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白色叛逆》自由、反抗與歷史的時代回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作家唐墨看我買了台灣疑案錄,再推了我白色叛逆⋯⋯果然不應該相信他,這麼好看以後看不到怎麼辦?😠😠😠



當歷史像極了一個巴掌


《白色叛逆》與其說是漫畫,更像是小成本而精緻的黑白電影,把台灣的白色恐怖時代用冷光燈打在我們臉上,殘酷地強迫觀眾面對那段痛得想轉台的台灣歷史,穿越白色恐怖的年代,為自由和信仰奮鬥的故事,比任何一部英雄電影更壯烈,也更真實。



歷史的傷口,或是驕傲的疤痕


書名中的「白色」和「叛逆」,就是對比的兩極。一邊是國民黨政權的高壓統治,像雪白的鐵幕一樣覆蓋整個台灣;另一邊是那些站起來的人,他們手無寸鐵,卻用思想、詩歌,甚至沉默對抗這個壓抑的時代。


這不是一場浪漫的穿越之旅,主角是帶你進入戰場的導遊,他不是在觀光介紹,而是在告訴你,這場戰爭雖然已經結束,但它的硝煙依然存在於我們的社會記憶裡。


在現代世界處處被霸凌的主角余永熾,表面上看起來因為被同儕排擠、惡作劇所以心生不滿,但是從後面他的行為表現和周遭的人對他的觀察,不難發現他雖然讀到大學(算是高學歷?),但同時也是個好色、猥瑣、激進而且缺乏反思和包容的人(嗯,絕對沒有影射誰的支持者),不被世界接納的時候只能躲在自己妄想中惡毒報復,就像那些在網路上三無帳號一樣,稍有不順就用各種卑劣、無腦、矛盾的言詞攻擊別人,但在現實生活中毫無能力。(真的沒有影射誰!)


當他穿越到還在戒嚴的時代,好像找到了歸屬、卻要面臨更嚴峻的生死存亡(而且還在整天想著女朋友),在那個時代背景中,有被栽贓而被肅清的有志之士、有莫名遭受滅門慘案的倖存者,還有那些從未等到平反的家屬。


他們不只是單一個體,而是整個時代的悲劇符號。他們是歷史的傷口、已經遠去?還是驕傲的疤痕,用來提醒每一個人,民主和自由從來不是免費的禮物?



自由的代價你不用經歷,但需要理解


我們好像生在一個可以自由講話的年代,但《白色叛逆》處處在提醒我們,這份自由的代價有多麼沉重。


人性 vs. 體制,那些站出來對抗體制的人,他們的勇氣不只是來自理性,更來自一種不可妥協的直覺:當不義變成制度,反抗就成了義務。然而,他們的反抗不是浪漫的,它很血腥,也很痛苦。有人失去了生命,有人失去了親人,還有人在漫長的牢獄生涯中,甚至忘記了自由是什麼感覺。


這些故事裡的人物,並不是完美的英雄。他們充滿熱情、理想,可能還有一點傻勁,但正因如此他們才那麼真實。他們就和我們一樣都只是普通人,這也讓我反思:如果今天的我站在他們的位置上,我會選擇低頭,還是站起來?曾經有一些人的犧牲,真的換來了我們對自由的珍惜嗎?還是說,我們早就把這些歷史當作考試的選擇題,考完就忘?


當我們對白色恐怖的了解只停留在課本上「228事件」的幾行字,我們其實正在慢慢抹去這些受害者的聲音。更諷刺的是,許多當年的壓迫者,可能至今仍未受到真正的審判,而他們的子孫或子弟兵,甚至可能正享受著那段高壓統治留下的財富與資源。


歷史不只是歷史,它是一個活生生的現象,還在影響我們今天的社會結構。例如,刪掉我們的文化預算,阻止我們看見一個殘酷的事實:台灣的歷史,從來都不是英雄的史詩,它更多是妥協和傷痕的故事。



歷史的重量,正是未來的支點


raw-image


歷史並不會真正過去,它只是改變了形態,隱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嘲笑著那些不願反思的人。


曾經生活在那個時空的人,那些「叛逆者」輸給了時代,但贏過了自己的懦弱;他們被壓迫到幾乎喘不過氣,卻用微弱的聲音唱出自由的詩;他們的行動也許看似微不足道,但正是這些小小的反抗,累積成了我們今天的自由空間。他們付出的代價不應該成為歷史的註腳,應該成為時代的證詞和現代的生活指南;看看現在⋯⋯拜託,別再刪文化部預算了,不然以後可能連看這種書的機會都沒了,別讓歷史成為我們的「文化絕版品」。

內容總結
白色叛逆
5
/5
avatar-img
48會員
30內容數
知識分子?滋事分子?姿勢分子! 今天你想解鎖什麼姿勢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姿勢分子 的其他內容
七夕情人節來了,你會去拜月老求桃花、求姻緣嗎? 那你知道,月老是怎麼成為戀愛之神的嗎?紅線又是怎麼來的呢? 月老的故事是這樣子的。
「你們台北人不懂什麼東西好吃。」 去到每一個古蹟景點,或是每一個有文化背景意義的地點,他雖然對於這些地點如數家珍,但每次話語的最後都會加上: 「台北沒有這樣的地點。」或是「你一定都知道台北有沒有這種故事背景。」
創業初期曾經交往過一任男友,各自在創業初期的我們很拮据,所以約會只吃平價的餐點,而且幾乎都是AA制,有時候他連拿出500元都有些為難,但還是會牙一咬、想辦法生出錢來跟我約會。 交往大概兩年左右,我想他的事業可能有發展了,因為他會開始帶我吃比較高檔的料理、還會主動請我吃飯,我們從客單價500吃到
我還在當平面模特兒的時期,介於成年和未成年之間的年紀,曾被要求拍一組性感又可愛的照片,而我怎麼拍都不順利。
如果晚上10點多收到104求職公司的發面試通知、討論薪資、發錄取通知等,你有什麼想法?
我曾經在一個家族企業工作,直接主管就是老闆娘。老闆娘家世背景好、工作能力強,公司事業和家庭都一把罩,經營人脈手腕也很精彩,而且總是願意把光環給那個脾氣大修養差、一天到晚在辦公室對著員工破口大罵的老闆,我不知道老闆到底有什麼天大的能耐可以讓老闆娘願意這樣做,畢竟我也見識過他脾氣上來的時候,會在辦公室對
七夕情人節來了,你會去拜月老求桃花、求姻緣嗎? 那你知道,月老是怎麼成為戀愛之神的嗎?紅線又是怎麼來的呢? 月老的故事是這樣子的。
「你們台北人不懂什麼東西好吃。」 去到每一個古蹟景點,或是每一個有文化背景意義的地點,他雖然對於這些地點如數家珍,但每次話語的最後都會加上: 「台北沒有這樣的地點。」或是「你一定都知道台北有沒有這種故事背景。」
創業初期曾經交往過一任男友,各自在創業初期的我們很拮据,所以約會只吃平價的餐點,而且幾乎都是AA制,有時候他連拿出500元都有些為難,但還是會牙一咬、想辦法生出錢來跟我約會。 交往大概兩年左右,我想他的事業可能有發展了,因為他會開始帶我吃比較高檔的料理、還會主動請我吃飯,我們從客單價500吃到
我還在當平面模特兒的時期,介於成年和未成年之間的年紀,曾被要求拍一組性感又可愛的照片,而我怎麼拍都不順利。
如果晚上10點多收到104求職公司的發面試通知、討論薪資、發錄取通知等,你有什麼想法?
我曾經在一個家族企業工作,直接主管就是老闆娘。老闆娘家世背景好、工作能力強,公司事業和家庭都一把罩,經營人脈手腕也很精彩,而且總是願意把光環給那個脾氣大修養差、一天到晚在辦公室對著員工破口大罵的老闆,我不知道老闆到底有什麼天大的能耐可以讓老闆娘願意這樣做,畢竟我也見識過他脾氣上來的時候,會在辦公室對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雖然已經過了一陣子(然後預算還算不出來到底刪了多少錢),但過年整理房間時翻到這張,還是廣傳一下金門立委陳玉珍的要飯說好了。她可能看錯了,我們手裡的是聚寶盆。 (明天2/19從斗六北上台北,若有在雲林金門人信任我可以約今天在斗六火車站請我轉交連署至造冊地點,我帶空白的給你寫也可以。)
雖然已經過了一陣子(然後預算還算不出來到底刪了多少錢),但過年整理房間時翻到這張,還是廣傳一下金門立委陳玉珍的要飯說好了。她可能看錯了,我們手裡的是聚寶盆。 (明天2/19從斗六北上台北,若有在雲林金門人信任我可以約今天在斗六火車站請我轉交連署至造冊地點,我帶空白的給你寫也可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人生苦短,現代人在過度讚頌生產力的功績社會裡,找不到抗爭的對象,也無法與他者建立有效的對話,這樣的邊緣,也因為脫離了原本的規訓社會,使自身變得更加的孤獨。在「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宇宙,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當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時候,那什麼又是現實呢?創作的自由留給混沌和焦慮更多的空間,而群體則被
Thumbnail
無論是誰,目的是什麼,戰爭下都成妄想。只是麻木的眼,看無可挽回的風暴。戰爭支配的一切。
Thumbnail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政府只是大財團的魁儡,人民只選擇相信自己期望的事情,不從眾的人就被歸為異類,有能力的人搶奪資源,沒能力的人蒙蔽雙眼,麻痺自己好快活到世界末日來臨的那天,這根本不是電影,而是紀錄片。
Thumbnail
常理的背後,是如同幽靈鬼魅般牽制著多數人的,由社會上一小群精英分子所制定的禮儀準則。布紐爾在現實人生中,發覺自由與權力不過是同一坨血肉模糊的團塊,同時也在他一生中少數記得的夢境裡,發覺自由思想與自由意志,其實就是稱之為命運與機運的權力宰制。因此,無論向左向右欲找尋的自由和權力,到頭終是泡影。
Thumbnail
這本書,就是一場社會運動。 集體合作、世代交棒、以及無數個人意志撐持,並接受沒有所謂完美,才有抵達可能。 每個人都有啟蒙的時刻,於我,紀錄片是一個很重要的路徑,《貢寮,你好嗎》也在我年輕歲月留下了痕跡,而我帶著這些痕跡入了社會,上了班,沒有幾年,台灣發生一連串影響著我輩世代很深很重的事件,至今不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在這座漂浮的島上,每一個人都是漂浮的,誰都失去了自己的根,誰也無法預視未來的景象。結果彼此都怯於發聲,當隱忍過頭終於發聲了,卻又過於喧嘩而傷了誰。此般弱弱相殘的失語狀態,大概就是台灣的文化陰影吧。
接連兩天,我決定放空腦子,觀賞幾部有意義的電影,以滋潤自己淡漠的歷史感。今日,我聚精會神看完韓國電影《首爾之春》,心情受到很深的觸動:撇開由全斗奐主導的軍事政變這一史實,如果我們作為廣義的轉型正義的參與者,將用多大程度的理性和依據來判決這等軍事獨裁者的罪行?   依照我的淺見,若要清算或審判這等
Thumbnail
馬來西亞首部眾籌製作、講述種族隔離的電影終於誕生。
Thumbnail
《自由之聲》 英語片名:Sound of Freedom  導演:亞歷杭德羅.蒙特沃德 編劇:羅德.巴爾、亞歷杭德羅.蒙特沃德 監製:埃杜瓦多.維拉斯蒂吉 配樂:哈維爾.納瓦利特 攝影:高爾卡.戈馬克西、安德魯.艾克 剪輯:布萊恩.斯科菲爾德 類型:動作、劇情、社會議題、真實事件改編
Thumbnail
人生苦短,現代人在過度讚頌生產力的功績社會裡,找不到抗爭的對象,也無法與他者建立有效的對話,這樣的邊緣,也因為脫離了原本的規訓社會,使自身變得更加的孤獨。在「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宇宙,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當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時候,那什麼又是現實呢?創作的自由留給混沌和焦慮更多的空間,而群體則被
Thumbnail
無論是誰,目的是什麼,戰爭下都成妄想。只是麻木的眼,看無可挽回的風暴。戰爭支配的一切。
Thumbnail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政府只是大財團的魁儡,人民只選擇相信自己期望的事情,不從眾的人就被歸為異類,有能力的人搶奪資源,沒能力的人蒙蔽雙眼,麻痺自己好快活到世界末日來臨的那天,這根本不是電影,而是紀錄片。
Thumbnail
常理的背後,是如同幽靈鬼魅般牽制著多數人的,由社會上一小群精英分子所制定的禮儀準則。布紐爾在現實人生中,發覺自由與權力不過是同一坨血肉模糊的團塊,同時也在他一生中少數記得的夢境裡,發覺自由思想與自由意志,其實就是稱之為命運與機運的權力宰制。因此,無論向左向右欲找尋的自由和權力,到頭終是泡影。
Thumbnail
這本書,就是一場社會運動。 集體合作、世代交棒、以及無數個人意志撐持,並接受沒有所謂完美,才有抵達可能。 每個人都有啟蒙的時刻,於我,紀錄片是一個很重要的路徑,《貢寮,你好嗎》也在我年輕歲月留下了痕跡,而我帶著這些痕跡入了社會,上了班,沒有幾年,台灣發生一連串影響著我輩世代很深很重的事件,至今不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在這座漂浮的島上,每一個人都是漂浮的,誰都失去了自己的根,誰也無法預視未來的景象。結果彼此都怯於發聲,當隱忍過頭終於發聲了,卻又過於喧嘩而傷了誰。此般弱弱相殘的失語狀態,大概就是台灣的文化陰影吧。
接連兩天,我決定放空腦子,觀賞幾部有意義的電影,以滋潤自己淡漠的歷史感。今日,我聚精會神看完韓國電影《首爾之春》,心情受到很深的觸動:撇開由全斗奐主導的軍事政變這一史實,如果我們作為廣義的轉型正義的參與者,將用多大程度的理性和依據來判決這等軍事獨裁者的罪行?   依照我的淺見,若要清算或審判這等
Thumbnail
馬來西亞首部眾籌製作、講述種族隔離的電影終於誕生。
Thumbnail
《自由之聲》 英語片名:Sound of Freedom  導演:亞歷杭德羅.蒙特沃德 編劇:羅德.巴爾、亞歷杭德羅.蒙特沃德 監製:埃杜瓦多.維拉斯蒂吉 配樂:哈維爾.納瓦利特 攝影:高爾卡.戈馬克西、安德魯.艾克 剪輯:布萊恩.斯科菲爾德 類型:動作、劇情、社會議題、真實事件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