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博士生:不要迷信「高強度」,真正拉開差距的是「穩定輸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寫論文、做研究時,很多碩博士生都有這種迷思:

• 「這週拼個三天三夜,把實驗一次搞定!」

• 「等靈感來了,一口氣寫 3000 字論文!」


但現實總是殘酷:

• 短期爆發完,你累到癱掉,後面幾天進度直接歸零。

• 熬夜產出一堆,隔天重看發現「邏輯亂七八糟」,又要重寫。


真正的成功不靠偶爾的強度,而是靠每天穩定的輸出。


▋1. 高強度容易燃燒自己,穩定輸出才是真正長久

• 短期爆發: 熬夜趕進度,成就感只有一瞬間,後續精力被榨乾,效率大崩潰。

• 穩定輸出: 每天寫 300 字、讀 1 篇文獻,積少成多,進度穩穩推進。


數學很簡單:

每天寫 300 字,10 天就是 3000 字;每天整理 1 篇文獻,一個月累積 30 篇重點筆記。


▋2. 穩定的節奏,讓你避免「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 碩博士的挑戰在於:事情多、進度長,一時的爆發根本撐不住整個學程。

• 穩定節奏 = 每天有小進展,壓力自然減輕,也能讓你隨時知道自己在哪裡,不會迷失方向。


做法建議:

• 每天固定 2 小時「深度工作」,專注解決最重要的任務。

• 設定低門檻目標,例如「寫 1 段摘要」、「分析 1 組數據」,完成後自然累積成大進展。


▋3. 成功的差距,就是日積月累

• 那些看起來「超厲害」的人,不是因為他們有多猛烈的爆發力,而是因為他們能每天穩定地做該做的事。

• 寫作如此,做實驗如此,讀文獻也如此。


提醒: 熬夜爆肝換來的不是成就,而是拖垮你的節奏。


結論:強度帶來一時成效,穩定才是真正的成功之道

碩博士生,別再追求短期的「強度爆發」。學會每天穩定輸出一點點,養成長期累積的習慣,才是你走到終點的關鍵。


每天 300 字、每天 1 篇筆記,長期堅持下去,你的研究進度自然會讓人刮目相看!

avatar-img
532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博士畢業後,是選擇進入業界發展,還是走向學界自立門戶?這是一個每位博士生都會面臨的重要抉擇。了解這兩條路的特色與定位,才能更好地規劃你的研究所生涯,走出一條真正適合自己的路。 ▋1. 業界:頂尖實驗室,研究應用直接見效 • 特色: • 進入大公司或頂尖實驗室,研究多與產業應用直接掛鉤,
寫作和發表想法,對碩博士生來說是累積知識與輸出的關鍵。但很多人覺得發文麻煩,步驟太多,久了就懶得做。 現在,我的發文工作流只靠一台 iPhone 就能完成,走路時、坐車時、耍廢時都能快速發文。 ▋1. 過去的發文流程:繁瑣又麻煩 以前我的發文步驟是: • 收集靈感 → 寫作 →
很多人覺得社群媒體是刷廢文、打發時間的地方,但當你把它當作**「記錄想法的記事本」**,它帶來的價值會超乎你的想像。 ▋1. 有想法,就寫出來,別怕初步的雜亂 • 我現在的習慣是這樣: • 初步想法講給 ChatGPT 聽,讓它幫我整理成簡單的邏輯。 • 接著把內容發表到個人的臉書
回台灣這十天,我跑了 8 趟書店——從屏東、高雄到台北,每一趟都讓我滿載而歸。 我喜歡書店的原因很簡單:我期待與不同的書邂逅,讓書改變我的想法。 ▋1. 不看書,你只會一直活在「舒服的自己」 • 不讀書,就容易陷入自己熟悉的思考模式,做事永遠是「那一套」,可能有效,但終究停滯不前。
這次到台北和朱騏碰面,真的是收穫滿滿: • 一起逛台大山外出版社,討論哲學書籍,從思考的深度出發; • 在綠蓋茶館聊數位寫作,分享寫作技巧與數位工具的應用; • 竹壽司的餐桌上討論數位筆記,特別是卡片盒筆記法,如何將碎片化知識轉化為有系統的輸出。 這種時刻讓我深刻體會到:找到志同道
身為 UCLA 統計與資料科學系的博士後研究員,長時間的研究生活讓我發現,管理時間和專注力 才是真正拉開學術進度的關鍵。 最近回台灣,時差讓我意外切換成了**「下午 6 點睡、凌晨 1 點起」** 的反向晨型作息,結果發現這段時間變成高效黃金時段:世界安靜,沒人打擾,工作效率拉到巔峰。
博士畢業後,是選擇進入業界發展,還是走向學界自立門戶?這是一個每位博士生都會面臨的重要抉擇。了解這兩條路的特色與定位,才能更好地規劃你的研究所生涯,走出一條真正適合自己的路。 ▋1. 業界:頂尖實驗室,研究應用直接見效 • 特色: • 進入大公司或頂尖實驗室,研究多與產業應用直接掛鉤,
寫作和發表想法,對碩博士生來說是累積知識與輸出的關鍵。但很多人覺得發文麻煩,步驟太多,久了就懶得做。 現在,我的發文工作流只靠一台 iPhone 就能完成,走路時、坐車時、耍廢時都能快速發文。 ▋1. 過去的發文流程:繁瑣又麻煩 以前我的發文步驟是: • 收集靈感 → 寫作 →
很多人覺得社群媒體是刷廢文、打發時間的地方,但當你把它當作**「記錄想法的記事本」**,它帶來的價值會超乎你的想像。 ▋1. 有想法,就寫出來,別怕初步的雜亂 • 我現在的習慣是這樣: • 初步想法講給 ChatGPT 聽,讓它幫我整理成簡單的邏輯。 • 接著把內容發表到個人的臉書
回台灣這十天,我跑了 8 趟書店——從屏東、高雄到台北,每一趟都讓我滿載而歸。 我喜歡書店的原因很簡單:我期待與不同的書邂逅,讓書改變我的想法。 ▋1. 不看書,你只會一直活在「舒服的自己」 • 不讀書,就容易陷入自己熟悉的思考模式,做事永遠是「那一套」,可能有效,但終究停滯不前。
這次到台北和朱騏碰面,真的是收穫滿滿: • 一起逛台大山外出版社,討論哲學書籍,從思考的深度出發; • 在綠蓋茶館聊數位寫作,分享寫作技巧與數位工具的應用; • 竹壽司的餐桌上討論數位筆記,特別是卡片盒筆記法,如何將碎片化知識轉化為有系統的輸出。 這種時刻讓我深刻體會到:找到志同道
身為 UCLA 統計與資料科學系的博士後研究員,長時間的研究生活讓我發現,管理時間和專注力 才是真正拉開學術進度的關鍵。 最近回台灣,時差讓我意外切換成了**「下午 6 點睡、凌晨 1 點起」** 的反向晨型作息,結果發現這段時間變成高效黃金時段:世界安靜,沒人打擾,工作效率拉到巔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1. 杞人憂天:過度擔憂未來事件的發生 - 許多研究生在面對繁多的課題、實驗和論文時,常常會感到焦慮,尤其是對於未來無法掌控的事情。例如,擔心研究進展不順利、畢業延遲或是職業發展受到阻礙。這種焦慮往往源於過度的預測和假設,結果是讓自己陷入無謂的壓力之中。事實上,很多擔心的事情並不會發生,而過
Thumbnail
研究所在做什麼? 設計系有需要唸研究所嗎? 唸完研究所可以做什麼? 很難畢業嗎? 已經大三、大四快畢業的你是不是也有相同的疑問? 雖然說我也沒辦法給你肯定的答案,但分享這一年的研究所經歷, 也許可以讓你思考一下自己是否有需要繼續攻讀!!
1. 不持續重複練習: - 許多研究生往往在學習新技能或開始新項目時,因為初期的困難和挫折而放棄。然而,真正的成長來自於持續的重複練習。比如,寫讀書筆記這項技能,需要不斷地記錄和反思,才能逐漸提高。正如投籃一樣,開始時可能很多球都投不進,但隨著練習次數增加,逐漸掌握了投籃的技巧,成功率自然也
1. 被食物、書籍、網路、娛樂與社群媒體佔據整天醒著的時間: - 許多研究生常常在不知不覺中被各種媒介吸引,大量時間花費在非學術活動上,尤其是社群媒體如Facebook、Instagram、Threads等,這些平台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我們的思維和行為。這些分心的活動不僅浪費時間,還可能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世界太大,資訊太多,變化太快。進修是其中一個可以讓自己保持戰力的方法。去到我這種既全職工作,也偶然做志工和教大學課的,也得抽時間去進修一下,不然我會感到自己很快被淘汰下去。
為什麼說簡單到複雜也要,複雜到簡單也要呢?其實,更精確的答案應該是:研究的問題描述要簡化,從複雜到簡單比較好;而研究的解決方案要深化,從簡單到有意義的複雜會比較好。然而,剛開始做研究的博士生,常常是相反的:研究的問題從簡單變成複雜,偏離現實狀況;研究的解法卻從複雜變簡單,得到文獻裡早有的答案。
Thumbnail
研究生寫論文的獨特心路歷程,包括選擇指導教授的趣聞軼事、與指導教授的交手紀事,以及最後的口試心得。文章從幽默機智的角度描述了研究生打磨自己的過程。
考在職專班是自己的人生規劃之一,只是不知道這一天會這麼快到來,不曉得自己的衝動是好還是不好。 現在的我,很喜歡研究所科系,但心裡面總是會擔心,不知道會不會失敗、英文作文好難,所以有時候都會逃避讀書,但深深了解只有去克服困難,才能更進一步。 從現在開始,給自己的短期目標就是:考到在職專班研究所,降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1. 杞人憂天:過度擔憂未來事件的發生 - 許多研究生在面對繁多的課題、實驗和論文時,常常會感到焦慮,尤其是對於未來無法掌控的事情。例如,擔心研究進展不順利、畢業延遲或是職業發展受到阻礙。這種焦慮往往源於過度的預測和假設,結果是讓自己陷入無謂的壓力之中。事實上,很多擔心的事情並不會發生,而過
Thumbnail
研究所在做什麼? 設計系有需要唸研究所嗎? 唸完研究所可以做什麼? 很難畢業嗎? 已經大三、大四快畢業的你是不是也有相同的疑問? 雖然說我也沒辦法給你肯定的答案,但分享這一年的研究所經歷, 也許可以讓你思考一下自己是否有需要繼續攻讀!!
1. 不持續重複練習: - 許多研究生往往在學習新技能或開始新項目時,因為初期的困難和挫折而放棄。然而,真正的成長來自於持續的重複練習。比如,寫讀書筆記這項技能,需要不斷地記錄和反思,才能逐漸提高。正如投籃一樣,開始時可能很多球都投不進,但隨著練習次數增加,逐漸掌握了投籃的技巧,成功率自然也
1. 被食物、書籍、網路、娛樂與社群媒體佔據整天醒著的時間: - 許多研究生常常在不知不覺中被各種媒介吸引,大量時間花費在非學術活動上,尤其是社群媒體如Facebook、Instagram、Threads等,這些平台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我們的思維和行為。這些分心的活動不僅浪費時間,還可能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世界太大,資訊太多,變化太快。進修是其中一個可以讓自己保持戰力的方法。去到我這種既全職工作,也偶然做志工和教大學課的,也得抽時間去進修一下,不然我會感到自己很快被淘汰下去。
為什麼說簡單到複雜也要,複雜到簡單也要呢?其實,更精確的答案應該是:研究的問題描述要簡化,從複雜到簡單比較好;而研究的解決方案要深化,從簡單到有意義的複雜會比較好。然而,剛開始做研究的博士生,常常是相反的:研究的問題從簡單變成複雜,偏離現實狀況;研究的解法卻從複雜變簡單,得到文獻裡早有的答案。
Thumbnail
研究生寫論文的獨特心路歷程,包括選擇指導教授的趣聞軼事、與指導教授的交手紀事,以及最後的口試心得。文章從幽默機智的角度描述了研究生打磨自己的過程。
考在職專班是自己的人生規劃之一,只是不知道這一天會這麼快到來,不曉得自己的衝動是好還是不好。 現在的我,很喜歡研究所科系,但心裡面總是會擔心,不知道會不會失敗、英文作文好難,所以有時候都會逃避讀書,但深深了解只有去克服困難,才能更進一步。 從現在開始,給自己的短期目標就是:考到在職專班研究所,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