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比起自律、有行動力的KOL或成功人士,被工作追著跑、患有拖延症、新年目標在一月就可以宣告殞落的人其實佔大多數。我自己就是其中一個。
在社群平台上分享自己上進的一面,生活積極地宣告著自己的目標,但真正被落實的寥寥可數。之前工作忙碌,其實沒有太多空隙可以讓我好好思考這樣的狀態,對自己會有什麼樣的影響。而在出版業養成的工作習慣,是每天追逐「死線的死線」,甚至將這個習慣視為一種能力,因此沾沾自喜。的確這樣的方式可以讓自己的工作在時限內完成,但久了就會發現每天都在追逐那條「死線」,沒有太多可以進行思考或優化工作流程,讓自己陷入「慣性」的陷阱中。
《哈佛日曆快十天》這本書,就非常適合那樣狀態的我閱讀。這本書的作者河知銀是首席執行官的秘書,在他超過15年的工作經驗當中,他在哈佛的優等生以及成功的CEO的身上發現了同樣的習慣──提前十天完成。透過這樣的工作習慣,可以重新拿回時間的掌控權,讓生活從匆忙變從容,書中許多觀念可能不算新穎,但卻提供了一些很實際的作法,可以幫助你重新梳理自己的工作步調,從囫圇吞棗地完成「代辦事項」,調整成兼具質與量的高效能工作者。
如果你也不斷嘗試「時間管理法」,但卻三分鐘熱度或無法落實而陷入無限輪迴;或花了時間和心力規劃自己的時間排程,卻無法實際執行依舊讓工作混亂,而感受到挫折感,相信可以從書中找到突破現狀的方法。
雖然書名是「快10天」,但其實並不是真的要你提早10天完成,而是在提醒對於時間的掌握權。
有效率地工作並不在於你做多「快」、做「多少」,而是在於你做得多「好」。如果你把你做的每一個成果,都當作自己的作品,代表了你的能力、反映著你的形象,相信會希望讓這作品盡善盡美。而提早的截止日期,除了可以有餘裕去承擔突發的狀況,更是讓你有機會再讓去做最後的檢視,讓作品得以完善。更重要的是,提前完成所空出來的時間,其實是為大腦創造了新的空間。善用大腦的運作方式,挪開現有的想法,讓創意有迸發的空間。不只是工作,同樣的生活也適用這種模式,掌握了自己生活的主導權。
一開始可能會因為需提前完成進度而比較辛苦,書中提到一些實際的做法,讓習慣可以快速上手,分享幾點對我比較有幫助的方法:
1.建立自己的奇蹟規律:掌握自己的生理時鐘,讓規律成為日常
已經有很多書籍和研究都指出,每個人生產力旺盛的時間不同,所以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睡滿8小時,更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當晨型人。你需要知道自己生產力旺盛的時段,以及睡幾個小時會覺得神清氣爽。安排適合自己的規律,善用起床後的一個小時,養成你獨有的規律。
2.設定事情的順序與範疇,放入「今日」的購物袋中
假設每一天都是一個購物袋,每日可以裝進袋中的東西有限,我們就應該更有效陸地裝好代辦工作,以免袋子被撐破。所以在安排代辦事項時你可以:
1)用順序代替符號
2)明確寫出業務範疇與實際要做的事情,例如:XX會議資料研究→XX會議更新資料研究後修訂
如此紀錄、分類後便能清楚哪些是重要、立刻完成的事情。
(我會加上預計花費的時間,這樣在「每日回饋時間」就可以檢視自己對時間的掌握度,也可以了解到實際執行這個任務需要的時間,之後在規劃每日代辦的時候會更精準。)
3.為自己設定專屬的截止時間,並將工作劃分為三個階段
在正式的截止時間之前,設定提早2、3天至一個月的自己獨有期限。書中提到四個很重要的時間區段:「準備階段」、「執行階段」、「收尾階段」和最重要的「過渡時間」
準備階段:掌握業務的性質、構思處理方式與研究資料的階段
執行階段:這應該是我們最擅長的階段
收尾階段:確認工作成果與最初預定的目標是否穩最後檢查階段
過渡時間:各階段或狀態轉換時所需要的預備時間。例如:外出移動的時間、前往會議室的時間等等
過去的習慣可能僅會專注在持行與收尾的階段,但其實準備(暖身)的階段尤為重要。你需要有充分的準備進入會議,以確保會議的品質;在企劃案開始撰寫前,你需要花時間瀏覽、蒐集資料,或是確認自己對於專案的了解程度。這些都是過去容易被忽略的時間。
4.以「分」為單位做規劃,越精準表達越好
「馬上」是何時?「之後」要多久?不管是對自己或協作的他人,都應該以分為單位最規劃或約定,千萬記住,別人的時間和我們的時間一樣珍貴。
生活中充滿了各種陷阱與誘惑,當你打開通訊軟體或社交平台的時候,時間小偷就在身旁蠢蠢欲動著。「時間」可能就在你Line訊息往返中、滑臉書、IG甚至short的過程中,默默流逝。當你真的想要做安排好的事情時,不是時間不夠、就是精神過度放鬆感到疲憊。後果不是無法執行預期中的事情,就是加班或是晚睡來達成你對自己的要求。
書中提到,很多人都會列出每日的代辦清單,但其實「不做什麼」比「做什麼」還重要。明確列出在「專注時間不回覆訊息」、「不瀏覽網路新聞」(像我可能就要列出「不要在上班時間揪團」)。當注意力準備要飄走的時候,就可以來看一下這份清單,提醒自己該做什麼行為。
這部份是我本來就預計在今年落實的動作,很開心剛好在書中看到同樣的觀念和實際執行的方式。
書中提到「期間檢討」的重要程度等於開始與結束,如果「讓作品完善」是你的目標,那麼以終為始期間的檢討就顯得格外的重要了。在開始執行前檢視與業務相關人員交流意見,確認執行的大方向是否正確,過程中也設定檢視點來確認推進的方向是否有偏離軌道,這樣在提早完成的時候,就有更充裕的時間來完善相關細節。
最後是定期回饋。自我回饋是需要定期進行的。最基本是每天的回饋,為此一天至少預留五分鐘做這件事。將計劃的所有目標先分別標記為「未完成」、「已完成」,藉由每天自我回饋的時間,檢討與發現原因準備好解決方案。
去年我想要重拾語言學習這件事,在一開始就豪氣干雲地規定每週要有兩天晚上進行學習,但是第一週無法落實,第二週也無法,這件事情就被我拋諸腦後了。但如果我當初有安排每日的回饋時間,我就可以發現無法執行的原因,可能是回家就先滑太久的手機,或是週間的某一天的能量特別低無法執行。如果可以知道原因,就知道可以怎麼調整自己的安排,將有助於增強堅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