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從參加比賽的種類來區分,如果是坊間的"表演組"或是"演奏組",幾乎就是人人有獎,參加的學生通常程度較淺,技巧、熟練度甚至也不是很足,主要是培養上台經驗、增加信心,這種比賽,大概學生有興趣都可以參加。
另一種是流行音樂(或稱爵士鋼琴)組,不需要練古典歌曲,學生彈一首喜歡的曲子就可以上台,可能是迪士尼,可能是夢中的婚禮,等等。如果,非常想獲獎,那就參加"流行音樂類別表演組",機率會更高。
比較正式的比賽,是古典音樂類別的,如果是學齡前,拜爾下冊的程度是比較保險的,通常如果手指基本功練好,就能表現突出,因為很多學齡前的學生手指站立、獨立性都還不是練得太好,不管練什麼歌,旋律聽起來都是模糊一片。
國小之後的比賽,曲目程度的差距就相當大了,有的小奏鳴曲還沒練到,有的已經可以彈到蕭邦。如果是大型的比賽,例如卓越盃、文化盃,全國音樂比賽,可謂是高手雲集,每天練1-2小時鋼琴是很基本的,曲目也很可能在一年之前就開始準備。
如果想從較平易近人的古典樂比賽開始入門,小奏鳴曲程度幾乎是最基本要求(除非完全只想練比賽曲,也就是硬練,甚至看不懂譜,一句句模仿背起來的)。基本功一定要練習,哈農、音階、徹爾尼等等,都是讓手指更獨立靈巧的功課。只要基本程度及基本功跟上,老師便可以依照學生的特長選適合的曲目參加比賽。
因此,相反來說,如果每天練琴只有十幾分鐘,甚至沒有每天,彈功課也很挑,喜歡的才練,不喜歡的就很少碰,這一種類型大概就是不適合參加比賽,或是只能參加表演組過過虛榮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