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utiful Sunday--《臺灣當代移工藝術展》的美麗與,或許,哀愁

Kang-Ywe Lyau-avatar-img
發佈於藝術生活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對不斷尋求Pleasant Surprise 的熱望安排看展攻略的我來說:探訪南美館二館的《SUNDAY:臺灣當代移工藝術》之前,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怕受傷害的原因,一是擔心本展落入諸多以藍領外勞或看護為主角的展覽套路--幽暗的思鄉曲、響亮的抗議聲、死寂的籲天錄。表面上演出著人道關懷,實際上是以他人苦痛為自己論述張本,徹頭徹尾的睥睨與剝削。另一個極端,則是刻意突顯他族群的歡樂及與所在國主流文化違和的圖像與旋律,且不論是否意圖宣傳有容乃大的國情,骨子裏依然是居高臨下的獵奇心態。以上不僅在此間,國外也不乏這類戲碼。至少,就最技術面的策展方法學來說:是沒做到「設身處地」與「旁觀者清」切換辯證與展陳。

raw-image


《SUNDAY:臺灣當代移工藝術》以Sunday為名,就揭示了本展的基調不是「悲慘世界」的"I dreamed a dream", 更不是「Show Boat」的“Ol' Man River” 儘管「漂移之味」、「逃逸之方」、「艷陽下南風吹」三個子題不可避免觸及移工勞權、逃逸等現象,但不至於煽情。而且如同曾逃逸的越南藝術家的創作,儘管有不愉快的面相,在某程度來看,卻更像一場有趣的歷險心象。本次還展出黃子明的報導攝影與侯淑姿的外勞攝影,致敬台灣近卅年移工在社會史與藝術史的緣起,無形中顯示了策展人研究的深度。


這個展讓我期待的,是能看到不少印尼與菲律賓專業與業餘的移工藝術家的作品。是啦!自從去過日惹,我就對印尼藝術家刮目相看。加上長年家有印尼看護,我對外傭外勞在台灣的生活圈子也特別感興趣。本展第一展間入口的作品是畫廊級的專業作品固不論,此外甚多攝影、錄像,是移工在台工餘或休假空檔創作的,品質相當不錯。有幾件裝置與錄像,我覺得相當符合北美或國美的雙年展的規格。策展單位從選件、協助輸出、裝裱、佈置的格外努力,可圈可點。

raw-image


還有一個難能可貴的地方,是本展有些是移工與專業藝術家合作的創作。舉凡唐唐發與Fidati,或者羅懿君與印尼的淨灘移工群(可惜未列出姓名),作品除了雅俗共賞,更是自然活潑地展現了移工文化視角下的在地風味。而展中的卡拉OK文化,以及印尼電台主播的播音節目情境,烘託出移工落地生根的精神生活經營。這些表現正是1+1大於2的平等交流,是移工創作最值得珍視的精髓。

raw-image



移工藝術展本身的社會藝術教育意義不言可喻,我也堅信觀眾能在驚喜中帶來一些反省。但比較突出的:是這個展迥異於諸多研究型展覽淪為文件、新聞、標語的教室,也不刻意用聳動的視覺、文字來刺激觀賞情緒,更不見我最討厭的排排訪談錄像。畢竟藝術展就是藝術展,不該強迫觀眾沈浸在配上聲音與圖像的策展人燒腦的自我感覺良好的論文裡。

raw-image


我說這個展是美麗與或許,哀愁,一來是指展覽的主題的兼容並蓄,另一方面是:社團法人台灣四十分之一移工教育文化協會辦理移工藝術與創作展覽多年,今年終於頭一次進入美術館殿堂。前此奔波耕耘的艱辛可想而知。但未來,還會有美術館定期辦理移工藝術展,進而擴大為雙年展嗎?以邁入老齡化的台灣的勞動力結構來推估,這個期待絕對不是苛求。希望移工藝術展永不會如蛋頭學者的假掰「逃逸線」,而是真正的生計生活生命焠煉下的美麗。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Kang-Ywe Lyau的沙龍
23會員
126內容數
「藝術生活」發掘生活中的藝術,將藝術導入生活,富厚生計,充實生趣的諸般面向。綜合感性與理性深入藝術生態鏈與創作鑒賞收藏。期望能不落入現今藝評與新聞報導的俗套,坦誠面對作品,展覽,市場,以及最重要的,人性。
Kang-Ywe Lyau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12
本展掌握這種節奏與和聲的變化,使觀者可以在聲音藝術的體驗旅程中悠然聆賞策展人的調性,也容許觀者的感官與思維在適度的空間裡伸張譜寫自己的共鳴。
Thumbnail
2025/04/12
本展掌握這種節奏與和聲的變化,使觀者可以在聲音藝術的體驗旅程中悠然聆賞策展人的調性,也容許觀者的感官與思維在適度的空間裡伸張譜寫自己的共鳴。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未來,還會有美術館定期辦理移工藝術展,進而擴大為雙年展嗎?以邁入老齡化的台灣的勞動力結構來推估,這個期待絕對不是苛求。希望移工藝術展永不會如學者的假掰「逃逸線」,而是真正的生計生活生命焠煉下的美麗。
Thumbnail
未來,還會有美術館定期辦理移工藝術展,進而擴大為雙年展嗎?以邁入老齡化的台灣的勞動力結構來推估,這個期待絕對不是苛求。希望移工藝術展永不會如學者的假掰「逃逸線」,而是真正的生計生活生命焠煉下的美麗。
Thumbnail
去看了台北藝術自由日,其實出發前一度覺得很累想說算了,好險有去看(❁´◡`❁)。 這次會場分成四個區域,藝術家一日茶道展出茶具、花器等,平子雄一的超豪華個展,尹日藝廊「變形記」展覽的部分作品,以及65組藝術家或團體的創作。
Thumbnail
去看了台北藝術自由日,其實出發前一度覺得很累想說算了,好險有去看(❁´◡`❁)。 這次會場分成四個區域,藝術家一日茶道展出茶具、花器等,平子雄一的超豪華個展,尹日藝廊「變形記」展覽的部分作品,以及65組藝術家或團體的創作。
Thumbnail
無論在台灣膠彩畫的世界裡,風格怎麼變化怎麼吹,最終還是要認真看待當下,當下覺得美的明日可能就不滿意了,這是人性。風格只是回首的詮釋,不用刻意追求風格,專注當下就能創造風格。
Thumbnail
無論在台灣膠彩畫的世界裡,風格怎麼變化怎麼吹,最終還是要認真看待當下,當下覺得美的明日可能就不滿意了,這是人性。風格只是回首的詮釋,不用刻意追求風格,專注當下就能創造風格。
Thumbnail
「生活即工藝,工藝即生活」,台灣擁有許多傲人的傳統工藝,每一項工藝皆承載著文化的底蘊與智慧的傳承,不僅是一種技藝,更是台灣豐富多彩文化的縮影;透過文化與技術的堆疊累積,造就了增加美感的工藝品,隨著時代變遷,與日常生活緊密連結的工藝距離我們越來越遠,建立可使人們親近工藝的環境非常重要。
Thumbnail
「生活即工藝,工藝即生活」,台灣擁有許多傲人的傳統工藝,每一項工藝皆承載著文化的底蘊與智慧的傳承,不僅是一種技藝,更是台灣豐富多彩文化的縮影;透過文化與技術的堆疊累積,造就了增加美感的工藝品,隨著時代變遷,與日常生活緊密連結的工藝距離我們越來越遠,建立可使人們親近工藝的環境非常重要。
Thumbnail
現在 ,就在接下 的十月,就在你身邊,讓即將來到的ART TAIPEI 2024 「台北博覽會」和首屆Taipei Art Week「台北藝術週」,期待「遍地開花」的藝術效應給我們一 些答案。
Thumbnail
現在 ,就在接下 的十月,就在你身邊,讓即將來到的ART TAIPEI 2024 「台北博覽會」和首屆Taipei Art Week「台北藝術週」,期待「遍地開花」的藝術效應給我們一 些答案。
Thumbnail
搜尋“政策失能”,Google排名第一 搜尋“新美術館時代”google排名第一 搜尋“鹽水人”,google排名第二 搜尋“夕陽產業”,Google 排名第三 搜尋“台灣裝置藝術”,google排名第四 搜尋“台灣文資保存”,Google排名第五 搜尋“美術系”也榜上有名 謝謝各位前
Thumbnail
搜尋“政策失能”,Google排名第一 搜尋“新美術館時代”google排名第一 搜尋“鹽水人”,google排名第二 搜尋“夕陽產業”,Google 排名第三 搜尋“台灣裝置藝術”,google排名第四 搜尋“台灣文資保存”,Google排名第五 搜尋“美術系”也榜上有名 謝謝各位前
Thumbnail
常問問自己,拍這些展覽的意義為何,對我自身而言,藉由寫作磨練自己的觀點,或是藉由攝影訓練自己觀看的角度。 而對他人的意義又是如何? 除了在展期分享推廣藝文活動以外,又有什麼幫助? 世上藝術作品極多,當展覽結束後,也許再也沒機會看到這些作品,那這些展覽紀錄該何去何從?
Thumbnail
常問問自己,拍這些展覽的意義為何,對我自身而言,藉由寫作磨練自己的觀點,或是藉由攝影訓練自己觀看的角度。 而對他人的意義又是如何? 除了在展期分享推廣藝文活動以外,又有什麼幫助? 世上藝術作品極多,當展覽結束後,也許再也沒機會看到這些作品,那這些展覽紀錄該何去何從?
Thumbnail
如果藝術市場的蓬勃發展屬實,台北能不能夠繼香港,上海,東京,繼起為東亞新一代的藝術之都?  傳統,實驗,市場性特質的媒合素材展示,外加不勝枚舉的畫廊。令初學者的我開示了小小的眼界。  如果藝術市場的估值以其他國家經濟成長發展為倍速而論,那台灣藝術市場的封閉性(單一價值觀念),未熟度(產業與實驗性的交
Thumbnail
如果藝術市場的蓬勃發展屬實,台北能不能夠繼香港,上海,東京,繼起為東亞新一代的藝術之都?  傳統,實驗,市場性特質的媒合素材展示,外加不勝枚舉的畫廊。令初學者的我開示了小小的眼界。  如果藝術市場的估值以其他國家經濟成長發展為倍速而論,那台灣藝術市場的封閉性(單一價值觀念),未熟度(產業與實驗性的交
Thumbnail
發現似乎就是不再能簡單接受:介紹台灣藝術家就要賣悲情,就要省吃儉用、就要努力出人頭地。政治迫害戰爭離散國家認同,這些敏感的金絲雀們,不只是受苦,仍然受到藝術的祝福,能夠表達能夠創作,能夠將眼中所見心中所感化為藝術,讓瞬間拉長拉長拉長到幾乎不朽。
Thumbnail
發現似乎就是不再能簡單接受:介紹台灣藝術家就要賣悲情,就要省吃儉用、就要努力出人頭地。政治迫害戰爭離散國家認同,這些敏感的金絲雀們,不只是受苦,仍然受到藝術的祝福,能夠表達能夠創作,能夠將眼中所見心中所感化為藝術,讓瞬間拉長拉長拉長到幾乎不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