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逃避的枷鎖:如何從童年陰影中學習衝突解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一、什麼是逃避衝突?

逃避衝突是一種常見的行為模式,特徵是避免與他人發生對抗、掩蓋問題,或假裝一切無事。然而,逃避不但無法讓問題消失,反而容易使誤解和矛盾加深,進而影響人際關係的發展。


二、逃避衝突的根源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時曾經歷家庭頻繁衝突或暴力的個體,在成年後容易發展出避免型人格特徵。當孩子生活在不穩定的家庭環境中,便會以「逃避」作為自我保護的手段,以減少心理上的壓力。然而,這種策略若延續至成年,便會讓人難以正視問題,導致關係上的困難。

案例分享

小美(化名)在成長過程中經常目睹父母的爭吵和暴力,因此她學會了在衝突中退縮。長大後,小美即使面對伴侶或同事的不合理行為,也選擇忍氣吞聲,以避免激化矛盾。然而,長期的逃避讓她內心充滿壓抑和委屈,最終導致了她與伴侶的關係破裂。



三、避免型人格與關係中的挑戰

避免型人格障礙是一種心理狀態,特徵是個體極度害怕批評和拒絕,因此傾向於逃避社交和衝突。心理學家認為,這類行為背後藏有強烈的不安全感和對親密關係的恐懼。

逃避衝突的人往往認為對抗會引發更多問題,甚至害怕被他人否定,因此寧願選擇沉默。然而,這種行為卻無法有效解決問題,反而容易引發內心的壓抑和自我懷疑,最終使人陷入孤立感。


四、如何克服

1. 覺察逃避行為的模式

要改變逃避的習慣,首先需要覺察自己的行為模式。問問自己:面對問題時,我是否總是選擇逃避?是否害怕他人對我的反應?這些問題的答案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內心的恐懼來源。

2. 學習健康的衝突解決技巧

健康的衝突解決並不意味著咄咄逼人,而是能夠清晰表達需求,並聆聽對方的意見。可以運用非暴力溝通技巧,以不批判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並尋求雙方共識。

非暴力溝通技巧範例

  • 「當你沒有按時完成工作時,我感到很焦慮,因為我擔心會影響團隊進度。」
  • 「我希望我們可以討論如何分配工作,避免未來再次發生類似問題。」

3. 練習在小範圍內表達意見

如果一下子面對大衝突會讓你感到壓力,不妨先從小範圍的情境開始。例如,在餐廳點餐時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或與朋友討論對某件事的不同看法。這些小練習有助於建立自信,逐步克服逃避的傾向。

4. 尋求專業協助

若逃避行為已深深影響生活品質,認知行為治療(CBT)能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思維模式,並逐步改變對衝突的消極反應。此外,參與支持團體心理諮詢,也能讓我們在安全的環境中練習如何處理人際問題。


五、擁抱衝突,建立更健康的關係

擁抱衝突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成為愛爭吵的人,而是要學會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並從中成長。透過覺察與練習,我們能夠建立健康的界限,學會溝通需求,從而改善人際關係。最終,我們不僅能擺脫逃避的習慣,也能成為更有自信、更有彈性的人。


結語:從逃避到成長

逃避曾經是我們保護自己的方式,但現在,我們有能力選擇更成熟的應對方式。每一次勇敢面對衝突的時刻,都是讓內心小孩成長的機會。只要願意踏出改變的第一步,我們終將找到更健康、更真實的生活模式。

❤️ 更多文章:艾煦的個人部落格

avatar-img
3會員
49內容數
徘徊世俗之外的靈魂. 一個背包流浪半年, -7度到40度, 旅行17國, 走過數不清的城鎮, 5種宗教文化, 體驗8段不同背景家庭, 睡過無數地方, 還有太多來自世界各地過客們. 分享各式旅行, 生活, 靈性成長, 任何有興趣的人事物.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艾煦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焦慮曾經像一股無形的壓力籠罩著我,讓我無法專注在當下。我擔心未來,甚至為一些無關痛癢的小事煩惱不已。直到有一天,我決定面對自己的情緒,開始練習正念冥想。那一刻,我才明白,焦慮是過去的影子,而真正的自由在於學會放下,活在當下。
在學會獨立之前,我一直以為只有他人的肯定才能證明我的價值。直到有一天,我開始嘗試練習自我肯定,並挑戰自己做決策。我發現,那些我以為無法承擔的責任,其實在一次次的嘗試中變得沒那麼可怕。我不再依賴他人的答案,而是開始學會信任自己的選擇。這段旅程雖然不易,但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是我重建自信的磚石。
過去的我常常陷入「應該做得更好」的思維迴圈,仿佛自己永遠不夠好。直到我開始練習自我同情,並嘗試設定更現實的目標,內心的壓力才慢慢減輕。我不再被完美的標準綁住,而是學會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並在這份接納中找到真正的成長空間。
我曾經對親密關係感到害怕,彷彿每一次的靠近都是一次風險。我總認為,信任別人只會帶來更深的傷害,於是選擇退縮。後來我發現這些恐懼其實源自童年的經歷——那個曾經孤單的小孩一直在尋找愛與安全感。我開始學會如何與自己的內在小孩和解,並在關係中勇敢地表達需求。現在的我,終於不再害怕愛,也不再逃避親密。
在現代社會中,孤獨感已成為許多人面臨的共同挑戰。即使周圍環境擁擠,我們仍然可能感到深深的孤獨與隔離。這種情感的根源往往與我們的成長背景有關,特別是與家庭關愛和社交支持的缺失密切相關。孤獨感不僅影響心理健康,還可能影響生理健康,使得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倍感沉重。 孤獨感的根源:原生
在生活中,失敗的恐懼可能根源於原生家庭,影響自信並限制個人成長。這篇文章探討失敗恐懼的心理根源,提供具體方法來重新定義失敗,幫助讀者打破心理束縛,勇敢面對挑戰。透過小步驟開始、分享經驗、建立支持系統等方式,可以有效克服對失敗的恐懼,實現個人突破,迎接更多機會。
焦慮曾經像一股無形的壓力籠罩著我,讓我無法專注在當下。我擔心未來,甚至為一些無關痛癢的小事煩惱不已。直到有一天,我決定面對自己的情緒,開始練習正念冥想。那一刻,我才明白,焦慮是過去的影子,而真正的自由在於學會放下,活在當下。
在學會獨立之前,我一直以為只有他人的肯定才能證明我的價值。直到有一天,我開始嘗試練習自我肯定,並挑戰自己做決策。我發現,那些我以為無法承擔的責任,其實在一次次的嘗試中變得沒那麼可怕。我不再依賴他人的答案,而是開始學會信任自己的選擇。這段旅程雖然不易,但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是我重建自信的磚石。
過去的我常常陷入「應該做得更好」的思維迴圈,仿佛自己永遠不夠好。直到我開始練習自我同情,並嘗試設定更現實的目標,內心的壓力才慢慢減輕。我不再被完美的標準綁住,而是學會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並在這份接納中找到真正的成長空間。
我曾經對親密關係感到害怕,彷彿每一次的靠近都是一次風險。我總認為,信任別人只會帶來更深的傷害,於是選擇退縮。後來我發現這些恐懼其實源自童年的經歷——那個曾經孤單的小孩一直在尋找愛與安全感。我開始學會如何與自己的內在小孩和解,並在關係中勇敢地表達需求。現在的我,終於不再害怕愛,也不再逃避親密。
在現代社會中,孤獨感已成為許多人面臨的共同挑戰。即使周圍環境擁擠,我們仍然可能感到深深的孤獨與隔離。這種情感的根源往往與我們的成長背景有關,特別是與家庭關愛和社交支持的缺失密切相關。孤獨感不僅影響心理健康,還可能影響生理健康,使得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倍感沉重。 孤獨感的根源:原生
在生活中,失敗的恐懼可能根源於原生家庭,影響自信並限制個人成長。這篇文章探討失敗恐懼的心理根源,提供具體方法來重新定義失敗,幫助讀者打破心理束縛,勇敢面對挑戰。透過小步驟開始、分享經驗、建立支持系統等方式,可以有效克服對失敗的恐懼,實現個人突破,迎接更多機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尤其「有限度的社交」「思考和談話方式不同」「羞恥感」超級有感😭看到第三點差點掉淚...
Thumbnail
當我們願意伸手幫助別人的那一刻,心裡那道無法結痂的陳年傷口就會開始漸漸乾爽。童年受到的傷害,長大後就用各種方式假裝它已經不存在,如果是家暴陰影,便會佯裝堅強,以強勢個性偽裝自己,讓人畏懼以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如果是言語霸凌,就會養成不輕易認錯以及得理不饒人的習氣,讓自己不再輕易受到口語上的威脅和傷害
Thumbnail
對自己的內心進行一次溫柔的對話,不要過於苛刻。體察自己的心情,並給予自己溫柔和支持。我們一起來看看自己,好嗎?
痛苦和悲傷不是要來折磨你,而是你之前一直壓抑著,現在宣洩出來也沒有不好,只要不是沈溺,而是如實的抒發出來,對你是有幫助的。 正面和負面是共存在我們之內,沒有是非對錯,它們都是構成我們本身的一部份,我們都要讓它們浮上來,告訴自己的負面,謝謝它讓你學習與成長,讓你變成更好的人。擁抱自己的正面,謝謝它一
Thumbnail
面對與家人的衝突,你總是選擇退縮或逃避嗎?你想學習新的應對衝突的方式,卻始終找不到方向嗎?歡迎4/25(四)早上10:00-12:00來聽我們的生命故事喔~看這些年來我們是如何把敘事治療的精神與方法應用在生活中,在面臨與家人的衝突時,如何翻譯對方看似指責的語言,將衝突由大化小,活出更幸福的人生  
Thumbnail
傷痛是無法比較輕重的,面對惡意的傷害、內心的無助感, 從小到大的求學階段, 都沒有人教過我面對這些"惡意的傷害"時,我該如何保護我自己, 我無法改變他人的觀念、想法,也曾數次嘗試過與他人溝通, 那些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是必須花加倍的力氣才能重新再站起來。
Thumbnail
當我們面對令人沮喪的情況時,有時候「算了」不僅僅是對自己說的話,更是在學會放下和釋懷,接受失望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得到更多的力量和平靜。
Thumbnail
作者的話: 三方難處。 「......所以他有他的難處,我就要理解他然後退讓嗎?」 並不是理解後必須犧牲自己,而是理解後釋放自己。 理解了對方其實也脆弱,那麼如果他在我們身上留下了什麼傷害,是因為他表達自身情緒的方式不夠完善,而不是我們不好。
Thumbnail
作者的話: 其實正要看到問題時會選擇避開的人非常多,這是保護自己的本能。 選擇面對創傷的人真的是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的勇敢。
Thumbnail
對於溝通這件難題,我一直想不透。 在生活的環境中,溝通從來不與我有關聯性,溝通這件事的重要性也是我自戲劇裡學來的。在我了解很多事情是能透過溝通解決而非爭吵時,當時的我以為所有難題便能迎刃而解了。當然事情絕非我想的那麼容易。哈哈…… 當一個人的情緒你無法控制住的話,如何溝通?又或是你們的邏輯不建立
Thumbnail
——尤其「有限度的社交」「思考和談話方式不同」「羞恥感」超級有感😭看到第三點差點掉淚...
Thumbnail
當我們願意伸手幫助別人的那一刻,心裡那道無法結痂的陳年傷口就會開始漸漸乾爽。童年受到的傷害,長大後就用各種方式假裝它已經不存在,如果是家暴陰影,便會佯裝堅強,以強勢個性偽裝自己,讓人畏懼以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如果是言語霸凌,就會養成不輕易認錯以及得理不饒人的習氣,讓自己不再輕易受到口語上的威脅和傷害
Thumbnail
對自己的內心進行一次溫柔的對話,不要過於苛刻。體察自己的心情,並給予自己溫柔和支持。我們一起來看看自己,好嗎?
痛苦和悲傷不是要來折磨你,而是你之前一直壓抑著,現在宣洩出來也沒有不好,只要不是沈溺,而是如實的抒發出來,對你是有幫助的。 正面和負面是共存在我們之內,沒有是非對錯,它們都是構成我們本身的一部份,我們都要讓它們浮上來,告訴自己的負面,謝謝它讓你學習與成長,讓你變成更好的人。擁抱自己的正面,謝謝它一
Thumbnail
面對與家人的衝突,你總是選擇退縮或逃避嗎?你想學習新的應對衝突的方式,卻始終找不到方向嗎?歡迎4/25(四)早上10:00-12:00來聽我們的生命故事喔~看這些年來我們是如何把敘事治療的精神與方法應用在生活中,在面臨與家人的衝突時,如何翻譯對方看似指責的語言,將衝突由大化小,活出更幸福的人生  
Thumbnail
傷痛是無法比較輕重的,面對惡意的傷害、內心的無助感, 從小到大的求學階段, 都沒有人教過我面對這些"惡意的傷害"時,我該如何保護我自己, 我無法改變他人的觀念、想法,也曾數次嘗試過與他人溝通, 那些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是必須花加倍的力氣才能重新再站起來。
Thumbnail
當我們面對令人沮喪的情況時,有時候「算了」不僅僅是對自己說的話,更是在學會放下和釋懷,接受失望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得到更多的力量和平靜。
Thumbnail
作者的話: 三方難處。 「......所以他有他的難處,我就要理解他然後退讓嗎?」 並不是理解後必須犧牲自己,而是理解後釋放自己。 理解了對方其實也脆弱,那麼如果他在我們身上留下了什麼傷害,是因為他表達自身情緒的方式不夠完善,而不是我們不好。
Thumbnail
作者的話: 其實正要看到問題時會選擇避開的人非常多,這是保護自己的本能。 選擇面對創傷的人真的是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的勇敢。
Thumbnail
對於溝通這件難題,我一直想不透。 在生活的環境中,溝通從來不與我有關聯性,溝通這件事的重要性也是我自戲劇裡學來的。在我了解很多事情是能透過溝通解決而非爭吵時,當時的我以為所有難題便能迎刃而解了。當然事情絕非我想的那麼容易。哈哈…… 當一個人的情緒你無法控制住的話,如何溝通?又或是你們的邏輯不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