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唐墨看我買了台灣疑案錄,再推了我白色叛逆⋯⋯果然不應該相信他,這麼好看以後看不到怎麼辦?😠😠😠
《白色叛逆》與其說是漫畫,更像是小成本而精緻的黑白電影,把台灣的白色恐怖時代用冷光燈打在我們臉上,殘酷地強迫觀眾面對那段痛得想轉台的台灣歷史,穿越白色恐怖的年代,為自由和信仰奮鬥的故事,比任何一部英雄電影更壯烈,也更真實。
書名中的「白色」和「叛逆」,就是對比的兩極。一邊是國民黨政權的高壓統治,像雪白的鐵幕一樣覆蓋整個台灣;另一邊是那些站起來的人,他們手無寸鐵,卻用思想、詩歌,甚至沉默對抗這個壓抑的時代。
這不是一場浪漫的穿越之旅,主角是帶你進入戰場的導遊,他不是在觀光介紹,而是在告訴你,這場戰爭雖然已經結束,但它的硝煙依然存在於我們的社會記憶裡。
在現代世界處處被霸凌的主角余永熾,表面上看起來因為被同儕排擠、惡作劇所以心生不滿,但是從後面他的行為表現和周遭的人對他的觀察,不難發現他雖然讀到大學(算是高學歷?),但同時也是個好色、猥瑣、激進而且缺乏反思和包容的人(嗯,絕對沒有影射誰的支持者),不被世界接納的時候只能躲在自己妄想中惡毒報復,就像那些在網路上三無帳號一樣,稍有不順就用各種卑劣、無腦、矛盾的言詞攻擊別人,但在現實生活中毫無能力。(真的沒有影射誰!)
當他穿越到還在戒嚴的時代,好像找到了歸屬、卻要面臨更嚴峻的生死存亡(而且還在整天想著女朋友),在那個時代背景中,有被栽贓而被肅清的有志之士、有莫名遭受滅門慘案的倖存者,還有那些從未等到平反的家屬。
他們不只是單一個體,而是整個時代的悲劇符號。他們是歷史的傷口、已經遠去?還是驕傲的疤痕,用來提醒每一個人,民主和自由從來不是免費的禮物?
我們好像生在一個可以自由講話的年代,但《白色叛逆》處處在提醒我們,這份自由的代價有多麼沉重。
人性 vs. 體制,那些站出來對抗體制的人,他們的勇氣不只是來自理性,更來自一種不可妥協的直覺:當不義變成制度,反抗就成了義務。然而,他們的反抗不是浪漫的,它很血腥,也很痛苦。有人失去了生命,有人失去了親人,還有人在漫長的牢獄生涯中,甚至忘記了自由是什麼感覺。
這些故事裡的人物,並不是完美的英雄。他們充滿熱情、理想,可能還有一點傻勁,但正因如此他們才那麼真實。他們就和我們一樣都只是普通人,這也讓我反思:如果今天的我站在他們的位置上,我會選擇低頭,還是站起來?曾經有一些人的犧牲,真的換來了我們對自由的珍惜嗎?還是說,我們早就把這些歷史當作考試的選擇題,考完就忘?
當我們對白色恐怖的了解只停留在課本上「228事件」的幾行字,我們其實正在慢慢抹去這些受害者的聲音。更諷刺的是,許多當年的壓迫者,可能至今仍未受到真正的審判,而他們的子孫或子弟兵,甚至可能正享受著那段高壓統治留下的財富與資源。
歷史不只是歷史,它是一個活生生的現象,還在影響我們今天的社會結構。例如,刪掉我們的文化預算,阻止我們看見一個殘酷的事實:台灣的歷史,從來都不是英雄的史詩,它更多是妥協和傷痕的故事。
歷史並不會真正過去,它只是改變了形態,隱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嘲笑著那些不願反思的人。
曾經生活在那個時空的人,那些「叛逆者」輸給了時代,但贏過了自己的懦弱;他們被壓迫到幾乎喘不過氣,卻用微弱的聲音唱出自由的詩;他們的行動也許看似微不足道,但正是這些小小的反抗,累積成了我們今天的自由空間。他們付出的代價不應該成為歷史的註腳,應該成為時代的證詞和現代的生活指南;看看現在⋯⋯拜託,別再刪文化部預算了,不然以後可能連看這種書的機會都沒了,別讓歷史成為我們的「文化絕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