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慧行。今天我們來探索一部大家時常忽視,但卻有簡明扼要的經書——《佛說八大人覺經》。今天慧行將以白話文的方式呈現給大家,讓大家一起來領受佛法的精隨。由於人身難得,苦空無常,我們必須把握時間,加快腳步的勤奮修行,以及理解佛陀的言教。
首先說明:
第一覺悟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這個世界一切事物都不是永恆的,國家和土地也是脆弱的。身體由地、水、火、風四大組成,最終也是苦空的。五陰(色、受、想、行、識)沒有真實的自我。一切事物生滅無常,變化不停,虛假不實,沒有主宰。心是生起惡念的源頭,身體則是犯罪的工具。懂得這樣觀察,就能漸漸遠離生死輪迴的痛苦。
第二覺悟
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過多的欲望會讓人痛苦不堪,人生的疲勞與煩惱都是由貪欲而生。《道德經》中有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這是老子所說,意思是懂得滿足,便不會遭遇屈辱;知道適可而止,便不會陷入危險。這和佛陀所教的「少欲無為」相呼應。少欲的人能遠離這些煩惱,保持身心的自在與安穩。
第三覺悟
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唯慧是業。人的心總是難以滿足,追求越多,罪惡也就越多。但菩薩不是這樣的,他們懂得知足,能安於清貧,堅守道義,惟有智慧才是我們行為的根本。所有的行為都源自於智慧,智慧引導我們做對的事。
第四覺悟
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懈怠會使人墜落,並且久而久之會越來越萎靡。而精進的修行能破除煩惱,戰勝四種魔障(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和天魔),擺脫身心的束縛,超越或脫離所有由煩惱與業力所構成的束縛和痛苦,也可以說是出五陰與三界之獄。
第五覺悟
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愚癡是生死輪迴的根源,菩薩則時刻不忘廣泛學習和積累知識,增進自己的智慧,讓自己擁有更多的洞察力和思考能力,並且能夠熟練地表達與論述能力,來度化不同的眾生。菩薩用無上的大樂來教化眾生,也就是說,菩薩的教導不僅僅是傳授道理,更是讓眾生在心靈上感受到極大的快樂和安慰。這種快樂並非來自世俗的享樂,而是源自於智慧、慈悲和解脫的快樂。菩薩的教化使每一個眾生都能夠走出迷惑,獲得心靈的平靜與喜悅,並在這過程中得到啟發與成長。
再來是
第六覺悟
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冤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貧窮不僅讓人自己承受著生活的重壓,還會引發更多的怨恨與糾紛,以「貧賤夫妻百事哀」為例,夫妻本應是最親近的伴侶,但貧困往往成為他們最大的敵人。物質上的匱乏讓兩人無法共同享受生活的樂趣,反而加劇彼此的責難和情緒衝突,甚至帶來離心力。
菩薩布施時應該平等,不分冤親,例如某個人的人生遭受了巨大的變故,不管對象是否是我們討厭的人,我們在布施的時候不應該分冤親,又例如唐代的玄奘大師曾經跋涉千里,只為了尋求真經,途中經歷了無數的艱辛與困難。他以慈悲心對待所有的苦難與冤屈,最終成就了西天取經的壯舉,這種大愛與忍辱的精神正是菩薩行的體現。菩薩既不記恨過去的仇怨,也不討厭任何惡人,用慈悲的心包容一切。
再來是
第七覺悟
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鉢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五欲(財、色、名、食、睡)會帶來種種過患,即便是普通人在世間生活,也應當不沉迷於世俗的享樂。菩薩時常思念僧人的清淨生活,在佛教中,菩薩常念三衣,三衣是出家眾依照戒律所能擁有的一套三種衣物的合稱,與一個瓦鉢(僧人生活的基本器物)為志向,立願出家,守持清淨的行為,修持高遠的梵行,並以慈悲心對待一切眾生。
再來是
第八覺悟
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生死熾然」描述了生死的巨大困境和灼熱的痛苦。這不僅是每個生命存在的必經之路,也是所有有情眾生的共同困擾。對於普通眾生而言,生死如同炙熱的火焰,難以逃脫,生命的無常與痛苦讓人深感無助。而「苦惱無量」《地藏經》云:「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發大乘心,普濟一切——然而,在這無盡的生死與苦惱中,菩薩心生大乘之志,發願成佛,廣度一切有情。這裡的大乘心不是局限於自我解脫,而是立誓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並幫助所有眾生也正得佛果,獲得最終的解脫與快樂。所謂「普濟一切」,就是菩薩發願將智慧和慈悲普遍地傳遞給一切眾生,金剛經云: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願代眾生,受無量苦——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云: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其中就題到了代眾生苦也是法供養的一種,而菩薩的升起的悲心,力量強大到願意替眾生承擔無量的苦難,以自己之身力行救濟。菩薩的精神在這裡達到了一個極致的自我犧牲,願意為了眾生的幸福,忍受所有痛苦,甚至不求自我安逸。這種無私的大悲心,是菩薩行的根本,也是大乘佛法的核心精神——成就自己,為了更大的眾生利益,犧牲自己的所有。
令諸眾生,畢竟大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語出自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菩薩最終的目的是讓所有眾生最終都能達到究竟的大樂。這不僅僅是指當下的快樂或是某種短暫的幸福,而是指那種超越生死,脫離所有苦惱,達到無盡的安樂與清淨的境界。在這裡,菩薩的悲願不僅是幫助眾生解除眼前的痛苦,更是引導他們走向一個永恆的快樂、安寧的境界,那就是佛境界。
以上為八大人覺經的簡單概述
佛陀的教誨總是那樣精湛,從最根本的「無常」到最終的「大樂」,每一個覺悟都是在引導我們走向一條清淨、超越生死的道路。八大覺悟的背後,藏著對人生深刻的洞察和對眾生無比的慈悲。
這八個覺悟,無論是「世間無常」的警示,還是「少欲無為」的智慧,都在提醒我們如何從日常生活中去理解生命的真諦,如何放下無謂的執著,並學會活在當下、珍惜當前。而菩薩的行願,更是讓我們看到一條超越自我、為眾生著想的道路,這正是大乘佛教的精神所在。
菩薩的智慧和慈悲,無論是知足、精進、還是布施,都在教導我們如何走向一個更高的境界。這不僅是對自己人生的提升,更是對周圍所有生命的照顧與關懷。每一個覺悟,都是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在困境中的道路,引導我們走向智慧與解脫的彼岸。
最終,這些覺悟的深意在於,幫助我們超越世俗的束縛,進而找到內心的真正平靜與安寧。每一個願望、每一個心念,都應當以眾生的快樂與利益為出發點,這才是修行的真正目的。而當我們發起大乘心,將自己的人生投入無盡的悲願和行願中時,我們便能與佛陀的智慧與慈悲共鳴,實現最終的解脫和究竟的大樂。
這八大覺悟,正是佛陀留給我們的寶貴法寶。它們教導我們如何從自我覺醒,通往更高的智慧和慈悲,並最終實現超越生死的解脫,而這也是佛給予新發意菩薩的精要教育。
如果妳喜歡這篇文章,歡迎您前來我的YT頻道,聆聽更多內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65XYbbnK54&t=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