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保淳教授11月1日在臉書發文,題為「金庸小說版本不值得研究?」談到二十六年前曾經發表論文〈金庸小說版本學〉:
似乎並沒有引起學界的重視,不但沒有發表在期刊上的機會,1999年,我以這篇〈金庸小說版本學〉論文,申請國科會的論文獎助,也沒有獲得通過。當時未獲通過的理由,只有短短的12個字――「金庸小說的版本不值得研究」!
我到現在還是不知道是誰審查的,更不知道他作此武斷的評論,是以什麼為底氣的,但是卻申述無門,只能暗自氣悶,後來將此文收入了我所寫的《解構金庸》一書。
時至今日,只要是研究金庸小說的人,都知道金庸小說版本的釐清,是重中之重的第一步工作,相關的論述文章,早已是不勝枚舉。我當年初發此文,由於只用了台灣「盜版」的金庸小說,是以雖架構粗具、論點鮮明,但疏漏不少,幸賴得有許多後起的學者,援據了更多的版本信息(尤其是港澳版本),補足了其間的罅漏,至今論文、專書,已是蔚為大觀。這次的「金庸傳奇」討論會,將金庸小說的版本研究列為主題之一,正是良有以也,證明了我當初建立的「金庸小說版本學」還是經得起考驗的。
學術界最黑暗最不公平的就是在於匿名審查。每個人在研討會上發言都要先報上姓名、機構與職稱,惟獨在研討會前的論文審查,就有匿名者進行審查和給出評語,審查和評語全不用負責,卻決定了誰可以發表論文或獲得補助。
審查是必須的,但實名審查也是必須的,這是讓人進行自辯,甚至是辯論的途徑。有什麼疑而未決的,我們應當公開辯明。我已經聽過太多教授講到匿名審查時受到無理針對,除了是學派問題,也有這種立場問題。審查人認為論題沒有價值,這就能代表論題真的沒有價值嗎?像林教授的例子,我們事後孔明,知道審查人的觀點錯了,金庸小說的版本當然值得研究,可是這種學術圈的萬惡罪魁藏鏡人打擊了初出茅廬的副教授,完全不用付出任何代價,還有多少碩士生、博士生也受着這種無理的冤屈,他們心中的想法與對學術的追求也受着窒礙呢?
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