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完這個年,學習從下班後找回自己開始】

【過完這個年,學習從下班後找回自己開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感受,忙碌了一天好不容易回到家了,也沒有急事要處理,本應該就此啟動【在家模式】,開關卻切換不了,腦袋中還惦記著那些未做完的資料,然後時時察看通訊軟體的工作訊息進行回覆。才發現在自己的心中,那道工作與生活的界線已經模糊。


【下班前一定要整理好代辦清單】

以前這是我遇到最大的問題,為了想要利用時間,回家後還在思考哪些工作要怎麼規劃,以及明天要先做什麼。當下花時間想的時候總感覺很美好,也覺得記憶深刻不用筆記,但往往一覺醒來就又都東漏西漏,變成上班還要再對一次。


後來就養成個習慣,重要工作及代辦都要在下班前梳理並記錄,雖然這樣有時會延後到下班時間,但因為在公司資源充足,有問題也可以馬上確認,反而比起在家用腦袋想效率會高很多,不再把工作思緒帶回家。


【下班後從啟動在家模式開始】

就如同先前有寫過,上班前的開工模式,當然下班後也要啟動在家模式,可以用一個固定的流程,例如換上居家服、放個輕音樂、坐在沙發上沉思5分鐘,建立一個習慣的流程,建立今日工作結束了的儀式,可以更有效的從工作模式進行分離。


【下班就別讓通訊軟體支配生活】

現在人最大的干擾,大概是通訊軟體的訊息傳遞,大量的訊息提示聲,就會讓我們不斷想要去進行確認,然後又陷入追加工作的狀態。


我後來是選擇這樣做。

1. 下班後將訊息通知改為靜音:將立即確認改為統一時間再進行確認,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工作訊息,持續影響到下班後的情緒。


2. 非緊急工作項目:有時候同事或主管,會趁還記得的時候,留訊息進行通知紀錄,但非緊急情況可以先回明天處理,這樣可以避免被干擾,也能讓對方了解到你的應對。


3. 腦袋突然想起工作:就算開始學習將公司留在公司,但初期還是會有很多訊息,這時就要放下想要思考的念頭,把它紀錄在手機的代辦事項中,並且告訴自己:這件事情沒有急著要現在去想,請留給明天更有精神的自己。


【為何我們要下班後找回自己】

在職場中的這10幾年,我有看過一些很優秀的夥伴,上班下班都在努力工作,但最後其中一些人因為逼自己真的太緊了,反而引發了更大的心理或身體反彈,我自己本身也有遇過,也讓我開始思考要改變。


至於下班後的思緒,可以用來陪伴家人又或是學習自己喜歡的項目,反而讓我覺得壓力變小許多,也更容易去建立工作與生活的界線,或許現在的做法並不完美,但卻是適合我的。

avatar-img
興哥的職涯心得分享室
17會員
186內容數
● 職涯診所 資深Giver ● 履歷診療室 | 完成超過500 位同仁履歷健檢 ● 17年以上資歷專業問題解答人員,其擅長回覆項目涵蓋,面試、履歷健檢、新鮮人求職、工作效率提升、職場溝通、圖表數據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設定規定是為了要減低或避免風險產生,但當遇到特殊狀況時,100%的遵守規定是否就一定是正確的,這個答案往往見仁見智沒有標準答案,到底哪時候要照規定還是可以有彈性,這是我們在職場工作中,最容易感到困惑的部分。 1. 規定的核心是用來防止風險,但什麼是風險是由人決定的 規定存在的目的是用來避免風
在職場上雖然高階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但領導力並非全來自頭銜,當你沒有主管的身份時,能夠成功地帶領團隊的關鍵,取決於你如何透過有效的溝通、合作與問題解決能力,讓團隊成員願意與你一起合作努力。 1. 先耐心聽完對方的問題與需求,再提出建議 ※傾聽是建立信任的第一步,當面對他人表達問題時,是否能忍住
很多人在學習工作流程時,都有過這樣的疑惑:「為什麼要這麼麻煩?」尤其當流程涉及重複的簽核、冗長的表單填寫時,這種感覺更是強烈。但其實這些流程的初衷多半是為了避免錯誤,或是滿足過去某些需求。但隨著時間推移,流程可能早已不再符合當下的現實情境。 某公司設立了文具申請流程,目的是避免資源被濫用。但為
繼去年參加2023年12月【#TalentNXT職場即戰力人才培育計畫】 ,擔任學員的履歷健檢業師。今年更榮幸能夠進一步參與,溫世仁文教基金會【#職涯探索工作坊】 活動,在 王榮春 老師的課程中以co-leader的身分,協助小組學員們探索天賦。 參加學員都是即將畢業的大學或碩士生,又是剛出社
【寫工作上專業分享文】 延續前兩篇內容,聊聊近期自己的心得,一開始我的文章是希望能夠分享一些管理方法跟心得,但其實要考量的方面很多,因為是以個人身分發文,所以不太會提到跟公司相關的部分。 但若不談公司發生的部分,就需要花更多時間思考主題,又或是內容會較模糊不著邊,看著辛苦寫出來的文章,除了評
我在LinkedIn開始寫文章已經10個月,目前是平均17篇/月的頻率去更新,前一篇內容提到不要因為曝光率,而影響自己寫作,也收到很多夥伴的回饋。而這一篇則是要從另一個角度,去說明為何要持續寫文章。 第一層:別人知道你在寫,但並不在乎 當你開始寫文章的時候,其實會有不少人注意到你在做這件事,
設定規定是為了要減低或避免風險產生,但當遇到特殊狀況時,100%的遵守規定是否就一定是正確的,這個答案往往見仁見智沒有標準答案,到底哪時候要照規定還是可以有彈性,這是我們在職場工作中,最容易感到困惑的部分。 1. 規定的核心是用來防止風險,但什麼是風險是由人決定的 規定存在的目的是用來避免風
在職場上雖然高階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但領導力並非全來自頭銜,當你沒有主管的身份時,能夠成功地帶領團隊的關鍵,取決於你如何透過有效的溝通、合作與問題解決能力,讓團隊成員願意與你一起合作努力。 1. 先耐心聽完對方的問題與需求,再提出建議 ※傾聽是建立信任的第一步,當面對他人表達問題時,是否能忍住
很多人在學習工作流程時,都有過這樣的疑惑:「為什麼要這麼麻煩?」尤其當流程涉及重複的簽核、冗長的表單填寫時,這種感覺更是強烈。但其實這些流程的初衷多半是為了避免錯誤,或是滿足過去某些需求。但隨著時間推移,流程可能早已不再符合當下的現實情境。 某公司設立了文具申請流程,目的是避免資源被濫用。但為
繼去年參加2023年12月【#TalentNXT職場即戰力人才培育計畫】 ,擔任學員的履歷健檢業師。今年更榮幸能夠進一步參與,溫世仁文教基金會【#職涯探索工作坊】 活動,在 王榮春 老師的課程中以co-leader的身分,協助小組學員們探索天賦。 參加學員都是即將畢業的大學或碩士生,又是剛出社
【寫工作上專業分享文】 延續前兩篇內容,聊聊近期自己的心得,一開始我的文章是希望能夠分享一些管理方法跟心得,但其實要考量的方面很多,因為是以個人身分發文,所以不太會提到跟公司相關的部分。 但若不談公司發生的部分,就需要花更多時間思考主題,又或是內容會較模糊不著邊,看著辛苦寫出來的文章,除了評
我在LinkedIn開始寫文章已經10個月,目前是平均17篇/月的頻率去更新,前一篇內容提到不要因為曝光率,而影響自己寫作,也收到很多夥伴的回饋。而這一篇則是要從另一個角度,去說明為何要持續寫文章。 第一層:別人知道你在寫,但並不在乎 當你開始寫文章的時候,其實會有不少人注意到你在做這件事,