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性潛能>
作者:亞當 格蘭特
天賦 V.S. 成長潛能
1000007397546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被身邊的人說「你能力很好,我相信你不只這樣!」
我也被周遭的人如此說過。
不過當局者迷,「不只這樣」是怎樣?又該哪樣?
手機一打開就能看見誰誰誰是「千年一見的天才」「從小展現天賦」「堅持與毅力造就成功」
我們不能否認這些話有一定的正確度,但也不能全盤接受。因為在20%的天才面前,更多的是80%的普通人,這是82法則。
但既然我們擁有「潛能」又該怎麼知道自己的潛能在哪?該怎麼開發?
我也想知道,所以我打開了這本書。
這本書和其他歐美的工具書一樣,用大量的引用和舉例在描寫作者的觀點。
三大點九小列的述說中,我最印象深刻的是「追求不適感」、「刻意玩樂」和「鷹架系統」
追求不適感:我們都知道接觸新事物的剛開始,我們都會像笨蛋一樣。拿到新手機時,像爺爺一樣找不到APP在哪。換到新工作時,不知道自己該站在哪,手足無措地像一座大型障礙物。
但就是這樣的不舒服,告訴我們正在成長和熟悉。
如果想要更加精進,那就要追求更多不適感,因為人趨向於經驗動物。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知道這些,但如果像我一樣,看到要「不斷讓自己不舒服」的話,就得花三天的時間看完一篇,那也無可厚非。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刻意玩樂:這裡舉例了有名的「棉花糖實驗」。他說,我們細看那些忍著不吃棉花糖的小孩,他們可不是單純的看著棉花糖發呆、用”意志力”在對抗自己想吃的慾望。因為我們都知道”意志力”這種東西比我們想的都來的脆弱,想想每次忍不住下單的外送消夜就知道了。意志力沒有這麼強大。
而小孩們又是怎麼度過的呢?
“轉移注意力”將棉花糖放遠一點,遮住眼睛不看。直接把棉花糖揉成球玩等等。讓「忍耐」變成有趣的事而不是痛苦的等時間到。
大人當然也是可以,只是我們忘了。
這讓我想到自己為甚麼看完<刻意練習>之後,我沒有覺得那是一本神書。因為拆成小目標、設定目標獎勵、有意識地調整,這些都是沉悶且無聊的。我只想放棄…
而「刻意玩樂」不是將遊戲硬套入項目,而是在遊戲中完成項目。就比如中式教育裡越來越多帶著教材輔助教學的方法,但學生依舊覺得無聊。而如芬蘭的教育體系裡,學生自由扮演店家、店員為了買東西而自然而然的得會加減乘除。
這兩種的差別,對我來說就是刻意練習和刻意玩樂的典型。
「鷹架系統」:當路途太長、太遠、太艱辛,自己快要沒力的時候。我們都會覺得是自己不夠堅持,但我也說了”意志力”這種東西本來就不值得相信。人是群居動物。尋求他人安慰或協助,這就是我們會做以及該做的事情。
自信或成功就像蓋房子。在構築之前,工人們會先打好地基,也就是調整心態。再來要建起鷹架,讓工人們可以往上建築和支撐房子。而當我們在建立自信時,也需要有朋友、老師或互相支持的人,在我們快要放棄時,一起加油打氣。當我們成功了或有了內在自信,鷹架就可以拆掉,看見完整的房屋了。
有人說,看一本書,不用全部吃透,從中學到三個值得學習的點就很好了。
看完這本書後,當然不會馬上腦力開發到100%,但會在覺得無力時,知道這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