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為何拒絕次經?簡述20個理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有公教徒認為,新教徒因為少了七卷書,所以不相信煉獄的教導。他認為,新教徒排除了那七卷書,純粹是因為語言問題(沒有希伯來原文)。


然而,似乎有更多的原因。


最近讀畢

Don Stewart :: Why Were the Books of the Old Testament Apocrypha Rejected as Holy Scripture by the Protestants?

https://www.blueletterbible.org/faq/don_stewart/don_stewart_395.cfm



首先,次經的教義與做法與其他聖經經卷相違背。次經經文講求因行為稱義(例如多俾亞傳十二9、十四11、馬加比一書二52),這與因信稱義教義相違背(例如弗二8,9)。


其次,次經提及煉獄(馬加比二書十二41-45),這與其他聖經經卷相違背(來九27)。根據公教徒說法,煉獄是給予未完全聖化的信徒,繼續煉淨的地方。然而,同一時間,他說他們相信因信稱義,耶穌的救恩是白白賜予的。


再者,次經提及為亡者祈禱的做法(巴錄書三4),這與其他聖經經卷相違背。東正教聖經以斯拉四書(4 Ezra)更是批評為亡者祈禱的做法。見:

No Intercession for The Dead - 4 Ezra

https://weekly.israelbiblecenter.com/no-intercession-for-the-dead-4-ezra


第四,次經談及生前靈魂(智慧篇八19,20),這與其他聖經經卷相違背。


第五,次經談及由預先存在物中創造(智慧篇十一17),而非無中生有(來十一3)。


第六,次經視身體比靈魂低等。(智慧篇九15)


第七,次經沒有被新約視為聖經般引用。


第八,猶太人都不承認次經是聖經。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提及由神而來的書卷,只包括希伯來正典及新教舊約經卷,不包括次經。


第九,次經寫於沉默的四百年,這四百年被猶太人及新約作者視為沒有神啟示的時代。


第十,在七十士譯本中存在,不等於就是聖經。而且無證據顯示次經在基督時代已存在於七十士譯本中。而且在七十士譯本中,也存在其他經卷,但那些經卷沒有被納入為正典,例如以斯拉一及二( 或叫三及四)及瑪拿西的祈禱,而以斯拉二書( 或叫四書) 經文強烈反對為亡者祈禱的做法。公教及新教皆不承認以斯拉二書( 或叫四書)為正典,只有東正教承認。以斯拉二書( 或叫四書)亦指出舊約正典不包括次經。


第十一,次經不存在於早期正典名單中,直至第四世紀才出現。並且在第十六世紀才被羅馬天主教官方正式承認。


第十二,次經被大部分教會領袖、早期教父拒絕,包括亞他拿修、耶柔米。不同教父有不同選取。


第十三,次經沒有清晰的範圍。七十士譯本有以斯拉一及二書、瑪拿西的祈禱,但這三書都沒有被包含在正典當中。


第十四,奧古斯丁對次經立場含糊。一方面,他視次經為權威,另一方面,又暗示次經與聖經地位不同(City of God 18.36)。


第十五,在宗教改革期間,不少早期公教學者都拒絕次經,甚至早於宗教改革,公教學者已不接受次經,例如Cardinal Cajetan。


第十六,次經中有歷史錯誤。例如關於多俾亞死時的年歲,書卷內有違反歷史事實的內容。又例如友弟德傳,起始經文就已經有2處違反歷史事實。


第十七,次經沒有希伯來原文。現時的舊約聖經由希伯來文寫成,少數由亞蘭文寫的。次經沒有希伯來原文,只有希臘文。當然,沒有希伯來原文不是它們不納入正典的原因,但現時所有正典都有希伯來原文。希臘文到330年才成為國際語言,這已是舊約成書後70年的事。次經原文由希臘文寫,表示它們成書年期十分晚,難以支持它們是舊約的一部分。


第十八,耶穌不引用次經。當耶穌提到被殺的先知由亞伯至到撒迦利亞(太二十三34-36),範圍由創世記到歷代志下,歷代志下為希伯來聖經最後一卷書,耶穌沒有提到在次經出現而被殺害的的先知,可見祂不將次經視為正典。


第十九,耶穌說舊約聖經先知所說的是關於祂的預言(路二十四25,27、44)。摩西五經、先知書及詩篇上所寫的,都要應驗。耶穌沒有提及次經。


第二十,次經可以提供歷史參考(例如馬加比一書),但不能視作正典。


總結:

1)次經教義和做法與其他正典不一致。

2)次經沒有被新約作者引用。

3)猶太人都不接受次經為神的啟示。

4)存在不同款式的七十士譯本,次經於七十士譯本出現並不代表就是正典。

5)次經不在初期教會正典清單中,只有少數教父視次經為權威。大部分教父不承認次經是聖經,而會引用次經的教父中,沒有一人懂得希伯來文(例如奧古斯丁是不懂希伯來文的)。

6)次經範圍不清楚。

7)與奧古斯丁同時期的、精通希伯來文的耶柔米反對次經。

8)早期公教學者也反對次經。

9)次經有歷史錯誤,沒有實現的預言,又沒有對耶穌的預言。

10)耶穌不使用次經。


因此,新教的舊約已充足,次經沒有神聖的權威性。


avatar-img
0會員
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次級禱告則是對活生生禱告經驗的模仿或定型(congealment)。(頁354)從思想層面而言,活生生的禱告經驗受外在的律法和原則檢視,按照形而上、倫理學的標準修正,變得更深刻有力。從群體宗教生活層面,禱告儀式、敬拜詩歌、禮拜程序中的公禱文,都把活生生的經驗改變為客觀、非個人化的形式和規條。
Thumbnail
KW:經學的確是死了,像上帝已死也不是說宗教不存在。
Thumbnail
基督教合法化之後,神學路線的爭議才正式白熱化,因為以前大家躲起來講,現在公開講之後,發現大家講的都不一樣,那誰講的才對?  是的,這時大家突然發現每個人對神學的認知差異那麼大,雖說大家都有抄寫聖經書卷去讀,但當年流通的除了舊約聖經比較沒問題(大家早抄到爛),新約聖經內容還沒有定案,大家只是到處傳抄
Thumbnail
我的背景知識構成了現在的自我,這一點無從否認,也不該否認,只能尊重。  但是當我們投身某種信念的時候(不限於宗教),我們是用哪種框架去認識「新的信念」的呢?答案當然是我們的「老我」。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在生活的苦楚當中遇見上帝,若因此得救,所以認定「信耶穌比較靈驗」。 對,這是標準的多神論異教思
Thumbnail
是這樣的,前幾天在網路遇到一個有趣的人,他貼了一段聖經節,然後宣稱既然我們都是神的兒女,那麼我們就是神。 當然,任何基督徒都會跟你說這是無說八道,稍微讀過聖經的大概也能舉出一大堆經文告訴你人絕對不會是神,因為這本來就跟一神論牴觸,連進入神學討論的意義都沒有,完全是異教思想,不是基督教神學,除非你想
Thumbnail
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 ~哥林多後書5:17~
Thumbnail
本來想聊主禱文的,但偏偏最近看到很多關於使徒信經的文章,或許上帝要我先講講這個。 那就這樣吧! 話說在前頭,使徒信經要討論可以有很多切入點,太過學術的東西我可沒本事,而且網路上其實關於信經的歷史也有推廣文章可以查,要蒐集資料並不困難。 我就跳過去了。 我想討論的比較是現象學的問題。 是這樣
既然我一直提早期教會是神學建構的一個重要時期(其實每個期都重要,因為神學至今仍在持續演化中),那麼難道初代信徒在神學造就上就比較厲害嗎?其實也沒有,或者說,歷世歷代,神學造就不清楚處的人絕對都還是佔大多數,而所謂搞清楚的,可能也只多一點點理解,離真實距離還很遠…… 是的,這才是實情,實際上「對神學
Thumbnail
次級禱告則是對活生生禱告經驗的模仿或定型(congealment)。(頁354)從思想層面而言,活生生的禱告經驗受外在的律法和原則檢視,按照形而上、倫理學的標準修正,變得更深刻有力。從群體宗教生活層面,禱告儀式、敬拜詩歌、禮拜程序中的公禱文,都把活生生的經驗改變為客觀、非個人化的形式和規條。
Thumbnail
KW:經學的確是死了,像上帝已死也不是說宗教不存在。
Thumbnail
基督教合法化之後,神學路線的爭議才正式白熱化,因為以前大家躲起來講,現在公開講之後,發現大家講的都不一樣,那誰講的才對?  是的,這時大家突然發現每個人對神學的認知差異那麼大,雖說大家都有抄寫聖經書卷去讀,但當年流通的除了舊約聖經比較沒問題(大家早抄到爛),新約聖經內容還沒有定案,大家只是到處傳抄
Thumbnail
我的背景知識構成了現在的自我,這一點無從否認,也不該否認,只能尊重。  但是當我們投身某種信念的時候(不限於宗教),我們是用哪種框架去認識「新的信念」的呢?答案當然是我們的「老我」。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在生活的苦楚當中遇見上帝,若因此得救,所以認定「信耶穌比較靈驗」。 對,這是標準的多神論異教思
Thumbnail
是這樣的,前幾天在網路遇到一個有趣的人,他貼了一段聖經節,然後宣稱既然我們都是神的兒女,那麼我們就是神。 當然,任何基督徒都會跟你說這是無說八道,稍微讀過聖經的大概也能舉出一大堆經文告訴你人絕對不會是神,因為這本來就跟一神論牴觸,連進入神學討論的意義都沒有,完全是異教思想,不是基督教神學,除非你想
Thumbnail
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 ~哥林多後書5:17~
Thumbnail
本來想聊主禱文的,但偏偏最近看到很多關於使徒信經的文章,或許上帝要我先講講這個。 那就這樣吧! 話說在前頭,使徒信經要討論可以有很多切入點,太過學術的東西我可沒本事,而且網路上其實關於信經的歷史也有推廣文章可以查,要蒐集資料並不困難。 我就跳過去了。 我想討論的比較是現象學的問題。 是這樣
既然我一直提早期教會是神學建構的一個重要時期(其實每個期都重要,因為神學至今仍在持續演化中),那麼難道初代信徒在神學造就上就比較厲害嗎?其實也沒有,或者說,歷世歷代,神學造就不清楚處的人絕對都還是佔大多數,而所謂搞清楚的,可能也只多一點點理解,離真實距離還很遠…… 是的,這才是實情,實際上「對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