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親密關係?破解童年創傷的鎖鏈,建立信任與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一、什麼是害怕親密關係?

有些人在人際互動中,會刻意避免深入的情感交流,總在關係剛開始時顯得親近,但一旦對方試圖進一步靠近,就會下意識地退縮,甚至中斷聯繫。這種「害怕親密關係」的模式,通常是為了避免再次受到情感上的傷害而建立的心理防衛機制。


二、創傷根源:童年的破裂經歷

心理學中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認為,幼年時期與照護者之間的互動,會塑造我們未來的親密關係模式。恐懼型依附(Fearful-Avoidant Attachment)便是其中一種模式,通常源自於父母或重要他人對孩子的忽視、情感上的冷漠,或因關係破裂導致的失落感。

案例分享

小明(化名)在六歲時父母離異,母親忙於工作,無暇顧及他的情緒需求。這段缺乏支持的童年經歷,使得小明長大後,總覺得親密關係是危險的,害怕一旦信任別人,就會再次面臨被拋棄的痛苦。因此,他每次與伴侶開始變得親近時,內心都會湧現強烈的不安,最終選擇結束關係。



三、恐懼型依附與自我保護的矛盾

恐懼型依附的人通常同時渴望愛與安全感,但又害怕受到傷害。他們的內心有一種矛盾心態:既想要親近,又害怕信任他人。這種心態讓他們在關係中進退兩難,總是在關係加深時選擇抽離,彷彿在親密與孤獨之間擺盪。

根據心理治療師 Sue Johnson 的觀點,害怕親密關係的根源在於「情感依附的斷裂」。她指出,個人在童年時期若未能穩定感受到被愛與支持,成年後會缺乏對關係的安全感,導致對親密的恐懼。


四、克服害怕親密關係

1. 增強自我覺察:辨識恐懼

在親密關係中感到不安時,可以靜下心來問問自己:「這種不安感來自現在的情況,還是源自過去的經歷?」學會辨識這些情緒的來源,有助於減少因誤解而產生的防衛反應。

2. 練習正向溝通

害怕親密關係的人常習慣將情緒埋在心裡,但長期下來容易造成誤會和距離感。嘗試用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來表達需求和感受,能讓雙方更理解彼此的內心世界。

3. 參與心理治療

透過與心理治療師合作,可以深入探討內心的恐懼和創傷。依附治療(Attachment-Based Therapy)特別適合處理因童年經歷導致的關係困難。此外,參加支持團體也是一個安全的方式,讓自己逐步適應與他人建立信任。

4. 練習自我接納

可以透過冥想或書寫,與內在小孩對話,告訴他:「我在這裡陪著你,你的感受是被接納的。」當我們學會愛自己,才能在親密關係中不再過度依賴他人的認可。


五、擺脫恐懼

當我們逐漸理解自己對親密的恐懼,其實是過去創傷的產物,就能學會放下那些防衛機制,開始建立更健康的關係。我們不再需要透過避免親密來保護自己,而是能在愛與信任中成長。

一段健康的親密關係,不僅能帶來安全感,也能成為我們情感上的支柱。它讓我們感受到,無論發生什麼,都有人願意陪伴我們、支持我們。


結語:關係中的安全感,源自自我的療癒

我們無法改變過去的創傷,但我們能選擇療癒自己,為未來的關係創造可能性。透過增強自我覺察、建立信任的溝通和內在小孩療癒,我們能從害怕親密中解脫,進而擁有更豐富且穩定的人際關係。

❤️ 更多文章:艾煦的個人部落格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艾煦的沙龍
3會員
65內容數
徘徊世俗之外的靈魂. 一個背包流浪半年, -7度到40度, 旅行17國, 走過數不清的城鎮, 5種宗教文化, 體驗8段不同背景家庭, 睡過無數地方, 還有太多來自世界各地過客們. 分享各式旅行, 生活, 靈性成長, 任何有興趣的人事物.
艾煦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28
現代人容易將幸福與重大成就連結,忽略日常小確幸。本文分享尋找日常幸福的方法,包括品味清晨咖啡、雨後散步、烹飪晚餐、閱讀、與朋友交流等,並提出提升生活質感的技巧:覺察當下、培養感恩、分享幸福。作者認為幸福存在於日常點滴,只要用心感知,就能在繁忙生活中獲得持久快樂。
Thumbnail
2025/03/28
現代人容易將幸福與重大成就連結,忽略日常小確幸。本文分享尋找日常幸福的方法,包括品味清晨咖啡、雨後散步、烹飪晚餐、閱讀、與朋友交流等,並提出提升生活質感的技巧:覺察當下、培養感恩、分享幸福。作者認為幸福存在於日常點滴,只要用心感知,就能在繁忙生活中獲得持久快樂。
Thumbnail
2025/03/25
紐西蘭打工換宿之旅:突破舒適圈的自我挑戰與成長。文章描述作者如何克服語言障礙,在全英語環境下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揹包客交流,並從中學習適應不同文化,提升語言能力與自信。
Thumbnail
2025/03/25
紐西蘭打工換宿之旅:突破舒適圈的自我挑戰與成長。文章描述作者如何克服語言障礙,在全英語環境下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揹包客交流,並從中學習適應不同文化,提升語言能力與自信。
Thumbnail
2025/03/21
人生哲理文章,探討心態、格局與能力的重要性,並分享如何透過調整心態,提升能力以克服人生挑戰。
Thumbnail
2025/03/21
人生哲理文章,探討心態、格局與能力的重要性,並分享如何透過調整心態,提升能力以克服人生挑戰。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感到冷漠無情,對他人的情感需求漠不關心。回想起來,這種冷漠源自於我的童年,那時候缺乏父母的情感關懷。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意識到這樣的行為不僅讓我孤獨,還使我失去了許多與人深度連結的機會。透過情感教育和自我反思,我開始學習如何理解他人的感受,並逐步打破那道冷漠的牆。
Thumbnail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感到冷漠無情,對他人的情感需求漠不關心。回想起來,這種冷漠源自於我的童年,那時候缺乏父母的情感關懷。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意識到這樣的行為不僅讓我孤獨,還使我失去了許多與人深度連結的機會。透過情感教育和自我反思,我開始學習如何理解他人的感受,並逐步打破那道冷漠的牆。
Thumbnail
過去的我,總是在衝突來臨時退縮,不敢表達真實的感受。內心的恐懼總讓我認為,對抗只會讓情況更糟。然而,當我開始學習非暴力溝通,並嘗試在小範圍內表達意見,我驚訝地發現,衝突其實是一種交流的契機。逃避並不是唯一的選擇,而每一次正面的溝通,都是一次內心的成長。
Thumbnail
過去的我,總是在衝突來臨時退縮,不敢表達真實的感受。內心的恐懼總讓我認為,對抗只會讓情況更糟。然而,當我開始學習非暴力溝通,並嘗試在小範圍內表達意見,我驚訝地發現,衝突其實是一種交流的契機。逃避並不是唯一的選擇,而每一次正面的溝通,都是一次內心的成長。
Thumbnail
我曾經對親密關係感到害怕,彷彿每一次的靠近都是一次風險。我總認為,信任別人只會帶來更深的傷害,於是選擇退縮。後來我發現這些恐懼其實源自童年的經歷——那個曾經孤單的小孩一直在尋找愛與安全感。我開始學會如何與自己的內在小孩和解,並在關係中勇敢地表達需求。現在的我,終於不再害怕愛,也不再逃避親密。
Thumbnail
我曾經對親密關係感到害怕,彷彿每一次的靠近都是一次風險。我總認為,信任別人只會帶來更深的傷害,於是選擇退縮。後來我發現這些恐懼其實源自童年的經歷——那個曾經孤單的小孩一直在尋找愛與安全感。我開始學會如何與自己的內在小孩和解,並在關係中勇敢地表達需求。現在的我,終於不再害怕愛,也不再逃避親密。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安全感缺失的人在親密關係中所面臨的挑戰。透過對親密恐懼和父母與子女之間關係的分析,揭示了不安全家庭環境對個人成長的影響,並提出了每位父母都可以是孩子心靈成長的支持者。與此同時,文章也質疑了社會對愛的定義,強調了愛本質的探索和理解。本文希望提供一個思考的起點,讓讀者反思自己的愛與關係。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安全感缺失的人在親密關係中所面臨的挑戰。透過對親密恐懼和父母與子女之間關係的分析,揭示了不安全家庭環境對個人成長的影響,並提出了每位父母都可以是孩子心靈成長的支持者。與此同時,文章也質疑了社會對愛的定義,強調了愛本質的探索和理解。本文希望提供一個思考的起點,讓讀者反思自己的愛與關係。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迴避型依戀的心理特徵,作者分享了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對情感的掙扎與反思。作者揭示了由於過去的情緒被壓抑,導致自己無法真實面對親密關係。透過回憶與自我對話,作者學會了接納自己的脆弱和情緒釋放的必要性,並反思愛與成長之間的關係,最終強調了自我接納的重要性。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迴避型依戀的心理特徵,作者分享了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對情感的掙扎與反思。作者揭示了由於過去的情緒被壓抑,導致自己無法真實面對親密關係。透過回憶與自我對話,作者學會了接納自己的脆弱和情緒釋放的必要性,並反思愛與成長之間的關係,最終強調了自我接納的重要性。
Thumbnail
在關係中,許多人常常害怕被丟下,這通常源於心中那個受過傷的小孩。這篇文章探討瞭如何透過自我支持、關注自身感受和給自己空間來建立安全感,學會面對人際關係中的挑戰。透過這些方法,你將能減少焦慮,並發現自己值得被愛和看見。讓我們一起探索這些重要的步驟,為自己建立更強大的內在力量。
Thumbnail
在關係中,許多人常常害怕被丟下,這通常源於心中那個受過傷的小孩。這篇文章探討瞭如何透過自我支持、關注自身感受和給自己空間來建立安全感,學會面對人際關係中的挑戰。透過這些方法,你將能減少焦慮,並發現自己值得被愛和看見。讓我們一起探索這些重要的步驟,為自己建立更強大的內在力量。
Thumbnail
我的感情觀是經歷過許多起伏和困惑的。過去的傷痛和不安全的經歷塑造了我對愛情的看法,讓我變得謹慎而脆弱。 對我來說,信任是建立感情的基石。因為曾經被欺騙、背叛或拋棄,我對他人的真誠性持有懷疑態度。我不會輕易相信他人,而是需要時間來觀察和了解對方的言行舉止。我害怕再次被傷害,所以會保持著一定的距離
Thumbnail
我的感情觀是經歷過許多起伏和困惑的。過去的傷痛和不安全的經歷塑造了我對愛情的看法,讓我變得謹慎而脆弱。 對我來說,信任是建立感情的基石。因為曾經被欺騙、背叛或拋棄,我對他人的真誠性持有懷疑態度。我不會輕易相信他人,而是需要時間來觀察和了解對方的言行舉止。我害怕再次被傷害,所以會保持著一定的距離
Thumbnail
「依戀關係」是所有哺乳類動物都會進行的早年依附行為。小生命出生時,一定都要依靠、依附環境中的主要照顧者才能存活下來。一般情況是誕生時,就在我們身旁的母親。特殊情況下,可能必須仰賴其他出現的主要照顧者,來讓自己存活。如此也影響我們依戀關係的安全感品質...
Thumbnail
「依戀關係」是所有哺乳類動物都會進行的早年依附行為。小生命出生時,一定都要依靠、依附環境中的主要照顧者才能存活下來。一般情況是誕生時,就在我們身旁的母親。特殊情況下,可能必須仰賴其他出現的主要照顧者,來讓自己存活。如此也影響我們依戀關係的安全感品質...
Thumbnail
一個人對關係的不安和焦慮是全面性的。從個人的關係到社會性的關係(包括職場),都會讓一個人處在進退維谷、左右兩難、惶惶不安的矛盾心情中。特別是童年生長環境若缺乏對一個孩子的情感連結與回應,也就是孩子感受不到愛的存在,缺乏體會自己的生命是被重視和在乎的,是被放在心上,是被專注地互動與交流。
Thumbnail
一個人對關係的不安和焦慮是全面性的。從個人的關係到社會性的關係(包括職場),都會讓一個人處在進退維谷、左右兩難、惶惶不安的矛盾心情中。特別是童年生長環境若缺乏對一個孩子的情感連結與回應,也就是孩子感受不到愛的存在,缺乏體會自己的生命是被重視和在乎的,是被放在心上,是被專注地互動與交流。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