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的人有密集恐懼症

17%的人有密集恐懼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據說,17%的人有密集恐懼症,比「幽閉恐懼症」的人還多很多。

raw-image


密集恐懼症,是對密集小洞的恐懼、厭惡感覺。透過網路,這類圖片更容易產生與流傳,使得密集恐懼症成為社群網站時代不斷出現的話題。

密集恐懼症會對向日葵、蜂巢、海綿、多籽水果等物體產生恐懼、焦慮反應。某些公共建築物的外觀,也會引起密集恐懼。

最常提到引發密集恐懼的圖像,是蓮蓬的種子頭部。或許是社群網站讓這些照片更容易流傳。當然,主動分享的網友可能沒有密集恐懼,只是覺得這照片很好看或很有意義。

最近,有學者以演化心理學角度,分析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會對密集小洞產生不舒服的反應。

假設一是「危險動物假說」,有一些危險動物如毒蛇、蜘蛛,身上常有密集小洞的花紋,所以厭惡小洞的神經學反應,能讓人類遠離這些危險動物。

假設二是「皮膚病假說」,有些皮膚病或寄生蟲引起的皮膚病變,會引起密集小洞的外觀,厭惡小洞的反應讓我們避開這些病源。

測量心跳、瞳孔擴張和皮膚導電發現,密集圖案比中性圖像,更容易引發強烈的生理反應。只是通常我們可以選擇把視線挪開、避開這些生理反應。恐慌症、幽閉恐懼症患者,就沒有那麼容易離開現場。

要被歸類為「精神疾病」,前提是造成工作、生活、學習、人際關係等重要領域的重大損害。「密集恐懼」在轉移視線後可以改善,所以還沒有正式列入精神科的診斷。

若細數容易引起密集恐懼的物體,則包括外觀有種子的麵包和貝果;有洞的乳酪;有小種子的水果如草莓、覆盆子、木瓜和奇異果;蜂巢、向日葵和蓮子蓮蓬;昆蟲和蜜蜂的巢穴;蛇、蜥蜴、青蛙等爬行類動物的皮膚;鞋底;海綿。

有一派理論認為,大腦在處理密集小洞圖案時,需要消耗更多能量和氧氣,因此引發壓力感。這一派傾向認為:密集恐懼症是大腦處理視覺資訊時的副產品,跟規避危險的生物演化沒有關係。

有人認為,密集恐懼就如同用指甲刮玻璃或黑板的聲音,就是會引起許多人不舒服。

另一個未解之謎,是女生有密集恐懼的比例,遠比男生高。如果從演化心理學角度,可以提供什麼猜測嗎?遠古時代女性在採集食物時,會比較容易遇到危險動物、或接觸感染到皮膚病?

雖然有許多未知,但如果密集恐懼造成你很大困擾,可以到心理諮商所尋求專業人員協助。「暴露療法」是最常使用的治療方式。


avatar-img
陳豐偉的沙龍
1.5K會員
529內容數
【陳豐偉編譯社】的內容會幫助你瞭解自己、瞭解你的伴侶、家人、親友、同事,讓你更能分析為什麼某些人就是會有這樣的行為模式。無論是人際關係、職場用人或危機處理,以及給予你的親友好的建議,從這裡得到的知識,或許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陳豐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們習慣在生病時服藥止痛、退燒、消炎,卻很少有人注意,這些日常藥物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我們的大腦功能。最近一項發表於《Brain and Behavior》的大型研究指出,某些廣泛使用的藥物,與大腦認知功能之間存在微妙的關聯。研究團隊提出「認知足跡」(cognitive footprint)這個全
不吃藥來改善睡眠的方法,可以搜尋「睡眠衛生」,就可以找到許多方法來嘗試。 不過,有些方法是「知易行難」,大家都知道,但不見得做得到,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失眠的人。
最近有個熱門的研究領域:人們是否有可能在不運動的情況下維持健康? 如果沒有很正式的運動習慣,如每星期都去健身房、或在戶外慢跑50分鐘,但又想稍稍「動一動」,改善未來身體健康、強化心血管功能......
我們習慣在生病時服藥止痛、退燒、消炎,卻很少有人注意,這些日常藥物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我們的大腦功能。最近一項發表於《Brain and Behavior》的大型研究指出,某些廣泛使用的藥物,與大腦認知功能之間存在微妙的關聯。研究團隊提出「認知足跡」(cognitive footprint)這個全
不吃藥來改善睡眠的方法,可以搜尋「睡眠衛生」,就可以找到許多方法來嘗試。 不過,有些方法是「知易行難」,大家都知道,但不見得做得到,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失眠的人。
最近有個熱門的研究領域:人們是否有可能在不運動的情況下維持健康? 如果沒有很正式的運動習慣,如每星期都去健身房、或在戶外慢跑50分鐘,但又想稍稍「動一動」,改善未來身體健康、強化心血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