法,就是截寬設窄,把車道/人行道縮減,這樣多一個專門左轉道,就不容易讓直行車輛打結。不過很多縣市的主要道路設計概念或是限定左轉的方式與路段不同,對於很少開車的我不容易完全遵守,還是得小心開、放慢車速,避免緊急/來不及改道影響其他人、吃上罰單
  • 斑馬線與紅線
    切西瓜是現代人很常見的行為,不知道為什麼,行人看到斑馬線就是未必要走在上面,寧願切西瓜、與車道併行。汽機車也是很奇怪,看到紅線就是要壓過去,那怕撞到線後的行人。因此,本篇的主角要出來啦-實體行人道
raw-image


實體人行道(類似設計還有庇護島...)好像解決很多問題,讓鬼切或是不熟悉路況的車子不會直接撞到,值得推廣與珍惜,不過沒有保護到自行車,因為在大多數區域腳踏車不能上,除非「有畫供自行車行駛的標線,否則自行車不可騎乘在騎樓或人行道」(詳見-男童騎自行車遭撞不治 綠營議員要求規劃「人車共道」與汽機車分流)。

覺得不合理嗎? 可以看看台北市長蔣萬安宣傳國際無車日的新聞,重點就是YouBIKE很方便,簡單來說,「人行道上要用牽的」、「斑馬線上也要用牽的」,多數人平日的習慣騎經人行道壓斑馬線為NG行為,只是沒有頻繁的取締。這樣腳踏車確實蠻弱勢對吧。要牽車總會先走一段路,如果大家當行人的心情可以延續到2輪/4輪的使用上,回家的路會更安全


對拉,回應標題,實體人行道上還有的就是騎在道路上很危險的自行車,建議真的要騎在人行道上,要記得維護行人的安全,自己是「慢車」,依「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124條規定:「在劃設之慢車道上靠右順序行駛,在未劃設慢車道之道路,應靠右側路邊行駛。」,另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90條之3規定,自行車不得行駛人行道,除非在不妨害行人通行或行車安全無虞之原則下,於人行道設置標誌或標線才可供慢車行駛。(詳見-自行車請勿騎乘於騎樓、人行道)

此外,與其他慢車(如機車、電動輔助自行車...)最多乘載兩人不同,自行車請參考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 122 條:

  • 自行車不得附載坐人。但腳踏自行車或電動輔助自行車依規定附載一名幼童者,不在此限。
  • 自行車載物高度不得超過駕駛人肩部,重量不得超過二十公斤,長度不得伸出前輪,並不得伸出車後一公尺,寬度不得超過車把手。


我自己在跟孩子討論行走安全議題時,我都會說停等要在實體人行道上,多退後一些也沒有關係,走路行經斑馬線優先,過馬路舉手不是重點,要隨時觀看左右車輛動態(跟駕駛眼睛對到也無妨,照理來說會更注意),抵達人行道後要注意YouBIKE的車流,騎士或許跟做生意的人一樣趕,互相體諒大家都安全就好。


---後記---

其實實體人行道只要牽涉到停車的也很危險

  • 駕駛為了不影響道路車流/避免紅線停車,直接開上人行道,反而造成行人的困擾,必須要閃避車輛到馬路,或是使用輔具的人卡關
  • 車輛排隊進停車場,而業者橫桿與人行道的距離太近,駕駛的車身有部分在人行道,一樣影響行人,我看過好幾次駕駛倒退的時候差點撞到路人


祝福大家都是安全的聰明用路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孔丘山小學徒murmurs
20會員
198內容數
聊聊我所看見的未來 元宇宙、web3.0、親子共讀、育兒甘苦 元宇宙究竟是駭客任務還是一級玩家? 我不知道 在那樣的世界來臨前 讓我和孩子一起見證
2025/03/13
從一個小小的紙箱,延伸出打包走人、物資整理、包裹開箱、異次元空間四個面向的人生況味。文章描述作者因帶走舊物被同事誤會,以及作者樂於助人整理辦公室回收物、與孩子分享開箱盲盒的樂趣,最後以貓咪和孩子探索「異次元空間」作結。
Thumbnail
2025/03/13
從一個小小的紙箱,延伸出打包走人、物資整理、包裹開箱、異次元空間四個面向的人生況味。文章描述作者因帶走舊物被同事誤會,以及作者樂於助人整理辦公室回收物、與孩子分享開箱盲盒的樂趣,最後以貓咪和孩子探索「異次元空間」作結。
Thumbnail
2025/03/07
在AI時代,如何真實呈現自我?本文以公路旅行為例,探討作者與家人相處的點滴,並以神話學大師坎伯的英雄旅程理論,分析動畫英雄鋼鐵人和史瑞克的中年危機,帶出作者從家庭互動中學習放下自我、靜心的體悟。
Thumbnail
2025/03/07
在AI時代,如何真實呈現自我?本文以公路旅行為例,探討作者與家人相處的點滴,並以神話學大師坎伯的英雄旅程理論,分析動畫英雄鋼鐵人和史瑞克的中年危機,帶出作者從家庭互動中學習放下自我、靜心的體悟。
Thumbnail
2025/03/04
嚮往遠離都市喧囂的寧靜生活?擁有社區型集合住宅與親友同住,是許多人的夢想。本文探討如何規劃透天孝親房,兼顧長輩起居與獨立空間,並提出自地自建的可能性,分享建案生活想像與解決方案。
Thumbnail
2025/03/04
嚮往遠離都市喧囂的寧靜生活?擁有社區型集合住宅與親友同住,是許多人的夢想。本文探討如何規劃透天孝親房,兼顧長輩起居與獨立空間,並提出自地自建的可能性,分享建案生活想像與解決方案。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在改善行人交通安全的過程中,政府必須考慮多元的解決方案,以更好地保護行人和騎士的通行安全。文章探討了交通工程中的斑馬線、紅線、實體人行道及其他交通規則,呼籲民眾遵守交通規範,落實行人與慢車共享街道的概念。通過這些改進,創造更安全的行路環境對所有人都至關重要。
Thumbnail
在改善行人交通安全的過程中,政府必須考慮多元的解決方案,以更好地保護行人和騎士的通行安全。文章探討了交通工程中的斑馬線、紅線、實體人行道及其他交通規則,呼籲民眾遵守交通規範,落實行人與慢車共享街道的概念。通過這些改進,創造更安全的行路環境對所有人都至關重要。
Thumbnail
身處行人地獄的台灣,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過馬路的方法。 當你走到一個路口,這個路口有的方向沒有斑馬線,有的方向有人行道也有斑馬線,這時候,你會怎樣過馬路? 最穩健的方式就是走行人專用天橋或是地下道了。當你走到十字路口,你可以不用管這個路口的紅綠燈號誌,不擇時的直接走向人行天橋或是地下道
Thumbnail
身處行人地獄的台灣,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過馬路的方法。 當你走到一個路口,這個路口有的方向沒有斑馬線,有的方向有人行道也有斑馬線,這時候,你會怎樣過馬路? 最穩健的方式就是走行人專用天橋或是地下道了。當你走到十字路口,你可以不用管這個路口的紅綠燈號誌,不擇時的直接走向人行天橋或是地下道
Thumbnail
前言 現在YouBike普及化後,自行車是很方便的交通工具,假設要去的地點沒有捷運站,距離上又不適合開車,就很適合騎自行車。自行車有眾多好處,例如價格親民,具有方便性,站點又多,是很方便的代步工具,但是在我們享受這項便利的設施時,你又是否想過在路上自行車有哪些潛在的風險呢? 我們平常在路上騎自行車會
Thumbnail
前言 現在YouBike普及化後,自行車是很方便的交通工具,假設要去的地點沒有捷運站,距離上又不適合開車,就很適合騎自行車。自行車有眾多好處,例如價格親民,具有方便性,站點又多,是很方便的代步工具,但是在我們享受這項便利的設施時,你又是否想過在路上自行車有哪些潛在的風險呢? 我們平常在路上騎自行車會
Thumbnail
你好,我是股市鴿~ 台灣交通環境是否真的是行人地獄? 台灣的交通環境一直被批評為「行人地獄」,意指對於行人極度不友善的狀況。近日,有關「路口不停讓行人」的新措施引發爭議,原本預計6月30日起實施的「只要斑馬線上有行人,不論遠近,駕駛都要停讓」規定,被交通部長王國材喊卡,改朝「行人已在近端或過中心線需
Thumbnail
你好,我是股市鴿~ 台灣交通環境是否真的是行人地獄? 台灣的交通環境一直被批評為「行人地獄」,意指對於行人極度不友善的狀況。近日,有關「路口不停讓行人」的新措施引發爭議,原本預計6月30日起實施的「只要斑馬線上有行人,不論遠近,駕駛都要停讓」規定,被交通部長王國材喊卡,改朝「行人已在近端或過中心線需
Thumbnail
分享一些自己在台灣騎單車遇到的事情,以及發現的危險。之前只依賴走路和大眾運輸工具,不理解為什麼總聽到有人說台灣交通很糟。雖然我還是沒有機車與汽車駕照,單就騎單車的經驗,描述我眼中的交通問題。
Thumbnail
分享一些自己在台灣騎單車遇到的事情,以及發現的危險。之前只依賴走路和大眾運輸工具,不理解為什麼總聽到有人說台灣交通很糟。雖然我還是沒有機車與汽車駕照,單就騎單車的經驗,描述我眼中的交通問題。
Thumbnail
地點:台北 燈光:昏暗 機車直行中,行人突然出現。機車騎士視野右方是黑暗的公園,前面也沒有明顯的警示標誌或是燈光(像是紅綠燈之類的)。 台北有滿多一路直行,然後中間突然給你來個斑馬線在地上。白天還行,到了晚上。有滿多地方路燈不亮、或是遠遠的才有商家的燈光。光線不充足的情況下,在暗暗的路上,真的不會注
Thumbnail
地點:台北 燈光:昏暗 機車直行中,行人突然出現。機車騎士視野右方是黑暗的公園,前面也沒有明顯的警示標誌或是燈光(像是紅綠燈之類的)。 台北有滿多一路直行,然後中間突然給你來個斑馬線在地上。白天還行,到了晚上。有滿多地方路燈不亮、或是遠遠的才有商家的燈光。光線不充足的情況下,在暗暗的路上,真的不會注
Thumbnail
續前言交通順暢動線與停放便利&明顯指引圖示號標誌和人車分流系統,前已敍述分享8篇淺見,今續人車分流分享感受。 交通構成要素是道路規劃設施完善為優先,緊鄰是圖示號標誌指引有無完整串連,尤其是紅綠燈各啟動秒數會牽引前後路口動線順暢或走走停停? 次為各行其道設施明確?內為快車道或超車道用,次為慢車道就含有
Thumbnail
續前言交通順暢動線與停放便利&明顯指引圖示號標誌和人車分流系統,前已敍述分享8篇淺見,今續人車分流分享感受。 交通構成要素是道路規劃設施完善為優先,緊鄰是圖示號標誌指引有無完整串連,尤其是紅綠燈各啟動秒數會牽引前後路口動線順暢或走走停停? 次為各行其道設施明確?內為快車道或超車道用,次為慢車道就含有
Thumbnail
在網路看到一則被推爆的對話,大意是說,被外國朋友問到台灣人為何乖乖遵守口罩規定,卻不甩交通規則時,完全答不出來。之前也有被外國媒體形容台灣是行人地獄。我不騎機車也不開車,出門大抵就是走路跟大眾運輸工具,一趟出門起碼會遇到好幾次機車汽車不禮讓斑馬線行人的經驗,每次出門返家,都有那種「幸好無事生還」的疲
Thumbnail
在網路看到一則被推爆的對話,大意是說,被外國朋友問到台灣人為何乖乖遵守口罩規定,卻不甩交通規則時,完全答不出來。之前也有被外國媒體形容台灣是行人地獄。我不騎機車也不開車,出門大抵就是走路跟大眾運輸工具,一趟出門起碼會遇到好幾次機車汽車不禮讓斑馬線行人的經驗,每次出門返家,都有那種「幸好無事生還」的疲
Thumbnail
日前一則 CNN的新聞將臺灣描述成行人地獄,而那陣子也同時發生了幾件交通事故憾事,行人都走在斑馬線上了,卻仍遭汽車撞傷或死亡的意外。 臺灣地狹人稠,行人的路權被嚴重擠壓,尤其是在都會區,上班尖峰時刻人車爭道,每天開車上路都是挑戰,不只自己要小心,還要小心別人不小心。 我曾在金門小住過一星期左右,我發
Thumbnail
日前一則 CNN的新聞將臺灣描述成行人地獄,而那陣子也同時發生了幾件交通事故憾事,行人都走在斑馬線上了,卻仍遭汽車撞傷或死亡的意外。 臺灣地狹人稠,行人的路權被嚴重擠壓,尤其是在都會區,上班尖峰時刻人車爭道,每天開車上路都是挑戰,不只自己要小心,還要小心別人不小心。 我曾在金門小住過一星期左右,我發
Thumbnail
台灣騎樓的面貌可追塑到日治時期「巿區改正」計劃,留下現今在北中南部城區常見的騎樓建築。樓上為住家或倉庫,地面臨街展店,騎樓則為走廄通道。
Thumbnail
台灣騎樓的面貌可追塑到日治時期「巿區改正」計劃,留下現今在北中南部城區常見的騎樓建築。樓上為住家或倉庫,地面臨街展店,騎樓則為走廄通道。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