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禮與洗禮:認罪、悔改、救贖與赦罪(9)

割禮與洗禮:認罪、悔改、救贖與赦罪(9)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們已經理解真實面對上帝其實難度頗高,這時,儀式再度出現,是的,我們回來講洗禮。

是這樣的,我們很清楚自己很軟弱,而且會想盡辦法逃避這些讓人感到苦惱的狀況,好讓自己輕鬆一點……簡單說,這叫「罪性」。

於是我們用很多方式來讓自己不要一步步走向毀滅,真的用了很多方法,老實說,政治、宗教、傳統、法律、默契、習慣……我們有太多東西的作用是為了這個目的而存在。

我們不妨回到創世紀來看看,一開始的兩個始祖顯然沒什麼規範可言,只有一條--不能吃分別善惡樹的果子。

反正他們那時候不受限制,因為沒有法律就沒有犯法,而他們不用背負分辨是非對錯的責任,這反而讓他們可以坦承面對上帝。

但被趕出伊甸園之後狀況就不一樣了,不知從哪個時候開始,我們看到有了獻祭這件事情,還鬧到該隱殺亞伯(這段其實很有意思,兩人基本上就是拿東西給阿公,阿公喜歡亞伯的禮物,該隱就不爽,根本小屁孩)。

不過我比較認同這是在描述農耕民族與由遊牧民族的戰爭,別忘記這個傳說過了幾千年才被紀錄成文本(甚至可能上萬年),更別提創世紀有很多人名其實是城市或部落、國家的名稱,看成一整個世系或族群比較能解釋那些超乎異常的壽命--那可能是部族存在的時間而不是一個人的壽命,當然,可能部族一些比較有名的個人混在一起寫,這是古代傳說常見的狀況。

總之我們可以看見早期人類跌跌撞撞的摸索,很自然的採用了更為直觀的交換論來處理人跟上帝的關係,畢竟聖經也有記載,人類過了好一段時間,才開始「求告耶和華的名」,顯然在這之前有很常一段時間(再說一次,就演化狀況來說,說不定上萬年)人類努力在尋找生命的主宰,不過人類整體的智力與智慧遠遠跟不上這這些抽象概念。

這時的人賴,還是只嬰兒,卻也已經發展出各式各樣的文化,當然也包含宗教儀式與各式禁忌。

人類沒有這些儀式,是會惶恐不安的,其實現代社會依然需要各種約定俗成的事物來維繫。

你可以試試,如果你裝作一副那些都只是裝模作樣的迷信儀式,身為這無神論的科學理性者才不屑參加,那麼結果其實最自以為是也最不理性沒科學的會是你自己,你只是驕傲的用自己當成規矩而已,這超蠢,因為科學身為只能觀察既成現象學的學門從沒這麼驕傲過。

不過無神論左膠最愛叫人家「只准照他們想的方式」做自己。

總之,洗禮成為一個向「組織」宣告自己認罪悔改的標記,成為一種入會儀式。

是的,你可以自稱基督徒,但沒有洗禮,反正最後裁判的是上帝,我也管不著。

但還是有些差別,首先,完成入會儀式代表你有成為組織成員的各種權利義務,比方說,領聖餐(雖然也沒人會稽核,但如果你欺騙,我想這絕對稱不上什麼好德性,你自己去跟上帝解釋)。好吧!領聖餐或許也有人覺得這沒什麼(其實聖餐的儀式與神聖性是另一個爭議來源,有空再說),但至少教會是一個社交互助圈子,當然,這時候教會跟你合不合或教會本身神學立場、社會立場就很重要,畢竟那種跟詐騙集團沒兩樣的教會也不是沒有……總之你得挑一下,同時還要記得上帝跟教會是兩回事。

講到後來好像變成不要去教會比較好,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追求真理照條道路真的不好走,你一個人是撐不了多久的。

所以,花點時間尋找適合自己的教會(而且可能隨著人事變化還要換教會),在深思熟慮之後,好好面對上帝,完成洗禮的立約儀式(那種第一天就叫你受洗的教會真的不要去,隨便上幾堂課就叫你受洗的也是,那就叫做神學立場有問題,因為你只是他們業績,他們在乎的才不是你有沒有真的得救--雖然他們很愛宣稱洗禮儀式本身帶有神奇的力量,可以看出謊言是一個接著一個的),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重點是你跟上帝的關係,至於參與服事搞到很累、受洗之後覺得後悔、覺得教會亂七八糟……這種事當然有,也滿常見的,甚至可以說是遲早會遇到的,但千萬不要讓人的問題影響你跟上帝的關係,也不要因此對教會失去信心,因為我們不該只是去享受教會服務,我們也可以服務教會--比方說去衝撞或改造,因為這樣才能進步。

要理解,十之八九,我們可能也是別人眼中那個讓人跌倒的傢伙,只是我們自己不知道……

別忘記有所謂「隱而未現的罪」。

上帝要我們盡一切努力去做,可從沒說我們會成功啊!畢竟,人類還在演化的半途而已,我們能做的就是在永生來臨之前,往演化的終點更進步一點點。

然後我們可以傷痕累累的來到上帝面前,跟上帝說「抱抱我」。

我不會再要求更多了。

阿們

raw-image


avatar-img
momoge (毛毛牙)的沙龍
202會員
989內容數
大家好,我是子藝(momoge),新書歸途2:駱沙利南2024台北書展同步上市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好,我們終於要來講救贖與赦罪了。 話說在前頭,割禮或洗禮都沒有任何救贖與赦罪的用處,絕對沒有,如果正好有,那是因為你「心裡有認罪悔改」,絕對不是儀式本身有某種神奇力量,當然儀式氛圍可能協助你進入這種狀態或者讓你有這種心裡準備,因為這種儀式有歷史傳統,能在我們心裡建立神聖的意含,但也只是這樣而已。
好啦,講一堆割禮跟洗禮的歷史,現在來談一點嚴肅的。 首先,這兩個行為的本質都是一種立約,但麻煩就在這裡,這跟你對約的概念是怎樣的有關。 西方文明基本上非常重視契約(所以聖經直接叫新約與舊約),於是對契約的態度,可能會拉高到「神聖」的地步。 但東方價值觀在很多方面反倒把「破壞契約」視為一種權力展
耶穌最後留給門徒的命令,是要他那些門徒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然後為人施洗,好讓人歸於父子聖神的名下。 這也解釋了為何基督教會以洗禮作為入會儀式,再說一次,是入會儀式,代表進入基督教這個宗教「組織」,而大多數人民團體,可能只要填入會申請書、繳完會費就算了,但如果你加入的是獅子會同濟會這種團體,入會儀式還
糟糕,這系列文章講那麼久才講完割禮,我們來說洗禮。 洗禮其實同樣是爭議不小的儀式(這樣說好了,光我說這是個「儀式」可能已經有人不高興了,要說這是「聖禮」),但用水的起源老實說不清楚,但新約時代之前看來洗禮已經很常見,不限於基督徒,因為施洗約翰就幫人洗禮,連猶太教高層都有人受洗勒!只是這樣做意義在那
割禮是聖經裡有記載的規矩,最早是亞伯拉罕行割禮,後來變成律法內容。 說起來割禮其實是非常古老的儀式,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原始目的不大清楚,但的確有一些衛生上的好處,不過伴隨的感染危險其實也很高,雖說因為是很古老的技術,說不定許多消毒或照顧傷口的技術都是從這邊來的…… 總之這個奇怪的行為(其
保羅的法利賽人背景與希臘教育,讓他同時精於猶太律法的嚴謹與希臘辯論的邏輯,於是他的確在辯論上成為勝利者,因為一神論的邏輯性讓初代基督徒對於理性思辨十分習慣(老實說現代人反倒在這方面很懶惰),所以基督徒數量激增,多到被羅馬帝國警戒,因為這票人不把皇帝當神看待,實際上他們連「王」的地位都不給,因為王是耶
好,我們終於要來講救贖與赦罪了。 話說在前頭,割禮或洗禮都沒有任何救贖與赦罪的用處,絕對沒有,如果正好有,那是因為你「心裡有認罪悔改」,絕對不是儀式本身有某種神奇力量,當然儀式氛圍可能協助你進入這種狀態或者讓你有這種心裡準備,因為這種儀式有歷史傳統,能在我們心裡建立神聖的意含,但也只是這樣而已。
好啦,講一堆割禮跟洗禮的歷史,現在來談一點嚴肅的。 首先,這兩個行為的本質都是一種立約,但麻煩就在這裡,這跟你對約的概念是怎樣的有關。 西方文明基本上非常重視契約(所以聖經直接叫新約與舊約),於是對契約的態度,可能會拉高到「神聖」的地步。 但東方價值觀在很多方面反倒把「破壞契約」視為一種權力展
耶穌最後留給門徒的命令,是要他那些門徒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然後為人施洗,好讓人歸於父子聖神的名下。 這也解釋了為何基督教會以洗禮作為入會儀式,再說一次,是入會儀式,代表進入基督教這個宗教「組織」,而大多數人民團體,可能只要填入會申請書、繳完會費就算了,但如果你加入的是獅子會同濟會這種團體,入會儀式還
糟糕,這系列文章講那麼久才講完割禮,我們來說洗禮。 洗禮其實同樣是爭議不小的儀式(這樣說好了,光我說這是個「儀式」可能已經有人不高興了,要說這是「聖禮」),但用水的起源老實說不清楚,但新約時代之前看來洗禮已經很常見,不限於基督徒,因為施洗約翰就幫人洗禮,連猶太教高層都有人受洗勒!只是這樣做意義在那
割禮是聖經裡有記載的規矩,最早是亞伯拉罕行割禮,後來變成律法內容。 說起來割禮其實是非常古老的儀式,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原始目的不大清楚,但的確有一些衛生上的好處,不過伴隨的感染危險其實也很高,雖說因為是很古老的技術,說不定許多消毒或照顧傷口的技術都是從這邊來的…… 總之這個奇怪的行為(其
保羅的法利賽人背景與希臘教育,讓他同時精於猶太律法的嚴謹與希臘辯論的邏輯,於是他的確在辯論上成為勝利者,因為一神論的邏輯性讓初代基督徒對於理性思辨十分習慣(老實說現代人反倒在這方面很懶惰),所以基督徒數量激增,多到被羅馬帝國警戒,因為這票人不把皇帝當神看待,實際上他們連「王」的地位都不給,因為王是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