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舉例約翰的案例,說明無法覺察身體告知的訊息,在思考和感覺上會產生什麼影響
1.為何我們要忽視
說明什麼是經驗性迴避(experiential avoidance),並用開車引擎發出怪聲,用收音機放大聲來掩蓋聲音來解釋,這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在情緒長期忽略下會造成習慣性反應,讓短暫的痛苦演變成持久,如何學習將注意力轉回來,又不會被壓誇,於是作者就提供一個方法「內在氣壓計」(internal barometer)
A.內在氣壓計
作者說明一個情況,花很多時間去找喜歡的東西,到實際店面去看就發現,這不是你要的東西,但你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為什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度,可以去衡量正向、中性、負向的評分,可以學習如何去判讀這個標準,就可以免於自己自發性的嫌惡反應、反覆思索,也就是覺察自己正處於什麼狀態,削弱他對心智的影響,併用其他方式去回應他,不會引發嫌惡反應掉入憂鬱漩渦
2.開展新的可能性
當內在氣壓計已經覺察是不愉快的事件,此時容易點燃接下來要發生的不愉快連鎖反應,如果可以覺察到就是一個可以打開新機會的關鍵時刻,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為很多事情會全部混在一起,此時可以透過知覺的層次去辨認這種緊縮感(運用前篇文章提到的身體掃描)(不愉快先發生,然後本能的去逃離),作者提供一些簡單可以分辨的身體狀況
3.迷宮裡的老鼠
作者提供兩個不同結局的迷宮{正向、趨近傾向的(approach-oriented);逃避傾向的(avoidance-oriented)},這個結局得知同樣的行動,但在行動上會有不一樣的心境
4.內觀瑜珈
作者介紹內觀的站立瑜珈,藉由探索身體來了解身體所發出的訊息
A.對瑜珈的反應
作者說每個人對練習瑜珈的反應都不太一樣,瑜珈可以舒展緊繃的肌肉,同樣可以培養身體的覺察力,最後提供靜坐冥想(呼吸與身體的內觀)的方法
5.擴展呼吸過程的注意力
說明呼吸覺察更進一步的練習,是將身體的覺察也加入進來,在練習過程中讓察覺更能體會到身體所要表達的訊息,就像手放在水中就可以知道溫度,而不是需要全身泡水
A.瑪麗亞的故事
作者舉例瑪麗亞的案例,當他在練習身體掃描、瑜珈練習時,發現呼吸冥想中他的注意力會不斷的漫遊,直到將身體掃描與呼吸結合練習時,意識到他心中的問題,此時他並不對這個問題感到害怕,而是被問題的狀態吸引,當她在生活中再度遇到問題時,而是選擇去體會他不在逃避,時間過後接下來換來的是平靜,此時作者補充吸氣、與呼吸同在的一些資訊,最後提供山姆的案例,來說明練習身體掃描、瑜珈練習時對他的轉變,也補充身體氣壓計的資訊
6.閱讀自己的氣壓計
作者說明他同事的練習(身體氣壓計),表示身體氣壓計運用在生活中,提供很多有用的引導和多樣性,他可以減少經驗性逃避、自動化處裡身體知覺和感受,中斷思考和判斷負面想法的惡性循環
1.展開探險
作者引用登山者為了爬山,做了很多的功課和訓練,如同要跳離負面思考的漩渦,也是需要訓練各種練習,去面對情緒狀態所帶來的挑戰
2.相信身體的覺察
遇到問題時而是要去面對發生的當下,不要去反抗(reacting)而是回應(responding),以一種開放柔軟的態度去觀察,當下在身體呈現的感受,此時大腦就會產生一個新的關係,取代原先停不下來的思索,此時身體氣壓計的技能就可派上用場,偵測不愉快經驗的剎那,立即做出嫌惡反應間,給予自己切斷負面想法的機會,並轉換與釋放的方式去回應這些問題,此時可以運用與呼吸同在的技巧穩定心緒
3.推進身體知覺的邊境
使用內觀瑜珈去感受身體的知覺與感受,作者詳細說明在做瑜珈時會遇到的狀況,並提供三個選擇(1.逃避的選擇;2.嚴酷的選擇;3.內觀的選擇),所要做的是將注意力放置在知覺和感受上,透過不同的伸展去調整不舒服的強度,帶著溫柔與撫慰對待自己,用一種新的方式去連結,而非強迫自己去超越極限,作者詳細解釋身體會發生的狀況,藉由呼吸和運動可以緩和情緒和身體放鬆
A.透過靜坐冥想推進身體知覺的邊界
作者說明靜坐時盤腿帶來不適的時候可以做的事情,重點是練習的過程中可以發現不同的方式,去和內在經驗維持關係,練習如何去面對不愉快的經驗
B.安東尼的故事
作者舉例安東尼的案例,說明安東尼將技巧運用到受傷身體上面,敘述他的體驗與感受上有什麼不一樣的差別變化(逃避->面對),並說明除了身體還有情緒也可以這樣去運用
4.轉換困難的情緒
不愉快的經驗要用溫柔的觀點去看待,阻斷逃避傾向,也阻絕身體知覺、想法、感受之間的自動連結,避免停留在負面的漩渦之中,作者表示在他們的課程之中,他們設計了一項特殊的練習,可以幫助大家探索培養更多反應的技巧
A.亞曼達的故事
作者舉例亞曼達的案例,當他把困難邀請入內,透過身體取其共處時,原本不能呼吸的感受,突然就有一道空氣流入,就像異味房間的窗戶打開空氣流通了,雖然異味的問題沒有解決,至少在感官上有了緩和的氛圍,讓自己不會在這個異味的房間這麼窒息,作者有詳細補充把困難邀請入內,透過身體取其共處的解說過程
B.梅格的故事
作者舉例梅格的案例,說明內觀能力建立後,就越能觀察自己的想法與情緒,當已經無法忍受時,突然間他就自我釋放(self-liberate),這是因為他覺得事情也就是那樣,不需要這麼一直針對它,突然間心中一直壓著的事情,突然間就能以平常心去面對它
5.踏上誠實與開放之路
作者說明要無條件關掉習慣或本能的防衛,這樣的信心是需要一些時間去建立,特別是有嚴重創傷的人,通常他們需要高度保護與支持的治療環境,面對問題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步調,只要是願意去面對它就是一個很大的勇氣,因為這是違背人類自我保護的常理和本能
A.與困難情緒同在所獲得的智慧
停止負面評價與轉換,對於困難情緒的知覺來說,會產生很大的助益,面對嫌惡時就會知道他只是一個經常造訪的熟客,透過他再度來訪更加的確認他造成的影響,當可以忍受時,也就意味其實也沒想像中的痛苦,人類的本能是逃離,面對困難是必要的,但方法不一定只有逃離,還有不同的方法去選擇
1.將想法視為只是想法
作者用一個故事(小孩搞錯日期)來說明,我們很容易因為單一事件引發其他想法與感受(大多數人小時候因單一事件引起回想往事的情況會持續到成年),但也會隨著事情的轉折讓觀點和感受又改變了, 轉折的故事就可以引用誤會他人的事件來說明,透過這個例子就可以解釋情緒起伏的變化,而大多數事後都不會去和現實核對(事後回頭檢查當時的解讀是否正確),本段的重點是心智會創造故事,由於是自己建構出來的就很難被拆解,過程中對於情緒的變化有相當大的影響,按下開關就很難不開啟故事的開端
作者說明西格蒙特.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主張在學院派心理學者、行為主義取向的心理治療師的看法,結論是很多時候都是自己憑感觀來判斷事情,導致自己捲入反覆思考的漩渦,把自己帶離事情原本的樣貌,如果可以和當下的情況核對,就會發現事情並不是如自己想像中的那樣
A.將想法視為只是想法
注意身體中感受的直接經驗,可以透過內觀建立不同的全新關係,容許想法的存在而非分析他,並找出來源擺脫他,也可以透過冥想的練習,用不同的方式去回應這些想法,作者有詳細介紹內觀和冥想的整個過程,主旨是如何將想法視為想像事件,讓自己不會被想法吞噬
B.傾聽我們的想法
生活的環境大都會有聲音,而每個聲音是否要被自己接收成為訊息,決定權來自於自已,同樣的道理如果把想法與聲音對調,可以先傾聽想法再去分辨想法是否值得自己去關注,作者最後有詳細說明聽覺和思考的內觀
C.被想法流沖昏
引用看電影自己是觀眾而不是螢幕上演的腳色來說明,冥想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並說明要了解冥想的困難度很重要,練習過程中如果是短時間不算困難,如果需要長時間的冥想就比較困難,最後作者引用冥想大師約瑟夫.葛斯汀(Joseph Goldstein)的描述做結尾
2.注意自我批評的訊息
說明在練習的過程中,有很多批評、檢討和自己好像不善於冥想的想法,這些都是可以讓自己去練習的機會,並用雅各的案來來說明,想法只是想法,去覺察他就是冥想
A.為負向情緒模式命名
將負面情緒標籤化,幫助思考模式更廣泛,並用雅各的案來來說明,如果可以意識到問題,也就能迅速的分辨去留,也就不會啟動負面思考反應
B.憂鬱症狀中的負面思考
作者提供負面思考的清單,讓讀者了解原來這就是負面思考,以至於自己遇到的時候有了反思,這也就是發現問題的覺醒,並說明很多人在負面思考後回顧,對於之前負面的想法感到為何要這麼想,覺醒問題就可以改變想法,作者說明潔德的案例,說明不去分析、思考每個問題,就不會掉入無止盡的記憶和憂慮迷宮中
3.和想法與感受為友
分辨自動化的負面思考可以給一個機會去阻斷憂鬱的循環,作者用船隻行駛冰山海域的過程來說明,眼睛所看到的冰山(負面想法)並不是全面,底下的冰山(負面想法)才是問題所在,唯有避開冰山(負面想法)才是正確的方法,作者詳細說明很多時候想法消失了,但是感受依舊存在,運用冥想和身體掃描去覺察體內的變化,轉移注意力讓自己不被問題所困惑,最後用腦中錄音帶的例子來說明,關掉也會再被打開,重要的是如何看待他
4.在想法與感受之外:無揀擇的覺察
作者說明已經介紹很多內觀冥想的練習(品嘗的內觀;動作與呼吸的內觀;平躺時身體知覺的內觀;伸展、運動、走路的內觀;愉快、不愉快、中性感受的內觀;嫌惡反應的內觀;聲音的內觀;對想法與情緒的內觀),每一個練習都是透過特定的方式,重複將注意力導向經驗的特定面向上,培養內觀的能力,發展從痛苦和憂鬱釋放的各種技巧,最後作者要介紹"無揀擇的察覺"的練習,無揀擇的察覺詳細內容作者有解釋說明
說明要將練習帶到日常生活中,然後介紹一個迷你冥想的方法(三分鐘呼吸空檔練習,three-minute breathing space),作者在本篇有詳細說明練習的過程,
1.覺察與知曉
說明三分鐘呼吸空檔練習第一步驟,將不愉快的經驗分成想法、情緒、身體感覺,也就是將問題釐清,而不是混亂不知如何下手的問題,並用馬修的案例來說明"呼吸空檔"帶給他的心境改變的過程
2.利用呼吸空檔
呼吸的空檔很容易被當作暫停,是可以休息放鬆的時刻,但是這不會改變自我的感受,只有將行動模式轉換成同在模式才能真的改善,並用躲雨的例子來說明,雨短時間內應該是不會停的,所以淋濕是必然的事情,但要怎麼去看待淋濕的感受,這就是我們可以決定的事情,呼吸的空檔就如同躲雨的暫時片刻,作者詳細描繪呼吸的空檔的過程,也用艾莉莎的案例來說明,呼吸的空檔是讓自己做好心理準備,同時也可以整理一下思緒,好好想看看接下來要怎麼去面對,最後說明三分鐘呼吸空檔的目的
A.不要試著去修補什麼事情
說明泰拉的例子,說明如果把三分鐘呼吸空檔當作是一個目標,強迫自己要在這三分鐘內完成,這樣就反而是把自己套入另一個圈套,作者詳細說明這三分鐘內所需要做的事情,
B.當事情又忙又亂時
說明漢娜的例子,說明平靜的時候比較容易做三分鐘呼吸空檔練習,但遇到自己忙碌的時候,要做三分鐘呼吸空檔的時候,就會變的很不容易,這是因為漢娜把三分鐘呼吸空檔練習套上應該,但他已經帶有目標性的練習
C.內觀是邀請也是寬容
說明三分鐘呼吸空檔練習並非固定在某個時刻,事情發生前或發生後都可以,當有覺察的時候就很適合做三分鐘呼吸空檔練習
3.呼吸空檔練習後的選擇
A.選擇一:重新進入
說明三分鐘呼吸空檔練習讓心情就能平靜下來,此時就能冷靜地去選擇要如何處理,要注意的是很容易進入修補的陷阱,目的不是清除問題而是心情平靜下來
B.選擇二:身體之門
說明三分鐘呼吸空檔練習會察覺到身體的變化,並說明要如何去應對這個變化,最後用蜜雪兒的案例來說明,
C.選擇三:思考之門
說明說明三分鐘呼吸空檔練習後,如果負面思考還是困擾自己,可以做的事情有那些
D.選擇四:熟練行為之門
說明三分鐘呼吸空檔練習後,選擇做一些讓我們愉快的事情,或者自主感、滿足感、成就感、控制感的事情,把心情低落感排除,並告知不是休息而是做其他事情轉換心情,
4.選擇的自由
路易的例子來說明三分鐘呼吸空檔練習後,對於選擇後的結果就不會這麼糾結,而是找到自己平衡生活的方法,再用凱特的案例來三分鐘呼吸空檔練習後,改變他平常的作法帶給他的轉機,最後說明三分鐘呼吸空檔練習帶給人思考的轉機,不論是好還是壞都可以讓自己逃離負面的漩渦,讓生活有新的契機
作者推薦青蛙與蟾蜍-好夥伴(Frog and Toad Together)的繪本,以及"多舛的生命之旅"(Full Catastrophe Living )的書籍,並告知我們的生活就像蟾蜍、彼得一樣,活在清單的世界裡,問題不在於清單內容,而是面對清單事項的心態,最後作者寫了2篇長篇的案例(1.佩姬的故事;2.大衛的故事),來說明本書敘述的練習帶給他們的幫助,並提供內觀課程成員們覺得很有幫助的技巧
作者詳細說明內觀八週的課程,並寫下警語(如果讀者處於憂鬱問題,要先將問題排除後,才能去練習),課程中會提供建議表,可以幫助自己練習
前半篇的書籍是在說明如何察覺自己的問題,後半篇的書籍就提供一些方法去練習,練習是漸進式的方式,由呼吸的調整衍伸到觀察身體各個部位的反應,進而讓自己去觀察負面想法對身體的影響,最後則是進入冥想的境界,將負面想法做個整理,進而做出適合自己的方式去面對,這整個過程看似容易其實做起來很艱難,因為通常要面對的事情不是單一事件,而是很多事情混合成一個問題給你
為什麼憂鬱的情緒會影響到生理機能,因為身體會記住當時的反應,由於當時事件就是這樣的反應度過的,以至於問題再度發生時,身體再度已當時的行為(負面)推出,這也是另一種身體防衛機制,想要讓負面行為斷絕,就需要讓自己冷靜下來,將錯誤的身體反應行為去做導正,所以如何讓身體以正確的方式去回應,這就是本書籍要教導我們的資訊
作者很用心,每一篇章節不厭其煩地敘述同樣的觀點,每一次敘述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敘述,並附上案例讓讀者更能體會書籍所要說的內容是什麼,也詳細告訴讀者練習過程中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每個人的遭遇和遇到的問題都不一樣,如何讓同樣的方法可以讓每個人都可以去練習,這就很考驗講解者的功力,最後作者將所有練習做一個整合,讓讀者有範例可以去參考這個完整的步驟,當然也可以直接去報名MBSR正念減壓療法的課程,畢竟有講師就是事半功倍的祕笈
人活著就是有很多煩惱,不管社經地位處再何處都有,每個人都有他的煩惱,藉由本書籍可以幫自己的想法轉念,讓精神上不再是這麼困難的生活,最後我想說的事情就是,如果這個應用在睡眠上,不知道會不會幫助失眠,失眠就是因為生活中的煩惱太多,很多時候即使已經躺在床上了,身體還是不能放鬆休息,如果我看到如何放鬆解決失眠問題的書籍,我再推薦給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