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擁有熱水,以及一切不可思議的資源

我們擁有熱水,以及一切不可思議的資源

前圖紙-avatar-img
發佈於公民社會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們擁有熱水,以及一切不可思議的資源〉2024-11-28

 

  近期天氣轉涼,聯想起去年差不多的時候,租屋處的熱水器出了問題,反覆修又反覆壞掉,在幾次寒流特別冷的日子,沒有熱水可以用。艱困地用水壺到頂樓的飲水機裡裝熱水,回浴室自己「調配」,痛苦克難地完成洗澡大工程。

 

  時過境遷,新的租屋處有新的熱水器(當然,舊租屋處後來也換了熱水器,不至於整個冬天那樣度過),轉到熱的那邊就有熱水。對於沒有去思考這件事情的人來說,這是再理所當然不過的事了。但放眼整個人類歷史,我們無疑擁有了一種不可思議的特權。

 

  然而,無論認為是整體環境的大問題,又或者聚焦於自己錢不夠用,我們總是聽到人們苦於經濟。雖然與古代人相比,我們應當是擁有很多,但「人們總被金錢壓力所追趕」的這件事,卻又很難說不是事實。

 

 

  有一種說法認為,之所以人們覺得當前環境不好,是出於一種不知足的相互比較。因為這個時代的貧富差距特別巨大,而且社群媒體又讓我們能夠看到那些生活水平明顯好過我們的人的生活。

 

  在古代,「天高皇帝遠」,我們理所當然地相信有人過著奢華的生活,但是眼不見為淨,那就像另一個世界,多數人並不知道那實際而言是怎麼一回事,就算知道了,也不會認為自己屬於那裡。

 

  但在這個時代,我們會相信別人過的生活也是我們可能過的生活。而且我們更願意將自己與自己並不擁有的事物相提並論,而鮮少主動去想自己擁有什麼別人沒有的東西。譬如我們有網路可用、我們有電力可用,還有冬天時穩定運作的熱水器、以及夏天拯救生命的冷氣機。但往往不覺得這些事情有什麼值得一說。

 

 

  不過,對我來說,這與其說是一個「知足」的問題,或者應該說是整理自己的資源,重新為自己建立預期,並做出相應規劃的問題。

 

  譬如說,我們可以思考的角度是:便利的網路、滿足生理需求的家電,為我們帶來怎樣的優勢,讓我們能夠做到多少古代人或經濟狀況更差的人沒有機會做到的事;我們能夠多麼便利地學習、多麼輕鬆地加熱與潔淨自己的身體,以此避免疾病、更有效率地工作與體驗生活。

 

  這些在這個時代、這個國家生活所得到的「額外的好處」成為了我們前進的基礎,讓我們得以追逐更美好的生活、也為之後的人創造更完善的環境。就像老生常談的「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我們在乘涼之際,除了心懷感激之外,無須用在種樹的時間,應該要能被拿來做其他更有價值的事情。

 

  那樣的事情會是什麼,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但至少,首先不去羨慕那些遙遠的事物,然後充分利用自己所有,便能大方向踏上自己該走的路。






延伸閱讀:

〈前圖紙的一年(二):關於寫作,以及熱水器〉

〈電力時代裡,理所當然的日常〉

〈支配財產的自由與分配正義〉

〈Veil of Omniscientia--全知之幕〉

〈末日時鐘,與一直還未被毀滅的我們〉

avatar-img
前圖紙的沙龍
102會員
851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前圖紙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將一個人關進監獄究竟有多大程度是需要的?亞利桑那大學法學院院長米勒認為「我們的制裁和懲罰系統已經達到了歷史和全球標準上過度的程度」。他認為我們應該去思考那些犯下和安德森一樣嚴重的錯誤與傷害的人之中,有多少人可以像他這樣成功地重新融入社會。「嚴厲的懲罰是否剝奪了憐憫和救贖的機會?」米勒教授問到。
  如果他用正常的速度,清晰說出那些話。那中間重講一次的事情就不必發生,整件事應該可以更快完成。相反地,想要速戰速決、快速但令人困惑,增加了一些本來不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理解成本。事情需要更繁複的流程才能完成,所以令人著急。
  有一些成人,會用「他們還只是十幾歲的孩子」去幫那些做出不尊重他人行為的學生辯護。但這其實只是一種藉口,他們表面上是在袒護孩子,但更深一層來說,他們透過這個行為宣揚了一些糟糕的價值觀,譬如:「這些不尊重人的言行不是什麼嚴重的事」、「這些孩子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將一個人關進監獄究竟有多大程度是需要的?亞利桑那大學法學院院長米勒認為「我們的制裁和懲罰系統已經達到了歷史和全球標準上過度的程度」。他認為我們應該去思考那些犯下和安德森一樣嚴重的錯誤與傷害的人之中,有多少人可以像他這樣成功地重新融入社會。「嚴厲的懲罰是否剝奪了憐憫和救贖的機會?」米勒教授問到。
  如果他用正常的速度,清晰說出那些話。那中間重講一次的事情就不必發生,整件事應該可以更快完成。相反地,想要速戰速決、快速但令人困惑,增加了一些本來不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理解成本。事情需要更繁複的流程才能完成,所以令人著急。
  有一些成人,會用「他們還只是十幾歲的孩子」去幫那些做出不尊重他人行為的學生辯護。但這其實只是一種藉口,他們表面上是在袒護孩子,但更深一層來說,他們透過這個行為宣揚了一些糟糕的價值觀,譬如:「這些不尊重人的言行不是什麼嚴重的事」、「這些孩子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