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親密關係?破解童年創傷的鎖鏈,建立信任與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一、什麼是害怕親密關係?

有些人在人際互動中,會刻意避免深入的情感交流,總在關係剛開始時顯得親近,但一旦對方試圖進一步靠近,就會下意識地退縮,甚至中斷聯繫。這種「害怕親密關係」的模式,通常是為了避免再次受到情感上的傷害而建立的心理防衛機制。


二、創傷根源:童年的破裂經歷

心理學中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認為,幼年時期與照護者之間的互動,會塑造我們未來的親密關係模式。恐懼型依附(Fearful-Avoidant Attachment)便是其中一種模式,通常源自於父母或重要他人對孩子的忽視、情感上的冷漠,或因關係破裂導致的失落感。

案例分享

小明(化名)在六歲時父母離異,母親忙於工作,無暇顧及他的情緒需求。這段缺乏支持的童年經歷,使得小明長大後,總覺得親密關係是危險的,害怕一旦信任別人,就會再次面臨被拋棄的痛苦。因此,他每次與伴侶開始變得親近時,內心都會湧現強烈的不安,最終選擇結束關係。



三、恐懼型依附與自我保護的矛盾

恐懼型依附的人通常同時渴望愛與安全感,但又害怕受到傷害。他們的內心有一種矛盾心態:既想要親近,又害怕信任他人。這種心態讓他們在關係中進退兩難,總是在關係加深時選擇抽離,彷彿在親密與孤獨之間擺盪。

根據心理治療師 Sue Johnson 的觀點,害怕親密關係的根源在於「情感依附的斷裂」。她指出,個人在童年時期若未能穩定感受到被愛與支持,成年後會缺乏對關係的安全感,導致對親密的恐懼。


四、克服害怕親密關係

1. 增強自我覺察:辨識恐懼

在親密關係中感到不安時,可以靜下心來問問自己:「這種不安感來自現在的情況,還是源自過去的經歷?」學會辨識這些情緒的來源,有助於減少因誤解而產生的防衛反應。

2. 練習正向溝通

害怕親密關係的人常習慣將情緒埋在心裡,但長期下來容易造成誤會和距離感。嘗試用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來表達需求和感受,能讓雙方更理解彼此的內心世界。

3. 參與心理治療

透過與心理治療師合作,可以深入探討內心的恐懼和創傷。依附治療(Attachment-Based Therapy)特別適合處理因童年經歷導致的關係困難。此外,參加支持團體也是一個安全的方式,讓自己逐步適應與他人建立信任。

4. 練習自我接納

可以透過冥想或書寫,與內在小孩對話,告訴他:「我在這裡陪著你,你的感受是被接納的。」當我們學會愛自己,才能在親密關係中不再過度依賴他人的認可。


五、擺脫恐懼

當我們逐漸理解自己對親密的恐懼,其實是過去創傷的產物,就能學會放下那些防衛機制,開始建立更健康的關係。我們不再需要透過避免親密來保護自己,而是能在愛與信任中成長。

一段健康的親密關係,不僅能帶來安全感,也能成為我們情感上的支柱。它讓我們感受到,無論發生什麼,都有人願意陪伴我們、支持我們。


結語:關係中的安全感,源自自我的療癒

我們無法改變過去的創傷,但我們能選擇療癒自己,為未來的關係創造可能性。透過增強自我覺察、建立信任的溝通和內在小孩療癒,我們能從害怕親密中解脫,進而擁有更豐富且穩定的人際關係。

❤️ 更多文章:艾煦的個人部落格


avatar-img
3會員
45內容數
徘徊世俗之外的靈魂. 一個背包流浪半年, -7度到40度, 旅行17國, 走過數不清的城鎮, 5種宗教文化, 體驗8段不同背景家庭, 睡過無數地方, 還有太多來自世界各地過客們. 分享各式旅行, 生活, 靈性成長, 任何有興趣的人事物.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艾煦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現代社會中,孤獨感已成為許多人面臨的共同挑戰。即使周圍環境擁擠,我們仍然可能感到深深的孤獨與隔離。這種情感的根源往往與我們的成長背景有關,特別是與家庭關愛和社交支持的缺失密切相關。孤獨感不僅影響心理健康,還可能影響生理健康,使得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倍感沉重。 孤獨感的根源:原生
在生活中,失敗的恐懼可能根源於原生家庭,影響自信並限制個人成長。這篇文章探討失敗恐懼的心理根源,提供具體方法來重新定義失敗,幫助讀者打破心理束縛,勇敢面對挑戰。透過小步驟開始、分享經驗、建立支持系統等方式,可以有效克服對失敗的恐懼,實現個人突破,迎接更多機會。
在生活中,面對挑戰與困難是無法避免的,這些挑戰常常伴隨著挫敗感和無助感。本文探討了挫敗感的心理根源,尤其是童年經歷如何影響自我效能感與低自尊,並提供改善自我效能感的實用建議,包括設定可達目標、建立支持系統及練習自我同情,幫助讀者重建信心,迎接生活挑戰。
在生活中,許多人過度依賴情感回報,這一行為不僅影響心理健康,還阻礙人際關係的發展。文章探討了過度依賴情感回報的根源,特別是童年經歷對此行為的影響,並提出了四種克服方法,幫助讀者重建自我價值感,練習自我關懷,並尋求專業支持,以邁向情感獨立和更幸福的生活。
本文探討了過度自我犧牲的根源及其對個人幸福感的影響,特別是童年時期對此行為模式的影響。文章提供了幾個克服過度自我犧牲的有效方法,包括自我反思、設置健康界限、自我關懷及尋找支持系統,幫助讀者在生活中重新建立自我價值感,達到更好的平衡和滿足感。
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過度強調成就可能導致生活的失衡,影響心理健康。這篇文章探討了成就取向的影響及其根源,尤其是童年經歷的影響。透過重視生活的多樣性、設定合理的目標、實踐自我關懷和尋找支持系統,我們可以克服成就壓力,實現生活的平衡與幸福。本文章為讀者提供了實用的建議,以便找到真正的成功與喜悅。
在現代社會中,孤獨感已成為許多人面臨的共同挑戰。即使周圍環境擁擠,我們仍然可能感到深深的孤獨與隔離。這種情感的根源往往與我們的成長背景有關,特別是與家庭關愛和社交支持的缺失密切相關。孤獨感不僅影響心理健康,還可能影響生理健康,使得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倍感沉重。 孤獨感的根源:原生
在生活中,失敗的恐懼可能根源於原生家庭,影響自信並限制個人成長。這篇文章探討失敗恐懼的心理根源,提供具體方法來重新定義失敗,幫助讀者打破心理束縛,勇敢面對挑戰。透過小步驟開始、分享經驗、建立支持系統等方式,可以有效克服對失敗的恐懼,實現個人突破,迎接更多機會。
在生活中,面對挑戰與困難是無法避免的,這些挑戰常常伴隨著挫敗感和無助感。本文探討了挫敗感的心理根源,尤其是童年經歷如何影響自我效能感與低自尊,並提供改善自我效能感的實用建議,包括設定可達目標、建立支持系統及練習自我同情,幫助讀者重建信心,迎接生活挑戰。
在生活中,許多人過度依賴情感回報,這一行為不僅影響心理健康,還阻礙人際關係的發展。文章探討了過度依賴情感回報的根源,特別是童年經歷對此行為的影響,並提出了四種克服方法,幫助讀者重建自我價值感,練習自我關懷,並尋求專業支持,以邁向情感獨立和更幸福的生活。
本文探討了過度自我犧牲的根源及其對個人幸福感的影響,特別是童年時期對此行為模式的影響。文章提供了幾個克服過度自我犧牲的有效方法,包括自我反思、設置健康界限、自我關懷及尋找支持系統,幫助讀者在生活中重新建立自我價值感,達到更好的平衡和滿足感。
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過度強調成就可能導致生活的失衡,影響心理健康。這篇文章探討了成就取向的影響及其根源,尤其是童年經歷的影響。透過重視生活的多樣性、設定合理的目標、實踐自我關懷和尋找支持系統,我們可以克服成就壓力,實現生活的平衡與幸福。本文章為讀者提供了實用的建議,以便找到真正的成功與喜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探討在童年時期隱藏自我感受的經歷,透析對父母關注的渴望及情感缺失。講述在遭遇困難時,雖得到幫助卻無法獲得所需的情感支持,並通過與貓的互動,發現內心渴望愛與被愛的情感。這段回憶不僅影響了作者的成長,也讓其在面對情感困境時,更加理解自身的需求。
Thumbnail
當我們願意伸手幫助別人的那一刻,心裡那道無法結痂的陳年傷口就會開始漸漸乾爽。童年受到的傷害,長大後就用各種方式假裝它已經不存在,如果是家暴陰影,便會佯裝堅強,以強勢個性偽裝自己,讓人畏懼以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如果是言語霸凌,就會養成不輕易認錯以及得理不饒人的習氣,讓自己不再輕易受到口語上的威脅和傷害
Thumbnail
每道傷口,都像上了一道心裡枷鎖。 長大後的我們,沒有小時候無所畏懼的勇敢, 每一步都走得謹慎小心,為了不再重蹈覆徹。 我們害怕傷害、害怕失去、害怕重新經歷痛...
建議先閱讀上一篇文章,我的愛情為什麼不像童話故事?—介紹《親密恐懼》 1.辨別親密恐懼 2.療癒自己
Thumbnail
我們的心會受傷,會試到傷透心為止,絕望之後便不敢再伸出去了 受傷的心第一類來自童年,被父母或照顧者「情感疏忽照顧」,他們不理你,忽視冷漠不回應,你會以為自己不好或做不好,責怪自己。此匱乏並將延伸到成人的不安全依附關係 受傷的心第二類是「關係裡的互動」,是真心換絕情
Thumbnail
給心靈的重感冒一次診療的機會 儘管,理智上我們都知道要愛自己、擁抱自己的內在小孩,但我們仍舊會有無法放下自己失誤的時候。 即便,我們告訴自己「我一定要改變」,但我們仍舊無法堅定信念,仍舊會有覺得自己不夠好的那種時候。 許多人會用童年時期的機制,來應對壓力與困境,然而想要駕馭心情上的
Thumbnail
當我們處理自己情緒時,多數人的反應,不是逃離這樣的情緒感覺,認為事過境遷就沒事了;不然就是為了保護受傷的自己,而意圖責怪他人。人們有時害怕的是面對自己,承認自己是錯的,是受傷的,會讓他們感覺自己很軟弱。 我們的靈魂在人世間尋求的是愛人與被愛的經歷,在我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關係,甚至不那麼重要的關
Thumbnail
「我覺得你不理解我…」對心理師說出來的瞬間,我崩潰痛哭。 從上一篇分享的安全與信任是助人的最強魔法, 在擔任助教時扮演個案被分析時, 學員Amber分析了我,覺得我是倚靠我的能力去建立依附關係。 儘管當時的我因為不夠有安全感而沒能深思, 但在平靜後的幾天,我開始不時會想到她說的話, 同時
Thumbnail
或許你也有過類似經驗,在一段關係中,無法認同對方的說法或做法,可是害怕傷害到對方,不敢說出口;對於對方無理的要求,雖然內心深處知道自己並不願意,可是害怕拒絕會使關係生變,因此假裝欣然接受。「沒有界限的善良,成了討好,以卑微隱忍和順應,來迴避不想面對的衝突,讓人總是失去自我、在關係裡受傷受苦。」
「巨嬰」的本質就是如此脆弱而痛苦啊!「 我恨我需要他人的愛與幫助; 我更恨我無法完全掌控他人——所謂的安全感根本不存在!他人根本就不可靠!但我也不想只有自己一個人!」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探討在童年時期隱藏自我感受的經歷,透析對父母關注的渴望及情感缺失。講述在遭遇困難時,雖得到幫助卻無法獲得所需的情感支持,並通過與貓的互動,發現內心渴望愛與被愛的情感。這段回憶不僅影響了作者的成長,也讓其在面對情感困境時,更加理解自身的需求。
Thumbnail
當我們願意伸手幫助別人的那一刻,心裡那道無法結痂的陳年傷口就會開始漸漸乾爽。童年受到的傷害,長大後就用各種方式假裝它已經不存在,如果是家暴陰影,便會佯裝堅強,以強勢個性偽裝自己,讓人畏懼以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如果是言語霸凌,就會養成不輕易認錯以及得理不饒人的習氣,讓自己不再輕易受到口語上的威脅和傷害
Thumbnail
每道傷口,都像上了一道心裡枷鎖。 長大後的我們,沒有小時候無所畏懼的勇敢, 每一步都走得謹慎小心,為了不再重蹈覆徹。 我們害怕傷害、害怕失去、害怕重新經歷痛...
建議先閱讀上一篇文章,我的愛情為什麼不像童話故事?—介紹《親密恐懼》 1.辨別親密恐懼 2.療癒自己
Thumbnail
我們的心會受傷,會試到傷透心為止,絕望之後便不敢再伸出去了 受傷的心第一類來自童年,被父母或照顧者「情感疏忽照顧」,他們不理你,忽視冷漠不回應,你會以為自己不好或做不好,責怪自己。此匱乏並將延伸到成人的不安全依附關係 受傷的心第二類是「關係裡的互動」,是真心換絕情
Thumbnail
給心靈的重感冒一次診療的機會 儘管,理智上我們都知道要愛自己、擁抱自己的內在小孩,但我們仍舊會有無法放下自己失誤的時候。 即便,我們告訴自己「我一定要改變」,但我們仍舊無法堅定信念,仍舊會有覺得自己不夠好的那種時候。 許多人會用童年時期的機制,來應對壓力與困境,然而想要駕馭心情上的
Thumbnail
當我們處理自己情緒時,多數人的反應,不是逃離這樣的情緒感覺,認為事過境遷就沒事了;不然就是為了保護受傷的自己,而意圖責怪他人。人們有時害怕的是面對自己,承認自己是錯的,是受傷的,會讓他們感覺自己很軟弱。 我們的靈魂在人世間尋求的是愛人與被愛的經歷,在我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關係,甚至不那麼重要的關
Thumbnail
「我覺得你不理解我…」對心理師說出來的瞬間,我崩潰痛哭。 從上一篇分享的安全與信任是助人的最強魔法, 在擔任助教時扮演個案被分析時, 學員Amber分析了我,覺得我是倚靠我的能力去建立依附關係。 儘管當時的我因為不夠有安全感而沒能深思, 但在平靜後的幾天,我開始不時會想到她說的話, 同時
Thumbnail
或許你也有過類似經驗,在一段關係中,無法認同對方的說法或做法,可是害怕傷害到對方,不敢說出口;對於對方無理的要求,雖然內心深處知道自己並不願意,可是害怕拒絕會使關係生變,因此假裝欣然接受。「沒有界限的善良,成了討好,以卑微隱忍和順應,來迴避不想面對的衝突,讓人總是失去自我、在關係裡受傷受苦。」
「巨嬰」的本質就是如此脆弱而痛苦啊!「 我恨我需要他人的愛與幫助; 我更恨我無法完全掌控他人——所謂的安全感根本不存在!他人根本就不可靠!但我也不想只有自己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