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移除市場的漫長征途:高成本與不確定性的挑戰

碳移除市場的漫長征途:高成本與不確定性的挑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前言

今天早上同時看到兩篇新聞,一篇是國內的買山換碳權,一篇是華爾街日報的碳移除市場介紹與分析。感慨有點深。

32萬坪的山,本來就有許多天然植被,再造林的適用面積應該不大,主要適用的情境是加強森林經營類型,先假設肯定可以做吧。

32萬坪約105.6公頃,假設全域可用,專案成效極佳,每年每公頃年增碳匯20公噸(多數專案比例為每公頃10公噸碳匯效益),30年期共取得碳權63,360公噸。

依據我國當前本土碳權抵換碳費之行情300台幣每公噸,此專案碳權收益為1,900萬,每年63.3萬(剛好顧一個人做資料收集和申請碳權的行政作業)。如果所有碳費企業都有提交減碳計劃,碳費價格將降至100台幣或50台幣每公噸,則採購本土碳權之誘因將更低。

若走國際標準與國際市場,並且未來價格持續上漲,達到50美元每公噸,則收益成長為五倍,全案收益達一億台幣,這是我能夠想像到的最理想情境天花板。

土地售價五億台幣,若推動造林或森林經營專案當然需要額外經營與驗證成本。換個角度想,如果花七億善心做公益,還有機會取得一億元減少支出成本,也是滿好的。

擴大耐久碳移除規模:漫長且高昂的挑戰

企業已投入數百萬美元,購買來自規模仍小、技術甚至尚未成熟的專案之碳權,而這些碳權目前仍未正式發行。投資耐久碳移除( durable CDR )的公司,不能只看當前市場現況,而必須放眼未來數年後該產業的發展規模,才能確保這筆投資能真正助力對抗氣候變遷。

但想要預見這樣的未來,並不容易。

耐久碳移除專案的碳權能夠將碳封存數百年甚至更久,因此價格高昂,每公噸動輒數百到數千美元不等。目前該產業仍處於早期階段,市場供應極度有限,導致許多企業若想確保能獲得這類碳權,往往得先簽署預購協議( forward offtake agreements ),承諾購買未來數年後才會正式發行的碳權。

目前,產業仍缺乏清晰的發展路徑。專案開發商與投資者皆坦承,真正能夠大規模應用且高效的技術可能尚未誕生

「我們還不確定哪種方法最具潛力。」耐久碳移除買家聯盟 Frontier 的部署主管 Hannah Bebbington 表示。FrontierGoogleShopifyMetaStripeMcKinsey Sustainability 於 2022 年成立,目標是在 2030 年前簽約購買價值 10 億美元的耐久碳移除 。去年,該組織與七家耐久碳移除專案開發商簽署了總額 2.79 億美元的預購協議。「我們還沒準備好孤注一擲。」Bebbington 補充道。

此外,買方與賣方對價格的認知仍有落差。根據 CDR.fyiOPIS 的最新調查,買方的預期購買價格平均低於供應商的損益平衡點,顯示市場對價格的共識尚未形成。

價格高昂、供應短缺,市場仍不透明

耐久碳移除的技術多元,包括生物炭( biochar ),在低氧環境中燃燒有機廢棄物,以長期封存碳。生物炭碳權是目前最普及、成本最低的工程化碳移除類型,但耐久性相對較低。而直接從大氣中捕捉二氧化碳的直接空氣捕捉( direct air capture , DAC )技術則是成本最高的選項。介於兩者之間的技術包括:從生物燃料排放中捕集並儲存碳的生物能源碳捕集與封存( bioenergy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簡稱 BECCS )、加速自然化學反應以將大氣中的碳固定於固體(如強化岩石風化 enhanced rock weathering)等。

根據 1 月份的市場調查,供應商的損益平衡價格從生物炭的每公噸 143 美元,到 DAC 的每公噸 670 美元不等。儘管預計價格將在 2030 年前有所下降,但仍遠高於其他類型的碳權。例如,來自 REDD+(森林保護專案)的碳權,目前交易價格鮮少超過每公噸 15 美元

此外,取得耐久碳移除碳權仍面臨嚴重供應短缺問題。以供應量計算,全球最大的耐久 碳移除登記機構 Puro.earth 自 2017 年成立以來,僅發行了 884,353 噸碳權(即 884,353 公噸的已移除 CO2 )。截至目前,企業已購買並註銷其中 447,752 噸,等同於這些企業已主張該碳移除的環境效益。該機構目前仍有 262,736 噸碳權尚未售出,且部分已發行的碳權來自已被淘汰的方法學,顯示市場仍在持續演變中。

「這並不是傳統的產品或服務。」Zurich Insurance Group(蘇黎世保險集團)永續供應鏈負責人 Chris Minter 表示。這家全球保險公司已購買多種碳移除碳權( carbon removal credits ),涵蓋直接空氣捕捉( DAC )、生物炭( biochar ),以及其他類型的碳減排碳權,以應對自身碳排放。

Minter 指出,耐久碳移除市場的運作方式與傳統產業不同,因為這仍是一個不成熟的市場。「目前,供應商遠多於買家。」

相較於 IT 軟體等企業採購,通常會根據供應商達成的里程碑分階段付款,碳移除的交易模式則截然不同。「我們簽署的是預購協議( prepurchase agreements ),承諾購買未來將擴大產能的碳移除額度。」Minter 補充道。

這類協議有助於 Zurich Insurance 降低風險,Minter 說明,透過這些交易,公司能以低於未來即期市場可能出現的價格鎖定碳權,並保留未來以相同價格追加購買的權利。

通往數十億噸碳移除的道路

科學界普遍認為,要將全球升溫控制在 2°C 以內,每年的二氧化碳移除能力至少需達 50 億 噸,甚至可能超過 100 億

然而,根據 Puro.earth 的數據,目前已驗證的耐久碳移除規模,每年僅佔達標所需的 0.02% 以下,距離真正避免氣候災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過,森林再造( reforestation )與再生農業( regenerative agriculture )等土地利用解決方案( land-use solutions )也能為碳移除的數十億噸目標提供助力。

最新的《全球二氧化碳移除狀況報告》指出,2023 年透過「傳統」碳移除方式——包括森林再造與土地利用變更——共移除了約 2 億CO₂。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減碳行動主要由政府政策及慈善機構支持,而非來自自願碳市場。

與昂貴的工程碳移除技術相比,森林再造的成本效益更具競爭力。根據 OPIS 的市場報告,高品質的森林再造碳權即期價格最高可達 50 美元/噸,但大宗交易的平均價格約為 30 美元/噸。而部分未來交付的預購碳權,甚至達到了 80 美元/噸

土地利用已經能每年移除數十億噸 CO₂,那為何還需要昂貴且規模受限的工程碳移除?

原因很簡單——單一減碳技術無法全面遏制氣候變遷

「我們早已過了挑選解決方案的階段,」Deep Sky 的 DAC 設施營運商 Damien Steel 執行長指出。「我們必須綜合運用所有可行的方法。」

此外,可供森林再造的土地有限,即使是植樹造林計畫,尤其是重建本土混合樹種森林的項目,目前可用的碳權數量也非常稀少。與耐久碳移除類似,許多企業為了取得這些碳權,往往需要提前簽訂預購合約。

然而,對於現金流有限、無法簽署未來交付協議的企業來說,碳移除碳權難以負擔。因此,若希望在內部減排之外進一步降低碳足跡,企業可選擇購買減量( carbon reduction )碳權作為替代方案。

目前,市場上減量碳權供應充足。儘管近年來部分相關項目因真實性與成效問題備受爭議,仍有一些獲得信用評級機構的高度評價。對許多企業而言,在推動供應鏈減排的同時,搭配逐步除役減碳碳權,已成為落實減碳承諾的第一步。

「這是一條企業必須經歷的路,」Zurich Insurance 首席永續長 Linda Freiner 表示。這家保險公司自 2007 年起開始計算自身碳排放,並於 2012 年制定首個企業責任戰略。「我們在 2014 年開始關注氣候中和,」Freiner 回憶道。「當時,市場公認碳抵換是最好的做法,所以我們深入研究這項機制。但後來我們意識到,這並不是長久之計,真正的解方在於碳移除市場。因此,我們自然而然地轉向這個領域。」

目前,Zurich Insurance 仍持續除役來自 Rimba Raya REDD+ 計畫的減碳碳權,同時積極購買碳移除碳權。

與此同時,耐久碳移除的市場正在成長。根據《二氧化碳移除現況報告》( State of Carbon Dioxide Removal report ),如果所有已宣布的 DAC 和 BECCS 設施都能順利建置,預計到 2030 年,每年可移除的二氧化碳總量將達 1.18 億噸。

「當有一天,世界各國都驚覺我們已經無路可退時,大家會慶幸曾投入時間與資源,學習並推動這項技術的規模化,」Steel 表示。「回顧過去,我們在許多領域都曾經歷相似的變革。看看太陽能成本如何驟降,再看看太空探索如何大幅降低發射費用。要讓 DAC 降低成本,全球的工程師一定辦得到,只是需要時間。」

相關文章

歡迎留言分享,也期待你追蹤並加入沙龍,一起關心氣候變遷與碳移除。

與這個主題相關的文章連結整理如下:

碳移除市場蓬勃發展:Climeworks攜手TikTok、Two Drifters

Chestnut Carbon 募資 1.6 億美元:推動自然型碳移除市場邁向新高度

增強型岩石風化:永續的碳移除解決方案

CDR.fyi 的 2024 年度碳移除回顧

負碳經濟起點:碳移除技術之要件

哪種碳移除碳權比較好? - Absolute Climate 提出新認證標準

新世代淘金狂潮,碳移除技術的投資趨勢與挑戰

2024 碳移除產業五大發展趨勢

林業碳權:永續林業的 IFM

林業碳權:重新造林的 ARR

林業碳權:減少毀林的 REDD+

生物多樣性:TNFD、自然基礎解方與永續發展策略

Frontier:推動碳移除技術創新的採購聯盟



avatar-img
細雨徐行的沙龍
22會員
221內容數
分享氣候變遷與環境政策主題。 增廣見聞之餘,讓生活產生更多洞見。 如果有想了解的新知、產業資訊、相關主題內容等, 都非常歡迎在文章中留言讓我知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細雨徐行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Puro.earth的海洋缺氧碳封存(MACS)方法學獲諮詢委員會批准,標誌著一項以海洋為基礎的持久性碳移除新技術的重要里程碑。此方法通過將富含木質素的生物質沉積到深層缺氧的海洋盆地中,實現長期碳移除。文章詳細介紹了MACS方法學設計理念、科學依據、碳封存年限估算調整、目前實驗進展、環境與社會考量。
含 AI 應用內容
#碳權#碳抵換#碳移除
法國推出符合巴黎協定且具有高完整性碳權使用憲章,強調企業應優先削減自身排放,將碳權作為輔助性手段,並明確揭露資訊。此憲章符合國際最佳實務準則,並與《巴黎協定》第6.4條及自願碳市場誠信委員會(ICVCM)的核心碳原則相符,旨在重建碳市場的公信力,避免綠色漂綠,促進真實減碳。
含 AI 應用內容
#法國#ICVCM#VCMI
本文深入淺出地解釋巴黎協定第六條及其相關專有名詞,例如NDC、ITMO、VER和CORSIA。詳細闡述了ITMO和VER的差異,以及巴黎協定第六條的兩個主要組成部分(第6.2條和第6.4條)如何促進國際合作,幫助各國達成減碳目標,並以曼谷電動巴士計畫為例,說明Article 6.2的實際應用。
Puro.earth的海洋缺氧碳封存(MACS)方法學獲諮詢委員會批准,標誌著一項以海洋為基礎的持久性碳移除新技術的重要里程碑。此方法通過將富含木質素的生物質沉積到深層缺氧的海洋盆地中,實現長期碳移除。文章詳細介紹了MACS方法學設計理念、科學依據、碳封存年限估算調整、目前實驗進展、環境與社會考量。
含 AI 應用內容
#碳權#碳抵換#碳移除
法國推出符合巴黎協定且具有高完整性碳權使用憲章,強調企業應優先削減自身排放,將碳權作為輔助性手段,並明確揭露資訊。此憲章符合國際最佳實務準則,並與《巴黎協定》第6.4條及自願碳市場誠信委員會(ICVCM)的核心碳原則相符,旨在重建碳市場的公信力,避免綠色漂綠,促進真實減碳。
含 AI 應用內容
#法國#ICVCM#VCMI
本文深入淺出地解釋巴黎協定第六條及其相關專有名詞,例如NDC、ITMO、VER和CORSIA。詳細闡述了ITMO和VER的差異,以及巴黎協定第六條的兩個主要組成部分(第6.2條和第6.4條)如何促進國際合作,幫助各國達成減碳目標,並以曼谷電動巴士計畫為例,說明Article 6.2的實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