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學年度的高一學生是去年教過的學生,這一屆的高中部與上一屆的高中部的學習意願與學習表現相比,穩定許多,因此在課堂上遇到的挑戰也不盡相同。
這一班的學生學習落差大是已經知道的事實,詢問教務處該班級推動分班分組教學的可能性,學校受限於員額編制的問題,無法在高中部推動分班分組教學,因此一開始是採用講授式教學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況,在六到七周的觀察下,發現講授式教學只能讓前三分之一的學生前進,在第一次段考後就調整教學策略,將原先的講述試教學改為分組教學。
透過分組,同時也採用學習共同體的教學策略,但是第二次段考後發現,學生之間互相討論的氛圍很難形成,無法討論的原因可能與該班學生的組成有關,該班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是台灣轉回來或是休學又復學的學生,另外三分之二的人是透過國中部直升上來,這三分之二的學生原本就已經存在學習落差,也包含學習意願較低落的學生,在這樣的結構下,不論是講述式教學或是學習共同體,都只能幫助到前三分之一的學生,因此教學策略必須要再重新調整。
要如何在不分班的環境下進行差異化教學,對於只有一年教學經驗的我而言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有很多細節是與過去一年的經驗有所差異,例如,之前的學生人數都在15人以內,但是這一個班級有23人,多出了接近兩組的學生,這實在令人頭大。
在這時候看到均一教育平台有花蓮縣三民國小的顏美雯老師的觀課紀錄,顏美雯老師在數學課程進行混齡教學的公開觀議課,透過班內分三組的方式進行授課,這樣的操作方式讓我想在高中部嘗試,趁著第二次段考後的空擋,和學生說明新的教學策略及運作方式,取得學生的同意後,就開始進行高中部搭配均一教育平台進行差異化教學。
推行初期,由於需要使用均一教育平台,當時校內並未有足夠的設備及網路能夠在班上使用,因此將教學場地改為電腦教室,課程開始前先讓全班學生知道第三次段考的課程進度,並且透過均一教育平台,安排每一組學生每次上課的課程任務,完成任務的學生可以回到對應的課本內容,深入練習。
由於分了三個組別,每一組別的任務都不盡相同,舉例來說,第三組的學生為師生對話組,會先透過電腦教室的黑板進行講解,確認學生理解後再透過均一教育平台的任務進行解題;第二組為共學組,學生們會依據筆者安排的學習任務,搭配課本教材進行學習,在閱讀過程中若是有卡住的,則是先藉由同儕之間的討論,若還是不行,就舉手跟我討論;第一組的學生為自學組,這一組的學生學習狀況穩定,因此直接面對課本是比較沒有問題的,因此在任務的安排上,通常都是練習題,熟悉學習概念與運算技巧,遇到問題通常也能在跟同學的討論下找出答案。
這三組學生分別有著不同的學習模式與學習任務,在幾次的課程觀察下,成效比起講授式、學習共同體還要好,本來遇到數學就趴睡的同學也可以專注在自己的學習任務上,這是讓人興奮的事情,也更確信學生的學習方式不能只依靠單一教學策略,而是需要依照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適當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