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快樂?_「卻是憂鬱的新年」讓我們趕走憂鬱吧!

過年快樂?_「卻是憂鬱的新年」讓我們趕走憂鬱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過年快樂?_「卻是憂鬱的新年」讓我們趕走憂鬱吧!

「每年這個時候,我就特別害怕收到親戚的訊息。」小A輕聲說著

 

她眼神透露著不安。作為一名32歲的職場女性,她道出了許多人心中的焦慮:「沒有穩定對象、工作又不是很理想,每次過年回家都要應付親戚的關心,感覺像是走入審判庭。」

 

每逢新年,街道上張燈結彩,家家戶戶充滿團聚的歡聲笑語。但在這看似歡樂的節日背後,有許多人正默默承受著情緒的困擾。這種現象,被稱之為「過年憂鬱症候群」。

 

為什麼過年會讓人感到憂鬱?

1. 家庭期待的重擔

「媽,我知道妳是關心我...,但…」35歲小B

每次和母親通電話時總是這樣開頭。身為家中獨子,過年返鄉對他來說不只是團圓,更像是一場無形的考核。就像榮格所說:「孤獨不在於一個人獨處,而在於無法向他人訴說心裡的感受。」有時候,最深的孤獨感往往來自於最親近的人之間。

 

2. 經濟壓力的糾結

「發紅包、買年貨、參加聚餐...光是想到這些開銷,我就整晚睡不著。」小C焦慮地說。

在當前經濟環境下,過年的各項支出,對許多人產生了不小的壓力。你/妳是否也這樣呢?

 

3. 深沉的孤獨感

「自從父親去世後,過年對我來說就不再一樣了。」小D輕撫著桌上的全家福照片。

失去的痛苦永遠都在,但可以學著用不同的方式紀念與療癒。正如「我們走過的苦難,終將開出奇異的花。」

 

4. 生命意義的叩問

每個除夕夜,總有人在煙火燦爛中反思。

卡謬說:「生命的荒謬正如死亡賦予存有的意義,它給予了生命自由的空間,不受拘束的過程,這正是我們生命的最大意義」或許,新年不該是壓力的來源,而是重新定義自我價值的契機。

 

如何溫柔地度過這個年?

1. 擁抱不完美的幸福

「有時候沒在這個日子得到你想要的,恰恰是最大的幸運。」試著把新年當作一個普通的假期,而不是人生的評分時刻。

 

2. 溫柔地說「不」

「設立界限不是自私,而是自我照顧。」適時說「不」,是對自己負責任的表現。

 

3. 創造專屬的心靈儀式

「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獨處的時光,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平靜,也不用評價他人與自己,將重心轉移在自己身上。

小E分享她的經驗:「每年初一的早晨,我會找個安靜的角落,泡一杯熱茶,寫下新年願望。」

 

4. 接納脆弱,尋求支持

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Frankl)在《活出意義來》中寫道:「當我們無法改變處境時,我們須挑戰去改變自己。」接納脆弱不是示弱,而是邁向成長的第一步。

我們終究要面對心裡的那道坎,而這需要他人支持的。和你/妳的重要他人敞開心胸吧!

 

給每個在節日中尋找溫暖的你

「希望是有羽毛的東西,棲息在靈魂裡。」親愛的,新的一年即將來臨,願你能學會用更溫柔的眼光看待自己。

 

祝福每一位在為過年煩惱的你/妳,能在新的一年裡,找到屬於自己的平安喜樂。

 

#吳景濱心理師 #過年 #憂鬱 #溫暖 #意義 #快樂 #靈魂 #評價 #獨處

avatar-img
Wu心(吳景濱心理師)的沙龍
59會員
47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分手三個月了,我以為自己已經放下了,卻發現自己還是會不自覺地想要聯繫他...」 根據一項針對2000位20-35歲年輕人的調查,超過65%的人曾在分手後想過與前任復合。這個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關係復燃」。
那天,我剛下火車。我身穿因前一天工作無法褪去黑色西裝,我坐在車站大樓門外的椅上,仰望著星星為數不多的天空,手握著7-11拿鐵咖啡,等待著父母的到來……(直到父母開車接我到台東殯儀館)   這十月底,我送走了阿嬤。作為長孫,這已是我抱著的第四個骨灰罈。不知為何,每一次告別,總在我心裏刻上了
葬送的芙莉蓮是一部充滿奇幻故事和人情溫暖的日本漫畫。本文講述了角色們在生死離別中面對存在主義挑戰的故事,深入探討了愛與道別的主題。展現了日本文化和華人文化相似的情感表達,並提出了對於生死的反思和對當下的珍惜。
的確,親密關係的開始是從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開始的。然而,作者闡述了有許多人外在條件優秀,但對其沒感覺,反而常是被一個人的創傷與脆弱吸引;若和伴侶經歷過相似的創傷,則往往覺得更加親密,但創傷也會阻擋相愛,導致關係破裂。
我把過去整理的CPTSD(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弄了一個懶人包。   希望可以更加讓大家更認識複雜性創傷(CPTSD)是什麼。   以下是我之前的發文:     面對壓力,你總是用僵化又不健康的方式處理情緒,而陷入自責? -這可能來自被忽略的童
接下來這個故事,很可能是約莫我十年多前的記憶。我搭著東部線火車,準備回台東老家過節。那時,智慧型手機並不是那麼普及,為了裝個認真書生的樣子,我帶了兩三本書在火車上閱讀。即便,我知道這一定讀不完,或讀不進去多少,但知道那樣會比較有「氣質」。現在回想起來,那比較像是自欺欺人,自以為是的氣質......
「分手三個月了,我以為自己已經放下了,卻發現自己還是會不自覺地想要聯繫他...」 根據一項針對2000位20-35歲年輕人的調查,超過65%的人曾在分手後想過與前任復合。這個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關係復燃」。
那天,我剛下火車。我身穿因前一天工作無法褪去黑色西裝,我坐在車站大樓門外的椅上,仰望著星星為數不多的天空,手握著7-11拿鐵咖啡,等待著父母的到來……(直到父母開車接我到台東殯儀館)   這十月底,我送走了阿嬤。作為長孫,這已是我抱著的第四個骨灰罈。不知為何,每一次告別,總在我心裏刻上了
葬送的芙莉蓮是一部充滿奇幻故事和人情溫暖的日本漫畫。本文講述了角色們在生死離別中面對存在主義挑戰的故事,深入探討了愛與道別的主題。展現了日本文化和華人文化相似的情感表達,並提出了對於生死的反思和對當下的珍惜。
的確,親密關係的開始是從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開始的。然而,作者闡述了有許多人外在條件優秀,但對其沒感覺,反而常是被一個人的創傷與脆弱吸引;若和伴侶經歷過相似的創傷,則往往覺得更加親密,但創傷也會阻擋相愛,導致關係破裂。
我把過去整理的CPTSD(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弄了一個懶人包。   希望可以更加讓大家更認識複雜性創傷(CPTSD)是什麼。   以下是我之前的發文:     面對壓力,你總是用僵化又不健康的方式處理情緒,而陷入自責? -這可能來自被忽略的童
接下來這個故事,很可能是約莫我十年多前的記憶。我搭著東部線火車,準備回台東老家過節。那時,智慧型手機並不是那麼普及,為了裝個認真書生的樣子,我帶了兩三本書在火車上閱讀。即便,我知道這一定讀不完,或讀不進去多少,但知道那樣會比較有「氣質」。現在回想起來,那比較像是自欺欺人,自以為是的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