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博士生:用 Obsidian 模板系統,讓學術閱讀如同開外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Obsidian 是個強大的數位筆記工具,但要真正用好它,尤其是在學術閱讀中發揮威力,建立特定的模板系統是關鍵。


昨天我在探索一套 5 種卡片模板的筆記系統,針對學術閱讀時的關鍵資訊進行分類和記錄。這樣讀書論文時,目標更明確,筆記也更系統化,學術研究的效率直接拉滿。


▋1. 模板系統:五種卡片讓學術閱讀更精準

每次讀文獻時,針對不同類型的信息,製作以下 5 張卡片:

1. BG 卡(Background):背景資訊

• 功能: 記錄研究的背景知識,例如研究的歷史、基礎理論或相關領域現狀。

• 例子: 「這篇論文建基於 XXX 理論,該理論最早由某某在 1995 年提出。」

2. GAP 卡(Research Gap):研究斷層

• 功能: 記錄這篇論文指出的研究空白或未解決的問題。

• 例子: 「現有研究多集中於 YYY,但對 ZZZ 的研究尚不足。」

3. RQ 卡(Research Question):研究問題

• 功能: 提煉文章的核心研究問題,幫助抓住論文主題。

• 例子: 「這篇研究探討的核心問題是:XXX 是否適用於 YYY 場景?」

4. METH 卡(Methodology):研究方法

• 功能: 紀錄文章的研究設計與實驗方法,便於未來參考或應用。

• 例子: 「該研究採用 ZZZ 模型,數據來自於 ABC 資料庫。」

5. CONTRI 卡(Contribution):研究貢獻

• 功能: 記錄文章對學術社群或社會的貢獻與價值。

• 例子: 「本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分析框架,能有效解決 XXX 問題。」


▋2. 為什麼這套模板有效?

• 分類清楚,閱讀更有方向感: 讀論文時知道該關注哪些核心資訊,減少無效筆記。

• 便於整理與輸出: 五張卡片的內容能快速整理成文獻回顧或研究計劃的素材。

• 系統性更高: 長期累積這些結構化筆記,能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網絡。


▋3. 如何實作?

1. 設置模板: 在 Obsidian 裡建立這 5 種卡片模板,快速調用。

2. 讀文獻時有意識地使用: 每篇文獻對應 5 張卡,讀完後馬上製作,保持習慣。

3. 連結筆記: 利用 Obsidian 的內部連結功能,將不同文獻的相關卡片彼此串連,形成知識網絡。


結論:Obsidian + 五種卡片,學術閱讀效率直線提升

碩博士生,學術閱讀不應該只是被動吸收,而應該是一場有結構的知識整理過程。

用這套 BG、GAP、RQ、METH、CONTRI 五種卡片系統,讓每次閱讀都有產出,你的研究將如同開外掛一般高效!

avatar-img
543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隨著 AI 工具的普及,大家的能力差異正在被拉平。AI 幫每個人提升到同樣的高效基準線,能「做好事」已經不稀奇了。 在這樣的時代,讓你從人群中脫穎而出的,已經不是單純的技能,而是你的個人品牌——你獨特的特質、風格與經驗。 ▋1. AI 拉平能力差異,個人品牌才是身份ID • AI 幫
寫論文摘要最難的地方,就是要在有限的字數裡,清楚傳達你的研究重點。如果你覺得怎麼寫都卡住,試試這個心法:把摘要當作「大腸包小腸」來寫! ▋1. 大腸:概述你的研究全貌 • 大腸就像是「整篇研究的包裝」,要讓讀者一眼就知道你的論文在討論什麼。 • 怎麼寫? • 開頭說明研究背
對很多碩博士生來說,跑步不只是體力的挑戰,更多時候是一種「精神折磨」。 • 疲憊感可以忍受,無聊感卻讓人想停下來。 • 腦中浮現的不是學術靈感,而是:「這圈還有多久結束?」 但跑步不一定要無聊,找到正確的方式,讓孤獨感變成專注力,甚至把跑步時間變成提升自己的機會! ▋1. 把跑步
經常看到有人說:「寫社群貼文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要用 AI。」 但仔細想想,這樣的論調其實是因為寫作者自己定位不清晰,沒搞懂自己的目標讀者,或是還不清楚自己想提供什麼價值,才會落入「要靠個人魅力撐場面」的思維裡。 ▋1. 先想清楚:你的帳號定位是什麼? • 你的受眾是誰? 碩博士同學、研究
昨天我花了兩小時與 ChatGPT o1 pro 討論,體驗真的讓我驚艷。相較於 o1,o1 pro 給出的答案不僅結構清晰,深度也更上一層樓,雖然它每次都需要一分鐘左右的「長時間思考」,但這種等待絕對是值得的。 ▋1. o1 pro 的「長思考」,背後是龐大的計算資源 • 每次回答都需要
在寫論文、做研究時,很多碩博士生都有這種迷思: • 「這週拼個三天三夜,把實驗一次搞定!」 • 「等靈感來了,一口氣寫 3000 字論文!」 但現實總是殘酷: • 短期爆發完,你累到癱掉,後面幾天進度直接歸零。 • 熬夜產出一堆,隔天重看發現「邏輯亂七八糟」,又要重寫。
隨著 AI 工具的普及,大家的能力差異正在被拉平。AI 幫每個人提升到同樣的高效基準線,能「做好事」已經不稀奇了。 在這樣的時代,讓你從人群中脫穎而出的,已經不是單純的技能,而是你的個人品牌——你獨特的特質、風格與經驗。 ▋1. AI 拉平能力差異,個人品牌才是身份ID • AI 幫
寫論文摘要最難的地方,就是要在有限的字數裡,清楚傳達你的研究重點。如果你覺得怎麼寫都卡住,試試這個心法:把摘要當作「大腸包小腸」來寫! ▋1. 大腸:概述你的研究全貌 • 大腸就像是「整篇研究的包裝」,要讓讀者一眼就知道你的論文在討論什麼。 • 怎麼寫? • 開頭說明研究背
對很多碩博士生來說,跑步不只是體力的挑戰,更多時候是一種「精神折磨」。 • 疲憊感可以忍受,無聊感卻讓人想停下來。 • 腦中浮現的不是學術靈感,而是:「這圈還有多久結束?」 但跑步不一定要無聊,找到正確的方式,讓孤獨感變成專注力,甚至把跑步時間變成提升自己的機會! ▋1. 把跑步
經常看到有人說:「寫社群貼文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要用 AI。」 但仔細想想,這樣的論調其實是因為寫作者自己定位不清晰,沒搞懂自己的目標讀者,或是還不清楚自己想提供什麼價值,才會落入「要靠個人魅力撐場面」的思維裡。 ▋1. 先想清楚:你的帳號定位是什麼? • 你的受眾是誰? 碩博士同學、研究
昨天我花了兩小時與 ChatGPT o1 pro 討論,體驗真的讓我驚艷。相較於 o1,o1 pro 給出的答案不僅結構清晰,深度也更上一層樓,雖然它每次都需要一分鐘左右的「長時間思考」,但這種等待絕對是值得的。 ▋1. o1 pro 的「長思考」,背後是龐大的計算資源 • 每次回答都需要
在寫論文、做研究時,很多碩博士生都有這種迷思: • 「這週拼個三天三夜,把實驗一次搞定!」 • 「等靈感來了,一口氣寫 3000 字論文!」 但現實總是殘酷: • 短期爆發完,你累到癱掉,後面幾天進度直接歸零。 • 熬夜產出一堆,隔天重看發現「邏輯亂七八糟」,又要重寫。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尤其是講到如何想起讀過的學術段落, 可以用段落在文章的位置, 也可以用重要的學術研究關鍵字, 藉此來推動資訊塊筆記與關鍵字索引筆記的製作, 就覺得當時注意到這個點真的很關鍵, 決定了花在學術閱讀的時間精力, 是不是能持續提供知識複利。
步驟1 - 為筆記編號,建立索引 在Obsidian中,將每個筆記編上獨立編號,使其成為易於引用的對象。無論是日常寫作還是社交媒體分享的短文,每篇都有編號,有助於重讀和迭代。這種方法讓想法得以有效組織和管理,提高了信息檢索的效率。
我從2020年博士四年級開始使用Obsidian, 到現在2024年已經有快5年的經驗。 每個時期需要產出的知識工作成果不一樣, 所以我的Obsidian知識生產工作流也是一直不斷在調整。 照我的經驗, 要打造自己最順手的工作流, 你需要先定義清楚「產出物」是什麼
無論是學術工作者還是生活愛好者, 都能從這篇文章中找到使用Obsidian的好處。 這篇文章將揭示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利用資訊。 透過實踐, Obsidian已成為我生活與工作中的重要工具。 ▋發現1 - 高效的學術閱讀管理 在學術工作中, 我利用Obsidia
如果你是Obsidian的用戶, 這篇文章可以幫助你更有效地組織和利用你的筆記內容。 透過標籤系統, 你可以更輕鬆地找到相關筆記, 並建立知識網絡。 讓我們一起探索如何透過標籤來提升你的Obsidian筆記價值。 ▋訣竅1 - 善用標籤來組織信息 在Obsi
Thumbnail
卡片盒筆記法是一個非常實用的知識管理工具,它將筆記拆分成小的知識點,讓您更輕鬆地紀錄和檢索。這篇文章介紹了卡片盒筆記法的核心思想、四大優點,以及Heptabase和Obsidian兩款受歡迎的數位筆記工具,並通過實際案例呈現了卡片盒筆記法的具體應用。
嘗試了各種方法,我發現學語言的訣竅,最後還是大量接觸。 這三天用GPT4學俄語,不懂就查, 查完的結果就貼到Obsidian中與其他筆記連結。 Obsidian的隨機功能當作複習非常方便, 可以快速複習之前做的單字句子筆記, 而複習途中如果遇到問題, 那就繼續用G
成為Obsidian使用者已經三年多。 現在,Obsidian已經完完全全,融入我的工作與生活之中。 我用Obsidian管理學術工作需要的學術閱讀, 也用Obsidian管理日常生活需要的一般閱讀。 我將生活與工作上遇到的有價值資訊轉成文本, 接著將文本切割成一個個資
尤其是講到如何想起讀過的學術段落, 可以用段落在文章的位置, 也可以用重要的學術研究關鍵字, 藉此來推動資訊塊筆記與關鍵字索引筆記的製作, 就覺得當時注意到這個點真的很關鍵, 決定了花在學術閱讀的時間精力, 是不是能持續提供知識複利。
步驟1 - 為筆記編號,建立索引 在Obsidian中,將每個筆記編上獨立編號,使其成為易於引用的對象。無論是日常寫作還是社交媒體分享的短文,每篇都有編號,有助於重讀和迭代。這種方法讓想法得以有效組織和管理,提高了信息檢索的效率。
我從2020年博士四年級開始使用Obsidian, 到現在2024年已經有快5年的經驗。 每個時期需要產出的知識工作成果不一樣, 所以我的Obsidian知識生產工作流也是一直不斷在調整。 照我的經驗, 要打造自己最順手的工作流, 你需要先定義清楚「產出物」是什麼
無論是學術工作者還是生活愛好者, 都能從這篇文章中找到使用Obsidian的好處。 這篇文章將揭示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利用資訊。 透過實踐, Obsidian已成為我生活與工作中的重要工具。 ▋發現1 - 高效的學術閱讀管理 在學術工作中, 我利用Obsidia
如果你是Obsidian的用戶, 這篇文章可以幫助你更有效地組織和利用你的筆記內容。 透過標籤系統, 你可以更輕鬆地找到相關筆記, 並建立知識網絡。 讓我們一起探索如何透過標籤來提升你的Obsidian筆記價值。 ▋訣竅1 - 善用標籤來組織信息 在Obsi
Thumbnail
卡片盒筆記法是一個非常實用的知識管理工具,它將筆記拆分成小的知識點,讓您更輕鬆地紀錄和檢索。這篇文章介紹了卡片盒筆記法的核心思想、四大優點,以及Heptabase和Obsidian兩款受歡迎的數位筆記工具,並通過實際案例呈現了卡片盒筆記法的具體應用。
嘗試了各種方法,我發現學語言的訣竅,最後還是大量接觸。 這三天用GPT4學俄語,不懂就查, 查完的結果就貼到Obsidian中與其他筆記連結。 Obsidian的隨機功能當作複習非常方便, 可以快速複習之前做的單字句子筆記, 而複習途中如果遇到問題, 那就繼續用G
成為Obsidian使用者已經三年多。 現在,Obsidian已經完完全全,融入我的工作與生活之中。 我用Obsidian管理學術工作需要的學術閱讀, 也用Obsidian管理日常生活需要的一般閱讀。 我將生活與工作上遇到的有價值資訊轉成文本, 接著將文本切割成一個個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