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sidian 是個強大的數位筆記工具,但要真正用好它,尤其是在學術閱讀中發揮威力,建立特定的模板系統是關鍵。
昨天我在探索一套 5 種卡片模板的筆記系統,針對學術閱讀時的關鍵資訊進行分類和記錄。這樣讀書論文時,目標更明確,筆記也更系統化,學術研究的效率直接拉滿。
▋1. 模板系統:五種卡片讓學術閱讀更精準
每次讀文獻時,針對不同類型的信息,製作以下 5 張卡片:
1. BG 卡(Background):背景資訊
• 功能: 記錄研究的背景知識,例如研究的歷史、基礎理論或相關領域現狀。
• 例子: 「這篇論文建基於 XXX 理論,該理論最早由某某在 1995 年提出。」
2. GAP 卡(Research Gap):研究斷層
• 功能: 記錄這篇論文指出的研究空白或未解決的問題。
• 例子: 「現有研究多集中於 YYY,但對 ZZZ 的研究尚不足。」
3. RQ 卡(Research Question):研究問題
• 功能: 提煉文章的核心研究問題,幫助抓住論文主題。
• 例子: 「這篇研究探討的核心問題是:XXX 是否適用於 YYY 場景?」
4. METH 卡(Methodology):研究方法
• 功能: 紀錄文章的研究設計與實驗方法,便於未來參考或應用。
• 例子: 「該研究採用 ZZZ 模型,數據來自於 ABC 資料庫。」
5. CONTRI 卡(Contribution):研究貢獻
• 功能: 記錄文章對學術社群或社會的貢獻與價值。
• 例子: 「本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分析框架,能有效解決 XXX 問題。」
▋2. 為什麼這套模板有效?
• 分類清楚,閱讀更有方向感: 讀論文時知道該關注哪些核心資訊,減少無效筆記。
• 便於整理與輸出: 五張卡片的內容能快速整理成文獻回顧或研究計劃的素材。
• 系統性更高: 長期累積這些結構化筆記,能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網絡。
▋3. 如何實作?
1. 設置模板: 在 Obsidian 裡建立這 5 種卡片模板,快速調用。
2. 讀文獻時有意識地使用: 每篇文獻對應 5 張卡,讀完後馬上製作,保持習慣。
3. 連結筆記: 利用 Obsidian 的內部連結功能,將不同文獻的相關卡片彼此串連,形成知識網絡。
結論:Obsidian + 五種卡片,學術閱讀效率直線提升
碩博士生,學術閱讀不應該只是被動吸收,而應該是一場有結構的知識整理過程。
用這套 BG、GAP、RQ、METH、CONTRI 五種卡片系統,讓每次閱讀都有產出,你的研究將如同開外掛一般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