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咖啡店聽見鄰桌那個能量滿滿的活潑女子在跟朋友討論《原子習慣》這本書,重燃了我閱讀這本書的衝動~
《原子習慣》是James Clear於2018年出版的一本關於習慣形成和改變的書籍。想當年,這本書出版的時候,就馬上掀起熱潮!很多前輩和朋友都在討論,可是我就是沒有興趣去閱讀~原因並不是我不認同「習慣」的力量,而是恰恰相反,每次拿起這本書,看見封面我已經同意得不得了,我覺得自己根本就是一個「習慣」的信徒!就覺得自己不需要閱讀這本書😆我還記得那時候薪水很微薄,要存個四五萬英鎊讓自己可以圓夢實在很困難。我一邊努力上班,一邊勤快地瘋狂兼職,也要花時間準備各項考試和報名的文件,真是累到不行。那時候因為已經20多歲,怕自己拖延下去就會不知不覺間放棄夢想,因此一直逼自己衝衝衝,不要停下來。直到有一次真的真的好累,我不禁問自己,為什麼我不早一點計劃,早一點開始,害自己要這麼辛苦🥺連休息半天都愧疚?
如果我唸大學的時候,每個月少買一件衣服,畢業後每個月就去可以少上一節家教,對不對?那時候我一個月有四五個週末要兼職,但如果我四五年前已經開始,那麼每一個月就只需要兼職一個週末!我就恍然大悟,其實「付出」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是艱辛的,但是如果把「付出」「分期付款」,就可以比較無感~更容易堅持下去,達成目標!自此,我一直是習慣的篤信執行者,因為我知道,把需要付出的努力分散得愈長,感覺愈輕鬆。「習慣」就是「成功」的「分期付款」。
《原子習慣》這本書強調了小習慣的力量,並且提供了行多例子及方法讓讀者認識如何一步一步通過微小的變化來實現重大的人生改變。
1. 不要嫌棄進步慢,行動就對了!
講到這本書的主要學習,必須先提到的是——小習慣的累積效應~原子習慣就是微小的習慣的意思~這些小小的努力,在長期內能夠累積成顯著的變化。作者用「1% 的改變」作為例子,指出即使是每天進步1%,一年後的結果會是原來的37倍。這提醒我們,改變不必一次性達成,持續的小步驟同樣可以帶來驚人的結果。不過,這一點我們要注意到啟動與行動之間的差異,不要以為有在做點甚麼就是有在進步,這點我容後再詳細分享~
2. 四個法則讓改變習慣變得容易(一點點)
我們大家都是人對不對?(我不是機械人)哈哈,我想說的是,誰不想明天開始就五點鐘起床跑個10公里,再寫三篇文章,每個月學一個新語言?可是我們都有人的限制,我們會累,會心情不好,會生病,會懶惰~這也是為什麼要建立新的習慣沒有那麼容易~《原子習慣》給我們四個法則,讓改變習慣比較容易:
大家也可以試試看,我覺得挺實用的~不過,對我而言,最有用的是最後分享的這一招!
3. 讓「我想成為怎樣的人」作為改變習慣的前題
作者 James 指出,真正持久的改變來自於身份的轉變,而非僅僅改變行為。他提出「我想成為怎樣的人」的問題,強調我們應該專注於成為某種身份(例如,健康的人、閱讀者等),而不是單純追求結果(例如,減肥、讀完書籍)。這樣的思維方式能夠幫助我們在遇到挫折時保持動力,因為我們的行為與我們的身份認同緊密相連。
大家有沒有小時候的記憶,很想哭或很想放棄的時候會有一把大人的聲音說「XX很乖的,XX做得到!」,小小的我們就會乖乖的按劇本演下去,結果就真的「很乖的,做得到!」~我發現這回憶跟作者的建議異典同工之妙呀!先想自己想要成為怎樣的人,然後行為就會更努力的配合人設。
對於我而言,我從基本上完成不了待辦清單上的事項,到變得非常有效率,定下的待辦事項都幾乎能90-100%完成,轉捩點在於我要求自己不要做不守承諾的人。
我從小就很討厭不守承諾的人,因為他們往往會令我很失望,也令我因為他們不守承諾而打亂自己的計劃、不知所措。
有一天,我看着自己完成不了的待辦清單,我發現,我不也對自己不守承諾了嗎?說過要完成的,但沒有完成,就是不守對自己的承諾,就是令自己失望,就是打亂自己的計劃,這樣的話,我跟我最討厭的人就沒有分別了!
從那時開始,完成自己定下的目標,不只是完成自己的要求,對於我而言,更是令自己成為對自己守承諾的人!這樣的想法令我更有動力完成自己的待辦清單和目標,不然我會討厭失信的自己。
如果你也想成為某一種人,或者堅決地不想成為某一種人,這個心態也能幫助你建立新的習慣,有效幫助自己進步,不妨試試看哦!💓
我覺得《原子習慣》不僅提供了實用的技巧來改善習慣,還強調了心態和身份的重要性(我超同意的)。透過小習慣的累積效應、系統化的改變方法,以及身份的轉變,我們可以在生活中實現持久的改變。這本書對任何希望自我提升的人都具有啟發性,值得邊閱讀邊練習實踐哦~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本書或我的分享的看法吧,很期待和大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