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不需要母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這世界還需要母親嗎?當過去被視為神聖的「母職」,逐漸在科技與文化的交錯中失去傳統的光環,當子宮孕育的神秘被生殖科技拆解為數據與基因,當分娩與哺乳不再是女性的唯一道路,母親這個角色,似乎變得不再那麼絕對。取而代之的是「養育者」的概念,一種更開放、更自由,更能替代「母親」的時代新角色。

  然而,說「這世界不需要母親」並不是一種冷酷的否定,而是一種對「神格化的母職」提出的反思:我們需要的,或許不再是被社會習慣性神聖化或浪漫化的母親,而是「光」——一束能夠照亮彼此、引領前路的光芒。它代表愛與責任、陪伴與支持,而這些品質並非只能由女性承擔。於是,「母親」逐漸從單一的血緣與性別象徵,轉化為更有包容度的「養育者」。

  西蒙‧波娃在《第二性》中,以「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的」一句話,道破了女性在社會建構中被如何一步步推向「母職」。女性的身體、心理、角色定位,其實常年被父權體制或傳統規範牢牢箍住。成為母親似乎是女人的「必經之路」,而不是「自由選擇」。直到後來,上野千鶴子從東方脈絡出發,藉由犀利的筆鋒揭露了這套制度如何壓迫、如何將女性束縛在「母職」的神壇之上。

  這兩位女性主義先驅,像是不約而同地敲響了同一記警鐘:女性不是工具,也不是用來延續血脈或撫養後代的機器。若她願意投入「養育」,那是權利,也是責任;若她選擇不踏入「母親」的道路,也不該被貼上「自私」或「異端」的標籤。從此刻開始,我們才真正看見「母親」的定義被動搖,並逐漸轉變為「養育者」。一個更廣義、更彈性的詞彙。

 

  在傳統社會裡,母親被賦予了「至高無上」的意義:她象徵無私的愛、慈悲的付出、還帶有宗教般的神聖性。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中,聖母瑪利亞懷抱耶穌的形象便是極致表現——她既是「養育」的擬人化,也是文化與信仰的道德典範。

  但在現代科技與社會結構的變遷下,這種神格化的母職正悄然退場。生殖科技、無痛分娩、配方奶粉,以及蓬勃的職場機會,讓「當母親」不再是女性唯一的人生選擇。人們驚覺,女性之所以被期待成為母親,背後隱含了千百年來的父權規範;一旦這種規範鬆動,就像皇冠滑落,母親的榮光也不再那麼不可侵犯。新的角色——「養育者」——正崛起,並以更平權的精神呼籲:只要你願意提供愛與照顧,就無需拘泥於性別。

  伴隨著母職神聖地位的鬆動,我們的時代浮現了另一道陰影:越來越強烈的孤獨感。有人將「少子化」歸咎於女權崛起,認為是女性「拒絕生育」。事實上,這或許更是一種結構性的延伸:當每個人都在自我覺醒的長程路途上,將心力投注於理解自己、探索內在,便容易忽略了向外連結的動力與時間。

  自我探索是一場漫長的挖掘。當你用理性與感性一起,耐心地剝開自己的傷口,剖析恐懼與慾望,需要極大的精力。如果說女性長久以來被「他人目光」和「必須付出的母職」牽制,那麼當她們終於在波娃、上野等人的啟迪下,開始向內探尋,就更容易體驗到那種形單影隻的孤獨。

如此,短期內,她們或許無暇顧及婚姻、生育或任何形式的外在連結。這既不是自私,也不是對社會的叛逆,而是一種必要的過程。對個人而言,幾年或十幾年或許就能完成,但對整個社會或文化,恐怕得耗上好幾代人的沉澱與調適。

 

  我們為何無法輕易告別母親的形象?因為人性具備強大的慣性,那些相傳已久的故事、信仰與規範,就像引力一般束縛著我們。幾千年來,母性不僅是一種生物屬性,更內化成了文化血脈,刻寫在成長的每個角落。從「傳宗接代」到「養兒防老」,乃至「做女人就是要結婚生子」,這些說法像陰魂不散地繞在我們耳邊,一旦有人試圖違背,就會迎來集體的審視與社會的壓力。

  同時,「黏性」正源自人性的「訴說」需求:我們藉由口耳相傳、互相肯定,將傳統觀念一代又一代地延續。要挖掉這些根深蒂固的意識形態,就像要在岩石上鑿出新的水道,需要的,不只是個人意志,更是一整個世代對「人性與文化」同時進行的鬆動與反思。

  若母親的意象逐漸式微,那麼,愛與關懷會消失嗎?《憤怒的葡萄》那場深刻的結尾早已用行動給出答案:羅莎夏恩哺育陌生人的場景,揭示了「乳房」不只屬於血緣親子關係;它也代表了一種更深邃的人性之光。一個快要餓死的人,被一位剛失去嬰兒的女性以乳汁救活。這裡超越了「母親—子女」的既定範疇,昇華為「養育者—被撫育者」的普世情感。

  同樣地,文藝復興時期的聖母像,聖母瑪利亞懷抱耶穌的畫面也傳遞了一種超越血緣的神聖:她用乳汁餵養「救世主」,既象徵傳統的母職崇高,也蘊藏著悲憫眾生的普遍大愛。只是到了今天,我們開始質問:為什麼必須是「母親」才能彰顯這份慈悲?「養育者」概念的提出,重新定義了乳房、哺乳、愛與關懷的意義;也為未來各種多元家庭、跨性別養育、或任何願意投入照顧角色的人,預留了可能性。

  當母親這個角色開始褪色,男女在彼此關係裡將面臨哪些挑戰?未來十年,勢必是一段反覆摸索與衝撞的歷程。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還會殘留於某些家庭與文化情境,而新型態的「無性別分工」、平權式伴侶關係也會崛起。衝突在所難免:男性開始迷失「父職」的權威,女性試圖更全面地走向獨立;同時,人們也更渴望親密連結,卻在自我覺醒的孤獨中掙扎。

  這種「邁向平等卻又孤獨」的自我衝突,往往引發大量不確定與焦慮。有人願意嘗試新型態的伴侶關係,也有人緊抓傳統不放,但不論如何,潮流不可逆轉:隨著女性主義思潮與全球化資訊流動的持續擴散,舊有的母親形象終將讓位於更彈性、更多元的「養育者」角色。屆時,或許沒有人再強調「女人必須是母親」、也不再認為「男性就不善於照料孩子」。我們將迎來更開放的親子觀念,也更願意用「光」去形容任何一位付出者。

 

  歸根究柢,世人所需要的從來不只是一個被社會結構包裹、被文化神聖化的「母親」;我們需要的,是像光一般的養育者——無論性別、年齡、血緣,都能給予溫暖的關懷、堅定的支持和未來的希望。這束光,若來自女性,固然動人;若來自男性,也同樣耀眼;若同時來自一個「願意付出」的群體,則更能照亮整個社會。

  可我們也不能忽視,真正要拋下「母親」這個傳統角色,其實是拋下長久以來對女性的種種枷鎖,也是拋下對男性的刻板期待。要邁向「光」的境界,就得有勇氣面對孤獨、面對自我、並推開固有的文化之門。這場進程不會在幾年內結束,它必然漫長如世紀般地在代與代之間傳遞;就像一顆行星要掙脫引力,需要的是巨大能量以及不斷調整的方向。

 

  當我們看著《憤怒的葡萄》那最後一幕,或回望瑪利亞與耶穌的畫作,想起曾經「母親」這個詞帶給我們的安全感與溫暖,也會同時發現:世代的變遷並不會抹殺愛與關懷,反而更能拓寬「照顧他人」的定義。我們真正渴望的,不是以性別或傳統名義來給予的照顧,而是每一束真誠、溫暖的光。這光,或許是一句懂得、一次擁抱、一個無私的舉動;它不再專屬於母親,也不再被束縛在名詞之中。

  從父權到平權,從「母親」到「養育者」,這條路途雖艱難,卻也閃爍著足以照亮未來的火花。每個人都可以是光,每個人也都能被照亮。或許,當我們真正理解了「我們需要的不是母親,而是彼此成為光」時,才能走出那條代代相傳的思維巷弄,在更深的孤獨之中,激發出更真摯的愛;在更廣的世界裡,看見更熾亮的希望。

  它不是犧牲,而是自我覺醒;不是被迫,而是自願選擇。當一切的封印被打開,當母親不再只能是女性的桎梏,當我們愿意直視並接納人性深處的孤獨與渴望,這世界,才會真正顯露出它的包容與多元。正如上野千鶴子所言,女性應該有更自由的天空;同樣,男性也該能擁抱養育與柔軟。屆時,「母親」不再是「子宮」、「乳房」或「血緣」的專利,而是一段被每個人的光芒所取代的道路。

  或許,當我們回望這個時代的自我覺醒與孤獨浪潮,一切都不過是進化與破繭。只要我們記得:真正偉大的不是「母親」這個符號,而是那份跨越了性別、超越了時代的愛與責任。最終,這世界需要的不是那頂「母親」的古老桂冠,而是一束束源於人心的光——照亮自己,也溫暖他人。

 

 



作者:高浩容。哲學博士,道禾實驗教育基金會兒童青少年哲學發展中心主任研究員、台灣哲學諮商學會(TPCA)監事。著有《小腦袋裝的大哲學》、《心靈馴獸師》等書。課程、講座或其他合作邀約,請來信studiomowen@gmail.com

avatar-img
84會員
88內容數
哲學博士。結合哲學諮商與教育的實務經驗,以存在心理學視角,提供對於:自由、責任、命運、孤獨、存在感、價值感等人生課題的分析與覺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容我說 的其他內容
如果你很寂寞,有一種治療方式:開車上路,去見那個你想見的人。
回想2024,身邊有不少人不得不離開舒適圈。大家都在問:「我該怎麼繼續維持對未來的熱情?又該如何應對各種挑戰,而不至於陷入自我懷疑?」於是我決定寫份年終總結。這份總結有我這一年下來的五個體悟。希望在這個匆忙的時代裡,若我們能在平視的對話裡彼此啟發,這些文字就算是找到了存在的意義。
這個問題凸顯常人對以下三件事的誤解:大學、職業和人生。
通過他們,我找到了自己的根,明白了家的所在。家,不正是一群擁有共同語言和共同記憶的人聚集的地方嗎?
每個人都需要通過某種方式,去感受自己活著。我的方法是寫作,你的方式是什麼?
如果你很寂寞,有一種治療方式:開車上路,去見那個你想見的人。
回想2024,身邊有不少人不得不離開舒適圈。大家都在問:「我該怎麼繼續維持對未來的熱情?又該如何應對各種挑戰,而不至於陷入自我懷疑?」於是我決定寫份年終總結。這份總結有我這一年下來的五個體悟。希望在這個匆忙的時代裡,若我們能在平視的對話裡彼此啟發,這些文字就算是找到了存在的意義。
這個問題凸顯常人對以下三件事的誤解:大學、職業和人生。
通過他們,我找到了自己的根,明白了家的所在。家,不正是一群擁有共同語言和共同記憶的人聚集的地方嗎?
每個人都需要通過某種方式,去感受自己活著。我的方法是寫作,你的方式是什麼?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
在光仔四個月左右,我開始面對副食品這件事,一開始沒什麼概念只有既有印象吃粥吃糊,後來一位好友媽媽分享BLW(Baby-led weaning)這個概念,查了些資料,再看到SUNNY老師在YOUTUBE上的分享後(連結),我決定試試這個方法。 什麼是BLW 我們如何挑選及處理食物? 我們如何吃?
這篇除了分享上面找幼兒園時間點的心得外,會分享一些我所經歷到的現象以及歸納,不是一個絕對答案,但是可以作為一個對照的參考值。 1. 幼兒園新生入學時間?
蒙特梭利教學法的三大主要理念包括:提供環境自主學習:以自由為基本原則,讓兒童自由地探索周遭事物,出於自願和主動地激發她/他們的潛能。而當兒童可以自由自主地選擇感興趣的活動時,便會專心投入,因而能夠發展智力,培養自我管理能力,懂得自律。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
在光仔四個月左右,我開始面對副食品這件事,一開始沒什麼概念只有既有印象吃粥吃糊,後來一位好友媽媽分享BLW(Baby-led weaning)這個概念,查了些資料,再看到SUNNY老師在YOUTUBE上的分享後(連結),我決定試試這個方法。 什麼是BLW 我們如何挑選及處理食物? 我們如何吃?
這篇除了分享上面找幼兒園時間點的心得外,會分享一些我所經歷到的現象以及歸納,不是一個絕對答案,但是可以作為一個對照的參考值。 1. 幼兒園新生入學時間?
蒙特梭利教學法的三大主要理念包括:提供環境自主學習:以自由為基本原則,讓兒童自由地探索周遭事物,出於自願和主動地激發她/他們的潛能。而當兒童可以自由自主地選擇感興趣的活動時,便會專心投入,因而能夠發展智力,培養自我管理能力,懂得自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沒有人說過的是,當你的小孩死了,一部分的你(非常小、但不可忽略的部分)也鬆了一口氣。因為,從你成為父母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在你預期中、日夜擔心且做好準備的那一刻,終於來到了。啊,你告訴自己,終於來到了。就是現在了。」
Thumbnail
母親是世界上第一個和孩子建立連結的人,是神聖不可取代的存在,從生理到心理緊密相連,既甜蜜也痛苦,母親背負許多社會的框架及價值觀,犧牲在所難免,不斷地付出甚至筋疲力盡,過程難熬辛苦卻快樂著,這是大部分母親的常態,但也總有例外,不知道如何愛小孩,對小孩疏於照顧,或是過度的愛變成控制。
Thumbnail
透過文學家與心理專家,探討母愛。接納母親的人性。破解母親角色與收回錯誤的投射,一起走出不被愛的孩子困境。
母親節剛過,在此仍然用力的祝福天下的母親都happy❤️‼️ 昨天一定很多母親們收到孩子和家人各種謝意的表達,而所有的母親,最大的喜悅無非就是孩子和家人都能健康快樂的過好每一天。 世上每一個「母親」,除了這個身分之外,也都是一個獨立的女人,家庭帶來的往往牽絆很深,常常讓個人的角色愈來愈淡化、或是
Thumbnail
今天是母親節, 願天下的母親節快樂, 他們總是在我們的背後默默守護著他的孩子, 即使他們在天堂的時候, 也是用他們另一種的方式, 繼續守護著孩子們, 默默守護的愛. 無論孩子幾歲,30歲40歲70歲 在她們的眼裡永遠都是他的寶貝孩子. 有時候不要因為母親已經不在世上了, 就覺得說
Thumbnail
天下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相信這兩句歌詞大家都已耳熟能詳,但直到這個旋律又再響起的時間,才突然意識到⋯
Thumbnail
我們即使是孩子的母親,於陪伴孩子生活過程中,同時也正對這社會有所貢獻。
Thumbnail
當一位母親在自己熱愛的事情上,學習也好,發光發熱也好,讓小孩看到,並自己去思考這究竟是不是他們要的,這才是渲染力。至少,到了老年,我不希望成為對著子女訴苦:「都是因為你們,我放棄了我自己的人生。」這樣的女人。
Thumbnail
書中記載了作者母親過世後,她對母愛的衝突和體悟。這也許是一本療傷的書,如果我能早一點閱讀到<沒有媽媽的超市>,或許我可以感到不那麼孤單,因為有一位作者,用溫暖的文字描繪出了一位我熟悉的亞洲母親,和作為一位亞洲母親的孩子成長中的壓抑,更重要的是「沒有媽媽」之後,怎麼重建了自己。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沒有人說過的是,當你的小孩死了,一部分的你(非常小、但不可忽略的部分)也鬆了一口氣。因為,從你成為父母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在你預期中、日夜擔心且做好準備的那一刻,終於來到了。啊,你告訴自己,終於來到了。就是現在了。」
Thumbnail
母親是世界上第一個和孩子建立連結的人,是神聖不可取代的存在,從生理到心理緊密相連,既甜蜜也痛苦,母親背負許多社會的框架及價值觀,犧牲在所難免,不斷地付出甚至筋疲力盡,過程難熬辛苦卻快樂著,這是大部分母親的常態,但也總有例外,不知道如何愛小孩,對小孩疏於照顧,或是過度的愛變成控制。
Thumbnail
透過文學家與心理專家,探討母愛。接納母親的人性。破解母親角色與收回錯誤的投射,一起走出不被愛的孩子困境。
母親節剛過,在此仍然用力的祝福天下的母親都happy❤️‼️ 昨天一定很多母親們收到孩子和家人各種謝意的表達,而所有的母親,最大的喜悅無非就是孩子和家人都能健康快樂的過好每一天。 世上每一個「母親」,除了這個身分之外,也都是一個獨立的女人,家庭帶來的往往牽絆很深,常常讓個人的角色愈來愈淡化、或是
Thumbnail
今天是母親節, 願天下的母親節快樂, 他們總是在我們的背後默默守護著他的孩子, 即使他們在天堂的時候, 也是用他們另一種的方式, 繼續守護著孩子們, 默默守護的愛. 無論孩子幾歲,30歲40歲70歲 在她們的眼裡永遠都是他的寶貝孩子. 有時候不要因為母親已經不在世上了, 就覺得說
Thumbnail
天下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相信這兩句歌詞大家都已耳熟能詳,但直到這個旋律又再響起的時間,才突然意識到⋯
Thumbnail
我們即使是孩子的母親,於陪伴孩子生活過程中,同時也正對這社會有所貢獻。
Thumbnail
當一位母親在自己熱愛的事情上,學習也好,發光發熱也好,讓小孩看到,並自己去思考這究竟是不是他們要的,這才是渲染力。至少,到了老年,我不希望成為對著子女訴苦:「都是因為你們,我放棄了我自己的人生。」這樣的女人。
Thumbnail
書中記載了作者母親過世後,她對母愛的衝突和體悟。這也許是一本療傷的書,如果我能早一點閱讀到<沒有媽媽的超市>,或許我可以感到不那麼孤單,因為有一位作者,用溫暖的文字描繪出了一位我熟悉的亞洲母親,和作為一位亞洲母親的孩子成長中的壓抑,更重要的是「沒有媽媽」之後,怎麼重建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